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象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象雄
ཞང་ཞུང标准藏语
500年—625年[1]
象雄与周边国家地图(约公元500年)
首都穹隆银城
常用语言象雄语
宗教
苯教
政府君主制
历史时期铁器时代古典时代
• 建立
500年
• 被松赞干布征服
625年[1]
前身
继承
西藏新石器时代
吐蕃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印度
 尼泊尔

象雄[2]是一个曾兴盛于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一带的政权,建立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3],公元644年被吐蕃王朝攻陷,成为其藩属国,后于公元955年全面灭亡。学界尚未讨论出象雄的确切疆域,仅知其大致所处的区域,且会随发展阶段有所变动[4]史书称象雄为羊同[5],并有大、小羊同之分,主要指称当时青藏高原西部的政权。但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象雄涵盖更广大的范围,并以现今的西藏阿里为中心,分为里、中、外象雄[6]。相传象雄的首代君主即为苯教的创立者,后来的象雄亦受苯教影响至深,甚而在象雄崩解后,仍持续形塑传入青藏高原的佛教文化

起源

根据产生于象雄地区“苯教”的传说,世界原初是一个巨大的,其蛋壳变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蛋黄则变成十八个中型的卵,再从其中诞生各种动物。至于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里面的传说,是猕猴罗刹女婚配而繁衍出来的后裔。在《隋书》中,也可以找到位于甘肃东部拉卜愣一带之党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称为弥猴种的记载。[7][8]

历史

象雄是苯教的发源地,有着独特的象雄文。传说中,苯教创始人辛饶米沃就是一统象雄的第一任君主。有观点认为,辛饶仅比传说中的吐蕃祖先聂赤赞普高五代,约早200年左右;[9] 也即公元前4世纪时代。相传与佛教祖始释迦牟尼同时,辛饶米沃冈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区创立了苯教。如果接受苯教创始人就是象雄的第一任君主的观点,那意味着苯教的传说辛绕大约生活在前6世纪。

吐蕃崛起后,象雄逐渐衰落,末代国王李迷夏藏语ལིག་མྱི་རཧྱ威利转写lig myi rhya[10])曾迎娶松赞干布的妹妹赞蒙赛玛噶藏语སད་མར་གར威利转写sad mar gar)为妃。双方最初是同盟关系,但李迷夏为保持独立,尽力反抗日趋强盛的吐蕃的影响导致赛玛噶失宠,松赞干布便以此为由率大兵于642年讨伐象雄,费时三年攻灭了象雄,派琼波·邦色藏语ཁྱུང་པོ་ཕྲུང་སད།威利转写khyung po phrung sad)为象雄总管。[11] 象雄于是成为吐蕃的藩属国。[12]

吐蕃臣民大反叛后,已经解体分裂的吐蕃王室一支吉德尼玛衮逃亡象雄,其后代在当地分别建立了拉达克王朝古格王朝贡塘王朝等。

地理位置

象雄的地理位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地域,只能确定大致的方位。依照西藏佛教故事里面的传说,该族来自于阿尔泰山、西藏冈仁波齐峰天山相邻地区最原始的六个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党、讷沃、韦达)。

据苯教文献的传统说法,象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里象雄(藏语ཞང་ཞུང་ཕུག་པ威利转写zhang zhung phug pa),中象雄(藏语ཞང་ཞུང་བར་བ威利转写zhang zhung bar ba)和外象雄(藏语ཞང་ཞུང་སྒོ་བ威利转写zhang zhung sgo ba)。[9] 据苯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藏语སྐལ་བཟང་བསྟན་པབི༹་རྒྱལ་མཚན威利转写skal bzang bstan pavi rgyal mtshan)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藏语བ༹ཛམ་གླིང་ཡུལ་བཤད威利转写vdzam gling yul bshad)记载:

