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比亚韦斯托克

坐标53°08′N 23°09′E / 53.133°N 23.150°E / 53.133; 23.15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53°08′N 23°09′E / 53.133°N 23.150°E / 53.133; 23.150

比亚韦斯托克
Białystok
比亚韦斯托克
比亚韦斯托克
比亚韦斯托克旗帜
旗帜
比亚韦斯托克徽章
徽章
比亚韦斯托克在波兰的位置
比亚韦斯托克
比亚韦斯托克
坐标:53°07′N 23°10′E / 53.12°N 23.17°E / 53.12; 23.17
国家波兰
波德拉谢省
建立14世纪
政府
 • 市长Tadeusz Truskolaski
人口(2006年)
 • 城市295,000人
 • 都会区420,000
时区CETUTC+1
 • 夏时制CESTUTC+2
邮政编码15-001
电话区号+48 85
网站www.bialystok.pl

比亚韦斯托克波兰语Białystok)是波兰东北部最大城市,波德拉谢省首府,位于华沙北部大约180公里的地方,接近白俄罗斯边界。因此,在此城市也形成了一个白俄罗斯少数民族居住区。比亚韦斯托克拥有多所闻名欧洲大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

比亚韦斯托克是连接华沙和立陶宛的交通枢纽城市。农业是比亚韦斯托克的支柱产业,但同时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金属制造业和啤酒制造也在蓬勃地发展。

波兰犹太人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便出生在此。

名称

虽然现在“stok”被翻译为“斜坡”,但定居点的最初名称来自流经它的河流。在古波兰语中,biały sok是白色的河流(biały - 白色,stok - 溪流;从斜坡上“滑落”的河流)。今天不太起眼,流经市中心的比亚瓦河(通常称为比亚乌卡河)因此得名。

由于几个世纪以来边界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这座城市在白俄罗斯语中为:Беласток(Byelastok,Biełastok)、意第绪语:ביאַליסטאָק(Byalistok、Bjalistok)、立陶宛语:Balstogė、俄语:Белосток(Belostok、Byelostok)。

历史

布兰尼基宫,被誉为波兰的“凡尔赛宫”

早期历史

考古发现表明,今天比亚韦斯托克地区的第一个定居点发生在石器时代。古代定居者的坟墓可以在多伊利迪(Dojlidy)区找到。[1]铁器时代早期,人们定居在生产库尔干的地区,库尔干是该地区酋长的坟墓,位于现在的罗斯托乌蒂村。[2]从那时起,比亚韦斯托克地区一直处于文化的十字路口。连接波罗的海黑海的贸易路线有利于具有约特文吉亚英语Yotvingia-鲁塞尼亚-波兰文化特征的定居点的发展。[2]

比亚韦斯托克市已经存在了五个世纪,在此期间,这座城市的命运受到了各种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影响。

中世纪

幸存的文件证明,在1437年左右,拉茨库夫家族的代表,天鹅( Łabędź )纹章的雅各布·塔布托维奇 (Jakub Tabutowicz) 从立陶宛大公齐吉曼塔斯·科斯图泰提斯 (Sigismund Kęstutaitis) 的儿子米哈埃尔·日吉曼泰提斯(Michael Žygimantaitis) 那里收到了比亚瓦河沿岸的一片荒野地区,标志着比亚韦斯托克作为定居点的开始。[3][4]此后,比亚韦斯托克成为立陶宛的一部分长达132年,直到1569年卢布林联合,当时它被赋予波兰,但直到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最后一次瓜分之前,比亚韦斯托克一直非常靠近立陶宛大公国的边界。比亚韦斯托克在行政上是波德拉谢省的一部分,1569年后也是波兰王国王冠领地小波兰省的一部分。

