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大臣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乾清門外西側內右門以西,隆宗門內北側,坐北向南的廬房面闊十二間,進深兩間,自東向西分別為:侍衛值宿房(東四間)、軍機處大臣值房(中四間)、內務府大臣辦事處(西四間)。現東四間的原侍衛值宿房內設有「軍機處史料展」,中四間的軍機處大臣值房為原狀陳列。

軍機大臣列表,旨在列出中國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歷任軍機大臣。軍機大臣雅稱為「樞密」,屬於任務性質,而非定製官銜,無品階可言,擔任者亦無俸祿。

雍正帝初為指揮青海戰事之需要,於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軍需房;後形成「辦理軍機處」,沿為定製,負責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政。雍正時首任軍機大臣為怡親王胤祥,恩遇最隆[1]。自軍機處設立,軍機大臣在雍正後期,曾取代內閣大學士成為清朝事實上的宰相,但與宰相職務不同的是此為沒有任何品階的非定製職銜;直到清末官制改定,理論上其功能為新內閣所取代,然而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原亦為領班軍機王大臣。

軍機大臣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無定員,一般六、七人。其中資歷最深者為「首席軍機大臣」,或稱「領班軍機大臣」,但沒有正式的名義;入值軍機時按資歷深淺的分別稱「軍機處行走」、「軍機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三種;「軍機處行走」名目從嘉慶後期起即極少使用,僅恭親王奕訢以議政王入值軍機時使用過一次。

雍正年間

雍正七年(1729年),清軍大舉征伐西北兩路,六月初十(7月5日)正式設立軍需房隆宗門內北側[2],選內閣中謹慎縝密者入值,以處理緊急軍務。旋即改稱「辦理軍需處」或「軍需處」,再改稱「辦理軍務處」[3]、「軍機房」[4]。雍正八年(1730年),始稱「軍機處」[5],以張廷玉蔣廷錫馬爾賽入值辦理一切事務[6],成為定製。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乾隆帝即位後,以西北軍事底定,撤除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兼理軍機事務,以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保和殿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原軍機大臣訥親徐本班第索柱豐盛額海望莽鵠立納延泰改在總理處「協辦總理事務」或「差委辦事」。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
雍正七年己酉
(1729年)
怡親王允祥 怡親王允祥[7]張廷玉[8]蔣廷錫[9]
雍正八年庚戌
(1730年)
怡親王允祥五月卒 怡親王允祥[10]張廷玉[11]蔣廷錫[12]馬爾賽[13]
馬爾賽
雍正九年辛亥
(1731年)
馬爾賽八月出 馬爾賽[14]張廷玉蔣廷錫
張廷玉
雍正十年壬子
(1732年)[15]
張廷玉二月降 張廷玉蔣廷錫[16]鄂爾泰[17]哈元生[18]
鄂爾泰二月入
雍正十一年癸丑
(1733年)
鄂爾泰四月降 鄂爾泰[19]張廷玉[20]馬蘭泰[21]、平郡王福彭[22]訥親[23]班第[24]
平郡王福彭四月入,七月出
鄂爾泰
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年)
鄂爾泰 鄂爾泰張廷玉[25]訥親班第
雍正十三年乙卯
(1735年)[26]
鄂爾泰[27]張廷玉[28]訥親[29]班第[30]索柱[31]豐盛額[32]海望[33]納延泰[34]徐本[35]

乾隆年間

乾隆帝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並大興文字獄、編寫《四庫全書》。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在乾隆末年時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統治期間與康熙雍正三朝合稱「康雍乾盛世」。乾隆在位後期,寵信和珅等奸臣,朝政日益貪污腐敗,各地發生民變。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子顒琰,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仍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初駕崩。

乾隆二年十一月廿八日(1738年1月17日),准總理事務王大臣解職,復設「辦理軍機處」,以鄂爾泰、張廷玉、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入值。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
乾隆元年丙辰
(1736年)
鄂爾泰張廷玉訥親班第
乾隆二年丁巳
(1737年)
鄂爾泰十二月復置軍機處 鄂爾泰[36]張廷玉[37]訥親[38]海望[39]納延泰[40]班第[41]
乾隆三年戊午
(1738年)
鄂爾泰 鄂爾泰張廷玉訥親[42]海望納延泰[43]班第[44]徐本[45]
乾隆四年己未
(1739年)
鄂爾泰[46]張廷玉[47]徐本[48]訥親[49]海望[50]納延泰班第[51]
乾隆五年庚申
(1740年)
鄂爾泰張廷玉徐本訥親海望納延泰
乾隆六年辛酉
(1741年)
鄂爾泰張廷玉徐本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52]
乾隆七年壬戌
(1742年)
鄂爾泰張廷玉徐本訥親海望班第納延泰
乾隆八年癸亥
(1743年)
乾隆九年甲子
(1744年)
鄂爾泰張廷玉徐本[53]訥親[54]海望班第納延泰
乾隆十年乙丑
(1745年)
鄂爾泰四月卒 鄂爾泰[55]張廷玉訥親[56]海望[57]班第納延泰傅恆[58]汪由敦[59]高斌[60]蔣溥[61]
訥親五月進
乾隆十一年丙寅
(1746年)
訥親 訥親張廷玉高斌[62]班第[63]汪由敦納延泰傅恆蔣溥
乾隆十二年丁卯
(1747年)
訥親[64]張廷玉高斌[65]班第汪由敦納延泰[66]傅恆[67]蔣溥
乾隆十三年戊辰
(1748年)
訥親九月革 訥親[68]張廷玉高斌[69]班第[70]傅恆[71]汪由敦納延泰蔣溥[72]陳大受[73]舒赫德[74]來保[75]尹繼善[76]
傅恆十月進
乾隆十四年己巳
(1749年)
傅恆 傅恆[77]張廷玉[78]來保[79]陳大受[80]汪由敦[81]納延泰[82]舒赫德[83]
乾隆十五年庚午
(1750年)
傅恆來保陳大受[84]汪由敦[85]納延泰劉綸[86]兆惠[87]舒赫德[88]
乾隆十六年辛未
(1751年)
傅恆來保舒赫德納延泰汪由敦[89]劉綸[90]兆惠[91]
乾隆十七年壬申
(1752年)
傅恆來保舒赫德[92]納延泰汪由敦[93]兆惠班第[94]劉統勳[95]
乾隆十八年癸酉
(1753年)
傅恆來保舒赫德[96]劉統勳[97]汪由敦納延泰班第[98]兆惠[99]劉綸[100]
乾隆十九年甲戌
(1754年)
傅恆來保舒赫德[101]劉統勳[102]汪由敦[103]納延泰班第[104]兆惠[105]劉綸、覺羅雅爾哈善[106]阿蘭泰[107]
乾隆二十年乙亥
(1755年)
傅恆來保劉統勳[108]汪由敦[109]納延泰劉綸[110]、覺羅雅爾哈善[111]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1756年)
傅恆[112]來保汪由敦[113]納延泰[114]劉綸[115]、覺羅雅爾哈善[116]阿里袞[117]裘曰修[118]劉統勳[119]夢麟[120]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
(1757年)
傅恆來保劉統勳[121]汪由敦[122]裘曰修夢麟[123]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
(1758年)
傅恆來保劉統勳[124]汪由敦[125]裘曰修[126]夢麟[127]三泰[128]劉綸[129]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
(1759年)
傅恆來保劉統勳[130]劉綸[131]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
(1760年)
傅恆來保劉統勳[132]劉綸富德[133]兆惠[134]阿里袞[135]于敏中[136]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1761年)
傅恆來保劉統勳[137]兆惠[138]阿里袞劉綸[139]富德于敏中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
(1762年)
傅恆來保劉統勳[140]兆惠阿里袞劉綸富德[141]于敏中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1763年)
傅恆來保劉統勳兆惠[142]阿里袞[143]劉綸[144]于敏中阿桂[145]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764年)
傅恆來保[146]劉統勳兆惠[147]阿里袞[148]劉綸于敏中阿桂[149]
乾隆三十年乙酉
(1765年)
傅恆劉統勳劉綸[150]阿里袞阿桂[151]于敏中[152]尹繼善[153]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
(1766年)
傅恆尹繼善劉統勳阿里袞于敏中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
(1767年)
傅恆尹繼善劉統勳阿里袞于敏中劉綸[154]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
(1768年)
傅恆[155]尹繼善劉統勳[156]阿里袞[157]劉綸于敏中[158]福隆安[159]索琳[160]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
(1769年)
傅恆[161]尹繼善劉統勳[162]劉綸于敏中福隆安索琳[163]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
(1770年)
傅恆七月卒 傅恆[164]尹繼善劉統勳劉綸于敏中福隆安[165]索琳[166]溫福[167]豐昇額[168]
尹繼善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
(1771年)
尹繼善四月卒 尹繼善[169]劉統勳劉綸[170]于敏中[171]福隆安溫福[172]豐昇額索琳[173]桂林[174]慶桂[175]
劉統勳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1772年)
劉統勳 劉統勳劉綸于敏中福隆安[176]豐昇額[177]慶桂福康安[178]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
(1773年)
劉統勳十一月卒 劉統勳[179]劉綸[180]于敏中[181]福隆安[182]慶桂[183]索琳[184]舒赫德[185]袁守侗[186]梁國治[187]
于敏中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
(1774年)
于敏中 于敏中舒赫德[188]福隆安袁守侗[189]梁國治[190]阿思哈[191]
乾隆四十年乙未
(1775年)
于敏中舒赫德福隆安阿思哈[192]袁守侗[193]梁國治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
(1776年)
于敏中[194]舒赫德福隆安[195]阿思哈[196]袁守侗[197]梁國治和珅[198]阿桂[199]豐昇額[200]福康安[201]明亮[202]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
(1777年)
于敏中舒赫德[203]阿桂[204]福隆安[205]豐昇額[206]袁守侗[207]梁國治[208]和珅[209]福康安[210]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1778年)
于敏中阿桂福隆安袁守侗梁國治和珅李侍堯[211]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
(1779年)
于敏中十二月卒 于敏中[212]阿桂[213]福隆安[214]袁守侗[215]梁國治和珅[216]董誥[217]
阿桂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1780年)
阿桂 阿桂[218]福隆安梁國治和珅[219]董誥福長安[220]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
(1781年)
阿桂[221]福隆安梁國治和珅[222]董誥福長安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
(1782年)
阿桂福隆安梁國治[223]和珅[224]董誥福長安[225]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
(1783年)
阿桂[226]福隆安梁國治[227]和珅董誥福長安[228]福康安[229]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
(1784年)
阿桂[230]梁國治福隆安[231]和珅[232]福康安[233]福長安董誥慶桂[234]
乾隆五十年乙巳
(1785年)
阿桂[235]梁國治[236]和珅慶桂[237]福長安董誥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
(1786年)
阿桂[238]梁國治[239]和珅[240]慶桂[241]福長安[242]董誥王傑[243]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
(1787年)
阿桂[244]和珅慶桂[245]福長安[246]王傑[247]董誥[248]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
(1788年)
阿桂[249]和珅[250]王傑慶桂[251]董誥福長安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
(1789年)
阿桂[252]和珅王傑慶桂[253]董誥福長安孫士毅[254]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
(1790年)
阿桂和珅[255]王傑[256]慶桂董誥[257]福長安[258]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
(1791年)
阿桂和珅王傑慶桂[259]董誥福長安[260]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
(1792年)
阿桂和珅王傑福長安慶桂[261]董誥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
(1793年)
阿桂和珅王傑福長安慶桂[262]董誥松筠[263]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
(1794年)
阿桂和珅王傑福長安董誥松筠[264]
乾隆六十年乙卯
(1795年)
阿桂和珅王傑福長安董誥台布[265]