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藏语བར་ཟིག威利转写bar zig)、巴达先(藏语བྷ་དག་ཤན威利转写bha dag shan)和巴拉(藏语བྷ་ལ威利转写bha la)一带。在这儿的甲巴聂查城(藏语རྒྱལ་བ་མཉེས་ཚལ威利转写rgyal ba mnyes tshal)的遗墟中有座山,山上密尊(藏语གསང་མཅབོག威利转写gsang mcbog)的形象自然形成。木里山拉(藏语མི་ལུས་བསམ་ལེགས威利转写mi lus bsam legs)在此建巴却城(藏语རྒྱལ་མཁར་བ་ཆོད威利转写rgyal mkhar ba chod),并在该城修法灵验,将一块仿佛人体大小的巨石定在空中,不让它落地。后来人们用土石方垒了个基座,把这块巨石托在半空中。在这块土地上有大小32个部族,如今已被外族占领[13]。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詹巴南夸(藏语དྲན་པ་ནམ་མཁབ༹威利转写dran pa nam mkhav)的修炼地穹隆银城(藏语ཁྱུང་ལུང་དངུལ་མཁར威利转写khyung lung dngul mkhar),这还是象雄王国的都城。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国王统治。本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贤炽、栖、巴、梅(藏语བྲུ་ཞུ་སྤ་རྨེབུ༹威利转写bru zhu spa rmevu)就诞生在这里。这里还有本教后宏期的著名大师西饶坚参(藏语ཤེས་རབ་རྒྱལ་མཚན威利转写shes rab rgyal mtshan)和其它贤哲们修炼的岩洞。因为这块土地东面和蕃(藏语བོད威利转写bod)接壤,有时也受蕃的管辖。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藏语ཁྱུང་པོ་རི་སྩེ་དྲུག威利转写khyung po ri stse drug)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叫孙巴精雪(藏语སུམ་པ་གྱིམ་ཤོད威利转写sum pa gyim shod)。包括39个部族,嘉二十五族(藏语རྒྱ་སྡེ་ཉེར་ལྔ威利转写rgya sde nyer lnga),这是现在的安多上部(藏语མདོ་སྟོད威利转写mdo stod)地区,绝大部分信仰本教。有穹保桑钦(藏语ཁྱུང་པོ་སེང་ཆེན威利转写khyung po seng chen)、巴尔仓寺(藏语སྤར་ཚང་དགོན威利转写spar tshang dgon)等寺宇和修炼的岩洞。

象雄最初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区,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聂赤赞普时代,兴起的吐蕃部落逐渐脱离了象雄王室的控制,苏毗也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此后象雄的范围仅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9] 即吐蕃的西北部。

注释

  1. ^ Aldenderfer, Mark. Defining Zhang Zhung ethnicity: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from far western Tibet. Amy Heller and Giacomella Orofino (编). Discoveries in Western Tibet and the Western Himalayas: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rchaeology and Art. Tibetan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Oxford, 2003. Leiden: Brill. 2007: 1–22. ISBN 978-90-04-15520-6. 
  2. ^ 藏语ཞང་ཞུང威利转写zhang zhungTHLZhangzhung藏语拼音Xangxung
  3. ^ John Vincent Bellezza: The Liturgies and Oracular Utterances of the Lha-pa of Upper Tibet (PDF). [2018-1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27). 
  4. ^ 才让太. 古老象雄文明. 西藏研究. 1985, 1985 (2): 96–104 (中文(中国大陆)). 
  5. ^ “羊同”,中古拟音yang duwng
  6. ^ 同美. 象雄王朝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终结与在东南部的延续. 民族学刊. 2015, 6 (5): 15–27, 98–100.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5.05.03可免费查阅 (中文(中国大陆)及英语). 
  7. ^ 西藏概況. 财团法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 [200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2). 
  8. ^ 藏族:歷史,見村寨網:二十六個少數民族.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0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8). 
  9. ^ 9.0 9.1 9.2 西藏古老的象雄文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需要较佳来源]
  10. ^ John Powers; David Templem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ibet, Scarecrow Press: 368, 18 May 2012 [2018-12-09], ISBN 978-0-8108-798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11. ^ 《吐蕃史稿》54~57页
  12. ^ 《册府元龟》卷九五八外臣部邑二,页二一。
  13. ^ “被外族占领”似指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

