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建文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文帝
清代绘制的建文帝画像
明朝第2位(任)皇帝
统治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4年13天)失踪
前任明太祖朱元璋
继任明成祖朱棣
立储朱文奎
明朝皇太孙
统治1392年-1398年
前任无(首位)
继任朱瞻基明成祖立)
出生(1377-12-05)1377年12月5日
洪武十年十一月五日
明朝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逝世1402年7月13日(1402岁—07—13)(24岁)(失踪)
安葬
王后马氏(即弘光帝尊谥的孝愍让皇后)
子嗣子:
共2人
年号
建文
谥号
孝愍皇帝(梅殷谥)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弘光元年谥)

恭闵惠皇帝(乾隆元年追谥)
庙号
神宗(梅殷上)
惠宗(弘光元年上)
父亲懿文太子朱标(追尊兴宗孝康皇帝)
母亲懿文太子妃吕氏(后尊皇太后)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为明朝第二任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早逝太子朱标的庶长子。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但亦因此触动藩王利益并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于燕军攻入京师应天府夺位成功后即逃亡并自此失踪。燕王即位为明成祖后不承认其合法性而未上谥号,故明朝人大多称之为建文君[1][2][3],但大臣梅殷私谥其为“神宗孝愍皇帝”。直到南明时,弘光帝方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亦有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故亦有称“明惠宗”、“明惠帝”。

生平经历

皇太孙时期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也是庶长子,生母吕氏太子次妃(妾室)。嫡母太子妃常氏所生长子朱雄英早故[4],另有一嫡子朱允熥为其弟。嫡母常氏在1378年逝世后,生母吕氏为以次妃(妾室)身份成为继任太子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父亲朱标薨逝。祖父明太祖朱元璋跳过朱允熥,视朱允炆为嫡长孙,立为皇太孙。违反其编撰《皇明祖训》。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5]

朱允炆出生时脑袋长得颇偏,朱元璋用手摸着说:“半边月儿。”一年除夕,他与父亲朱标陪同朱元璋,朱元璋叫他父子作咏月诗,朱允炆作诗曰:“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看后默然不语。[6]

继位称帝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时年21岁,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建文帝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7]。建文帝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8],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9]

建文帝能虚心纳谏。一次他因病上朝晚了,监察御史尹昌隆对此提出批评,左右建议他说出自己染病,建文帝却认为这样的谏言难得,不但没有自辩,还表扬了尹昌隆,公开了他的奏疏。

削藩改制

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对建文帝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建文帝为皇太孙时曾问黄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说诸王军力不足以抗衡朝廷。建文帝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10]湘王齐王代王[11]岷王[12]。在部署对付年龄最长、军功最多、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建文帝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13]。朱棣在权衡利害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14]。他以“靖难”为名,向京师进军。

建文元年,建文帝下诏讨伐燕军。命吴杰吴高耿𤩽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分道并进,并在河北真定设立平燕布政使司,兵部尚书暴昭掌司事[15]。随后,耿炳文率大军抵达,与燕军交战后失利退守。明建文帝临时换将,撤换耿炳文,由李景隆代替[16]。随后,朱棣获得宁王朱权朵颜三卫,实力大增。而李景隆在率军围困北平后,仍然无法破城,并在郑村坝溃败。燕王因此向明惠帝上书,明惠帝不得不罢免齐泰黄子澄[17]

建文二年,燕军与中央军在白沟河大战,李景隆再次溃败并逃亡济南,随后再在济南溃败。然而,朱棣却无法攻破山东参政铁铉、都督盛庸的济南城,不得不撤军[18]。明惠帝随后封赏铁铉、盛庸,但却不诛杀李景隆。同年冬,燕军再次进犯济宁,盛庸击败并斩杀燕将张玉,并接连获胜[19]。建文三年,两军在河北山东一带屡次交战,并互有胜负,最后燕军攻入真定[20]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领的中央军在小河大胜燕军,并斩其将陈文;而徐辉祖亦在齐眉山获得大捷。燕军恐惧后计划北归。恰逢建文帝误以为燕军已经北撤,召徐辉祖班师,致使何福孤军奋战。随后,灵璧之战中,燕军大胜,陈晖、平安、陈性善彭与明被执。盛庸军亦在淮河之战中溃败,燕军遂渡过淮河,抵达六合。建文帝不得不下诏要求各地勤王,并遣使割地罢兵[21]。同年六月,盛庸在浦子口与燕军交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率水军附燕。随后,朱棣率燕军渡江,最终逼近南京应天府。谷王朱橞李景隆金川门变节,致使燕军进入都城。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下落,时年24岁[22]