嘉慶年間

嘉慶是清仁宗顒琰在位年號。嘉慶帝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嘉慶帝掌權後,肅清吏治,懲治貪官和珅等人。然而在位後期,貪污問題更加嚴重。嘉慶帝在位期間,清朝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天理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嘉慶帝與其子道光帝統治期間,清朝政治危機日益嚴重,史稱「嘉道中衰」。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嘉慶帝死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傳位於次子綿寧。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
嘉慶元年丙辰
(1796年)
阿桂 阿桂和珅王傑[266]福長安董誥[267]台布[268]沈初[269]
嘉慶二年丁巳
(1797年)
阿桂八月卒 阿桂[270]和珅王傑[271]董誥[272]福長安沈初[273]台布[274]傅森[275]戴衢亨[276]吳熊光[277]
和珅
嘉慶三年戊午
(1798年)
和珅 和珅[278]福長安[279]沈初傅森[280]戴衢亨[281]那彥成[282]
嘉慶四年己未
(1799年)
和珅正月革逮 和珅[283]福長安[284]沈初[285]戴衢亨[286]那彥成[287]、成親王永瑆[288]董誥[289]慶桂[290]傅森[291]
成親王永瑆正月入,十月罷值
慶桂
嘉慶五年庚申
(1800年)
慶桂 慶桂董誥傅森[292]那彥成[293]戴衢亨[294]
嘉慶六年辛酉
(1801年)
慶桂董誥傅森[295]戴衢亨成德[296]
嘉慶七年壬戌
(1802年)
慶桂[297]董誥[298]戴衢亨[299]成德[300]劉權之[301]德瑛[302]
嘉慶八年癸亥
(1803年)
慶桂董誥劉權之戴衢亨[303]德瑛
嘉慶九年甲子
(1804年)
慶桂董誥劉權之[304]戴衢亨德瑛[305]那彥成[306]英和[307]
嘉慶十年乙丑
(1805年)
慶桂董誥劉權之[308]戴衢亨[309]英和[310]託津[311]
嘉慶十一年丙寅
(1806年)
慶桂董誥戴衢亨託津[312]
嘉慶十二年丁卯
(1807年)
慶桂[313]董誥戴衢亨[314]託津[315]
嘉慶十三年戊辰
(1808年)
慶桂董誥戴衢亨[316]託津[317]英和[318]
嘉慶十四年己巳
(1809年)
慶桂[319]董誥[320]戴衢亨[321]託津[322]
嘉慶十五年庚午
(1810年)
慶桂董誥戴衢亨[323]託津[324]
嘉慶十六年辛未
(1811年)
慶桂董誥戴衢亨[325]託津[326]方維甸[327]盧蔭溥[328]
嘉慶十七年壬申
(1812年)
慶桂九月罷直 慶桂[329]董誥[330]託津盧蔭溥[331]松筠[332]
董誥
嘉慶十八年癸酉
(1813年)
董誥 董誥松筠[333]託津[334]盧蔭溥[335]勒保[336]桂芳[337]
嘉慶十九年甲戌
(1814年)
董誥勒保[338]託津[339]盧蔭溥[340]桂芳[341]英和[342]
嘉慶二十年乙亥
(1815年)
董誥託津盧蔭溥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
(1816年)
董誥託津[343]盧蔭溥[344]章煦[345]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
(1817年)
董誥託津章煦[346]盧蔭溥[347]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
(1818年)
董誥二月致仕 董誥[348]託津盧蔭溥戴均元[349]和寧[350]
託津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
(1819年)
託津 託津[351]戴均元[352]盧蔭溥和寧[353]文孚[354]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
(1820年)
託津九月免值 託津[355]戴均元[356]盧蔭溥[357]文孚[358]曹振鏞[359]黃鉞[360]英和[361]
曹振鏞九月入

道光年間

道光清宣宗旻寧在位年號。道光帝即位後,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並進行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之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然而清朝已經積重難反,國勢進一步衰落。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進行虎門銷煙,次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由於道光帝戰守無策,時和時戰,再加上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清朝戰敗於英國,並與英人簽訂近代中國的首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及開放五口通商,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圓明園去世,遺詔傳位於四子奕詝。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
道光元年辛巳
(1821年)
曹振鏞 曹振鏞[362]盧蔭溥[363]黃鉞文孚[364]松筠[365]
道光二年壬午
(1822年)
曹振鏞松筠[366]黃鉞文孚[367]
道光三年癸未
(1823年)
曹振鏞正月降 曹振鏞文孚[368]黃鉞長齡[369]
長齡正月入
道光四年甲申
(1824年)
長齡十二月出 長齡[370]曹振鏞文孚[371]黃鉞玉麟[372]
曹振鏞
道光五年乙酉
(1825年)
曹振鏞 曹振鏞文孚黃鉞[373]玉麟王鼎[374]蔣攸銛[375]
道光六年丙戌
(1826年)
曹振鏞蔣攸銛文孚玉麟王鼎[376]
道光七年丁亥
(1827年)
曹振鏞[377]蔣攸銛[378]文孚[379]玉麟[380]王鼎[381]穆彰阿[382]
道光八年戊子
(1828年)
曹振鏞[383]文孚[384]玉麟[385]王鼎[386]穆彰阿[387]
道光九年己丑
(1829年)
曹振鏞文孚玉麟[388]王鼎穆彰阿
道光十年庚寅
(1830年)
曹振鏞文孚王鼎[389]穆彰阿
道光十一年辛卯
(1831年)
曹振鏞文孚[390]王鼎[391]穆彰阿[392]
道光十二年壬辰
(1832年)
曹振鏞文孚王鼎穆彰阿[393]
道光十三年癸巳
(1833年)
曹振鏞文孚王鼎穆彰阿[394]
道光十四年甲午
(1834年)
曹振鏞文孚[395]王鼎穆彰阿[396]潘世恩[397]
道光十五年乙未
(1835年)
曹振鏞正月卒 曹振鏞[398]文孚[399]潘世恩[400]穆彰阿王鼎[401]趙盛奎[402]賽尚阿[403]
文孚七月罷值
潘世恩
道光十六年丙申
(1836年)
潘世恩七月降 潘世恩穆彰阿[404]王鼎趙盛奎[405]賽尚阿[406]
穆彰阿七月進
道光十七年丁酉
(1837年)
穆彰阿 穆彰阿[407]潘世恩[408]王鼎賽尚阿[409]奎照[410]文慶[411]
道光十八年戊戌
(1838年)
穆彰阿[412]潘世恩[413]王鼎[414]奎照[415]文慶[416]
道光十九年己亥
(1839年)
穆彰阿潘世恩王鼎奎照[417]文慶[418]隆文[419]
道光二十年庚子
(1840年)
穆彰阿潘世恩王鼎[420]隆文[421]何汝霖[422]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1841年)
穆彰阿潘世恩王鼎[423]隆文[424]何汝霖[425]賽尚阿[426]祁寯藻[427]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
(1842年)
穆彰阿[428]潘世恩王鼎[429]祁寯藻賽尚阿[430]何汝霖[431]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1843年)
穆彰阿潘世恩祁寯藻賽尚阿何汝霖[432]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
(1844年)
穆彰阿潘世恩祁寯藻賽尚阿何汝霖[433]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1845年)
穆彰阿潘世恩祁寯藻賽尚阿[434]何汝霖[435]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1846年)
穆彰阿潘世恩賽尚阿[436]祁寯藻何汝霖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1847年)
穆彰阿潘世恩賽尚阿祁寯藻何汝霖[437]文慶[438]陳孚恩[439]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1848年)
穆彰阿潘世恩[440]賽尚阿祁寯藻文慶[441]陳孚恩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1849年)
穆彰阿潘世恩[442]賽尚阿祁寯藻[443]陳孚恩[444]何汝霖[445]季芝昌[446]
道光三十年庚戌
(1850年)
穆彰阿十月革 穆彰阿[447]祁寯藻[448]賽尚阿[449]何汝霖[450]陳孚恩[451]季芝昌[452]
祁寯藻

