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關
九龍關(英語:Kowloon Customs),俗稱「新關」或「洋關」,在清末時期設立於香港九龍邊界的海關。九龍關屬當時的中國粵海關屬下之分關,由洋人管理,職責是監察船隻的海上活動和走私活動[1]。
歷史
1853年,上海發生太平天國和反清復明起義,民眾搗毀了清政府在上海設立的常關 (上海江海關),外國商人因而成立由洋人管理的中國海關,自行收集稅款再移交清政府。
之後新關最初在上海的江海關成立。由於新關使用現代管理方式及廉潔的作風,稅收成效十分明顯。因此,清政府各通商口岸相繼成立新關,逐步取替常關,繼續由洋人管理。
香港的海關始設於清末1887年,主要職能是徵收鴉片關稅和厘金,以及打擊以香港為基地的鴉片走私活動。
九龍半島已經於1860年根據《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所以海關的位置都鄰近當時屬於英國的九龍和清朝的邊界,其下關廠名為「九龍關」。
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取得九龍半島北部的土地,中英邊界北移至深圳河。原本設於邊境地區的九龍關失去用途,在之後一兩年間就被關閉。及後,在新中英邊界設立的新海關,亦沿用「九龍海關」一名,直至1997年才易名深圳海關。
九龍關的位置
九龍關一般會設立在近海的位置,以便監察船隻的海上活動和走私活動,有多個關廠,其中包括:
九龍關設立時通常在旁立有「九龍關地界」碑石,以列明關廠的位置。
參考文獻
- ^ 饒宗頤文化館. 九龍關地界碑石 (1887年). [2018-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