身后

燕王朱棣入京师应天府后,建文帝在宫中举火,马皇后焚死,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踪,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论的历史之谜。有称其从地道逃亡[23],也有别史称其离宫后出家为僧[24]

朱棣入京后,先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后,方称皇帝,是为明成祖。当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建文帝发丧,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25],但是不被成祖承认。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建文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帝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吕太后被复称为懿文太子妃;建文帝年仅2岁的幼子朱文圭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广安宫。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原本封为亲王,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年长的朱允熥朱允熞先被封至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旋被召回京师(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只留下年幼的朱允熙给朱标奉祀[26],而不久之后朱允熙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当时传闻他知道建文帝出逃的事,朱棣遂以其他罪名囚禁溥洽长达十余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27]

明成祖即位后,不承认建文帝的正统性,下令销毁建文朝史料,并先后三次修改明太祖实录。成祖还下令作《奉天靖难记》,对懿文太子及建文帝多加贬低[28][29][30]

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随后被逮捕调查,乃是钧州人杨行祥,随后下狱而死。同行十二位僧侣,皆戍辽东。随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均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年间,诸位大臣请求续封建文帝,及加庙谥,均未成行。但万历二十三年九月,下旨恢复建文年号在官修史书里的书写[31]。虽然《太宗实录》(成祖原庙号太宗),称建文帝被朱棣以天子礼下葬,但崇祯帝在位时却亲口承认建文并无陵墓。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南明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于同年七月为建文帝君臣平反,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乾隆帝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故后世也称建文帝为“明惠帝”[32]

2008年1月,福建省宁德市金涵乡上金贝村发现的一个和尚墓被认为是惠宗的墓葬所在。宁德发现的这座古墓无碑文,墓前有舍利塔一尊,塔上刻有“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二十个字。如果按照文史工作者的解读,“佛日圆明大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代”是皇孙,“珠禅师”是朱姓禅师的谐音,那么这个塔文应该是指:墓中主人乃是有明太祖御赐金襕袈裟的皇孙,法名叫“沧海”的朱姓禅师。那么,建文帝削发为僧最终的法名,就是沧海禅师。这个墓穴也是迄今为止福建发现的最大的和尚墓[33]。然而此说法似乎已经被证伪,福建省文物局对外发布消息称,经过组织专家考察论证,认为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人身份为僧人沧海珠禅师,而不是建文帝[34]

建文帝的最终下落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一说建文帝藏身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35]

为政举措

主要属臣

明建文帝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选拔六部官员,其中大量官员在靖难之役中死亡。主要人物包括在战事中阵亡、拒绝与燕王朱棣合作而自杀或不屈被处凌迟者如礼部尚书陈廸兵部尚书齐泰铁铉刑部尚书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练子宁翰林院方孝孺等。

年号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建文元年己卯
(1399年)
张𬘘 郁新
王钝
陈迪 齐泰
茹瑺[36]
侯泰
暴昭[37]
郑赐
严震直
景清左都御史[38]
练子宁右都御史[39]
建文二年庚辰

(1400年)

张𬘘 郁新
王钝
陈迪 茹瑺
铁铉[40]
侯泰
暴昭
郑赐
严震直
景清左都御史
练子宁右都御史
建文三年辛巳

(1401年)

张𬘘 郁新
王钝
陈迪 齐泰[41]
茹瑺
铁铉
侯泰
暴昭
郑赐
严震直
景清左都御史
练子宁右都御史
建文四年壬午

(1402年)

张𬘘[42] 郁新[43]
王钝[44]
陈迪[45] 齐泰[46]
茹瑺[47]
铁铉[48]
侯泰[46]
暴昭[49]
郑赐[50]
严震直[51]
景清左都御史[52]
练子宁右都御史[53]

