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总表第一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简化字总表》第一表为不可用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共350个(1964年版《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有352个简化字,1986版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保留[復、複]):

繁体字 简化字 简化方法 来源
从俗,改换声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1]汇音宝鉴[2]增广字学举隅[3]正字通[4]
新造,假借“”字[5] 新字[6]
从俗,改换声旁 《正字通》
从俗,假借再用 《正字通》[7]《重订直音篇·土部》[8]
从俗,同音假借
从俗,草书楷化 《第一批简体字表》[9]宋元以来俗字谱[10]
从俗,改换声旁及形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11]《汇音宝鉴》[12]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13]《四声篇海(明刊本)》[14]《宋元以来俗字谱》[15]
从俗,偏旁改简 《字学三正》[16]
从俗,符号替代
新造,形声字
从俗,删减偏旁
本字再用
从俗,近音假借
北方俗字,近音假借
北方俗字,改换声旁
从俗,采用通假字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假借 《第一批简体字表》[9]《俗书刊误》[17]《宋元以来俗字谱》[18]《字汇》[19]
方言俗字,替换声旁(璀璨的璨不改为山)
方言俗字,草书楷化
从俗,符号替代 《宋元以来俗字谱》[20]《清平山堂话本》[21]
从俗,符号替代“𲁰”,再类推偏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符号替代“𩝎”,再类推偏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又改良,删减偏旁再加一点加以区别 《宋元以来俗字谱》
方言俗字,改换声旁
从俗,改换声旁 《仏教难字大字典》
新造,假借
方言俗字,改换形声
中古俗字,新会意字 康熙字典[22]
方言俗字,改换形声
从俗,偏旁改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23]《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改换声旁
北方俗字,改换形声
从俗,同音假借(另兼正字)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同音假借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本字再用
北方俗字,改换形声
从俗,本字“処”的俗写体 《宋元以来俗字谱》《简易字说》
从俗,删减偏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偏旁改简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偏旁改从俗体 《宋元以来俗字谱》
新造,标音字,假借同音字“从”再加一横[24]
从俗,改换声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9]《汇音宝鉴》《宋元以来俗字谱》[25]《增广字学举隅》
从俗,改换声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9]《宋元以来俗字谱》《汇音宝鉴》《增广字学举隅》
从俗,声旁改简
从俗,声旁改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23]《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符号替代
从俗,符号替代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26]《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改换声旁 《康熙字典》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9]《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同音假借
现代俗字,删减偏旁
从俗,同音假借
从俗,近音假借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27]《宋元以来俗字谱》[28]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删减偏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删减偏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采用注音符号“ㄦ” 《常用简字普》
新造,在假借为“凡”的基础上增添形旁[29]
从俗,同音假借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采用轮廓特征
从俗,改换声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30]《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删减偏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30]《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改换声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删减偏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復、複 复为废除后起字,再用本字;复为同音假借
从俗,来自草书体 《第一批简体字表》《宋元以来俗字谱》
乾、幹 从俗,近音假借
从俗,改换声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9]《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从本,再用本字 《第一批简体字表》[31]《简易字说》《康熙字典》《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删减形旁
从俗,改换声旁,亦假借字
从俗,改换声旁
从俗,改换声旁
从俗,同音假借
从俗,草书楷化 《宋元以来俗字谱》
本字再用
从俗,删减偏旁 《常用简字普》
从俗,先以符号替代,后以类推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9]《宋元以来俗字谱》
吴语俗字,改换声旁,亦假借字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符号替代
从俗,删减偏旁,假借别字 《第一批简体字表》[13]《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合并,删减偏旁,本字再用
从俗,先从俗字“𨋌”,再类推偏旁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同音假借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本字再用 《康熙字典》
从俗,草书楷化 《简易字说》
从俗,删减偏旁,亦改换声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27]《宋元以来俗字谱》
解放字,新形声字
从俗,同音假借
怀 从俗,符号替代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符号替代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9]《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9]《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9]《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合并,再用本字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獲、穫 从俗合并,两字并入俗删减偏旁的俗字
解放字,先采用轮廓特征,再加以简化
从俗,先从符号替代的俗字“鳮”,再类推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26]《宋元以来俗字谱》
北方俗字,改换声旁
北方俗字,改换声旁
现代新字,删减偏旁
从俗,草书楷化 《宋元以来俗字谱》
同音合并,本字再用
方言俗字,改换声旁,亦假借字 《第一批简体字表》
从俗,符号替代
解放字,改换声旁
从俗,删减偏旁留下轮廓特征,亦假借字
从俗,草书楷化 《宋元以来俗字谱》
从俗,先从别字作“碱”,再类推偏旁
军用俗字,改换声旁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漿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符号替代“𮗻”,再类推偏旁
从俗,删减声旁
从俗合并,改换声旁,亦假借
解放字,改换声旁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合并,改换声旁,亦假借
从俗合并,假借
从俗,符号替代
从俗,新形声字 《手头字第一期字汇》[32]《手头字之提倡》申报 Feb. 24, 1935. No. 22210[33]
解放字,删减偏旁
从俗,先删减偏旁留下部,再草书楷化 《第一批简体字表》[34]《宋元以来俗字谱》
现代新字,改换声旁
从俗合并,改换声旁,亦假借 《康熙字典》
从俗,改换声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35]《宋元以来俗字谱》