咸豐年間

咸豐清文宗奕詝在位年號。咸豐帝即位後勤於政事,對朝政進行大幅度改革。然而此時,清朝在內發生太平天國運動,在外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朝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隨後為扭轉內外交困的局面,清朝開始洋務運動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崩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以皇子載淳即位。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八大臣。此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開啟了慈禧太后統治清朝的歷史。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
咸豐元年辛亥
(1851年)
祁寯藻正月降 祁寯藻賽尚阿[453]何汝霖季芝昌[454]穆蔭[455]舒興阿[456]彭蘊章[457]
賽尚阿正月進
咸豐二年壬子
(1852年)
賽尚阿九月革 賽尚阿[458]祁寯藻[459]何汝霖[460]彭蘊章穆蔭[461]邵燦[462]麟魁[463]
祁寯藻
咸豐三年癸丑
(1853年)
祁寯藻十月降 祁寯藻麟魁[464]彭蘊章[465]邵燦[466]穆蔭[467]恭親王奕訢[468]瑞麟[469]杜翰[470]
恭親王奕訢十月入
咸豐四年甲寅
(1854年)
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祁寯藻[471]彭蘊章[472]瑞麟[473]杜翰穆蔭[474]
咸豐五年丁卯
(1855年)
恭親王奕訢七月罷值 恭親王奕訢[475]彭蘊章[476]穆蔭瑞麟[477]杜翰文慶[478]
文慶七月入
咸豐六年丙辰
(1856年)
文慶十一月卒 文慶[479]彭蘊章[480]穆蔭杜翰柏葰[481]
彭蘊章
咸豐七年丁巳
(1857年)
彭蘊章 彭蘊章柏葰穆蔭杜翰
咸豐八年戊午
(1858年)
彭蘊章[482]柏葰[483]穆蔭杜翰[484]匡源[485]文祥[486]
咸豐九年己未
(1859年)
彭蘊章穆蔭[487]匡源[488]文祥[489]杜翰[490]
咸豐十年庚申
(1860年)
彭蘊章六月罷值 彭蘊章[491]穆蔭[492]匡源[493]文祥[494]杜翰[495]焦佑瀛[496]
穆蔭
咸豐十一年辛酉
(1861年)
穆蔭九月免值 穆蔭[497]匡源[498]杜翰[499]焦佑瀛[500]
恭親王奕訢十月入 恭親王奕訢[501]桂良[502]沈兆霖[503]文祥[504]寶鋆[505]曹毓英[506]

同治年間

同治清穆宗載淳在位年號,其在位初期由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垂簾聽政,隨後大權逐步滑入慈禧太后之手。在此期間,清朝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各地民變,並大力開展洋務運動,清朝一時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次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紫禁城養心殿。由於同治帝無子,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即位,兩宮皇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
同治元年壬戌
(1862年)
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507]桂良[508]沈兆霖[509]寶鋆[510]文祥[511]曹毓瑛[512]李棠階[513]
同治二年癸亥
(1863年)
恭親王奕訢文祥寶鋆李棠階[514]曹毓瑛[515]
同治三年甲子
(1864年)
恭親王奕訢[516]文祥[517]寶鋆[518]李棠階[519]曹毓瑛[520]
同治四年乙丑
(1865年)
恭親王奕訢[521]文祥[522]寶鋆李棠階[523]曹毓瑛[524]李鴻藻[525]
同治五年丙寅
(1866年)
恭親王奕訢文祥[526]寶鋆曹毓瑛[527]李鴻藻[528]胡家玉[529]汪元方[530]
同治六年丁卯
(1867年)
恭親王奕訢文祥寶鋆汪元方[531]沈桂芬[532]
同治七年戊辰
(1868年)
恭親王奕訢[533]文祥寶鋆沈桂芬[534]李鴻藻[535]
同治八年己巳
(1869年)
恭親王奕訢文祥[536]寶鋆沈桂芬[537]李鴻藻[538]
同治九年庚午
(1870年)
恭親王奕訢文祥[539]寶鋆沈桂芬[540]李鴻藻
同治十年辛未
(1871年)
恭親王奕訢文祥[541]寶鋆沈桂芬李鴻藻[542]
同治十一年壬申
(1872年)
恭親王奕訢[543]文祥[544]寶鋆[545]沈桂芬[546]李鴻藻[547]
同治十二年癸酉
(1873年)
恭親王奕訢文祥[548]寶鋆沈桂芬李鴻藻
同治十三年甲戌
(1874年)
恭親王奕訢[549]文祥[550]寶鋆[551]沈桂芬李鴻藻[552]

光緒年間

光緒清德宗載湉在位年號。 因同治帝無子,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在此期間,發生中法戰爭,前期由於清軍戰敗,慈禧太后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斥退,史稱「甲申易樞」。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親政,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緒二十年(1894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告終。隨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鎮壓,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此後又發生八國聯軍侵華,清朝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內外危機進一步加重。為緩解危機,慈禧太后不得不開展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等措施。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遭毒殺,次日慈禧太后亦崩。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
光緒元年乙亥
(1875年)
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文祥[553]寶鋆沈桂芬[554]李鴻藻
光緒二年丙子
(1876年)
恭親王奕訢文祥[555]寶鋆沈桂芬李鴻藻[556]景廉[557]
光緒三年丁丑
(1877年)
恭親王奕訢寶鋆[558]沈桂芬李鴻藻[559]景廉[560]
光緒四年戊寅
(1878年)
恭親王奕訢寶鋆沈桂芬景廉[561]王文韶[562]
光緒五年己卯
(1879年)
恭親王奕訢寶鋆[563]沈桂芬[564]景廉王文韶[565]
光緒六年庚辰
(1880年)
恭親王奕訢寶鋆沈桂芬[566]景廉王文韶李鴻藻[567]
光緒七年辛巳
(1881年)
恭親王奕訢寶鋆李鴻藻[568]景廉王文韶左宗棠[569]
光緒八年壬午
(1882年)
恭親王奕訢寶鋆李鴻藻[570]景廉王文韶[571]翁同龢[572]潘祖蔭[573]
光緒九年癸未
(1883年)
恭親王奕訢寶鋆李鴻藻景廉[574]翁同龢潘祖蔭[575]
光緒十年甲申
(1884年)
恭親王奕訢三月罷值 恭親王奕訢[576]寶鋆[577]李鴻藻[578]景廉[579]翁同龢[580]
禮親王世鐸三月入 禮親王世鐸[581]額勒和布[582]閻敬銘[583]張之萬[584]孫毓汶[585]許庚身[586]左宗棠[587]
光緒十一年乙酉
(1885年)
禮親王世鐸 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588]閻敬銘[589]張之萬[590]許庚身[591]孫毓汶[592]
光緒十二年丙戌
(1886年)
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閻敬銘[593]張之萬許庚身孫毓汶
光緒十三年丁亥
(1887年)
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張之萬許庚身[594]孫毓汶
光緒十四年戊子
(1888年)
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張之萬許庚身[595]孫毓汶[596]
光緒十五年己丑
(1889年)
禮親王世鐸[597]額勒和布[598]張之萬[599]許庚身[600]孫毓汶[601]
光緒十六年庚寅
(1890年)
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張之萬許庚身孫毓汶
光緒十七年辛卯
(1891年)
光緒十八年壬辰
(1892年)
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張之萬[602]許庚身孫毓汶[603]
光緒十九年癸巳
(1893年)
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張之萬許庚身[604]孫毓汶[605]徐用儀[606]
光緒二十年甲午
(1894年)
禮親王世鐸十一月降 禮親王世鐸[607]額勒和布[608]張之萬[609]孫毓汶[610]徐用儀[611]翁同龢[612]李鴻藻[613]剛毅[614]、恭親王奕訢[615]
恭親王奕訢十一月入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1895年)
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禮親王世鐸孫毓汶[616]翁同龢[617]李鴻藻[618]徐用儀[619]剛毅[620]錢應溥[621]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1896年)
恭親王奕訢、禮親王世鐸翁同龢李鴻藻[622]剛毅[623]錢應溥[624]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1897年)
恭親王奕訢、禮親王世鐸李鴻藻[625]翁同龢[626]剛毅[627]錢應溥[628]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1898年)
恭親王奕訢四月卒 恭親王奕訢[629]、禮親王世鐸翁同龢[630]剛毅[631]錢應溥廖壽恆[632]王文韶[633]裕祿[634]榮祿[635]啓秀[636]
禮親王世鐸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1899年)
禮親王世鐸 禮親王世鐸榮祿剛毅[637]王文韶[638]錢應溥[639]啓秀廖壽恆[640]趙舒翹[641]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1900年)
禮親王世鐸[642]榮祿[643]剛毅[644]王文韶[645]啓秀[646]趙舒翹[647]、端郡王載漪[648]鹿傳霖[649]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1901年)
禮親王世鐸七月罷值 禮親王世鐸[650]榮祿[651]王文韶[652]鹿傳霖[653]瞿鴻禨[654]
榮祿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1902年)
榮祿 榮祿王文韶鹿傳霖瞿鴻禨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1903年)
榮祿三月卒 榮祿[655]王文韶[656]鹿傳霖瞿鴻禨[657]慶親王奕劻[658]榮慶[659]
慶親王奕劻三月入
光緒三十年甲辰
(1904年)
慶親王奕劻 慶親王奕劻王文韶鹿傳霖瞿鴻禨榮慶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1905年)
慶親王奕劻王文韶[660]鹿傳霖[661]瞿鴻禨榮慶[662]徐世昌[663]鐵良[664]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665]
(1906年)
慶親王奕劻[666]鹿傳霖[667]瞿鴻禨[668]榮慶[669]鐵良[670]徐世昌[671]世續[672]林紹年[673]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1907年)
慶親王奕劻[674]世續[675]瞿鴻禨[676]林紹年[677]鹿傳霖[678]醇親王載灃[679]張之洞[680]袁世凱[681]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1908年)
慶親王奕劻[682]、醇親王載灃[683]世續[684]張之洞[685]鹿傳霖[686]袁世凱[687]那桐[688]