家族成员

建文帝家族
 
 
 
 
 
 
 
 
 
 
 
 
 
 
 
 
 
 
高祖父:(追尊)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曾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高祖母:(追尊)裕皇后王氏
 
 
 
 
 
 
 
祖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外高祖父:(追封)杨王陈公
 
 
 
 
 
 
 
曾祖母:(追尊)淳皇后陈氏
 
 
 
 
 
 
 
 
 
 
 
外高祖母:(追封)杨王夫人
 
 
 
 
 
 
 
父:(追尊)兴宗孝康皇帝朱标
 
 
 
 
 
 
 
 
 
 
 
 
 
 
 
 
 
外曾祖父:(追封)徐王马公
 
 
 
 
 
 
 
 
 
 
 
祖母:孝慈高皇后马氏
 
 
 
 
 
 
 
 
 
 
 
 
 
 
外曾祖母:(追封)徐王夫人郑媪
 
 
 
 
 
 
 
 
 
 
 
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外祖父:太常卿吕本
 
 
 
 
 
 
 
 
 
 
 
 
 
 
母:懿文太子妃(皇太后)吕氏
 
 
 
 
 
 
 
 
 
 
 
 
 
 
 
 
家庭成员 姓名 备注
懿文皇太子朱标[注 1]
母亲 吕氏
皇后 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马氏
兄弟 朱雄英虞怀王朱允熥吴王朱允熞衡王朱允𤐤徐王
姊妹 江都公主宜伦郡主南平郡主
朱文奎和简太子[54]朱文圭润怀王[55] 朱文奎朱文圭均为母皇后马氏所生

艺术形象

电视剧

以下列出曾饰演“建文帝”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建文帝”的电视剧:

演员 年份 影视作品 备注
1987年 大明群英 香港无线电视剧
黄河 1993年 朱元璋
黄海 1997年 永乐大帝
邱心志
陈磊
2000年 帝王之旅 邱心志饰演成年建文帝
陈磊饰演童年建文帝
杨凡 2001年 皇朝太医
岳跃利 2001年 三少爷的剑
徐峥 2002年 穿越时空的爱恋 中国大陆的第一部穿越剧
2002年 大醉侠 武打言情剧
唐国强 2002年 永乐英雄儿女 历史喜剧功夫片
毛乐 2004年 名扬花鼓
孙霆 2005年 大明奇才
高虎 2005年 大明天子
周俊豪 2006年 朱元璋
姜泰郎 2006年 传奇皇帝朱元璋
李天翔 2006年 覆雨翻云 香港无线电视剧,原著为香港知名玄幻武侠小说家黄易
黄海 2007年 铁血男儿 又名《永乐大帝》,新加坡电视剧。
蔺达诺 2009年 郑和下西洋 纪念郑和西洋600周年
2009年 包三姑外传 古装轻喜剧
陈山聪 2011年 洪武三十二
芮伟航 2011年 洪武大案
张津赫 2011年 大武当
张赫 2015年 锦衣夜行
张睿 2016年 英雄诀
谭学亮 2019年 大明风华
陈奕丞 2022年 山河月明

注释

  1. ^ 明惠宗追尊父亲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明成祖追降兄长为皇太子,其在世后裔尽废为庶人,至南明安宗(弘光帝)才追复朱标一支的地位。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四》,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引用