参考文献

  • Allen, Charles. (1999) The Search for Shangri-La: A Journey into Tibetan Histor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Reprint: 2000 Abacus Books, London. ISBN 0-349-11142-1.
  • Bellezza, John Vincent: Zhang Zhung. Foundations of Civilization in Tibet. A Historical and Ethno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he Monuments, Rock Art, Texts, and Oral Tradition of the Ancient Tibetan Upland. Denkschriften der phil.-hist. Klasse 368. Beitraege zur Kultur- und Geistesgeschichte Asiens 61, Verlag der Oe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Wien 2008.
  • Hummel, Siegbert. (2000). On Zhang-zhung.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Guido Vogliotti.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Dharamsala, H.P., India. ISBN 81-86470-24-7.
  • Karmey, Samten G. (1975).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Doctrines of Bon. 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 No. 33, pp. 171–218. Tokyo.
  • Stein, R. A. (1961). Les tribus anciennes des marches Sino-Tibétaines: légends, classifications et histoir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 (In French)
  • Zeisler, Bettina. (2010). "Ëast of the Moon and West of the Sun? Approaches to a Land with Many Names, North of Ancient India and South of Khotan." In: The Tibet Journal, Special issue. Autumn 2009 vol XXXIV n. 3-Summer 2010 vol XXXV n. 2. "The Earth Ox Papers", edited by Roberto Vitali, pp. 371–463.

延伸阅读

  • Bellezza, John Vincent. (2010). "gShen-rab Myi-bo, His life and times according to Tibet’s earliest literary sources."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Number 19 October 2010, pp. 31–118.
  • Blezer, Henk. (2010). "Greatly Perfected, in Space and Time: Historicities of the Bon Aural Transmission from Zhang zhung." In: The Tibet Journal, Special issue. Autumn 2009 vol XXXIV n. 3-Summer 2010 vol XXXV n. 2. "The Earth Ox Papers", edited by Roberto Vitali, pp. 71–160.
  • Zeisler, Bettina (2010). “East of the Moon and West of the Sun? Approaches to a Land with Many Names, North of Northern India and South of Khotan.” In: The Earth Ox Papers. Special Issue. The Tibet Journal, Autumn 2009 vol XXXIV n 3-Summer 2010 vol. SSSV n. 2. Edited by Roberto Vitali.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Dharamsala, H.P., India. pp. 371–463.

外部连接

本表会因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而需要更新。

年份
(BC)
时代 蒙古区 东北区 燕辽区 雁北区 新疆区 甘青区 中原区 海岱区 两湖区 巴蜀区 西南区 江浙区 岭南东南区 时代 年份
(BC)
阿尔泰
萨彦岭
内贝加尔 东蒙古 黑龙江
牡丹江
呼伦贝尔
鸭绿江
图们江
松花江
嫩江
辽河以东
辽东半岛
辽河以西
内蒙古
河北北部
内蒙古
河套
内蒙古
东套
陕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环准噶尔
盆地
环塔里木
盆地
环东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陇西
青海
陇东
宁夏
陕西
关中西部
陕西
关中东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东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苏北
山东 胶东 湖南 湖北
鄂东
湖北
江汉
三峡
重庆
汉水上游
汉水中游
四川 云南
贵州
青海
西藏
浙东 太湖 苏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东部
广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广东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浙南
闽北山区
闽东
沿海
闽南
潮汕
台湾
北部
台湾
中南部
9000
以上




