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山寮 (台南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寮(十三庄山寮)

山寮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学甲十三庄之一,现学甲区新达里境内。最早是将沤汪人迁此养猪和农耕,因位处七星山边,故名为七星山寮,简称为山寮。[1]而七星山则为倒风内海之海岸沙丘残迹,虽然现已大致消失,但此地名也记录了地方曾经存在的特殊自然地景,早期时与瓦寮一带俗称“东势埔仔”。[2][3] 而山寮四周的小山丘,目前仅剩土丘样貌,东与北方两丘已被铲平,西丘上有镇山元帅祠,南丘计有4座土丘皆为私家的墓冢园。[4]

地名区分

以“山寮”作为地名称呼的聚落,根据一些学者初步的统计,在台湾地区各地同名者有17处之多,而学甲十三庄中的山寮位于174线南北两侧。旧称七星山寮,乃因之前庄内有7个山仑仔,因而庄民称这里为七星山,故此庄又名为七星山寮,后便简称山寮。[3] 然而早期学甲人有所谓的“七星山对月眉山”,就是在描述学甲东边山寮的七星山,对应在西边后社天仁工商的月眉山。[5]

山寮庄内以谢姓为最大姓,然虽同为谢姓却是分别来自于不同的两个祖源。一个是来自于学甲溪仔墘(约于建国路与中正路交叉处北边两侧)一带,属于谢维良祖派下。而今溪仔墘仍尚留有谢姓的公业地仔,约5分地惟已无法分割,山寮谢姓持份约占160几坪。[5]

另一即谢杰祖派下,其原来自沤汪谢。而山寮除谢姓之外,亦有刘与王李等姓,各分居于角头,山寮庄头往北依序尚有埤仔内、大埤内(附近有大埤桥)、四十八分等 地名。庄东尚有“东势埔仔”(即瓦寮一带)地名,早期为宅口李姓的耕地。[5]

山寮 (47角头)

山寮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昔为倒风内海南畔沙丘之地,大范围的山寮是指旧时学甲十三庄的庄头之一,其涵盖范围有:山寮与瓦寮等两个庄头聚落 ; 小范围则是山寮庄中的一个角头聚落,也是旧时学甲十三庄47角头中的一个角头,属学甲慈济宫八选区中的东南郊区,[6]  行政区曾经为学甲镇达明里,2006年台南县市合并后进行行政区域调整,与邻近的新生里合并后成为新达里[7]

地理位置  

位在学甲市区的东郊,大致在中山路(即台南市174线)以南,东边至南53线道路,[8]西边范围约在嘉南大圳学甲分圳至中华路之间,西侧与南侧大多为鱼塭,以及小部分养殖场与农田。[9][10]庄头东边有一座南无阿弥陀佛碑,是法源禅寺举办朝山法会的起始点之一。[11]

聚落脉络  

早期山寮附近为倒风内海南畔沙丘之地,所以形成一仑仑如山丘的高地,因当时较高者有7座,便称此地其为“七星山”,七星山系分布于山寮四周的小山丘,惟如今仅剩稍高起的土丘样貌,原来东边与北边两处土丘已被铲平,至于西丘目前有镇山元帅祠,南丘的高地共有4座,但都是属于私人墓园。于清中时有谢、王、刘、叶等姓先后进入此地开垦,初期并以养猪与进行农耕为业。[8]

在开垦一段时日后也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庄头,因所在七星山于的范围钟内,其后居民便称此一庄头为七星山寮,为方便又简称之为“山寮”。然而时为各家自行开垦,并分头成各自聚集一小区域,如此也形成各姓分据不同地区,庄头北边为刘姓、庄南边的则为王姓,而公厝后是谢姓,初期也因此形成3个小角头,因而这里也俗称山寮3庄。[8]

交通  

山寮主要道路为台南市174线与南53线道路,而由中华路向南则可衔接台19线公路。

174线经过二重港的竹围仔之后,即进入了学甲区市区境内,由西往东可分成3大地区,整个区域大抵由174线5公里处绵延至13.5公里处,总长度约为8.5公里。然后在过了东外环的中华路后即离开学甲市区,之后沿着山寮庄北经过,此时已逐渐远离海岸线。[11]

南53线(德安寮~美和)线,此道路自北由宅港里德安寮东侧起,向南至丰和里的顶草坔,整条路全长为 2.773 公里。[12][13]

台19线公路约115KM处路东,沿线有新寮、山寮与顶山寮等三个旧时聚落,路形呈三角地势,大致上在华宗路以东,与山寮的中华路以西一带的范围,顶草坔在日治时期合山寮为宅仔港四保,而中草坔与下草坔为宅仔港五保 。[14]

宗教  

山寮聚落的主要角头庙是东明宫,初始祭祀于清嘉庆年间,一开始是由谢、刘、王等三庄轮流奉祀,直到1976年才与当地活动中心合并建庙,该庙主祀为李府千岁[15][16]

产业   

因随着倒风内海的淤积土地日渐浮覆地力恶劣,山寮居民不得已需依地维生,因而曾以稻米番薯为主要经济产业 。[17]嗣后又因土地都较瘦(地力贫瘠)且盐分较高,故之后大都已开辟为鱼塭,养殖吴郭鱼虱目鱼等,初期计有几百甲的鱼塭地,最繁华时曾庄内有8间店铺,其中有碾米厂、猪肉铺、农药店等商店,甚至还有牙医诊所。然其后鱼塭的经营因饲料成本高,目前经营上较为衰退。[18]

日治时期盐水港的制糖株式会社因运送糖业原料的需要,曾铺设糖厂铁路其路线由学甲,经山寮瓦寮大屯大埤下营、十六甲、铁线桥大内旗八老爷、果毅后旗、厂前到新营糖厂,此段路线客货运开办于日昭和17年(1942年),至1979年结束营运,目前留有五分车铁道与山寮站候车站。[19]另外,庄北有一处蜀葵花田,乃因刘姓庄民非常爱花,所以将自有的4分余地均种满蜀葵花,提供民众欣赏,并且已连续种植数年,目前还形成一个地方的热门活动“学甲小麦产业文化节”。[17][11]

参考资料  (十三庄山寮)

  1. ^ 黄,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台南: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8: 35. 
  2.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0: 365. ISBN 9789860236552. 
  3. ^ 3.0 3.1 姜, 天陆.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4. ^ 黄, 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5. ^ 5.0 5.1 5.2 吴, 进喜. 《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灣的同名地名─以臺灣堡圖為中心〉. 南投: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8: 276. 
  6. ^ 黄, 文博. 南瀛刈香誌. 台南: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 ISBN 957-00-2651-0. 
  7.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8. ^ 8.0 8.1 8.2 黄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9. ^ 頂山寮 to 山寮. 顶山寮 to 山寮. [2024-04-03] (中文(台湾)). 
  10.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4-03]. 
  11. ^ 11.0 11.1 11.2 黄, 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12. ^ 台南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台南市政府. 2022-05-25 [2024-04-03]. 
  13. ^ 學甲南53線拓寬 進度60%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中华新闻云 / China Daily News. 2021-01-22 [2024-04-03] (中文(台湾)). 
  14. ^ 陈 , 桂兰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15. ^ 黄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台南 :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16. ^ 東明宮.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4-04-03] (中文(台湾)). 
  17. ^ 17.0 17.1 戴, 文锋 (主编)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18. ^ 姜 , 天陆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19. ^ 周 、许, 俊霖、永河. 南瀛鐵道誌. 台南: 台南县政府. 2007: 205. ISBN 9789860096958. 

参考文献(47角头山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