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板齿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板齿犀属
化石时期:晚中新世-晚更新世
7–0.035 Ma
西伯利亚板齿犀 E. sibiricum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亚科: 板齿犀亚科 Elasmotheriinae
属: 板齿犀属 Elasmotherium
J. Fischer, 1808
模式种
Elasmotherium sibiricum
  • 西伯利亚板齿犀
    E. sibiricum (模式种)
  • 高加索板齿犀
    E. caucasicum
  • 哈氏板齿犀
    E. chaprovicum
  • 斐氏板齿犀
    E. peii
  • 原始板齿犀
    E. primigenium

板齿犀属学名Elasmotherium)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犀牛,生存于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晚期的欧亚大陆,约于35,000年前灭绝,为板齿犀亚科英语Elasmotheriinae下生存年代最晚的演化支[1]

板齿犀属的平均高约2米及长5米,前额上有长达2米的角,估计重达5吨。牠的脚较其他犀牛长,适合跃步,姿势有点像,有可能善于奔跑。牠的牙齿像现今的马,可以吃矮小的植物。牠于上新世晚期的中亚出现,在东欧生存至更新世中期,其起源可能是中华板齿犀

最近期的物种西伯利亚板齿犀,分布在更新世的俄罗斯南部、乌克兰摩尔多瓦古板齿犀裴氏板齿犀生活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的中国东部,估计于约1600万年前消失。俄罗斯最古老的板齿犀物种是生存在上新世晚期黑海高加索板齿犀

描述及古生物学

像独角兽的板齿犀模拟图。
板齿犀(浅灰)与人类及其他犀牛的体型大小比较。其他犀牛分别为:巨犀(深灰)、白犀牛(红)、印度犀牛(青)、黑犀牛(黄)、苏门答腊犀牛(绿)

板齿犀的形态特征产生了两个有关牠们出现及栖息地的假说。第一个是较为广泛接受,指板齿犀是大型的长毛动物,前额有大角,但是却未曾发现这角的化石。而基于牠们幼长的四肢,估计是生活在广阔的草原。另一个则基于板齿犀的牙齿头颅骨形态,指牠同时也是生活在河岸带群落生境。因为板齿犀没有犬齿及发展完好的外侧突,显示牠们的头部会向外侧移动,可能是来吃草的。另外牠的齿列亦是高冠齿,显示其食物中有矿物颗粒,而这些颗粒往往都在湿润泥土的植物中找得到。

目前已知的西伯利亚板齿犀体长可达 4.5米(15英尺),肩高超过 2米(6英尺7英寸);而根据一枚大小远大于西伯利亚板齿犀的高加索板齿犀臼齿化石,高加索板齿犀的体长至少可达 5米(16英尺),体重估计约 3.6—4.5公吨(4—5短吨)[2]。两种板齿犀都是犀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趋近猛犸象而远大于披毛犀[3][4]。足为蹄行,前肢较后肢长,均具 3 趾及残遗的第五掌骨[5]

灭绝

板齿犀属最初被认为是约于200,000年前灭绝[1],但是发现于哈萨克巴甫洛达尔州的西伯利亚板齿犀颅骨碎片显示牠们约于36,000–35,000年前仍生存于西西伯利亚平原[1],在西伯利亚的Smelovskaya和Batpak洞穴中,也曾发现地层年代约50,000年前的板齿犀遗骸,推测是由掠食者拖入洞穴中的[6]

这个时间时值第四纪灭绝事件,在该时期许多体重重于45公斤的大型哺乳动物均走向灭绝。此时恰好气候逐渐变的寒冷,使得草与其他植披逐渐被苔藓地衣取代,加上人类的迁入[1],推测这就导致了板齿犀属的灭绝。

逸闻

一般相信板齿犀已经灭绝,但是根据瑞典百科全书科学作家维利·莱(Willy Ley)所述,板齿犀有可能生存至俄罗斯鄂温克族的传说出现。另外,中世纪阿玛德·伊本法德兰(Ibn Fadlan)亦记载了一种像板齿犀的动物。

一些人指其实独角兽传说其实就是未灭绝的板齿犀,因为板齿犀的形态与独角兽的描述相似。

图库

复原图

化石

参见

参考

  1. ^ 1.0 1.1 1.2 1.3 Kosintsev, P.; Mitchell, K. J.; Devièse, T.; van der Plicht, J.; Kuitems, M.; Petrova, E.; Tikhonov, A.; Higham, T.; Comeskey, D.; Turney, C.; Cooper, A.; van Kolfschoten, T.; Stuart, A. J.; Lister, A. M. 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of the giant rhinoceros Elasmotherium sibiricum sheds light on late Quaternary megafaunal extinction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9, 3 (1): 31–38. Bibcode:2018NatEE...3...31K. PMID 30478308. S2CID 53726338. doi:10.1038/s41559-018-0722-0. hdl:11370/78889dd1-9d08-40f1-99a4-0e93c72fccf3可免费查阅. 
  2. ^ Zhegallo 2005,第20–21页
  3. ^ Cerdeño, Esperanza; Nieto, Manuel. Changes in Western European Rhinocerotidae related to climatic variations (PDF). Palaeo. 1995, 114 (114): 328. doi:10.1016/0031-0182(94)00085-M. 
  4. ^ Cerdeño 1998,第25页
  5. ^ Belyaeva, E.I. About the Hyroideum, Sternum and Metacarpale V Bones of Elasmotherium sibiricum Fischer (Rhinocerotidae) (PDF). Journal of the 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1977, 20: 10–15 [2019-09-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6. ^ Kosintsev, Pavel. Relict Mammal Species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in Late Pleistocene Fauna of the Western Siberia South. Titov, V.V.; Tesakov, A.S. (编).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Southern Russia: connections between Europe, Africa and Asia: Abstra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QUA-SEQS Conference (Rostov-on-Don, June 21–26, 2010) (PDF). Rostov-on-Don: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 2010: 78–79 [26 March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8 September 2010).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