后套木嘎
一期遗址

12000-9000
双塔一期
遗址

9000-7000
    于家沟
遗址

12000-6000
转年、
东胡林
遗址

9000-7000
南庄头
遗址

8500-7700
          李家沟
遗址

10500-8600 
      扁扁洞
遗址

黄崖
遗址

10000-7000
  玉蟾岩
遗址

12000-10000
                上山
遗址

?-?
三山岛遗址
?-10000
    仙人洞、
吊桶环
遗址

12000-8700
庙岩
遗址

15000-10000
甑皮岩
一期
遗址

10000-9000
牛栏洞
遗址

10000-6000
奇和洞
一期至
二期
遗址

10000-8000




9000
以上
新仙女木期
结束
  新仙女木期
结束
9000                                                 甑皮岩
二期至
四期
遗址

9000-6000
9000
                                                 
                                                     
8500                                                       8500
                                                       
                                                       
8000                                                     8000
                                                      顶蛳山
一期
遗址

8000-7000
奇和洞
三期
类文化

8000-5000
 
                                                         
7500                           彭头山
7000-5600
  彭头山
7000-5600
                      7500
埃尔达伦
活动
                        埃尔达伦
活动
                                                     
7000



  小河西
7000-6200
            贾湖
7000-5800
                      上山
?-?
       



7000
                                                   
                                                   
6500                       后李
6500-5500
    城背溪
6500-5000
          顺山集
6500-5500
      6500
                                           
8.2千年     兴隆洼
6200-5400
                                      8.2千年
6000 网纹陶
5000-3000
哈伊廷
绳纹陶

6000-3000
卡扎钦斯克
5500-3200
波索尔
4600-2500
塔木察格
布拉格

6000-4300
  北福地一期
6000-5600

磁山
6000-5600

          裴李岗
6100-5000
磁山
6000-5600
              跨湖桥
6000-5000
        复国墩
6000-4000
6000
      大地湾
(老官台)
5800-5400
      高庙
5800-5000
皂市下层
5500-4800
汤家岗
5000-4000
  大地湾
(老官台)
5800-5400
              顶蛳山
6000-5000
甑皮岩
五期
类文化
6200-5000
                         
5500 新开流
5500-4550
                            5500
  新乐下层
5300-4800
赵宝沟
5400-4700
富河
5400-4700
      北辛
(青莲岗)
5400-4400
            双墩、
侯家寨

5300-4500
     
  上宅
5300-4700
  北首岭
5000-4800
  上宅
5300-4700
    李家村
5000-4800
             
5000 左家山下层
5000-4500
仰韶(早)
红台坡下
5000-4300
仰韶(早)
枣园
5000-4300
仰韶(早)
下王岗
5000-4000
    源自
李家村
  龙虬庄
5000-3000
北阴阳营
4000-3000
      受湖南影响 5000
5.9千年 



仰韶(早)
半坡
4900-3800
仰韶(早)
史家
4900-3800
白石村
4900-4300
边畈
4900-4000
油子岭
4000-3600
柳林溪
5000-4400
中子铺
4780-4000
    河姆渡
5000-3300
马家浜
5000-4000
骆驼墩
?-?
      咸头岭
5000-4000




5.9千年 
  小珠山
下层

5000-4000
                  
4500 小南山
4500-4000
振兴
4500-4000
后洼下层
4500-4000
左家山中层
4500-4000
小拉哈一
4500-4000
  仰韶(早)
后岗一
4500-3800
仰韶(早)
后岗一
4500-3800
            大坌坑
4500-2200
4500
  红山
4500-2900
大汶口(早)
刘林
4300-3500
大汶口(早)
王因
4300-3500
大溪
4400-3300
           
  仰韶(早)
王墓山
4200-4000
仰韶(早)
半坡
史家
           
4000 大汶口(早)
紫荆山
4300-3500
      凌家滩
4000-3300
黄鳝嘴
(孙家城)
3800-3500
    4000 
  亚布力
4000-3500
江口
4000-3000
后洼上层
3500-2800
兴城
3000-2500
小珠山
中层