宣統年間

宣統為清朝第十二個皇帝、末代皇帝溥儀的在位年號,溥儀為清宣宗曾孫、醇親王載灃之子。宣統帝即位時年僅三歲,其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在此期間,清朝立憲運動聲勢愈發浩蕩,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也在國內頻頻發動暴動。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嘗試建立責任內閣制,史稱「皇族內閣」。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隨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中華民國建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滅亡。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
宣統元年己酉
(1909年)
慶親王奕劻 慶親王奕劻[689]世續[690]張之洞[691]那桐[692]鹿傳霖[693]戴鴻慈[694]
宣統二年庚戌
(1910年)
慶親王奕劻世續[695]那桐鹿傳霖[696]戴鴻慈[697]吳郁生[698]、貝勒毓朗[699]徐世昌[700]
宣統三年辛亥
(1911年)
慶親王奕劻[701]、貝勒毓朗[702]那桐[703]徐世昌[704]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引用

  1. ^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七年六月。寧遠大將軍三等公岳鍾琪言、噶爾丹策零、三世弗庭。百夷被虐。眾叛親離。天怒人怨。蒙聖祖至德洪慈。再三寬宥。更蒙皇上深仁厚澤。屢欲矜全。而終無悔悟。猶復憑其驁舛□馬。肆其猖狂。不道之語。見於表箋。若不大彰天討。則冠履之定分不明。番夷之禍難。不息。臣疊蒙指授廟謨。至周極備。約舉王師之十勝。決逆夷之必敗。一曰主德。二曰天時。三曰地利。四曰人和。五曰糗糧之廣備。六曰將士之精良。七曰車騎營陣之盡善。八曰火器兵械之銳利。九曰連環迭戰攻守之咸宜。十曰士馬遠征、節制整暇、又加以期日之寬舒、機宜之詳密。凡此全勝之宏略。咸出聖心臣得效奔走之微勞。便成殊績。臣知指日蕩平。獻俘奏凱。以報國恩。得上□日、準噶爾世濟凶頑。心懷叵測。將來必為蒙古之巨患。貽國家之隱憂。是用發兵聲罪致討。上承先志。下靖邊陲。師出有名。事非得已。兩路軍機。朕籌算者久矣。其軍需一應事宜。交與怡親王、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其西路辦理事宜。則專於總督岳鍾琪是任。王大臣等小心慎密。是以經理二年有餘。而各省不知有出師運餉之事。今覽岳鍾琪摺奏、備陳十勝之情形。軍務所關重大。朕不敢預言其必然。惟有倍加敬謹。仰懇上天皇考鑒照不得已之情垂慈默佑。早奏膚功而已。
  2. ^ 梁章鉅《樞垣記略》卷廿七「(雍正七年),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洩事機,始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
  3. ^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自從雍正七年設立軍需房後,先改稱軍需處或辦理軍需處,旋稱辦理軍務處。」
  4. ^ 《歷史檔案》1990年4期載趙志強〈軍機處成立時間考訂〉:「至七年六月始改為軍機房。」
  5. ^ 《光緒會典事例》載乾隆帝上諭:「第自雍正八年設立軍機處以來五十餘年,所有諭旨、批奏事件,未經發鈔者尚多。」
  6. ^ 錢實甫 編《清代職官年表》一冊,頁一三六
  7. ^ 《清史稿》(卷176):「怡親王允祥六月癸未命密辦軍需一應事宜。十月,賜加儀仗一倍。」
  8. ^ 《清史稿》(卷176):「張廷玉六月癸未以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命密辦軍需一應事宜。十月,晉少保。」
  9. ^ 《清史稿》(卷176):「蔣廷錫六月癸未以文華殿大學士命密辦軍需事宜。十月,加太子太傅。」
  10. ^ 《清史稿》(卷176):「怡親王允祥三月病,五月辛未薨。」
  11. ^ 《清史稿》(卷176):「張廷玉十月以贊襄機務周詳妥協,賜一等阿達哈哈番世職。」
  12. ^ 《清史稿》(卷176):「蔣廷錫十月以贊襄機務周詳妥協,賜一等阿達哈哈番世職。」
  13. ^ 《清史稿》(卷176):「馬爾賽五月丁卯以世襲一等公、武英殿大學士,命與張廷玉、蔣廷錫詳議軍行事宜。十月,以贊襄機務周詳妥協,賜一等阿達哈哈番世職。」
  14. ^ 《清史稿》(卷176):「馬爾賽三月晉襲一等忠達公。七月甲戌,授撫遠大將軍。八月啟行,出。」
  15. ^ 《清史稿》(卷176):「十年壬子三月,改軍機房稱辦理軍機處。」
  16. ^ 《清史稿》(卷176):「蔣廷錫閏五月病,七月卒。」
  17. ^ 《清史稿》(卷176):「鄂爾泰二月以少保、三等男、保和殿大學士辦理軍機事務。旋晉一等伯。七月,命往肅州經略西路軍務。」
  18. ^ 《清史稿》(卷176):「哈元生十月以召覲貴州提督在辦理軍機處行走。旋命回籍省親。十一月,貴州苗叛,命回任。出。」
  19. ^ 《清史稿》(卷176):「鄂爾泰正月轉命經略北路軍務,六月還。」
  20. ^ 《清史稿》(卷176):「張廷玉十月給假還籍。」
  21. ^ 《清史稿》(卷176):「馬蘭泰二月己未以一等英誠侯、領侍衛內大臣、蒙古都統在辦理軍機處行走。四月戊午,仍命往軍前督兵操演。出。」
  22. ^ 《清史稿》(卷176):「平郡王福彭四月以右宗正在辦理軍機處行走。七月戊子授定邊大將軍,出。」
  23. ^ 《清史稿》(卷176):「訥親十一月甲辰以三等果毅公、御前大臣、鑾儀使在辦理軍機處行走。」
  24. ^ 《清史稿》(卷176):「班第 十一月以理藩院右侍郎在辦理軍機處行走。」
  25. ^ 《清史稿》(卷176):「張廷玉在假,二月還。」
  26. ^ 《清史稿》(卷176):「十三年乙卯十月,罷辦理軍機處,由總理事務處兼理。」
  27. ^ 《清史稿》(卷176):「鄂爾泰五月命兼值辦理苗疆事務處。七月乙卯,降三等男,解職。八月己丑,起原官,命總理事務。十月,晉一等子。甲午,裁辦理軍機處。」
  28. ^ 《清史稿》(卷176):「張廷玉五月命兼值辦理苗疆事務處。八月,命總理事務。十月甲午,裁辦理軍機處。」
  29. ^ 《清史稿》(卷176):「訥親八月授滿洲都統。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甲午,裁辦理軍機處,命協辦總理事務。」
  30. ^ 《清史稿》(卷176):「班第八月庚寅改在總理事務處差委辦事。」
  31. ^ 《清史稿》(卷176):「索柱以內閣學士辦理軍機事務。八月庚寅,命改在總理事務處差委辦事。」
  32. ^ 《清史稿》(卷176):「豐盛額以一等英誠公、都統辦理軍機事務。十月甲午,裁辦理軍機處,命回本任。」
  33. ^ 《清史稿》(卷176):「海望以內大臣、戶部左侍郎辦理軍機事務。九月,遷戶部尚書。十月甲午,裁辦理軍機處,命協辦總理事務莽鵠立以兼管理藩院侍郎、滿洲都統辦理軍機事務。十月甲午,裁辦理軍機處,命回本任。」
  34. ^ 《清史稿》(卷176):「納延泰以理藩院左侍郎辦理軍機事務。十月甲午,裁辦理軍機處,命在總理事務處差委辦事。」
  35. ^ 《清史稿》(卷176):「徐本十月辛巳以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在辦理軍機處行走。甲午,裁辦理軍機處,命協辦總理事務。」
  36. ^ 《清史稿》(卷176):「鄂爾泰十一月辛巳,仍以少保、一等子、保和殿大學士為辦理軍機大臣。十二月,晉三等伯。」
  37. ^ 《清史稿》(卷176):「張廷玉十一月辛巳,仍以少保、三等子、保和殿大學士為辦理軍機大臣。十二月,晉三等伯。」
  38. ^ 《清史稿》(卷176):「訥親十一月辛巳,仍以一等果毅公、兵部尚書為辦理軍機大臣。」
  39. ^ 《清史稿》(卷176):「海望十一月辛巳,仍以戶部尚書為辦理軍機大臣。」
  40. ^ 《清史稿》(卷176):「納延泰十一月辛巳,仍以刑部左侍郎為辦理軍機大臣。」
  41. ^ 《清史稿》(卷176):「班第十一月辛巳,仍以理籓院左侍郎為辦理軍機大臣。」
  42. ^ 《清史稿》(卷176):「訥親十二月,轉吏部尚書。」
  43. ^ 《清史稿》(卷176):「納延泰四月,遷理籓院尚書。」
  44. ^ 《清史稿》(卷176):「班第四月,轉兵部右侍郎。」
  45. ^ 《清史稿》(卷176):「徐本是年仍以東閣大學士為辦理軍機大臣。」
  46. ^ 《清史稿》(卷176):「鄂爾泰五月,晉太保。」
  47. ^ 《清史稿》(卷176):「張廷玉五月,晉太保。」
  48. ^ 《清史稿》(卷176):「徐本五月,加太子太保。」
  49. ^ 《清史稿》(卷176):「訥親五月,加太子太保。」
  50. ^ 《清史稿》(卷176):「海望五月,加太子少保。」
  51. ^ 《清史稿》(卷176):「班第七月丙寅,授湖廣總督。出。」
  52. ^ 《清史稿》(卷176):「班第正月乙酉,復以原任湖廣總督在軍機處行走。三月,授兵部尚書。」
  53. ^ 《清史稿》(卷176):「徐本六月己酉,致仕。」
  54. ^ 《清史稿》(卷176):「訥親正月,差赴江、浙、魯、豫勘事。七月,還。」
  55. ^ 《清史稿》(卷176):「鄂爾泰正月,病。三月,晉太傅。四月,卒。」
  56. ^ 《清史稿》(卷176):「訥親三月協辦大學士。五月,授保和殿大學士。」
  57. ^ 《清史稿》(卷176):「海望十二月乙卯,以精力漸衰罷。」
  58. ^ 《清史稿》(卷176):「傅恆六月己酉,以戶部右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59.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十月戊午,以刑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