从1547年开始,该定居点归维西奥沃夫斯基家族所有,该家族创立了第一所学校。[5]:163第一座砖砌教堂和一座城堡建于1617年至1826年之间。这座两层楼的城堡采用哥特-文艺复兴风格的矩形平面设计,是约布·布雷特夫斯的作品。城堡的扩建由科尔齐什托夫·维西奥沃夫斯基继续进行,他是蒂科钦的元老(starosta),自1635年以来一直是立陶宛大元帅,也是亚历珊德拉·玛利亚娜·索别斯卡的丈夫。[6]1637年,他无子去世,因此,比亚韦斯托克由他的寡妇管理。1645年亚历珊德拉去世后,包括比亚韦斯托克在内的维西奥沃夫斯基庄园移交给王室,以支付维护蒂科钦城堡的费用。在1645年至1659年间,比亚韦斯托克由蒂科钦的元老进行管理。[6]

近代

布兰尼基宫花园,18世纪

1661 年,它被授予斯特凡·恰尔涅茨基,作为他对在大洪水时代战胜瑞典人功劳的奖励。四年后,比亚韦斯托克作为他女儿亚历珊德拉的嫁妆赠送,亚历珊德拉嫁给皇家法院元帅扬·克莱门斯·布拉尼基,该城从而落入了布拉尼基家族的手中。[7]1692年,扬·克莱门斯·布拉尼基的儿子斯特凡·米科瓦伊·布拉尼茨基(Stefan Mikołaj Branicki)从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John III Sobieski)手中获得了比亚韦斯托克的城市权利。他在维西奥沃斯基家族城堡的地基上建造了布兰尼基宫[8]在18世纪上半叶,这座城市的所有权由陆军王冠盖特曼扬·克莱门斯·布兰尼基(Jan Klemens Branicki)继承。[3]正是他将父亲建造的宫殿改造成一位大贵族的宏伟住所,[9]波兰国王和诗人经常前来参观。[10]1745年,波兰第一所军事技术学校在比亚韦斯托克成立,[5]:164,Komedialnia剧院于1748年在这座城市成立,是波兰最古老的剧院之一。[11]建立了新的学校,包括与剧院成立有关的芭蕾舞学校。[5]:163-1641749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扩大了城市范围。[5]:1631770年,在伊莎贝拉·波尼亚托夫斯卡(Izabella Poniatowska)的主持下,成立了一所助产学校,并在此基础上于1805年建立了产科研究所。[5]:164

前纺织工厂,现在是一家购物中心

18世纪末,波兰立陶宛联邦被邻国瓜分成三个部分。普鲁士王国第三次瓜分波兰期间征服了比亚韦斯托克及其周边地区。这座城市于1795年成为新东普鲁士省的首府。[12]拿破仑·波拿巴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的胜利解放了该领土,但由于在1807年的提尔西特条约中,该地区被移交给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将该地区组织成贝洛斯托克州,[13]以该市为区域中心。[14]比亚韦斯托克的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在18世纪得到了深入发展,但由于瓜分而陷入停顿。[5]:164比亚韦斯托克从波德拉谢的所有城市中获得了最新的城市权利,但在19世纪末,它的发展超过了所有周围的城市。19世纪的快速发展与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俄罗斯帝国和波兰会议王国之间建立海关边界,以及1862年华沙-圣彼得堡铁路线的开通,将比亚韦斯托克与华沙,格罗德诺维尔纽斯和圣彼得堡连接起来。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影响了比亚韦斯托克当时生产工厂的发展和集中。除了行政职能外,比亚韦斯托克还设立了许多经济机构。19世纪下半叶,比亚韦斯托克发展成为纺织业的重要中心,是当时分裂中的波兰地区仅次于罗兹的最大纺织业中心。比亚韦斯托克是华沙西部的罗兹、北部的圣彼得堡和东部的莫斯科之间最大的工业中心,被昵称为“北方的曼彻斯特”。[15]十一月一月起义失败后,俄罗斯化政策和反波兰镇压愈演愈烈,1870年后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波兰语[10]1912年,建造了一座沙皇监狱,该监狱也被用作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波兰人的中转监狱。[16]

