国殇纪念日
国殇纪念日 | |
---|---|
正式名称 | 国殇纪念日 |
别名 | 虞美人花日(Poppy Day) |
参与者 | 共和联邦 |
类型 | 国际性 |
意义 | 纪念捐躯军人及战争死难者 |
风俗 | 默哀、游行 |
日期 | 11月11日 |
时长 | 1日 |
频率 | 年度 |
国殇纪念日[注 1](英语:Remembrance Day)订立于每年的11月11日,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他战争中牺牲的军人与平民而设立的纪念日,又译“和平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第一个国殇日于1919年在共和联邦举行,原称“停战日”(Armistice Day),于1919年11月7日由时任国王乔治五世创立,纪念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意志帝国代表在康边停战协定签字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节日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国殇纪念日流行于澳大利亚、加拿大与英国;虞美人花日(Poppy Day)通用于马耳他和南非;在美国称为退伍军人日(Veterans Day);在日本由德文“Volkstrauertag”翻译为国民哀悼日(日语:国民哀悼の日),专指德国的“国殇纪念日”;在法国、比利时及新西兰被称为停战日(Armistice Day)[1][2]。
佩戴虞美人花
国殇纪念日一般会佩戴一种红色的虞美人花(和罂粟花同属不同种),佩戴的原因是一个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雷的一首诗《在法兰德斯战场》(In Flanders Fields)而来的,虞美人花被选择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战场法兰德斯盛开着虞美人花,而且虞美人花的红色正代表了壕沟中的鲜血。后来有人佩戴白色的罂粟花,他们认为这代表和平。现在用于纪念活动的虞美人佩花多为塑料制品。各个国家的式样略有不同,比如英国是有绿叶陪衬的。另外不是所有国家都以虞美人纪念,法国和德国在当日是佩戴矢车菊。
世界各地的纪念日
英国
在英国,国殇纪念日的主要纪念活动在离11月11日最近的星期日举行,称为“国殇星期日”(Remembrance Sunday),在11月11日当天则进行两分钟默哀。此习惯曾一度消失,直到20世纪90年代时经倡议得以恢复[3]。在国殇礼拜日,各地的战争纪念场所(纪念碑、园等)会举行纪念仪式,一般由退伍军人组织英国皇家退伍军人协会(Royal British Legion)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组织。在仪式上,一般会有王室、各军种以及当地民政领袖的代表、以及包括退伍军人组织、学生兵、男女童子军、基督少年军、圣约翰救护机构及救世军等社会组织献上罂粟花花圈。在11月11日当天的上午11点,在英国各地大多数战争纪念场所会由皇家退伍军人协会组织再度献花圈[3]。在较大的城镇,默哀仪式开始或结束时有时会鸣炮敬礼[4]。许多公司和雇主也会在上午11点在工作场所组织工作人员和顾客参与两分钟默哀。多数人都会停下手头的工作或生意,停步低头参加默哀[5]。
主要的全国性仪式在伦敦中心区的白厅举行,由贵宾、公众、各军种和民事制服部队(例如商船队、皇家海岸警卫队等)的仪仗队参加。英国王室成员经由外交及联邦事务部大楼步行来到位于白厅的和平纪念碑(Cenotaph)右侧集合。在大笨钟敲响11点整时,皇家马炮队的国王分队在骑兵卫队阅兵场(Horse Guards Parade)鸣礼炮,标志两分钟默哀仪式开始。默哀结束后,由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号手吹响《最后一岗》,然后由皇家空军的小号手吹奏《起床号》(The Rouse)。然后由英国君主和著军装的其他资深王室成员献花圈。之后,在瓦尔赫所作的《贝多芬葬礼进行曲》的乐声陪伴下,其余观礼人员依次献花圈,次序如下:英国首相、英国及各部的各大党党魁、代表各共和联邦国家的驻伦敦高级专员、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代表各海外领地)、第一海军大臣、总参谋长、空军参谋长、商船队代表、渔船队代表、商用航空队代表。不参加仪式的王室成员一般会在外交及联邦事务部大楼的阳台上观礼。仪式由伦敦主教主持,由皇家礼拜堂唱诗班唱颂歌,英国各宗教的代表出席仪式。在献礼仪式结束时,王室成员及公众会合唱英国国歌,之后王室成员离场。
王室成员离场时,各军种的仪仗队以正步行进随后离场,成为国殇日阅兵式的引导队伍,预备部队及学生军、圣约翰救护队、伦敦救护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福克兰群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波士尼亚战争、北爱尔兰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战争中参战的军人加入阅兵式游行队伍。最后一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参加的游行是2008年。在游行队伍经过战争纪念碑时,老兵们会献花圈。一名王室成员会在骑兵部队校场检阅游行队伍并受礼。
在英国,除了国殇纪念日外,自2009以来在每年六月还设有一个军队纪念日(原称老兵节)。在英格兰,几乎每个足球队都会纪念国殇纪念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幸死亡的军人和平民。
加拿大
在加拿大,国殇纪念日(Remembrance Day)并不是每一个省都是放假的,共有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和新斯科舍省这三省不放假,但在其他省则有放假[6][7],不过有一些私人企业则不会放假,纪念是由每一年的第十一个月的第十一天第十一个小时开始,数万人聚在首都渥太华市的国家战争纪念址,为战争中不幸死亡的军人和平民祈祷,学校也会讼读《在法兰德斯战场》这一首诗。国殇纪念日在加拿大的民间受到高度重视,在10月最后一个星期五,民众开始普遍佩戴虞美人花,一直到11日11时默哀。虞美人花原本应该在默哀后摘下丢入墓地,因此现在大部分人在默哀后摘下。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国殇纪念日(Remembrance Day)是11月11日,但不是公众假期。纪念仪式在上午11时举行在战争纪念馆和全国各地的学校举行。澳大利亚另有更重大的澳纽集团军日(4月25日)纪念在各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因此国殇纪念日相对式微,其重视程度远不如英国及加拿大等国,民众中也鲜有佩戴虞美人花。不过,官方仍有小规模的纪念仪式,在当地各行各业会在这一天的上午十一时,无论男女老少皆暂时停下手边的工作,诚挚默哀致意,可见仍有其重视度。
新西兰
在新西兰,11月11日的纪念不甚重要,对一次大战的纪念活动集中于澳纽集团军日(4月25日)举行,被民间称为虞美人花日(Poppy Day)通常是在澳纽集团军日之前的星期五[8]。二战前澳纽集团军日和停战日(Armistice Day)同时具有纪念一次大战中阵亡的将士的活动,但停战日不如澳纽集团军日重要。二次大战后政府试图将停战日转为国殇纪念日(Remembrance Day),但没有成功。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天几乎被忽略,甚至连一些教会和退伍军人组织都停止了纪念活动。现在只有很少的组织和地方在11月11日举行纪念活动。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与其他共和联邦国家相同,11月11日被政府定为国殇纪念日。每年的国殇纪念日活动都会在位于吉隆坡国会路的国家英雄纪念碑(National Monument)附近的纪念柱举办。马来西亚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以及来自共和联邦各国的驻马最高专员[注 2]、士兵和民众都会出席。整个哀悼仪式也保留和延续了英国与共和联邦的传统。