卷、捲 本字再用
从俗,删减偏旁
本字再用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30]
从俗从本,删减偏旁,本字再用
从俗,改换声旁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从本,删减形旁,假借再用
从俗合并,偏旁改简,亦假借
从俗合并,偏旁改简,亦假借
本“蓝”字的草写,后被借用
新造,改换声旁
新造,改换声旁
新造,改换声旁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合并,音义相近的假借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合并,删减偏旁,亦同音假借
古俗字,另起会意字 《第一批简体字表》[26]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同音假借
从俗,偏旁草写 《第一批简体字表》[9]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9]
从俗,草书楷化
从俗,草书楷化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11]
医院俗字,声旁换简
北方俗字,声旁换简
音近假借
从俗合并,偏旁改简,亦假借
从俗,草书楷化 《第一批简体字表》[30]
从俗,声旁换简
从俗合并,删减声旁,亦假借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27]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27]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27]
解放字,草书楷化
从俗,先取改换声旁的俗字“馿”,再类推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35]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9]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蒙、矇、濛、懞 从俗合并,俗体有时混用四者
从俗,草书楷化
面、麵 从俗,同音假借
从俗,改换声旁俗字“庿”的加以简化 《第一批简体字表》[13]
新造,删减偏旁,亦会意字
从俗从本,假借再用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草书楷化
从俗,草书楷化
从俗,偏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26]
从俗,偏旁换简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删减偏旁
辟、闢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苹、蘋 从俗,改换声旁,亦假借
从俗
从俗,声旁换简
从俗合并,声旁换简,亦音近假借
从俗合并,声旁换简,亦音近假借
从俗,删减偏旁
簽、籤 从俗合并,先合并两字为“”,再类推偏旁
千、韆 本字再用
从俗,符号替代
縴、纖 新造,合并两字入新造的形声字
改换声旁
从俗,改换声旁
从俗
符号替代
从俗,偏旁换简
秋、鞦 从本字合并,同音假借
曲、麯 从本字合并,同音假借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9]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9]
确、確 从本字合并,同音假借
偏旁换简
偏旁换简
从俗,偏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31]
偏旁换简
从俗,偏旁换简
采用轮廓特征
从俗,采用轮廓特征
从俗,删减偏旁
删减偏旁
从俗,偏旁换简
从俗,草书楷化
舍、捨 假借再用
沈、瀋 从俗,同音假借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30]
胜、勝 新假借字,改换声旁
湿 从俗
新造,草书楷化
偏旁换简
从俗,偏旁换简
新造,删减偏旁
新造,草书楷化
术、術 删减偏旁
符号替代
从俗,符号替代
松、鬆 从古,同音假借
蘇、囌 先合并两字为“”,再符号替代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36]
从俗,删减偏旁
台、臺、檯、颱 从俗假借;四字有别
改换声旁
壇、罎 ”俗作“”,兼作“”则是新用法 《第一批简体字表》[9]
符号替代
删减偏旁
体、體 从俗假借;“”原为“笨”之异体 《第一批简体字表》[26]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13]
从俗;“鉄”之类推 《第一批简体字表》[37]
从俗 《第一批简体字表》[30]
从俗,改换声旁
近代新字;“”原为“”之俗字、草书 《第一批简体字表》[34]
从俗
删减偏旁
團、糰 从俗;“”是“団”的变体,“団”则为“”之略字;省上部。
从俗,删减偏旁
删减偏旁
从俗,偏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38]
从古 《康熙字典》
从俗;“”从日本传入 《简体字原》[39]《現代日本の異體字》[40]《常用简字普》[41]《俗字略字・略字・一》[42]
从俗,偏旁换简
从俗,删减偏旁
删减偏旁
改换声旁
删减偏旁
系、係、繫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26]
从俗,改换声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38]
从俗,改换声旁 《常用国音字汇》
删减偏旁
从俗,改换声旁
改换声旁
从俗,删减偏旁
从俗
向、嚮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从俗,草书楷化 《第一批简体字表》[37]
草书楷化
偏旁换简
从俗 《第一批简体字表》[30]
草书楷化
須、鬚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删减偏旁
从俗,偏旁改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9]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38]
“塩”删减偏旁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11]
符号替代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11]
声旁换简
改换偏旁
葯、藥 从俗合并,方言字“葯”简化 《第一批简体字表》[13]
符号替代
从俗合并,原字为“叶(shè)公好龙”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26]
亿 改换偏旁
改换偏旁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23]
[43]声旁换简
声旁换简
佣、傭 从俗合并,声旁换简
从古,删减偏旁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偏旁做“憂”字改成“尤”
改换偏旁
声旁换简
余、餘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御、禦 合并,同音假借
吁、籲 “籲”字假借同音字“于”再加形旁“口”[44]
郁、鬱 合并,同音假借
誉、譽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45]
符号替代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9]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9]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改换偏旁
声旁换简
声旁换简
删减偏旁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11]
臓、髒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声旁换简
删减偏旁
从俗,符号替代 《第一批简体字表》[13]
从俗 《第一批简体字表》[13]
从俗 《第一批简体字表》[46]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9]
从俗,声旁换简 《第一批简体字表》[9]
符号替代
折、摺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从俗 《第一批简体字表》[47]
征、徵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症、癥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証、證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只、隻、衹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致、緻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制、製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鍾、鐘 从俗合并,声旁换简
声旁换简
从俗合并,声旁换简
从古 《第一批简体字表》[23]
从俗 《第一批简体字表》[34]
朱、硃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从俗,删减偏旁 《第一批简体字表》[27]
删减偏旁
从俗 《第一批简体字表》[11]
改换偏旁
删减偏旁
删减偏旁
删减偏旁
删减偏旁
准、準 从俗合并,同音假借
删减偏旁
从俗字“縂”演变而来
改换偏旁

参考文献

  1. ^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页 ㄞ韵. 