现代

十九世纪末,由于俄罗斯的歧视性规定导致人口涌入,该市的大部分人口是犹太人。根据1897年俄罗斯帝国人口普查,在 66,000 名总人口中,犹太人占41,900 人(约占 63%)。[17]这种遗产可以在比亚韦斯托克的犹太遗产之路上看到。[18]1906年6月14日至16日,比亚韦斯托克屠杀英语Białystok pogrom发生在该市。在大屠杀期间,有 81至 88 名犹太人被俄罗斯人杀害,约80 人受伤。[19]

安托纽克区1920年比亚韦斯托克战役中牺牲的波兰第一军团步兵团士兵纪念碑

第一个吸引大量俄罗斯工人或农民追随者的无政府主义团体是1903年在比亚韦斯托克成立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切尔诺-兹纳米亚(黑旗)团体。[20]

1921年约瑟夫·毕苏斯基访问比亚韦斯托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亚韦斯托克-格罗德诺区是德国控制的东部领地地区的行政区划。它包括作为首都的城市和周围的波德拉谢地区,大致相当于早期贝洛斯托克州的领土。[21][2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座城市成为新独立的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一部分,作为比亚韦斯托克省 (1919-1939)的首府。[23]在1919-1920年波苏战争期间,红军和波兰临时革命委员会在华沙战役前占领了这座城市。在随后的反攻中,这座城市在比亚韦斯托克战役英语Battle of Białystok后重新回到波兰的控制之下。

战争和独立的波兰重建后,比亚韦斯托克的波兰式教育得到了恢复,纺织业得到了复兴。[10]建立了市立公共图书馆,成立了体育俱乐部,包括乔治罗尼亚比亚韦斯托克足球俱乐部(Jagiellonia Białystok),并在1930年代建造了戏剧院。[10]

战间期的比亚韦斯托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波兰被纳粹德国苏联入侵。最初比亚韦斯托克被德国短暂占领,德国第四别动队于1939年9月20日至21日进入该市,对民众犯下罪行。[24]随后,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德国人将这座城市移交给苏联。在苏联占领下,1939年至1941年,它被并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别洛斯托克州的首府。[25]波兰人被驱逐到苏联腹地(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极北地区)。战前市长塞韦林·诺瓦科夫斯基于1939年10月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可能也被驱逐到苏联,但他的最终结局未知。[26]内务人民委员部接管了当地的监狱。[16]波兰抵抗运动在该市很活跃,该市是被占领波兰武装斗争联盟英语Union of Armed Struggle六个主要指挥部之一的所在地(与华沙、克拉科夫波兹南托伦利沃夫并列)。[27]比亚韦斯托克人、波兰流亡总统雷沙尔德·卡丘罗夫斯基(Ryszard Kaczorowski) 是当地波兰抵抗运动的成员,于1940年在该市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28]最初苏联判处他死刑,但最终他被判处在劳改营服刑 10年,并被驱逐到科雷马,并于 1942 年从那里获释,当时他加入了安德斯军团[28]

在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的过程中,比亚韦斯托克于 1941年6月 27日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中被德军占领,该市成为德国占领波兰的一个独立地区比亚韦斯托克区的首府,直到 1944 年。[29]1941年6月27日,德国人烧毁了大犹太会堂,估计里面有2000名犹太人。从一开始,纳粹就奉行残酷的掠夺和驱逐非德裔人口的政策。德国人在该市经营着一座纳粹监狱,[30]并建立了一个针对犹太男子的强迫劳动营。[31]自1943年以来,安全警察将包括十几岁男孩在内的波兰人从当地监狱驱逐到施图特霍夫集中营[32]该镇的56,000名犹太居民被关押在隔都。[33]1943年 8月15日,比亚韦斯托克隔都起义开始了,数百名波兰犹太人和反法西斯军事组织(Antyfaszystowska Organizacja Bojowa)的成员开始与德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德国军队正在执行计划中的隔都清理行动,并将他们驱逐到特雷布林卡灭绝营[34]最终,隔都被清理干净,其剩余的40,000 名居住者中的绝大多数,包括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纳粹及其合作者谋杀,主要是在特雷布林卡灭绝营。