  60. ^ 《清史稿》(卷176):「高斌十二月乙卯,以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
  61. ^ 《清史稿》(卷176):「蔣溥十二月乙卯,以吏部右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62. ^ 《清史稿》(卷176):「高斌二月,差赴南河勘事。十一月,還。」
  63. ^ 《清史稿》(卷176):「班第三月,差赴四川辦理軍務。七月,差赴鳳皇城勘界。九月,命署山西巡撫。十二月,召還。」
  64. ^ 《清史稿》(卷176):「訥親四月,差赴山西勘案。六月,還。」
  65. ^ 《清史稿》(卷176):「高斌三月,授文淵閣大學士。四月,差赴江南勘河。九月,差赴浙江鞫案。」
  66. ^ 《清史稿》(卷176):「納延泰八月,差赴蘇尼特給賑。」
  67. ^ 《清史稿》(卷176):「傅恆三月,遷工部尚書。」
  68. ^ 《清史稿》(卷176):「訥親正月,差赴浙江審案。四月,命往金川經略軍務。九月庚辰,革職。」
  69. ^ 《清史稿》(卷176):「高斌三月,命轉赴山東勘事。閏七月丙辰,授江南河道總督。出。」
  70. ^ 《清史稿》(卷176):「班第正月己亥,差赴金川辦理軍務。出。」
  71. ^ 《清史稿》(卷176):「傅恆四月,加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九月,命經略金川軍務。十月,授保和殿大學士。十二月,晉太保。」
  72. ^ 《清史稿》(卷176):「蔣溥四月,遷戶部尚書。丁卯,命專辦部務。罷。」
  73. ^ 《清史稿》(卷176):「陳大受四月丁卯,以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旋協辦大學士。」
  74.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九月己卯,以戶部侍郎、漢軍都統在軍機處行走。十月,遷兵部尚書。十一月,轉戶部尚書。」
  75. ^ 《清史稿》(卷176):「來保九月辛巳,以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在軍機處行走。」
  76. ^ 《清史稿》(卷176):「尹繼善十一月己巳,以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甲戌,授陝甘總督。出。」
  77. ^ 《清史稿》(卷176):「傅恆經略金川軍務。正月,封一等忠勇公。三月,還。」
  78. ^ 《清史稿》(卷176):「張廷玉八月晉三等勤宣伯。十一月戊辰,致仕。」
  79. ^ 《清史稿》(卷176):「來保二月晉太子太傅。」
  80. ^ 《清史稿》(卷176):「陳大受二月晉太子太保。七月,命署直隸總督。十月,還。十一月,病假。」
  81.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二月加太子少師。十一月,署協辦大學士。十二月,革署協辦大學士,仍留刑部尚書。」
  82. ^ 《清史稿》(卷176):「納延泰二月加太子少保。」
  83.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正月授金川參贊大臣。二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庚寅,復轉兵部尚書。以職務繁多,命罷。」
  84. ^ 《清史稿》(卷176):「陳大受正月丁未授兩廣總督。出。」
  85.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七月降兵部侍郎。」
  86. ^ 《清史稿》(卷176):「劉綸正月壬戌以工部右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87. ^ 《清史稿》(卷176):「兆惠四月庚辰,以刑部侍郎在軍機處行走,轉戶部侍郎。十一月,差赴西藏會辦善後事宜。」
  88.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十一月丙辰復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十二月,差往江南審案。」
  89.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八月轉戶部右侍郎。」
  90. ^ 《清史稿》(卷176):「劉綸九月壬申以父憂免。」
  91. ^ 《清史稿》(卷176):「兆惠八月命署山東巡撫。」
  92.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正月差赴北路軍營。」
  93.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九月遷工部尚書。」
  94. ^ 《清史稿》(卷176):「班第九月辛巳復以都統銜在軍機處行走。旋授漢軍都統。」
  95.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十一月甲子以刑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
  96.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九月差勘南河,十二月差往北路辦理軍務。」
  97.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七月差勘河工。」
  98. ^ 《清史稿》(卷176):「班第正月命署兩廣總督。」
  99. ^ 《清史稿》(卷176):「兆惠二月差赴西藏會辦事件。」
  100. ^ 《清史稿》(卷176):「劉綸八月以服制將闋,召來京補戶部右侍郎。尋復入直。」
  101.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在差。七月甲辰,以安置准部降人失策,革職。」
  102.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正月差勘海口。四月,加太子太傅。五月,命馳往西安協辦總督事。」
  103.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四月晉太子太傅。」
  104. ^ 《清史稿》(卷176):「班第署兩廣總督。四月,內召。七月甲辰,授兵部尚書,署定邊左副將軍。出。」
  105. ^ 《清史稿》(卷176):「兆惠三月差往北路協辦軍務。出。」
  106. ^ 《清史稿》(卷176):「覺羅雅爾哈善六月壬甲以署戶部左侍郎在軍機處行走。十月,補兵部右侍郎。」
  107. ^ 《清史稿》(卷176):「阿蘭泰八月戊申以召覲盛京將軍暫在軍機處行走。壬子,命赴軍營帶兵。出。」
  108.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協辦西安總督事。九月丙申,革職。」
  109.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九月轉刑部尚書。」
  110. ^ 《清史稿》(卷176):「劉綸十二月差赴浙江審案。」
  111. ^ 《清史稿》(卷176):「覺羅雅爾哈善十月命往北路參贊軍務。」
  112. ^ 《清史稿》(卷176):「傅恆四月命往西路經理軍務。旋止行。」
  113.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六月轉工部尚書。」
  114. ^ 《清史稿》(卷176):「納延泰八月癸卯差赴北路軍營。出。」
  115. ^ 《清史稿》(卷176):「劉綸四月癸亥命回部辦事,罷直。」
  116. ^ 《清史稿》(卷176):「覺羅雅爾哈善三月召還。四月癸亥,命回部辦事,罷直。」
  117. ^ 《清史稿》(卷176):「阿里袞四月甲寅以戶部尚書暫在軍機處行走。五月癸酉,差往西路軍營領隊。出。」
  118. ^ 《清史稿》(卷176):「裘曰修四月癸亥以吏部左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119.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六月癸丑起授原官,仍入直。九月,差勘銅山漫工。十月,命署江南河道總督。十一月,內召。」
  120. ^ 《清史稿》(卷176):「夢麟八月癸卯以工部右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121.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四月差赴徐州督修石壩。五月,轉差雲南勘獄。十一月,差赴山西勘獄。十二月,加太子太保。」
  122.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正月轉吏部尚書。」
  123. ^ 《清史稿》(卷176):「夢麟正月差赴江南、山東勘事。九月,轉戶部右侍郎。尋還直。」
  124.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正月轉吏部尚書。五月,內召。」
  125. ^ 《清史稿》(卷176):「汪由敦正月甲寅卒。」
  126. ^ 《清史稿》(卷176):「裘曰修十二月癸亥以事免。」
  127. ^ 《清史稿》(卷176):「夢麟四月仍轉工部右侍郎。八月,卒。」
  128. ^ 《清史稿》(卷176):「三泰正月己酉以吏部左侍郎在軍機處行走。四月,轉戶部左侍郎。七月己巳,授庫車參贊大臣。出。」
  129. ^ 《清史稿》(卷176):「劉綸正月己酉復以戶部左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130.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正月協辦大學士。二月,差赴西安勘獄。六月,差赴山西勘獄。」