  1. ^ 今历年二百,历世十叶,朝野靡不知有建文君者,其实不容掩也。《建文朝野汇编.卷20》
  2. ^ 建文君生洪武十年,距正统五年,当六十四岁,何得九十岁《明史纪事本末.卷17》
  3. ^ 诈云建文君实不死,此即真故主来归。《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4. ^ 郑汝璧(1546—1607)《皇明帝后纪略》,《赵令扬教授上庠讲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P158
  5. ^ 明史》(卷4):“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6. ^ 双槐岁钞卷2
  7. ^ 明史》(卷4):“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群臣请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𫗴粥,郊社宗庙如常礼。”遂命定仪以进。丙申,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县,革冗员。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
  8. ^ 明史》(卷4):“是月,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9. ^ 《明史·刑法二》:“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
  10. ^ 明史》(卷4):“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诏兴州、营州、开平诸卫军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卫所军单丁者,放为民。”
  11. ^ 明史》(卷4):“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
  12. ^ 明史》(卷4):“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13. ^ 明史》(卷4):“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
  14. ^ 明史》(卷4):“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护卫百主户倪谅上变,燕旗校于谅等伏诛。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挥张信叛附于燕。秋七月癸酉,燕王棣举兵反,杀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长史葛诚、指挥卢振、教授余逢辰死之。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等降于燕。指挥马宣走蓟州,佥瑱走居庸。宋忠趋北平,闻变退保怀来。通州、遵化、密云相继降燕。丙子,燕兵陷蓟州,马宣战死。己卯,燕兵陷居庸关。甲申,陷怀来,宋忠、俞瑱被执死,都指挥彭聚、孙泰力战死,永平指挥使郭亮等叛降燕。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师。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燕。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削燕属籍。”
  15. ^ 明史》(卷4):“诏曰:“邦家不造,骨肉周亲屡谋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为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朕以亲亲故,止正橚罪。今年齐王榑谋逆,又与棣、柏同谋,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废为庶人。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乃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是用简发大兵,往致厥罚。咨尔中外臣民军士,各怀忠守义,与国同心,扫兹逆氛,永安至治。”寻命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𤩽,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分道并进。置平燕布政使司于真定,尚书暴昭掌司事。”
  16. ^ 明史》(卷4):“八月己酉,耿炳文兵次真定,徐凯屯河间,潘忠、杨松屯鄚州。壬子,燕兵陷雄县,潘忠、杨松战于月漾桥,被执。鄚州陷。壬戌,耿炳文及燕兵战于滹沱河北,败绩,李坚、甯忠、顾成被执,炳文退保真定。燕兵攻之不克,引去。召辽王植、宁王权归京师,权不至,诏削护卫。丁卯,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耿炳文。九月戊辰,吴高、耿𤩽、杨文帅辽东兵,围永平。戊寅,景隆兵次河间,燕兵援永平,吴高退保山海关。”
  17. ^ 明史》(卷4):“冬十月,燕兵自刘家口间道袭陷大宁,守将朱鉴死之。总兵官刘真、都督陈亨援大宁,亨叛降燕。燕以宁王权及朵颜三卫卒归北平。辛亥,李景隆重围北平,燕兵还救。十一月辛未,李景隆及燕兵战于郑村坝,败绩,奔德州,诸军尽溃。燕王棣再上书于朝。帝为罢齐泰、黄子澄官,仍留京师。”