当代

这座城市于1944年7月27日落入红军的控制之下。苏联在该市和地区对波兰抵抗运动成员进行了大规模逮捕,并将他们关押在比亚韦斯托克。1944年9 月20 日,这座城市被移交给波兰,尽管苏联扶植的共产主义政权一直掌权到1980年代共产主义垮台,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施密尔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继续迫害波兰抵抗运动成员。从1944 年 11月到1945 年 1月,俄罗斯人将近 5,000 名波兰人从当地监狱驱逐到苏联。[35]后来,苏联任命的共产党人将政治犯和波兰抵抗运动的其他成员关押在当地监狱中,直到1956年,他们还在那里对被处决的波兰抵抗运动成员进行掩埋。[16]

战后,这座城市成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最初的比亚韦斯托克省(1945-1975)的首府。[36]在1975年行政重组之后,该市是较小的比亚韦斯托克省(1975-1998)的首府。[37]自1999年以来,它一直是波兰共和国波德拉谢省的首府。[37]

地理

比亚韦斯托克附近的比亚瓦河

比亚韦斯托克位于波德拉谢平原(Nizina Północnopodlaska)的比亚韦斯托克高地(Wysoczyzna Białostocka),是波兰绿肺的一部分。[38][39]它位于华沙东北197公里(122英里)的公路上。[40]它是波兰靠近白俄罗斯立陶宛区域内最大的城市。比亚瓦河是苏普拉希尔河的左支流,穿过这座城市。比亚韦斯托克高地的景观多种多样,有高耸的冰碛丘陵和海拔超过 200米(660 英尺)的冰砾阜。大片的外流平原是由冰川末端融水沉积的沉积物形成的冰川平原,并被森林覆盖。[39]

这座城市的最高点位于皮埃特拉谢森林175米(574 英尺)的高度。最低点位于比亚瓦河谷118 米(387 英尺)的高度。[41]城市地区地貌的一个特征元素是冰碛高原表面的明显洼地,比亚瓦河,霍罗德尼安卡河和恰普利尼安卡河穿越这些洼地。

