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复华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复华村,又名福华村,是一处已拆卸的平房区,沿着香港九龙龙山依山而建,属于牛头角徙置区(英语:Ngau Tau Kok Resettlement Area)的主要部分,在1951年设立,徙置事务处在1954年成立后,徙置区把名称改为“牛头角平房徙置区”,后简称“牛头角平房区”。连接复华村的唯一道路取名为振华道

早年东九龙地区与牛头角一带尽是荒凉山头,在山谷中偶有几户农家。该地带于1950年代初期已为当局规划为徙置区,唯待开辟道路及水利设施供居民使用,复华村平房区于1951年11月设立,由玛利诺女修会负责筹建,初期主要用作迁徙于1951年11月21日发生的东头村火灾灾民,以解决迫切的住房需要,首批安置的居民163户,共计600余人,迁徙所需费用共计72,000港元[1],同时亦暂时收容不少因政治局势影响而从中国大陆投奔到香港的“政治难民”。政府在开村初期办理施饭,使灾民不会因为饮食问题而阻碍建屋工作[2]

随着平房区的开发,不少市民向当局申请到该平房区建屋,亦吸引商家到该处开设工厂,带动附近一带居民的就业机会[3],而居民亦为当时观塘工业区的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4]

复华村亦成为一批国民党旧部在香港的聚居地,每年双十节皆会筹办庆祝活动。作为区内重要志愿团体,玛利诺女修会在村内兴办福利中心、小学、英文夜班、商科专修班、手艺训练学校和健康中心等[5]

复华村内划分为十区,沿重建前的振华道入村内见四条分路,其中一条可右转经龙山道(已拆卸)到龙山毗邻的复华游乐场,再上是另一条路,可右转经守仁径进入功乐道,再上就可见到左右分岔,左转可到村内唯一小学庇护十二学校,右转则为七区,而九区和十区则较接近沈云山配水库[6]。1970年代中期当局为配合“鳄鱼山/振华道公共房屋计划”,分三期将村内平房全部清拆[7],第一、二期拆迁第一至六区居民,房屋署于1979年9月去信七至十区居民通知第三期清拆行动,并进行赔偿及安排入住公共房屋,大部分居民获安排搬迁到公共屋邨彩云邨顺利邨顺安邨[8],而原址辟建为公共屋邨乐华邨(原计划称为“牛头角东邨”[9])及居屋乐雅苑,约于1982年至1985年间陆续落成。

平房区清拆后,邻近以本村命名的游乐场仍保留原称。千禧年前后,康文署曾于场内进行更新及维修工程,工程完成后即更新场名作乐华游乐场,故“复华村”一名已不存在。[10]

参见

参考资料

  1. ^ 《华侨日报》:东头村最贫苦的灾民六百人安置复华村社会局长披露政府积极工作-1952年3月11日
  2. ^ 《工商晚报》:牛头角复华村近况-1952年3月11日
  3. ^ 《华侨日报》:牛头角复华村区平民自建的砖屋-1952年5月23日
  4. ^ 《漫游九龙屋邨》尔东著,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第50-51页
  5. ^ 《彩色香港1970s-1980s》高添强著,三联书店,2014年,第114页
  6. ^ 《文汇报》:书若蜉蝣:水塘山复华村-2015年10月3日
  7. ^ 《华侨日报》:复华村平房区居民徙置新村仍须等候-1979年9月18日
  8. ^ 《香港工商日报》:复华村七区居民要求赔偿或补地否则将拒绝迁出-1980年3月17日
  9. ^ 《工商晚报》-1980年8月4日
  10. ^ 《2002 年公众宪生及市政条例 (公众游乐场地) (修订附表 4) 令》

10. 洪松勲:“牛头角复华村的历史任务”( 刊登在《 旅行家》( 正刚旅行队成立四十七周年纪念特刊〉)( 香山学社出版 香港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