  18. ^ 明史》(卷4):“夏四月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战于白沟河,败之。明日复战,败绩,都督瞿能、越巂侯俞渊、指挥滕聚等皆战死,景隆奔德州。五月辛未,奔济南。燕兵陷德州,遂攻济南。庚辰,景隆败绩于城下,南走。参政铁铉、都督盛庸悉力御之。六月己酉,遣尚宝丞李得成谕燕罢兵。”
  19. ^ 明史》(卷4):“秋八月癸巳,承天门灾,诏求直言。戊申,盛庸、铁铉击败燕兵,济南围解,复德州。九月,诏录洪武中功臣罪废者后。辛未,封盛庸历城侯,擢铁铉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寻进兵部尚书。以庸为平燕将军,都督陈晖、平安副之。庸屯德州,平安及吴杰屯定州,徐凯屯沧州。冬十月,召李景隆还,赦不诛。庚申,燕兵袭沧州,徐凯被执。十二月甲午,燕兵犯济宁,薄东昌。乙卯,盛庸击败之。斩其将张玉。丙辰,复战,又败之,燕兵走馆陶。庸军势大振,檄诸屯军合击燕,绝其归路。”
  20. ^ 明史》(卷4):“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宝成,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朝贺。乙丑,吴杰、平安邀击燕兵于深州,不利。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丁丑,享太庙,告东昌捷。复齐泰、黄子澄官。三月辛巳,盛庸败燕兵于夹河,斩其将谭渊。再战不利,都指挥庄得、楚智等力战死。壬午,复战,败绩,庸走德州。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癸巳,贬齐泰、黄子澄、谕燕罢兵。闰月己亥,吴杰、平安及燕战于藁城,败绩,还保真定。燕兵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棣上书读召还诸将息兵,遣大理少卿薛岩报之。是月,《礼制》成,颁行天下。夏五月甲寅,盛庸以兵扼燕饷道,不克。棣复遣使上书,下其使于狱。六月壬申,燕将李远寇沛县,焚粮艘。壬午,都督袁宇邀击之,败绩。秋七月己丑,燕兵掠彰德。丁酉,平安自真定攻北平。壬寅,大同守将房昭帅兵由紫荆关趋保定,驻易州西水寨。九月甲辰,平安及燕将刘江战于北平,败绩,还保真定。冬十月丁巳,真定诸将遣兵援房昭,及燕王战于齐眉山,败绩。十一月壬辰,辽东总兵官杨文攻永平,及刘江战于昌黎,败绩。己亥,平安败燕将李彬于杨村。十二月癸亥,燕兵焚真定军储。诏中官奉使侵暴吏民者,所在有司系治。是月,驸马都尉梅殷镇淮安。《太祖实录》成。”
  21. ^ 明史》(卷4):“夏四月丁卯,何福、平安败燕兵于小河,斩其将陈文。甲戌,徐辉祖等败燕兵于齐眉山,斩其将李斌,燕兵惧,谋北归。会帝闻讹言,谓燕兵已北,召辉祖还,何福军亦孤。庚辰,诸将及燕兵大战于灵璧,败绩,陈晖、平安、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卿彭与明皆被执。五月癸未,杨文帅辽东兵赴济南,溃于直沾。己丑,盛庸军溃于淮上,燕兵渡淮,趋扬州。指挥王礼等叛降燕,御史王彬、指挥崇刚死之。辛丑,燕兵至六合,诸军迎战,败绩。壬寅,诏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练子宁、侍郎黄观、修撰王叔英分道征兵。召齐泰、黄子澄还。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各起兵入卫。甲辰,遣庆成郡主如燕师,议割地罢兵。”
  22. ^ 明史》(卷4):“六月癸丑,盛庸帅舟师败燕兵于浦子口,复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战于高资港,败绩。戊午,镇江守将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龙潭。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23. ^ 明史》(卷4):“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24. ^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25. ^ 查继佐明书》志卷之七,礼志,谥典:让皇崩,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遥谥孝愍,庙号神宗。壬午之后,谥不行。弘光中,以显皇帝庙号复,追尊改惠宗,殷谥荣之。
  26. ^ 《续文献通考》:永乐二年春三月,改敷惠王允熙为瓯宁王,降广泽王允熥、怀恩王允熞为庶人,以二王不能谏正建文也。诏曰:“帝王之道,立爱惟亲,为子不祗,不及于父。朕皇考皇妣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创业垂统,传之万世。朕长兄懿文皇太子,降生弗永,裔子允炆,幼冲嗣位,昏愚自暴,颠覆成章。崇信奸邪,戕害骨肉,天下荡然,社稷几坠。朕惟祖宗积德之勤,父皇母后创业之艰,不得已起兵,赖天之佑,内难廓清。允炆罪恶贯盈,阖宫赴火。诸臣民同词劝进,朕以宗社为重,勉徇舆情,君临大宝。长兄诸王允熥、允熞乃袭王封。不意允熥允熞弗知省躬,自生疑怼。朕以长兄至情,不忍谴责,免为庶人,以保全之。朕痛切于心,长存念虑。长兄未有承嗣,其第四子允熙生有四年矣,兹特封瓯宁王,世守懿文太子之嗣。呜呼!协和之道,睦族为先。惇叙之仁,继祖为大。用展同气之情,庶续亲亲之义。”