4000-3000
仰韶(中)
庙底沟 3900-3400
白泥窑子 ?-?
仰韶(中)
庙底沟
3900-3400 
仰韶(中)
庙底沟
3900-3400
大溪
4400-3300
        崧泽
3900-3300
    古椰
西樵山
4000-3000
大湾
(金兰寺
万福庵
蚬壳洲)
4000-3000
壳丘头
4000-3000
陈桥
4000-3500
    庙子沟
(海生不浪)
3700-2800
义井
3400-2800
仰韶(中)
庙底沟
屈家岭
3600-3200
           
3500 左家山上层
3500-2500
马家窑
石岭下
3600-3300
大汶口
(中晚)
花厅
尉迟寺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大汶口
陵阳河
尚庄
五村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三里河
北庄
3500-2400
  源自
马家窑
  薛家岗
3500-2800
  3500
 




哈克
3500-2000
莺歌岭
下层

3000-2000
石灰场
下层

2500-2000
仰韶(晚)
西王村
3600-2900
仰韶(晚)
秦王寨
(大河村)
3500-2700
仰韶(晚)
大司空村
3500-2900
  营盘山
3300-2600
  卡若
3300-2100 
 




  屈家岭
3200-2800
峡江晚期
(魏家梁子
老关庙
甘井沟
(哨棚嘴)
?-?
    良渚
3200-2000
拾年山
3200-2300
3000 小珠山
上层

3000-2500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阿凡纳谢沃
2900-2500
切木尔切克
3000-1500
马家窑
马家窑
3300-2700
宗日
3800-2000
    3000
  小河沿
3000-2500
雪山一
3000-2300
阿善
2800-2500
白燕一期
2800-2500
    点将台
{吴越族?、
涂山氏?、
防风氏
(汪芒氏)?}
3000-1500
张四墩
2800-2400
山背
3000-2500
石峡
3000-2000
大龙潭
2100-2000
横岭
3050-2750
涌浪
(涌浪
圆洲
宝镜湾)
3000-2000
虎头埔
?-?
村头
?-?
围岭
?-?
牛鼻山
3000-2000
昙石山
3000-2000
庵山一期
庵山二期
3050-1050
  马家窑
半山
2700-2300
菜园
3000-2200
庙底沟二
(仰韶龙山过渡期)
2800-2300
  石家河 {三苗?}
(青龙泉湖北龙山)
2800-2300
 
2500 谢洛夫
点状
篦纹陶

2500之前
北沟
2700-2000
金谷
2500-2000
昂昂溪
3000-2000
偏堡子
3000-2200
老虎山
永兴店
2500-2000
老虎山
老虎山
2500-2300
老虎山
杏花村
2500-2200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切木尔切克
2500-1800
天山北路
2000-1500
  (石家河融入)
宝墩
(边堆山)
(蜀国蚕丛?)
2700-2000
鱼凫村
(过渡型)
(蜀国柏灌?)
2000-1700
  良渚 广富林
2500-1900
圆山
2500-1100
芝山岩
1600-1000
牛骂头
2550-1550
牛稠子
2550-1550
  夏家店下层
燕北(西辽河)
{山戎?、?、
先商?、俞人?}
2500-1400
夏家店下层
壶流河
2500-1400
源自庙底沟二
常山下层
2900-2400
齐家(早)
2400-2200
河南龙山
王油坊
(造律台)
{?、
有虞氏?
2300-2000
山东龙山
尹家城城子崖尧王庄
姚官庄、杨家圈
{东夷?:太昊?、少昊?、
祝融?、羲和?、伯益?}
2400-1900
    2500
4.2千年  雪山二
2300-1900
老虎山
石峁
2300-1800
老虎山
游邀
?-?
源自
切木尔切克
马家窑
马厂
2300-2000
陕西龙山
客省庄二
{有扈氏?}
2300-2000
河南龙山
陶寺{?、
陶唐氏?}
2300-2000
河南龙山
三里桥
{?、
有虞氏?
2200-1700
河南龙山
谷水河(先夏?)、
王湾三{先夏?}、
王城岗{夏?}
2200-1700
河南龙山
(河北龙山)
后岗二{?}
2200-1800
后石家河{三苗?}
2200-1900
    钱山漾
2200-2000
樊城堆
(筑卫城)
2300-1700
4.2千年 
2000 乌斯特别
尔斯基

