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台湾
民俗台湾 | |
---|---|
主编 | 池田敏雄[1] |
类别 | 台湾民俗文化 |
发行周期 | 月刊 |
发行量 | 共44期,每期2000至3000册 |
创刊日期 | 1941年7月10日 |
最后发行日期 | 1945年2月1日 |
公司 | 东都书籍台北支店 |
创刊地区 | 日治台湾 |
总部所在地 | 台北市桦山町一八 |
语言 | 日语、台语 |
《民俗台湾》是台湾第一份探讨台湾民俗与民俗学的专门刊物,1941年7月10日创刊,1945年2月1日停刊,共44期(最后一期因战时局势紧张故未发行[2])。战后时期受《民俗台湾》影响最深的刊物为《台湾风物》[3][4]。
创刊
日治末期,台湾民俗研究专家池田敏雄受中国中山大学所发行之《民俗月刊》启发,拜访时任台北帝国大学教授的金关丈夫,计划创办以探讨台湾民俗、旧惯为主题的刊物[5]。
1941年(昭和16年)5月由日籍人士金关丈夫、须藤利一、冈田谦、万造寺龙及台湾籍社会学专家陈绍馨与黄得时等6人联名于《兴南新闻》及《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趣意书〉,说明《民俗台湾》发行的背景及目的等。同为发起人的池田敏雄因时任于总督府情报部,虽执行主要编辑工作,却未列于发起人中[5]。
1941年7月10日《民俗台湾》创刊,以金关丈夫于1929年为东京冈书院策划出版的《ドルメン》杂志为原型,刊物名则是受“台湾文艺家协会”机关刊物《文艺台湾》的影响。
内容
主要记录台湾民俗资料,如民间禁忌、习俗、神明祭仪、年节岁时与生命礼俗等[3],并广泛采集民间传说、童谣歌谣及俚谚,其中又以俚谚的讨论为大宗。除材料搜集与纪录外,更有专题式发展,如廖汉臣〈台南俚谚〉等。虽以民俗为主,但内容对艺术、历史、地理及自然等亦有涉猎,编辑要旨更明文希望刊物肩负联络与对话的任务[5][1]。
为月刊形式杂志,每号皆约40-60页(多维持于50页左右),并附有卷头语,其他常设专栏包含民艺解说、民俗图绘、摄影及图说、文献介绍、书评、乱弹、点心、消息通讯、民俗采访会、编辑后记等[3]。
专栏 | 内容 |
---|---|
民艺解说 | 以金关丈夫的文字与松山虔三的拍摄,记录包含陶枕、士林刀、饼印、筷笼、烛台、花仔布等民间生活器具,其中又以陶瓷器具、木材及竹制民艺品为大宗[6]。 |
民俗图绘 | 由画家立石铁臣透过版画辅以文字,描绘各行各业(如制香)或一般民间生活场景(如打棉被、水车及砖仔窑风景等)[7]。 |
版本
年份[8] | 出版社 | 备注 |
---|---|---|
1941年 | 东都书籍株式会社 | 初版 |
1968年 | 台湾古亭书屋 | |
1985年 | 台湾武陵出版社 | 由林川夫主编,将内容重新汇整编辑,并删除大量插画图像。 |
1998年 | 台北南天书局 | 补齐包含因官方检查制度被删除之池田敏雄〈有应公的灵验〉、苏维熊〈关于性与台湾俚谚〉及未出版之五卷2号等,并依初版样貌精装版印刷出版。 |
影响
民俗资料保存
除有大量民俗资料采集及记录,更有较深入之专题式探讨。此外,亦开创如节日习俗方面“正月七日吃七宝羹”、“除夕跳火盆求财富”及占卜咒术方面净符、家畜用符、止血符与化骨符等数个崭新的民俗研究议题[3]。
台语文字使用
刊物发行时,正值日本皇民化运动推行国语(日语)期间,但刊物内却仍有许多台语文字,并以日文标注其发音,使台湾民俗研究可与当时主要语言结合[3]。
《台湾风物》
《台湾风物》除与《民俗台湾》编辑风格相似外,撰文者的重叠性也很高,如陈绍馨、苏维熊、黄得时、杨逵、杨云萍等人皆常见于《民俗台湾》,更为《台湾风物》初期执笔[3]。
对台湾史学的贡献
《民俗台湾》于1941年创刊,发行之初,即定义本身为容纳各地人士采集记录报告之民俗调查杂志,所产出内容主要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大类,搜罗甚广。就时空背景来看,当时正属于台湾总督府积极推行皇民化运动的时刻,其相关措施主要为一连串除去台湾人固有中国式生活之记忆与文化,鼓励、甚而强制台湾人过日本式生活,学习日本文化之社会改造动员。鉴此,池田敏雄、金关丈夫等在台学者,因恐台湾民俗、旧惯即将消灭,期盼在台湾民俗尚未消失前,将它们加以一一记录,故而发行。其所邀请的杂志执笔者,包括当时台北帝国大学的政治学者中村哲、社会学者冈田谦;以及在台湾生活的诸日本文化人,如考古学者国分直一、摄影家三岛格、版画家立石铁臣等人[9]。
自创刊号开始,其不为政治所左右,主要成员如池田敏雄、金关丈夫即撰文对皇民化运动的推行表达不满,而为记录台湾民俗、旧惯,除了进行各项民俗调查外,成员亦于全岛分别举办民俗座谈与民俗采访会,持续透过活动,集结分散台湾各处的地域性文化工作者,故可说是以《民俗台湾》为媒介,形成了一个有关台湾民俗的文化串联网络,并为台湾培养了一群本地历史、民俗的业余研究者。另外,当时虽有本地知名学者杨云萍曾对《民俗台湾》仅以旁观者立场记录,而无进一步作为表达不满(尔后亦得杨云萍为《民俗台湾》执笔),俟于1996年又有日籍评论家川村凑质疑其视角为“大东亚民俗学”等不同声音,并与该杂志执笔者国分直一引起辩论。但不可讳言,《民俗台湾》为当时台湾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可说是本地乡土研究之重要开端,不仅为被台湾、日本高度肯定之战前台湾民俗调查杂志,更是在战后台湾史学的发展上,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角色[9][10]。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1.0 1.1 王会均. 民俗台灣與海南文物 (PDF). 国立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 2004, 64 (1): 89–92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2).
- ^ 國立政治大學─民俗台灣.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3.0 3.1 3.2 3.3 3.4 3.5 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 [2017-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臺灣風物簡介. 台湾风物数据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 5.0 5.1 5.2 政大數位典藏-《民俗台灣》內容簡介.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 ^ 林承纬. 從金關丈夫的民藝書寫看民藝運動對台灣工藝研究萌芽的影響:以雜誌《民俗台灣》之〈民藝解說〉為中心journal= 臺灣文獻 61 (2): 35–56. 2012.
- ^ 林承纬. 《民俗台灣》與民間工藝journal= 臺灣學通訊 (PDF) 61: 4–5. 2010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0).
- ^ 江舜尧. 日治後期《民俗台灣》雜誌插畫圖像研究 (PDF) (学位论文).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9-21).
- ^ 9.0 9.1 吴密察. 〈《民俗臺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 台北市: 播种者出版有限公司. 2008年: P49–P81.
- ^ 陈伟智. 〈知識的接收:國分直一與戰後初期的臺灣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61期.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 2018年: P.97–P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