  27. ^ 《明史·姚广孝传》:“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
  28. ^ 《奉天靖难记》卷一:“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咒诅,忽有声震响,灯烛尽灭,略无所惧”
  29. ^ 《奉天靖难记》卷一:“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太祖升遐,是夜即敛,七日而葬……允炆矫遗诏嗣位,忘哀作乐,用巫觋以桃茢祓除宫禁,以硫磺水遍洒殿壁,烧诸秽物以辟鬼神。梓宫发引,与弟允熥各仗剑立宫门,指斥梓宫曰:“今复能言否?复能督责我否?”言讫皆笑,略无戚容”
  30. ^ 《奉天靖难记》卷一:“时诸王坐废,允炆日益骄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毁后宫,掘地五尺,大兴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为。遣宦者四出,选择女子,充满后宫,通夕饮食,剧戏歌舞,嬖幸者任其所需,谓羊不肥美,辄杀数羊以厌一妇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悦妇人,穷奢极侈,暴殄天物,甚至亵衣皆饰以珠玉锦绣。各王府宫人有色者,皆选留与通,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荒眈酒色,昼夜无度。及临朝,精神昏暗,俯首凭案,唯唯数事而已。宫中起大觉殿,于内置轮藏。出公主与尼为徒,敬礼桑门,狎侮宗庙。尝置一女子于盒以为戏,谓为时物,舁入奉先殿荐新,盒开聚观,大笑而散。倚信阉竖,与决大事,凡进退大臣,参掌兵马,皆得专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挞。纪纲坏乱,构成大祸。自是灾异迭见,恬不自省。夜宴张灯荧煌,忽不见人。寝宫初成,见男子提一人头,血色模糊,直入宫内,随索之,寂无所有。狐狸满室,变怪万状,遍置鹰犬,亦不能止。他如日赤无光,星辰无度,彗扫军门,荧惑守心犯斗,飞煌蔽天,山崩地震,水旱疫疠,连年不息,锦衣卫火,武库自焚,文华殿毁,承天门灾,虽变异多端,而酗乐自如。 ”
  3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万历二十三年九月十六,“(礼官范谦等)奏上,诏以建文事迹附太祖高皇帝之末而存其年号。”
  32. ^ 《明史》(卷4):“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33. ^ 宁德沧海禅师高僧墓可能是建文帝墓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海峡都市报》,2008年6月9日。
  34. ^ 福建文物局回应:宁德古墓与明代建文帝无关. [2022-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35. ^ 建文帝踪迹“永州说”新证.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36. ^ 明史》(卷111):“茹瑺十一月复任。”
  37. ^ 《明史》(卷111):“昭七月出掌平燕布政司事。”
  38. ^ 《明史》(卷111):“景清二月任左。”
  39. ^ 《明史》(卷111):“练子宁二月任右。”
  40. ^ 《明史》(卷111):“十二月任督军。”
  41. ^ 《明史》(卷111):“齐泰正月复,闰三月又谪。”
  42. ^ 《明史》(卷111):“𬘘七月自经死。”
  43. ^ 《明史》(卷111):“新六月归附,仍任。”
  44. ^ 《明史》(卷111):“钝六月归附。七月致仕。”
  45. ^ 《明史》(卷111):“迪六月殉难。”
  46. ^ 46.0 46.1 《明史》(卷111):“泰六月殉难。”
  47. ^ 《明史》(卷111):“瑺六月迎降。九月封忠诚伯,仍任。”
  48. ^ 《明史》(卷111):“铉八月死难。”
  49. ^ 《明史》(卷111):“昭六月殉难。”
  50. ^ 《明史》(卷111):“赐六月归附。七月改刑部。”
  51. ^ 《明史》(卷111):“震直六月归附。七月同致仕户部尚书王钝巡视中原。九月卒。”
  52. ^ 《明史》(卷111):“清六月殉难。”
  53. ^ 《明史》(卷111):“子宁六月殉难。”
  54. ^ 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绍宗(隆武帝)的追复作和简太子,《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安宗(弘光帝)的追复作恭愍太子。
  55. ^ 思文大纪》卷四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绍宗(隆武帝)的追复作润怀王,《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中明安宗(弘光帝)的追复作原怀王。

来源

外部链接

建文帝
出生于:1377年12月5日
统治者头衔
前任:
祖父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皇帝 继任:
四叔明太宗朱棣
明朝皇帝
1398年-14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