香港
香港的和平纪念日原先是每年11月11日(1919年开始),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重归和平,1945年香港重光后改为11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又称Remembrance Sunday Day)。驻港英军、香港军事服务团、皇家香港集团军会配合驻港英军乐队从兵营巡游至中环和平纪念碑[9],香港总督和政府官员会在中环和平纪念碑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悼念阵亡战士。
香港主权移交后,立法会1998年9月9日通过《1998年假期(修订)条例草案》包含废除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公众假期 1997年7月1日前称《重光纪念日公众假期》[10],被佛诞假期取代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光纪念日,悼念活动合并在每年11月第二个星期日的和平纪念日举行。每年的纪念活动由香港退伍军人联会举办[11],在中环和平纪念碑举行。香港政府官员和多个宗教领袖出席(包括圣公会、天主教、东正教、佛教、道教、孔教、回教和锡克教)。纪念仪式沿用共和联邦仪式,包括奏起《最后岗位》(The Last Post),并默哀2分钟,后再响起“Reveille”,再放置花圈及祷告[12],诵读Ode of Remembrance。在仪式上,香港警察乐队吹奏乐曲,香港航空青年团、香港少年领袖团、香港海事青年团负责仪仗,香港圣约翰救伤队,香港女童军总会,香港童军总会和香港航海学校也会在场。
美国
在美国,11月11日是退伍军人纪念日(Veterans Day)是美国联邦假日,这是美国重要的全国性节日,借由此节日向退伍军人、特别是由战场返国的退伍军人表达敬意。最初,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将11月11日定名为休战日(Armistice Day),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正式停战,后改为退伍军人纪念日。
而美国国殇纪念日,指的是阵亡将士纪念日,为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为纪念南北战争以来阵亡的美军将士。
参见
- 康边停战协定
- 和平纪念日 (香港)
- 退伍军人日
- 澳纽集团军日
- 虞美人
- 国殇罂粟花
- 《在法兰德斯战场》
- 《永志不忘》
- 退伍军人权利法案
- 皇家加拿大退伍军人全国总会
- 澳大利亚退伍军人协会
- 马歇尔基金
- 皇家新西兰回归及服役会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 The Remembrance Ceremony. rsa.org.nz. [200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4).
- ^ The Lamplighter Movement. networkoflight.org. [200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 3.0 3.1 Hall, Robert. UK War dead remembered. BBC News (BBC). 1999-11-11 [201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Anon. The Royal Borough remembers —Remembrance Day and Armistice Day arrangements. The Royal Borough of Windsor and Maidenhead. [2009-11-11].[失效链接]
- ^ War dead remembered. BBC. 1999-11-11 [201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Ministry of Labour and Advanced Education. Remembrance Day Holiday in Nova Scotia. Queen's Printer for Nova Scotia. [201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 ^ Statutory holidays in Ontario. Statutory Holidays Canada. [201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3).
- ^ New Zealand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Anzac Day. Mch.govt.nz. [201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 ^ Heritage Appraisal of the Cenotaph (PDF).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3).
- ^ 會議過程正式紀錄P.63-88 (PDF).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1998-09-09 [2018-10-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3).
- ^ REMEMBRANCE SUNDAY. The Hong Kong Ex-Servicemen's Association.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 ^ Club Chairman participates in Remembrance Day ceremony.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12 November 2012 [20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来源
- 期刊文章
- "The Origin of the Two Minutes of Silence,"in Our Empire, vol. VI, no 8, 1931, p. 27.
- 网页
- Royal New Zealand Returned and Services Associ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mmemoration - Red poppies
- Royal Canadian Leg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turned & Services League of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