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Shangkuanlc/艾滋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IV/AIDS
A red ribbon in the shape of a bow
红丝带是艾滋病毒带原者以及艾滋病患的团结象征。
分类和外部资源
ICD-10B20 B24
ICD-9-CM042-044
OMIM609423
DiseasesDB5938
MedlinePlus000594
eMedicineemerg/253
MeSHD000163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俗称艾滋病毒,英语: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及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英语: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音译艾滋病)属于同一病毒感染后两种不同的病程表现[1][2][3]。初次感染艾滋病毒后,可能会有短暂类流感英语Influenza-like illness的症状,之后进入长时间无症状的潜伏期。随着病毒在体内不断地复制感染,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病原体的攻击目标,如常见的结核菌感染、伺机性感染和特定肿瘤等后期多样化的临床症状,一般免疫系统正常者通常不易罹患。感染艾滋病毒的晚期患者,称为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艾滋病)。后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的定义感染症(AIDS-defining clinical condition英语AIDS-defining conditions)最常见的包括严重的体重减轻肺囊虫肺炎(英语:Pneumocystis pneumonia)、卡波西氏肉瘤(英语:Karposi's sarcoma)等。

艾滋病毒主要经由不安全性行为传播(包含肛交口交)、受污染的输血针扎感染英语Hypodermic_needle母子垂直感染英语Vertically_transmitted_infection(经由怀孕、生产或哺乳)[4]。某些体液(如唾液及泪水)不会传染艾滋病毒[5]。预防并控制艾滋病毒传播的关键策略,主要包含安全性行为使用干净针具英语Needle_exchange_programme。目前尚 无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或疫苗,不过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有望减缓病程,平均剩余寿命有接近健康人的可能。 抗病毒药物虽可降低死亡与并发症之风险,但要价高昂且有副作用。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平均余命受病毒亚型影响,约在 9~11 年间[6]。

基因研究英语Molecular phylogenetics指出艾滋病毒起源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的非洲中西部[7]。1981年,美国疾病管制局( 英语: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首次发现艾滋病,于 1980 年代早期发现其病因:HIV病毒感染[8]。艾滋病至今已造成全世界3600万人死亡(统计至2012年止)[9];2013年约134万人因病死亡[10]。根据2012年统计,全球约有3530万艾滋病毒带原者[9]。艾滋病被视为一种大流行--爆发于广大区域,易于传播[11]。

艾滋病对社会影响甚钜,不只是一种疾病跟歧视歧视的根源,在经济层面损耗Economic impact of HIV/AIDS影响也很大。社会上也有许多对艾滋病的误解误解英语Misconceptions about HIV/AIDS,例如艾滋病可经一般接触传播,而非性交途径;艾滋病亦引起许多争议,在宗教宗教界亦然。自艾滋病被发现的 1980 年代以来,持续得到各国医疗界与政治界的关注及大规模资金投入[12]。

症状与征象

感染艾滋病毒后,病程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感染期、临床潜伏期以及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或称:发病期)[13][14]。

急性感染期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进入人体初期,病毒快速繁殖,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可达数百万,称为急性HIV感染(英语:acute HIV, primary HIV或acute retroviral syndrome)[13][15]。大多数病例(40-90%)在感染后二到四周,会产生类似流感英语Influenza-like illness或者单核血球增多症的症状,常见包括发烧淋巴结肿痛英语Lymphadenopathy喉咙发炎英语Pharyngitis皮疹、头痛、生殖器疮或鹅口疮。此外,10%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不会出现急性感染期的症状[15][16][17]。20-50%的病例,典型症状为分布在躯干及上肢之红色无痛性{{Link-en|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18]。某些患者在此时期也会出现伺机性感染[15]。其他的症状如:肠胃症状,包含恶心、呕吐或腹泻、神经症状,包含末梢神经病变英语Peripheral neuropathy吉巴氏综合症(英语:Guillain-Barré syndrome)[17];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多于一至二周内发生。因感染艾滋病毒的症状无特异性,其他常见的传染病亦有相似症状,故这些症状无法作为确诊艾滋病毒感染的依据。为提高病患急性感染期的诊断率,建议高危险群在不明原因发烧的情况下,接受进一步检验[17]。以下为艾滋病感染者出现急性症状的比例[中1]:

  • 发热 80%
  • 嗜睡和全身不适 70%
  • 肌肉痛和关节痛 50 - 70 %
  • 淋巴结肿大 40 - 70 %
  • 盗汗 50%
  • 胃肠炎 50 - 70 %
  • 腹泻 30%
  • 口腔溃疡 10 - 30 %
  • 神经性头痛 40 - 70 %
  • 皮疹 40 - 80 %
  • 生殖器溃疡 5 - 15 %
  • 血小板减少 45%
  • 白细胞减少 40%
  • 转氨酶上升 20%

临床潜伏期

急性症状后,由于免疫系统抑制病毒活动,并减少血液中的病毒数量,病人进入艾滋病临床潜伏期,又称为无症状HIV、慢性HIV带原[14]。潜伏期长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受到艾滋病毒感染后,其自然病史进展英语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在临床潜伏期最短可能仅有两周,亦可长达3年[19]至20年以上[20],平均约8年[21]。潜伏初期的感染者几乎无症状,多数患者在后期出现发烧、体重下降、肠胃道不适及肌肉疼痛等现象[14]。其中有50-70%患者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变英语Persistent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英文:persistent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特征为超过一个淋巴结群(鼠蹊部除外)无痛性肿大且原因不明,时间达3至6个月[13]。

大部分受到HIV-1艾滋病毒英语Subtypes of HIV感染者,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在患者的血液中均可侦测到病毒,且随着病程进展至艾滋病(AIDS)。然而小部分(约5%)的感染者在未经反转录酶药物治疗下,仍能持续5年以上维持高数量CD4+ 辅助T 细胞([辅助型T细胞),医学将其归类为HIV控制者(英文:controllers)或长期不发展者英语Long-term nonprogressorlong-term nonprogressors, LTNP英语long-term nonprogressors, LTNP)[17][22]。更少部分(约每300名患者中有1 名)称为“非凡控制者”("elite controllers"或"elite suppressors"英语"elite controllers"或"elite suppressors")[注1]的病患在未经反转录酶药物治疗下仍能维持极低至侦测不到的病毒量[23]。

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定义为每微升(10−6 L)血液中CD4+ 辅助T细胞低于200个;或在艾滋病毒感染后,出现用来诊断是否感染的特定临床症状(AIDS-defining clinical condition英语AIDS-defining conditions)[17]。若未给予特殊治疗,近半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于10年内进展为艾滋病(AIDS)[17],此阶段的病患,一般不会存活超过九个月;然因医学持续进步,存活时间也可能延长。下列情况为最初发病的可能征兆,包括肺囊虫肺炎(40%)、艾滋病毒消耗性症候群(英语:HIV wasting syndrome)(20%)以及食道念珠菌症英语Esophageal candidiasis[17]。其他常见征象包含: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17]。

伺机性感染指的是,正常人身体健康时几乎不会感染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因免疫系统失常,开始入侵并感染人体,造成疾病[24];至于会发生何种伺机性感染,则取决于病患所暴露的周遭环境[17]。在免疫缺乏的情况下,几乎全身各系统器官都可能遭受伺机性感染[25]。

艾滋病患者容易罹患和病毒有关的肿瘤,其风险相较一般人为高,诸如卡波西氏肉瘤Burkitt淋巴瘤英语Burkitt's lymphoma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英语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等[18]。卡波西氏肉瘤为艾滋病患族群中最常见的肿瘤,约占10-20%[26];其次常见的肿瘤为淋巴瘤,占了约16%的艾滋病患者死因,且有3-4%左右的艾滋病患者以淋巴瘤为最初病发的病征[26]。这些肿瘤皆由人类疱疹病毒第8型英语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所引起[26]。艾滋病毒感染后,另一种常见的癌症为结膜癌[27]。

此外,艾滋病患者经常出现全身性的症状,例如:长时间的发热、盗汗(夜间尤是)、淋巴结肿大、畏寒、无力感和[[恶病体质|非预期的体重减轻][28],腹泻亦是另一常见的病征,约有90%的艾滋病患者会产生腹泻症状[29]。艾滋病患者也可能出现无法以伺机性感染和肿瘤解释的精神或神经症状[30]。

传染途径

艾滋病毒主要透过以下三种方式传播:性行为、体液接触(接触带有病毒的体液或组织)、垂直传染英语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母亲经由怀孕、生产或哺乳传染给婴儿)[4]。目前相 信接触粪便、鼻腔分泌物、唾液、、汗液、眼泪、尿液或呕吐物不会有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除非接触到的是 遭受患者血液污染[33]的分泌物。而遭到两种不同亚型的艾滋病毒重复感染英语Coinfection[38]是有可能的,称之为 艾滋病毒的重复感染(英文:HIV superinfection)英语HIV superinfection

备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