  2. ^ 《彙音寶鑑·皆下·去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3. ^ 《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譌》: 第258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4. ^ 《正字通·石部》: 第11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5. ^ 《康熙字典·肉部》: 第975页. [201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6. ^ 赵太侔.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 山东大学学报(人民科学)1957:1,165-186页
  7. ^ 《正字通·土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坝,必架切。音霸。障水堰。今谓堰埭曰坝。俗作坝。” 
  8. ^ 《重訂直音篇·土部》: 第30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坝:音霸。障水堰。坝:同上。”  |volume=被忽略 (帮助)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页 ㄢ韵. 
  10. ^ 刘复、李家瑞编.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七畫》. 1601年: 第132页.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4页 ㄤ韵. 
  12. ^ 《彙音寶鑑·江上·平聲》: 第386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页 ㄠ韵. 
  14. ^ 《四聲篇海·宀部》: 第344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15. ^ 刘复、李家瑞编. 《宋元以來俗字譜·宀部》引《列女傳》.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第132页. 
  16. ^ 《字學三正·體制上·時俗杜撰字》: 第69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17. ^ 《俗書刊誤》: 第548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蝅:俗作蚕非。” 
  18. ^ 刘复、李家瑞编. 《宋元以來俗字譜·虫部》引《列女傳》.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19. ^ 《字彙·虫部》: 第37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蝅:俗作蚕。” 
  20. ^ 刘复、李家瑞编. 《宋元以來俗字譜·虫部》引《通俗小說》.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21. ^ 洪楩(编);曾昭聪、刘玉红(校). 《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 黄山书社. 2010年6月1日. ISBN 9787546115634. 
  22. ^ 《康熙字典·寅集上·小部·二畫至十八畫》: 第297页. [201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23. ^ 23.0 23.1 23.2 23.3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4页 ㄥ韵. 
  24. ^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叢”字与“從”字合并简化为“从”。
  25. ^ 刘复、李家瑞编. 《宋元以來俗字譜·手部》引《太平樂府》.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第132页.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页 ㄧ韵.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页 ㄨ韵. 
  28. ^ 刘复、李家瑞编.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七畫》. 1601年: 第38页. 
  29. ^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礬”字简化为“凡”。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页 ㄣ韵. 
  31. ^ 31.0 31.1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页 ㄜ韵. 
  32. ^ 简化字溯源
  33. ^ http://chinese.stackexchange.com/a/3675
  34. ^ 34.0 34.1 34.2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页 ㄡ韵. 
  35. ^ 35.0 35.1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页 ㄩ韵. 
  36. ^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页 ㄟ韵. 
  37. ^ 37.0 37.1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页 ㄝ韵. 
  38. ^ 38.0 38.1 38.2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页 ㄚ韵. 
  39. ^ 易熙吾. 《簡體字原》. 中华书局. 1910年: 第25页. 香光作“彳韦”。有用日本字作卫者。 
  40. ^ 笹原宏之、横山诏一、エリク・ロング ‘国立国语研究所プロジェクト选书2·现代日本の异体字·汉字环境学序说’ 三省堂、2003年、36页。
  41. ^ 陈光垚. 《常用簡字普》. 中华书局出版. 1955: 17. 况且“卫”字许多人都写作“卫 ”或“彳卫”,据说是借自日本的片假名,外国字母还可参用,本国字母当然更可用了。 
  42. ^ 黒柳勲. 《俗字畧字》. 雄山阁出版. 1910: 第240页. 
  43. ^ 约定俗成简化字“癕”。
  44. ^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籲”字与“於”字合并简化为“于”。
  45. ^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页 ㄩ韵. 
  46. ^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页 ㄞ韵. 
  47. ^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1页 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