  131. ^ 《清史稿》(卷176):「劉綸閏六月遷左都御史。」
  132.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八月,差赴江南勘事。十月,轉赴江西勘事。十二月,內召。」
  133. ^ 《清史稿》(卷176):「富德二月乙巳以一等成勇靖遠侯、領侍衛內大臣、都統在軍機處行走。三月,授理藩院尚書。」
  134. ^ 《清史稿》(卷176):「兆惠二月仍以一等武毅謀勇公、戶部尚書入直。」
  135. ^ 《清史稿》(卷176):「阿里袞七月甲寅仍以襲封一等果毅公、兵部尚書入直。」
  136. ^ 《清史稿》(卷176):「于敏中八月己亥以戶部右侍郎在軍機處行走。十一月,轉左侍郎。」
  137.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五月授東閣大學士。八月,命督辦河南楊橋漫工。十月,內召。」
  138. ^ 《清史稿》(卷176):「兆惠七月協辦大學士。」
  139. ^ 《清史稿》(卷176):「劉綸五月轉兵部尚書。」
  140.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三月差勘高、寶河入江水道。四月,轉勘德州運河。」
  141. ^ 《清史稿》(卷176):「富德九月丁亥革職,削爵。」
  142. ^ 《清史稿》(卷176):「兆惠十月加太子太保。」
  143. ^ 《清史稿》(卷176):「阿里袞六月命署陝西巡撫。十月,加太子太保。」
  144. ^ 《清史稿》(卷176):「劉綸五月轉戶部尚書。六月,協辦大學士。十月,加太子太保。」
  145. ^ 《清史稿》(卷176):「阿桂正月壬申以工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四月,差赴歸化城、西寧等處勘事。十月,加太子太保。」
  146. ^ 《清史稿》(卷176):「來保三月卒。」
  147. ^ 《清史稿》(卷176):「兆惠十一月卒。」
  148. ^ 《清史稿》(卷176):「阿里袞六月還直。十一月,轉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149. ^ 《清史稿》(卷176):「阿桂三月署四川總督。十二月,還。」
  150. ^ 《清史稿》(卷176):「劉綸正月癸丑憂免。」
  151. ^ 《清史稿》(卷176):「阿桂閏二月以烏什回亂,命往伊犁辦事。出。」
  152. ^ 《清史稿》(卷176):「于敏中正月遷戶部尚書。」
  153. ^ 《清史稿》(卷176):「尹繼善九月復以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入直。」
  154. ^ 《清史稿》(卷176):「劉綸三月服闋。五月,仍以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入直。」
  155. ^ 《清史稿》(卷176):「傅恆二月命往雲南經略征緬軍務。未行。」
  156.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四月差勘江南清口疏濬事宜。」
  157. ^ 《清史稿》(卷176):「阿里袞正月壬子命往雲南參贊軍務。出。」
  158. ^ 《清史稿》(卷176):「于敏中八月加太子太保。」
  159. ^ 《清史稿》(卷176):「福隆安二月丙戌以和碩額駙、兵部尚書在軍機處學習行走。四月,轉工部尚書。」
  160. ^ 《清史稿》(卷176):「索琳十一月癸卯以署戶部右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161. ^ 《清史稿》(卷176):「傅恆二月往雲南經略軍務。」
  162.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九月差勘挑濬運河事宜。」
  163. ^ 《清史稿》(卷176):「索琳二月補戶部右侍郎。」
  164. ^ 《清史稿》(卷176):「傅恆經略征緬軍務。三月,還。七月,卒。」
  165. ^ 《清史稿》(卷176):「福隆安七月穿孝給假。十月,襲封一等忠勇公。」
  166. ^ 《清史稿》(卷176):「索琳十二月差赴土默特鞫獄。」
  167. ^ 《清史稿》(卷176):「溫福閏五月己未以吏部侍郎在軍機處行走。七月,遷理藩院尚書。」
  168. ^ 《清史稿》(卷176):「豐升額八月丙戌以襲封一等果毅公、署兵部尚書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169. ^ 《清史稿》(卷176):「尹繼善四月卒。」
  170. ^ 《清史稿》(卷176):「劉綸二月授文淵閣大學士。」
  171. ^ 《清史稿》(卷176):「于敏中二月協辦大學士。」
  172. ^ 《清史稿》(卷176):「溫福五月己巳命往雲南署定邊右副將軍。出。」
  173. ^ 《清史稿》(卷176):「索琳三月癸卯降為軍機司員。免。」
  174. ^ 《清史稿》(卷176):「桂林四月甲戌以戶部右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九月己酉,命往四川會辦軍務。出。」
  175. ^ 《清史稿》(卷176):「慶桂九月癸卯以理藩院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176. ^ 《清史稿》(卷176):「福隆安五月,差赴四川勘事。尋還直。」
  177. ^ 《清史稿》(卷176):「豐升額三月,命往四川參贊軍務。出。」
  178. ^ 《清史稿》(卷176):「福康安五月辛丑,以戶部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十二月癸酉,命往四川領隊。出。」
  179. ^ 《清史稿》(卷176):「劉統勛十一月辛未卒。」
  180. ^ 《清史稿》(卷176):「劉綸六月卒。」
  181. ^ 《清史稿》(卷309):「(于敏中)三十八年,晉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如故。」
  182. ^ 《清史稿》(卷176):「福隆安四月加太子太保。」
  183. ^ 《清史稿》(卷176):「慶桂四月辛亥授伊犁參贊大臣。出。」
  184. ^ 《清史稿》(卷176):「索琳四月庚戌復以署禮部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十月,補內閣學士。旋差赴歸化城勘事。出。」
  185.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七月甲子復以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入直。」
  186. ^ 《清史稿》(卷176):「袁守侗九月丙子以刑部左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十月,差赴浙江勘事。」
  187. ^ 《清史稿》(卷176):「梁國治十一月壬申以湖南巡撫內召,在軍機處行走。十二月,署禮部左侍郎。」
  188.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九月命赴山東剿賊。尋還直。」
  189. ^ 《清史稿》(卷176):「袁守侗二月差赴四川勘事。十月,差赴貴州勘事。十二月,轉吏部右侍郎。」
  190. ^ 《清史稿》(卷176):「梁國治六月補戶部左侍郎。」
  191. ^ 《清史稿》(卷176):「阿思哈七月乙亥以左都御史在軍機處行走。九月,差赴山東剿賊。」
  192. ^ 《清史稿》(卷176):「阿思哈十月差赴青海勘事。」
  193. ^ 《清史稿》(卷176):「袁守侗八月差赴貴州勘事。」
  194. ^ 《清史稿》(卷176):「于敏中正月賜世職。」
  195. ^ 《清史稿》(卷176):「福隆安正月轉兵部尚書。」
  196. ^ 《清史稿》(卷176):「阿思哈正月庚寅授漕運總督。出。」
  197. ^ 《清史稿》(卷176):「袁守侗三月遷戶部尚書。」
  198. ^ 《清史稿》(卷176):「和珅三月庚子以戶部右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199. ^ 《清史稿》(卷176):「阿桂四月辛亥復以太子太保、一等誠謀英勇公、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
  200. ^ 《清史稿》(卷176):「豐升額四月還,仍以太子少保、一等果毅公、戶部尚書入直。」
  201. ^ 《清史稿》(卷176):「福康安四月還,仍以三等嘉勇男、戶部左侍郎入直。」
  202. ^ 《清史稿》(卷176):「明亮十二月丙午以入覲一等襄勇伯、成都將軍暫在軍機處行走。旋命還四川本任。出。」
  203. ^ 《清史稿》(卷176):「舒赫德四月丁巳卒。」
  204. ^ 《清史稿》(卷176):「阿桂正月命赴雲南受降。五月,授武英殿大學士。七月,還。」
  205. ^ 《清史稿》(卷176):「福隆安十一月差赴盛京勘事。十二月,還。」
  206. ^ 《清史稿》(卷176):「豐升額十月卒。」
  207. ^ 《清史稿》(卷176):「袁守侗十一月轉刑部尚書。」
  208. ^ 《清史稿》(卷176):「梁國治十一月遷戶部尚書。」
  209. ^ 《清史稿》(卷176):「和珅六月轉戶部左侍郎。十月,兼步軍統領。」
  210. ^ 《清史稿》(卷176):「福康安六月乙卯授吉林將軍。出。」
  211. ^ 《清史稿》(卷176):「李侍堯六月癸巳,以入覲太子太保、二等昭信伯、武英殿大學士、雲貴總督暫在軍機處行走。尋還總督本任。出。」
  212. ^ 《清史稿》(卷176):「于敏中十二月丁巳卒。」
  213. ^ 《清史稿》(卷176):「阿桂正月差勘南河壩工。」
  214. ^ 《清史稿》(卷176):「福隆安三月差赴真定勘事。尋還直。」
  215. ^ 《清史稿》(卷176):「袁守侗四月戊寅授山東河道總督。出。」
  216. ^ 《清史稿》(卷176):「和珅八月授御前大臣。」
