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达 (1911年)
陈元达 | |
---|---|
出生 | 1911年 中国杭州 |
逝世 | 1931年8月5日 中国上海龙华 | (19—20岁)
遗体发现地 |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刑场 |
墓地 | 龙华烈士陵园 31°10′39″N 121°26′41″E / 31.1775°N 121.4447°E |
纪念建筑 |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
籍贯 | 浙江诸暨店口 |
民族 | 汉族 |
语言 | 汉语、德语 |
母校 | 同济大学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陈元达(1911年—1931年8月5日),祖籍浙江诸暨店口,出生于杭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1]。
生平
陈元达1911年生于杭州,父亲曾在军阀部队中任军官。兄弟姐妹七人,陈元达排行第三。幼年在浙江镇海国民小学读书,1923年,考进宁波基督教教会所办浸会中学学习。后来该校与崇信中学合并并改名为四明中学(现为宁波市第四中学)。由于学习勤奋,陈元达两年就读完了初中三年的课程。[1]
1925年,陈元达受五卅运动影响,决定离开宁波,到上海求学。1925年暑假,陈元达跳级考取同济大学机师科[2]。
1926年3月,天津大沽口事件爆发后,3月18日抗议日军的暴行造成死47人、伤200余人,史称“三一八惨案”。陈元达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上海市各界市民三万余人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北京死难烈士。同济大学要求学生签署“誓约书”不再参加活动,他等70名学生决定放弃学籍主动离校以表示拒绝签约。随后他进入广东大学工科学习,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和王三川受组织派遣,返回上海[3]。9月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班,期间与殷夫相识成为挚友[4]。
1928年,殷夫第二次被捕释放后,和陈元达、王三川先后转移到浙江象山,三人都在县立女子小学任代课教师。1929年春,三人先后离开象山,重返上海寻找党组织。陈元达从事工人运动,并进行写作和翻译,他为《摩登青年》、《拓荒者》等刊物写稿。1931年7月25日,陈元达到上海爱而进路(今安庆路)142号从事联络工作时,被工部局司捕房两名华探逮捕[5]。27日,转解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8月5日,他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就义时年仅20岁[6]。
参见
参考资料
- ^ 1.0 1.1 同济英烈 1997,第25页.
- ^ 《同济大学百年志》编纂委员会编. 同济大学百年志 1907-2007 下.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1958-1959.
- ^ 薛振东,柴志光编著. 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 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182-183. ISBN 978-7-208-13088-3.
- ^ 象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象山县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623. ISBN 7-213-00122-1.
- ^ 同济英烈 1997,第29页.
- ^ 周桂发主编. 上海高校英烈谱.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71. ISBN 978-7-309-08215-9.
来源
- 忻渊; 祝明; 储岗. 献身革命 血洒龙华——陈元达烈士传略. 屠听泉; 陈铨娥 (编). 同济英烈.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05. ISBN 7-5608-1843-9.
外部链接
- 中青在线《红色记忆 | 不畏艰险坚持斗争的同济志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