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磐
丁治磐 | |
---|---|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4年1月19日 大清江蘇省海州直隸州 |
逝世 | 1988年3月8日 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投區臺北榮民總醫院 | (94歲)
墓地 | 中華民國臺北縣萬里鄉(今新北市萬里區)萬壽山墓園 |
國籍 | 中華民國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獲獎 | 二等寶鼎勳章 三等寶鼎勳章 忠勤勳章 勝利勳章 美國自由勳章銀棕葉勳飾 四等雲麾勳章 |
學歷
| |
經歷
|
丁治磐(1894年1月19日—1988年3月8日),字似庵、石安,齋號補閒齋,著名軍人、詩人、書法家。
生平
早年
丁治磐生於大清江蘇省東海縣,初名介石,參軍後更名。清末習文應科舉。辛亥革命前夕,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始業未久,投筆從戎,投入顧忠琛部。1912年3月考入江蘇陸軍講武堂步兵科一期,11月畢業授少尉,分在陸軍第十六師趙念伯(趙聲的弟弟)旅任排長。1916年11月江蘇陸軍軍官教導團正班一期結業後在陸軍第76混成旅步兵一五一團(旅長張仁奎,兼通州鎮守使),駐防南通、海門一帶。[1]
北伐
北伐戰爭時任直魯聯軍徐源泉部上校參謀長。1928年冬,徐源泉部縮編為第48師,丁隨徐師調往湖北地區。1929年12月,徐源泉部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軍,丁任軍參謀長。1931年5月任第十軍41師121旅旅長,與黃百韜為同僚。參與「圍剿」湘鄂西蘇區和鄂豫皖蘇區。1931年12月7日,丁治磐給予三等寶鼎勛章。1933年4月20日,丁治磐晉給二等寶鼎勛章。1933年10月考入陸軍大學第十二期,1936年11月畢業後回任第十軍參謀長。
抗戰
抗日戰爭時,1937年11月9日,任陸軍第41師中將師長。1942年1月26日擢升第二十六軍中將軍長。1944年秋冬的桂柳會戰因指揮第26軍作戰不力,柳州潰敗,被撤職留任。1945年5月復職,兼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1945年12月4日任陸軍第四方面軍副司令官,1945年12月13日,改任爲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1946年春至青島組建第二綏靖區膠東指揮部,兼青島警備司令。1947年12月,成立第十一綏靖區任綏靖司令官,轄山東濰縣以東地區。
戡亂
1948年9月1日接替王懋功為江蘇省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以徐樹錚之子徐道隣為省府秘書長。1949年初兼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司令湯恩伯)、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主任委員。1949年2月21日,浙江省主席陳儀被捕,第一綏靖區司令官周碞接任浙江省主席,丁治磐再兼第一綏靖區司令官。1949年4月渡江戰役時,江蘇省地方部隊組建的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從崇明島完整地撤退嵊泗列島。在枸杞島率領江蘇省政府,組建「江蘇人民反共自衛救國軍」任總司令,向內地派遣建軍幹部。
晚年
中央政府遷台後,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任「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88年3月8日因失足傷骨而逝世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年95歲。是年4月21日發引安葬於臺北縣萬里鄉萬壽山墓園。[2]
著有《丁治磐日記》、《補閑齋詩稿》、《補閑齋集》等。
家庭
育兩子兩女。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