  217. ^ 《清史稿》(卷176):「董誥十二月甲寅以戶部左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218. ^ 《清史稿》(卷176):「阿桂四月還。十二月,差勘浙江海塘。」
  219. ^ 《清史稿》(卷176):「和珅正月差赴雲南勘事。三月,遷戶部尚書。五月,還。」
  220.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正月丙午,以署工部右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二月,授戶部右侍郎。」
  221. ^ 《清史稿》(卷176):「阿桂三月命轉赴甘肅剿叛回。八月,命回途赴豫勘河。十月,命赴浙讞獄。十二月,還。」
  222. ^ 《清史稿》(卷176):「和珅三月差赴甘肅剿逆回。五月,還。」
  223. ^ 《清史稿》(卷176):「梁國治八月加太子少傅。」
  224. ^ 《清史稿》(卷176):「和珅四月差赴山東勘事。八月,加太子太保。」
  225.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四月差赴奉天勘事。九月,差赴浙江勘事。十二月,還。」
  226. ^ 《清史稿》(卷176):「阿桂正月差勘河工。四月,還。」
  227. ^ 《清史稿》(卷176):「梁國治七月協辦大學士。」
  228.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七月轉戶部左侍郎。」
  229. ^ 《清史稿》(卷176):「福康安五月庚戌復以太子太保、三等嘉勇男、署工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十二月,差赴廣東勘事。」
  230. ^ 《清史稿》(卷176):「阿桂五月,命討固原叛回。八月,還。尋差督辦河工。十二月,還。」
  231. ^ 《清史稿》(卷176):「福隆安三月己酉,卒。」
  232. ^ 《清史稿》(卷176):「和珅七月,轉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九月,封一等男。」
  233. ^ 《清史稿》(卷176):「福康安閏三月,轉兵部尚書。五月戊辰,授陝甘總督。出。」
  234. ^ 《清史稿》(卷176):「慶桂五月丁巳,復以工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旋轉兵部尚書。十一月,差赴山東等處勘事。」
  235. ^ 《清史稿》(卷176):「阿桂八月差赴江南勘河。十一月,還。」
  236. ^ 《清史稿》(卷176):「梁國治五月授東閣大學士。」
  237. ^ 《清史稿》(卷176):「慶桂九月己酉命署陝甘總督。」
  238. ^ 《清史稿》(卷176):「阿桂四月差赴江南籌辦河工。十月,還。」
  239. ^ 《清史稿》(卷176):「梁國治十二月壬子卒。」
  240. ^ 《清史稿》(卷176):「和珅閏七月授文華殿大學士。」
  241. ^ 《清史稿》(卷176):「慶桂九月內召。十二月,還。」
  242.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閏七月遷戶部尚書。」
  243. ^ 《清史稿》(卷176):「王傑十二月壬子以兵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
  244. ^ 《清史稿》(卷176):「阿桂六月差赴睢州籌辦河工。十月,命轉勘江南高堰河工。 」
  245. ^ 《清史稿》(卷176):「慶桂十一月差赴湖北勘事。十二月,命署盛京將軍。」
  246.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十二月轉工部尚書。」
  247. ^ 《清史稿》(卷176):「王傑正月授東閣大學士。」
  248. ^ 《清史稿》(卷176):「董誥正月,遷戶部尚書。」
  249. ^ 《清史稿》(卷176):「阿桂正月還。七月,差赴荊州勘水。十月,還。」
  250. ^ 《清史稿》(卷176):「和珅二月晉三等忠襄伯。」
  251. ^ 《清史稿》(卷176):「慶桂十月命署吉林將軍。」
  252. ^ 《清史稿》(卷176):「阿桂四月差赴荊州勘工。八月,還。」
  253. ^ 《清史稿》(卷176):「慶桂四月命署烏里雅蘇台將軍。」
  254. ^ 《清史稿》(卷176):「孫士毅六月庚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十一月癸巳,命署四川總督。出。」
  255. ^ 《清史稿》(卷176):「和珅正月賜用黃帶。」
  256. ^ 《清史稿》(卷176):「王傑十一月加太子太保。」
  257. ^ 《清史稿》(卷176):「董誥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258.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259. ^ 《清史稿》(卷176):「慶桂三月丁母憂,給假。」
  260.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十月轉戶部尚書。」
  261. ^ 《清史稿》(卷176):「慶桂十二月差赴浙江鞫案。」
  262. ^ 《清史稿》(卷176):「慶桂四月己卯授荊州將軍。出。」
  263. ^ 《清史稿》(卷176):「松筠四月庚寅以戶部左侍郎在軍機處行走。九月,差送英吉利貢使馬嘎爾呢赴粵。」
  264. ^ 《清史稿》(卷176):「松筠正月丁酉差赴盛京勘案。旋命署吉林將軍。出。」
  265. ^ 《清史稿》(卷176):「台布九月庚申以內閣學士在軍機處學習行走。旋遷工部左侍郎。」
  266. ^ 《清史稿》(卷176):「王傑十月病假。」
  267. ^ 《清史稿》(卷176):「董誥十月,授東閣大學士。」
  268. ^ 《清史稿》(卷176):「台布六月轉戶部右侍郎。十一月,差赴浙江、江西勘事。」
  269. ^ 《清史稿》(卷176):「沈初十月己卯以左都御史在軍機處學習行走。旋遷兵部尚書。」
  270. ^ 《清史稿》(卷176):「阿桂八月丁巳卒。」
  271. ^ 《清史稿》(卷176):「王傑閏六月壬戌罷。」
  272. ^ 《清史稿》(卷176):「董誥二月憂免。」
  273. ^ 《清史稿》(卷176):「沈初三月轉吏部尚書。八月,轉戶部尚書。」
  274. ^ 《清史稿》(卷176):「台布正月丙午命署江西巡撫。出。」
  275. ^ 《清史稿》(卷176):「傅森閏六月壬戌以兵部右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十月,轉戶部右侍郎。」
  276.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閏六月壬戌以侍講學士加三品卿銜,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277. ^ 《清史稿》(卷176):「吳熊光閏六月壬戌以通政使司參議加三品卿銜在軍機處學習行走。十二月壬戌,授直隸布政使。出。」
  278. ^ 《清史稿》(卷176):「和珅八月晉一等忠襄公。」
  279.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八月封侯。」
  280. ^ 《清史稿》(卷176):「傅森二月乙卯命回部辦事。罷直。」
  281.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正月遷內閣學士。二月,遷禮部右侍郎。七月,轉戶部右侍郎。」
  282. ^ 《清史稿》(卷176):「那彥成二月乙卯以內閣學士在軍機處學習行走。五月,遷工部右侍郎。」
  283. ^ 《清史稿》(卷176):「和珅正月丁卯革職,逮獄。」
  284. ^ 《清史稿》(卷176):「福長安正月丁卯革職,逮獄。」
  285. ^ 《清史稿》(卷176):「沈初正月丁卯以年老罷直。」
  286.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正月丁卯申命仍留軍機處行走。」
  287. ^ 《清史稿》(卷176):「那彥成正月丁卯申命仍留軍機處行走。旋轉戶部右侍郎,遷工部尚書。八月加欽差大臣,赴陝西督辦軍務。」
  288. ^ 《清史稿》(卷176):「成親王永瑆正月丁卯命在軍機處行走。旋署戶部尚書。十月丁未,以非祖制罷直。」
  289. ^ 《清史稿》(卷176):「董誥正月丁卯復以太子少保、前任大學士、署刑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二月,晉太子太保。五月,授文華殿大學士。九月,晉太子太傅。」
  290. ^ 《清史稿》(卷176):「慶桂正月丁卯,復以兵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旋轉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二月,加太子太保。三月,授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太傅。」
  291. ^ 《清史稿》(卷176):「傅森十月丁未,復以兵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
  292. ^ 《清史稿》(卷176):「傅森三月差赴盛京勘事。四月,還。」
  293. ^ 《清史稿》(卷176):「那彥成督辦陝西軍務。閏四月戊辰,以辦賊不力,免直。」
  294.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正月轉戶部左侍郎。」
  295. ^ 《清史稿》(卷176):「傅森正月轉戶部尚書,二月卒。」
  296. ^ 《清史稿》(卷176):「成德二月癸酉以戶部尚書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297. ^ 《清史稿》(卷176):「慶桂十二月賜世職。」
