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伊
桓伊(?—391年),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1],东晋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东晋将领桓宣族子。东晋将领及音乐家,擅吹笛,有“笛圣”之称。
生平
桓伊有军事才干,聪颖敏悟且简朴直率,被王濛及刘惔两个名士所赏识,故多次参诸府军事,历仕至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随着前秦的强盛,东晋与前秦接壤的边境经常发生战事,朝廷议论选出能够捍卫疆土的守将,就选中了桓伊,并任用他为淮南太守。桓伊在任内安定当地,并且有效抵御外敌,故此及后就加督豫州之十二郡及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升建威将军、历阳及淮南二郡太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派王鉴及张蚝领兵救援据守寿春的叛将袁真子袁瑾,桓伊与谢玄领兵击败他们,助桓温攻克寿春,平定叛变。战后因功封宣城县子,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太元元年(376年)又在桓冲指命下率兵进军寿春,以缓解前秦对前凉的军事压力。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发生,桓伊与谢琰及谢玄等共同抗击前秦大军,最终大败前秦。战后桓伊因功封永脩县侯,并进号右军将军。
桓伊在豫州十年,安抚当地,甚得人心。至太元九年(384年)桓冲去世,桓伊代其镇守江州,假节都督江州、荆州十郡及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桓伊到后,见江州不与北方政权接壤,认为应当宽大体恤人民。故此上疏以“江州虚耗、连岁不登”为由建议合并各小县并免收江州人民拖欠上缴的粮米,又提议移镇豫章。朝廷虽然命桓伊镇江州原治所寻阳,但其他请求都予以接纳。桓伊在任因着事宜去安抚和帮助人民,都很得百姓信赖。多年后被征召为护军将军,并获赐以右军将军府二千人跟随他,转归护军将军府。
太元十六年(391年)十一月,桓伊在任内去世[2],朝廷追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为烈。有墓于南昌城南蔡家坊石马街(今青云谱石马村)。
性格特征
- 桓伊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3],有“笛圣”之称,相传他使用的竹笛是蔡邕的柯亭笛[4]。曾为王徽之吹奏《梅花三弄》,吹奏完毕,桓伊上车走人,不发一言,[5]相传琴曲《梅花三弄》即据其笛曲改编[6]。
- 桓伊擅长唱挽歌,与羊昙唱乐及袁山松《行路难》合称“三绝”。每当听到人清唱时就会像丧事中说一声“奈何”[7],谢安就曾因而说:“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8]
- 桓伊在淝水之战后收集前秦步骑兵留下的铠甲,多年来作整理后共得六百领。又早作上表,命人在他死后上呈朝廷,就是要将这批铠甲献给朝廷,还望这会帮助到东晋统一。可见其忠。
家庭
父
- 桓景,官至侍中、丹杨尹、中领军、护军将军。
弟
- 桓不才,东晋将领,官至冠军将军。
子女
孙儿
- 桓陵,嗣爵。
注释
- ^ 《世说新语·方正》中有写桓伊小字为子野;但《晋书》本传则有称其小字为野王。
- ^ 《建康实录·卷九》:“太元六年十一月,江州刺史、护军将军、永脩侯桓伊卒。”
- ^ 《晋书》:“善吹笛,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 ^ 伏滔《长笛赋序》:“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名柯亭。”
- ^ 《晋书·桓伊传》: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宾主不交一言。
- ^ 《琴传》:“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扵笛。’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 ^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孝子唤奈何、唤穷,疑为洛阳及其附近风俗;盖父母之丧,孝子循例要唤穷也。”因桓伊能挽歌,故推桓伊听到他人歌唱亦如听到挽歌,并依风俗不自觉而叫奈何。
- ^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参考资料
- 《晋书·桓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