2000
朱开沟
2200-1500
小河
2000-1500
齐家(中)
皇娘娘台
2200-1900
诺木洪
2195-1935
(客省庄二融入)
齐家(中)
西山坪
2200-1900
后石家河
{三苗?}
王湾三
[先夏?]
2200-1700
后石家河
{三苗?}
  {百濮?}
白羊村
{哀牢?}
2200-2100
大墩子、礼州
{昆明夷?、
邛都?}、
2000-1000
滇池
{滇国?}
?-?
鸡公山
{夜郎?}
1300-700
  斗鸡台
斗鸡台巢胡
{皋陶?、淮夷?、
英国?、六国?
巢国?}
2400-1500
好川
2200-1700
2000
  ? 奥库涅夫
2000?
格拉兹科沃
1800-1300
卡拉苏克
1500-800
马城子
(庙后山)
{濊貊?、
扶余?
高夷?}
1800-1100
白金宝
{肃慎?、
挹娄?}
1400-900
西团山
{濊貊?、
扶余}
1300-200
新乐上层
2000-1000
高台山
1700-1000
双砣子一
2100-1900
双砣子二
(源自岳石)
1900-1400
双砣子三
1400-1050
夏家店
下层

燕南(大坨头)
{燕亳?、
有易氏?
孤竹?}
1800-1500
白燕四
?-?
东太堡
?-?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安德罗诺沃
1900-1000
四坝
{羌戎?、
允姓
之戎
?}
1950-1430
齐家(晚)
秦魏家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齐家(晚)
磨沟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齐家(晚)
老牛坡
{有扈氏?}、
东龙山(?)
1900-1500
(融入二里头)
二里头
南沙村
{崇国?}
1800-1500
二里头
东下冯{?}
新砦期{?}、
二里头
二里头{?}
1800-1500
二里头
下王岗{?}、
大师姑
{顾国?、
豕韦?}
下七垣
{先商}
1680-1500
二里头
南关外{?}、
望京楼
{昆吾?}
岳石
安邱堌堆尹家城
郝家庄照格庄苏北
{东夷?:有穷氏?、伯明氏?、
祝融?、羲和?、伯益?}
1900-1500
{百濮
三苗}
二里头
墓子岗
{?}
1800-1500
二里头
荆南寺
{?}、
王树岗
{?}
1800-1500
古庸方城
{庸国}、
二里头
辽瓦店子
{?}
曲贡
{象雄?}
1750-1500
马桥
{吴越族?、
涂山氏?、
防风氏
(汪芒氏)?}
1800-1200
{百越
古南越}
河宕
2200-1500
黄瓜山
2350-1550
{百越?、
古闽?、
七闽?}
?
  朱开沟
{荤粥?}
2200-1500
(三星堆融入)
朝天嘴
1600-1400
三星堆
{蜀国鱼凫?}
1700-1200
肩头弄
2000-800
{百越?、
古闽?、
七闽?}
1500   卡拉苏克
1500-800
三道海子
(乌尤克)
1300-600
乌兰朱和
1500-1300
张家园
上层

(围坊三)
?-?
{孤竹?}
西岔
{匈奴?、
白羊?}
?-?
李家崖
{鬼方?、
荤粥?、
犬戎?}
1300-800
绥德-石楼
?-?
光社
{基方?、
{土方?、
鬼方?、
𢀛方?}
?-?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安德罗诺沃
1400-1000
尼雅北部
1500-1000
南湾
1500-800
乱杂岗子-
半截沟