克尼辛森林地貌公园

体育

参见

参考资料

  1. ^ Museums (Podlaskie Museum). visitbialystok.com. 2011-07-18. 
  2. ^ 2.0 2.1 Białystok – Local history. Muzeum Historii Żydów Polskich. 201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7). 
  3. ^ 3.0 3.1 Miasta w Dokumencie Archiwalnym. 2011-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波兰语). 
  4. ^ Niewińska, Walentyna. Legendy województwa białostockiego, łomżyńskiego, suwalskiego. Wojewódzka Biblioteka Publiczna im. Stefana Górnickiego w Białymstoku. 1995 (波兰语). 
  5. ^ 5.0 5.1 5.2 5.3 5.4 5.5 Jacek Kusznier. Elektrycy w historii Politechniki Białostockiej. Maszyny Elektryczne - Zeszyty Problemowe. 2018, 4 (波兰语). 
  6. ^ 6.0 6.1 Czasy rodu Wiesiołowskich. 2011-05-07 (波兰语). 
  7. ^ Kądziela, Lukasz; Nagielski, Mirosław.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arsaw: Bellona. 1995. ISBN 83-11-08275-8 (波兰语). 
  8. ^ History of the City. 201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5). 
  9. ^ Magdalena Grassmann. Podlaski Wersal Branickich. palac.amb. 2011-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波兰语). 
  10. ^ 10.0 10.1 10.2 10.3 Historia Białegostoku. bstok.pl. 2019-10-24 (波兰语). 
  11. ^ Plejada gwiazd w nowym teatrze. Piotr Dąbrowski otwiera Komedialnię. Białystok Online. 2019-10-24 (波兰语). 
  12. ^ Cegielski, Tadeusz; Kądziela, Łukasz. Rozbiory Polski 1772-1793-1795. Warsaw. 1990 (波兰语). 
  13. ^ Piotr Stefan Wandycz. The Price of Freedom: A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Routledge. 2001: 133. ISBN 0-415-25491-4. 
  14. ^ The New annual register: 276. 1808. 
  15. ^ Dobroński, Adam. Białystok na Syberii. Medyk Białostocki. 2011, 11: 31 (波兰语). 
  16. ^ 16.0 16.1 16.2 Grażyna Rogala. Zespół więzienia carskiego, ob. areszt śledczy. Zabytek.pl. 202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波兰语). 
  17. ^ Zimmerman, Joshua D. Poles, Jew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ty.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2004: 16. ISBN 0-299-19464-7. 
  18. ^ UWB Official website. 201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19. ^ Samuel Joseph. Jewish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881 to 1910.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 65-66. 
  20. ^ Geifman, Anna. Thou Shalt Ki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7. ISBN 0-691-02549-5. 
  21. ^ Gatrell, Peter. War Land on the Eastern Front: Culture, National Identity, and German Occupation in World War I. 
  22. ^ Das Land Ober Ost.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德语). 
  23. ^ Maly rocznik statystyczny.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1939 (波兰语). 
  24. ^ Wardzyńska, Maria. Był rok 1939. Operacja niemieckiej policji bezpieczeństwa w Polsce. Intelligenzaktion. Warszawa: IPN. 2009: 55 (波兰语). 
  25. ^ Podział Polski między ZSRR i Trzecią Rzeszę według Paktu Ribbentrop-Mołotow. 201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波兰语). 
  26. ^ Sylwia Wieczeryńska. Wystawa "Seweryn Nowakowski – zaginiony prezydent Białegostoku" – od piątku. Dzieje.pl. 2021-09-06 (波兰语). 
  27. ^ Grabowski, Waldemar. Armia Krajowa. Biuletyn Instytutu Pamięci Narodowej (IPN). 2001, 8–9: 116. ISSN 1641-9561 (波兰语). 
  28. ^ 28.0 28.1 Ryszard Kaczorowski (1919 - 2010). 202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波兰语). 
  29. ^ Budapest Review of Books. Budapest Review of Books (Biuletyn IPN). 2003-2004: 35-36. ISSN 1641-9561. OCLC 212382824 (波兰语). 
  30. ^ Schweres NS-Gefängnis Bialystok. Bundesarchiv.de. 2021-09-06 (德语). 
  31. ^ Zwangsarbeitslager für Juden Bialystok. Bundesarchiv.de. 202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德语). 
  32. ^ Drywa, Danuta. Germanizacja dzieci i młodzieży polskiej na Pomorzu Gdańskim z uwzględnieniem roli obozu koncentracyjnego Stutthof. Kostkiewicz, Janina (编). Zbrodnia bez kary... Eksterminacja i cierpienie polskich dzieci pod okupacją niemiecką (1939–1945). Kraków: 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 Biblioteka Jagiellońska. 2020: 187 (波兰语). 
  33. ^ Bialystok. Holocaust Encyclopedia.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07-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5). 
  34. ^ Mark, B. Ruch oporu w getcie białostockim. Samoobrona-zagłada-powstanie. Warsaw. 1952 (波兰语). 
  35. ^ Zwolski, Marcin. Deportacje internowanych Polakow z wojewodztwa białostockiego 1944–1945. Pamięć i Sprawiedliwość (IPN). 2005, 2: 98-99. ISSN 1427-7476 (波兰语). 
  36. ^ New Provinces of Poland(1998). 201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37. ^ 37.0 37.1 Dziennik Ustaw. 1975: 91 (波兰语). 
  38. ^ Green Lungs Of Poland In 2006. Warsaw: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201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6) (波兰语). 
  39. ^ 39.0 39.1 Kondracki, Jerzy. Geografia regionalna Polski. Warszawa: PWN. 2002. ISBN 83-01-13897-1 (波兰语). 
  40. ^ Białystok. Google Maps. 2022-10-14. 
  41. ^ Plan Zrównoważonego Rozwoju Publicznego Transportu Zbiorowego na lata 2015-2022 dla Miasta Białegostoku i gmin ościennych, które zawarły z Miastem Białystok porozumienie w sprawie wspólnej organizacji transportu publicznego oraz pozostałych gmin wchodzących w skład obszaru funkcjonalnego. 2022-03-08: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波兰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