1400-1000
石河子
水泥厂

1400-1000
焉不拉克
1300-500
辛店
{羌戎?、
西戎?}
辛店
山家头
1400
辛店
姬家川
1400-1100
辛店
张家嘴类
1100-800
卡约
{羌戎?}
900-600
寺洼
{西戎?、
申戎?、
义渠?、
乌氏?、
朐衍?}
1000-750
刘家
{姜戎?}
1500-1300
郑家坡
{先周?}
1300-1100
二里岗
老牛坡
{崇国?}
1500-1100
二里岗
垣曲商城
{早商}
二里岗
偃师商城
{早商}
二里岗
郑州商城{早中商}
1500-1300
二里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丘湾
(人方?、
徐夷?、
彭国?、
薛国?、
邳国}
?-?
二里岗
大辛庄
{早中商}
1500-1300、
刘台子
{逄国?}
?-?
胶东
{莱夷?、
嵎夷?}
?-?
铜鼓山
{亲}
?-?
二里岗
盘龙城
{早商}
1500-1300
二里岗
荆南寺
{早商}
1500-1300
古庸方城
{庸国}、
{百濮?}
湖熟佘城 二里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1500-1300
吴城
{虎方?}
1700-1000
万年
1500-1000
  1500
  (辽东移入)
高台山
1700-1000
魏营子
{孤竹?}
1500-1000
骟马城
?-?
兔葫芦组
?-?
董家台
?-?
光社
{土方?、
鬼方?}
?-?
郑州商城白家庄期{早中商}、
小双桥 {中商}、
邢墟{中商}
{人方?、
徐夷
姺国
豕韦
诸稽}
费家河
{虎方?}
?-?、
坐果山
{百濮?}
1500-600
周玉梁桥
{荆国?}
?-?
路家河
(香炉石)
{巴国?}
1400-850
{象雄
西羌
先零
烧当
发羌
}
湖熟佘城
{吴越族?、
涂山氏?、
防风氏(汪芒氏)?}
1500-1000
{淮夷?}
唐咀{巢国?}、
花城{群舒?}、
黄城{黄国}、
台家寺{淮夷?}、
{英国?、六国?}
吴城
{虎方?}
1700-1000
{百越
古南越}
浮滨
1400-800
{百越?、
古闽?、
七闽?}
营埔
1350-50
大湖
1350-50
   (可能源自
卡拉苏克)
石板墓
{匈奴?}
1600-300
周原
{先周}
1100-800
箕城
{箕方}、
{唐方}
洹北商城{中晚商}、
殷墟{晚商}
1300-1000
台西
{晚商}
陈庄
{蒲姑}、
纪王崮
{奄国}
1300-1000
珍珠门
会泉庄
{莱夷?}、
珍珠门
珍珠门
{嵎夷?}、
归城
{莱国}、
莒县
{莒国}
安居
{鄂国}
?-?
黄土仑
1350-1050
{百越?、
古闽?、
七闽?}
 
1000 西周 双房
{东胡?、
箕国?、
嵎夷?}
?-?
、{燕国}
夏家店上层
龙头山南山根
山戎(无终)?、
令支?、屠何?}
?-?
蔡家坟
{孤竹?}、
琉璃河
{燕国}
1000-771
{北狄
白狄
赤狄
厹由
鲜虞}
索墩布拉克
(伊犁河流域)
{乌孙?、
塞迦?}
1000- 0
流水
{于阗?}
1000-0
察吾呼
{焉耆?}
1000-400
扎滚鲁克
{且末?}
800-100
苏贝希
{楼兰?}
1000-200
石人子沟
{月支?、
匈奴?}
800-200
交河故城
{车师前}
100-0
丰镐{西周}、
张家坡{西周}
1000-771
侯马
{晋国}、
李家窑
{虢国}、
{虞国}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上蔡
{蔡国}、
平粮台
{陈国}
南小汪
{邢国}、
朝歌
{卫国}
商丘
{宋国}、
陶丘
{曹国}
梁王城
{徐国}、
薛城
{薛国}
临淄
{齐国}、
曲阜
{鲁国}
1000-771
炭河里
{大禾?}、
罗子国
{罗国}、
{仓吾?}、
{蛮芈?}
?-?
枣树林
{西周随国}、
周玉梁桥
{楚国}、
楚皇城
{楚国}
古庸方城
{庸国}、
辽瓦店子
{楚国}、
{苴国}
十二桥
{蜀国杜宇?}
1200-900
{东瓯
越国}
{吴国
越国}
{宜国
邗国}
{扬越} {干越} {古南越} 西周 1000
铁器时代
冷期
塔加尔
800-100
巴泽雷克
500-300
塔施提克
{坚昆?}
500-0
{肃慎濊貊
高夷扶余
汉书二期
{濊貊?、
扶余?}、
白民?}
900-200
沙井
{月氏?}
800-400
{夜郎且兰
滇国昆明
劳浸靡莫
邛都筰都
漏卧
钩町}
{七闽} 十三行
1000-0
铁器时代
冷期
  东周
春秋
<东周春秋> {义渠楼烦
林胡白羊匈奴}
<东周春秋> <东周春秋>
770-403
<东周春秋>
770-403
{巴国
夔芈}
新一村
{蜀国开明?}
900-500
<东周春秋>
770-403
{西瓯
雒越}
{西瓯
{苍梧}
{阳禺} {驩兜
缚娄}
{东瓯
闽越}
{闽越} 东周
春秋
500 <东周春秋> 500
  东周
战国
水泉{山戎?}、
凌河{东胡?}、{}
<东周战国> <东周战国> <东周战国> <东周战国>
402-221
<东周战国>
402-221
<东周战国>
402-221
东周
战国
  {东胡} <> <西楚> {白羊匈奴} <> <西楚> <> <西楚> <> 220-207 <西楚> 207-202 <> 220-207 <西楚> 207-202 <> 220-207 <西楚> 207-202 <> <西楚>
西汉 {匈奴坚昆丁零
浑窳屈射新䔣}
{匈奴} {肃慎濊貊高夷扶余沃沮} {匈奴鲜卑乌桓} <西汉> {匈奴} <西汉> {匈奴月氏乌孙呼揭西域三十六国} {匈奴西羌小月氏} <西汉>
202-AD 8
<西汉>
202-AD 8
<西汉>
202-AD 8
{南越国} {} {闽越} {南越国} 西汉
0 {西汉匈奴鲜卑乌桓} {西汉匈奴} {西汉月氏乌孙呼揭西域三十六国} {西汉西羌小月氏} <西汉> <西汉> 0
年份
(BC)
时代 阿尔泰
萨彦岭
内贝加尔 东蒙古 黑龙江
牡丹江
呼伦贝尔
鸭绿江
图们江
松花江
嫩江
辽河以东
辽东半岛
辽河以西
内蒙古
河北北部
内蒙古
河套
内蒙古
东套
陕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环准噶尔
盆地
环塔里木
盆地
环东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陇西
青海
陇东
宁夏
陕西
关中西部
陕西
关中东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东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苏北
山东 胶东 湖南 湖北
鄂东
湖北
江汉
三峡
重庆
汉水上游
汉水中游
四川 云南
贵州
青海
西藏
浙东 太湖 苏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东部
广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广东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浙南
闽北山区
闽东
沿海
闽南
潮汕
台湾
北部
台湾
中南部
时代 年份
(BC)
蒙古区 东北区 燕辽区 雁北区 新疆区 甘青区 中原区 海岱区 两湖区 巴蜀区 西南区 江浙区 岭南东南区

本表会因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而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