  298. ^ 《清史稿》(卷176):「董誥十二月賜世職。」
  299.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七月遷兵部尚書。十二月,加太子少保,賜世職。」
  300. ^ 《清史稿》(卷176):「成德三月卒。」
  301. ^ 《清史稿》(卷176):「劉權之六月甲寅以吏部尚書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302. ^ 《清史稿》(卷176):「德瑛六月甲寅以刑部尚書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303.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六月轉工部尚書。」
  304. ^ 《清史稿》(卷176):「劉權之六月轉兵部尚書。」
  305. ^ 《清史稿》(卷176):「德瑛正月,差赴山東勘事。六月戊辰,轉吏部尚書,命專管部務。罷直。」
  306. ^ 《清史稿》(卷176):「那彥成六月戊辰復以禮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乙亥,命署陝西總督。出。」
  307. ^ 《清史稿》(卷176):「英和六月戊辰以太子少保、戶部左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308. ^ 《清史稿》(卷176):「劉權之二月轉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六月辛巳,降級,免直。」
  309.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正月轉戶部尚書。」
  310. ^ 《清史稿》(卷176):「英和六月辛巳以事革宮銜,降級,免直。」
  311. ^ 《清史稿》(卷176):「托津閏六月壬午以吏部左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九月,差赴湖北、廣東勘事。」
  312. ^ 《清史稿》(卷176):「托津正月轉戶部左侍郎。四月,差赴河南讞獄。十二月,差赴天津讞獄。」
  313. ^ 《清史稿》(卷176):「慶桂三月賜用紫韁。」
  314.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五月協辦大學士。」
  315. ^ 《清史稿》(卷176):「托津七月差赴熱河讞獄。」
  316.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三月差赴南河勘工,並給假歸籍省墓。」
  317. ^ 《清史稿》(卷176):「托津十月差勘南河海口。」
  318. ^ 《清史稿》(卷176):「英和閏五月丙寅復以工部左侍郎暫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尋罷直。」
  319. ^ 《清史稿》(卷176):「慶桂正月晉太子太師。」
  320. ^ 《清史稿》(卷176):「董誥正月晉太子太師。」
  321.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正月晉太子少師。七月,轉工部尚書。」
  322. ^ 《清史稿》(卷176):「托津正月差赴江蘇讞獄。八月,差赴浙江按事。」
  323.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五月授體仁閣大學士。」
  324. ^ 《清史稿》(卷176):「托津正月差赴山西勘事。二月,遷工部尚書。旋差赴四川勘事。五月,轉戶部尚書。六月,還。十一月,差赴揚州勘事。」
  325. ^ 《清史稿》(卷176):「戴衢亨四月卒。」
  326. ^ 《清史稿》(卷176):「托津正月暫署兩江總督。六月,加太子少保。」
  327. ^ 《清史稿》(卷176):「方維甸四月己酉召原任閩浙總督為軍機大臣。以母病不至。癸酉,許在籍終養。」
  328. ^ 《清史稿》(卷176):「盧蔭溥七月戊寅以光祿寺少卿加四品卿銜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遷通政司副使。」
  329. ^ 《清史稿》(卷176):「慶桂正月晉太保。九月甲午,以年老罷直。」
  330. ^ 《清史稿》(卷176):「董誥正月晉太保。」
  331. ^ 《清史稿》(卷176):「盧蔭溥十一月轉通政司正使。十二月,遷內閣學士。」
  332. ^ 《清史稿》(卷176):「松筠九月甲午復以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十月,差赴南河勘事。」
  333. ^ 《清史稿》(卷176):「松筠正月乙亥罷直。」
  334. ^ 《清史稿》(卷176):「托津九月協辦大學士。十月,差赴河南勘事。十二月,還。」
  335. ^ 《清史稿》(卷176):「盧蔭溥三月遷兵部右侍郎。八月,轉左侍郎。九月,轉戶部左侍郎。」
  336. ^ 《清史稿》(卷176):「勒保正月乙亥以太子太保、一等威勤伯、武英殿大學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十月,病假。」
  337. ^ 《清史稿》(卷176):「桂芳十月甲寅以戶部右侍郎暫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338. ^ 《清史稿》(卷176):「勒保閏二月甲子乞病,罷直。 」
  339. ^ 《清史稿》(卷176):「托津八月授東閣大學士。九月,晉太子太保。十一月,差赴江南勘事。」
  340. ^ 《清史稿》(卷176):「盧蔭溥九月差赴河南勘事。十一月,還。 」
  341. ^ 《清史稿》(卷176):「桂芳閏二月差往廣西勘事。三月癸卯,授漕運總督。出。」
  342. ^ 《清史稿》(卷176):「英和十一月丁未復以吏部尚書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尋罷直。」
  343. ^ 《清史稿》(卷176):「托津六月差赴天津勘事,暫署直隸總督。旋還。」
  344. ^ 《清史稿》(卷176):「盧蔭溥六月轉戶部右侍郎。」
  345. ^ 《清史稿》(卷176):「章煦十月己亥以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十一月,轉刑部尚書。」
  346. ^ 《清史稿》(卷176):「章煦二月病假。三月辛未,罷。盧蔭溥三月遷禮部尚書,轉兵部尚書。六月,加太子少保。九月,轉戶部尚書。」
  347. ^ 《清史稿》(卷176):「盧蔭溥三月遷禮部尚書,轉兵部尚書。六月,加太子少保。九月,轉戶部尚書。」
  348. ^ 《清史稿》(卷176):「董誥二月乙亥致仕。」
  349. ^ 《清史稿》(卷176):「戴均元二月辛未以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350. ^ 《清史稿》(卷176):「和瑛二月辛未以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三月,差赴保定勘事。」
  351. ^ 《清史稿》(卷176):「托津正月賜用紫韁。」
  352. ^ 《清史稿》(卷176):「戴均元十月差赴河南勘事。」
  353. ^ 《清史稿》(卷176):「和瑛正月丁巳轉刑部尚書,命專任部務。罷直。」
  354. ^ 《清史稿》(卷176):「文孚正月丁巳以刑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六月,差赴江南勘事。」
  355. ^ 《清史稿》(卷176):「托津九月庚申以撰遺詔錯誤免直。」
  356. ^ 《清史稿》(卷176):「戴均元二月授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九月庚申,以撰遺詔錯誤免直。」
  357. ^ 《清史稿》(卷176):「盧蔭溥九月以撰遺詔錯誤降級留任,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轉工部尚書。」
  358. ^ 《清史稿》(卷176):「文孚二月差赴甘肅勘事。三月,轉戶部左侍郎。九月,以撰遺詔錯誤降級留任,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轉工部右侍郎。十一月,遷左都御史。」
  359. ^ 《清史稿》(卷176):「曹振鏞九月庚申以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360. ^ 《清史稿》(卷176):「黃鉞九月庚申以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361. ^ 《清史稿》(卷176):「英和九月庚申復以吏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十月,轉戶部尚書。十二月乙巳,以言事忤旨免直。」
  362. ^ 《清史稿》(卷177):「曹振鏞三月晉太子太傅。五月,轉授武英殿大學士。」
  363. ^ 《清史稿》(卷177):「盧廕溥十二月癸巳轉吏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以事繁罷直。」
  364. ^ 《清史稿》(卷177):「文孚正月轉禮部尚書。」
  365. ^ 《清史稿》(卷177):「松筠八月丁亥復以吏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九月,差赴浙江勘事。」
  366. ^ 《清史稿》(卷177):「松筠正月命署直隸總督。閏三月,還。六月壬午,以事降級,免直。」
  367. ^ 《清史稿》(卷177):「文孚三月轉工部尚書。閏三月,差赴陝西勘獄。六月,轉吏部尚書。」
  368. ^ 《清史稿》(卷177):「文孚二月差赴文安勘事。」
  369. ^ 《清史稿》(卷177):「長齡正月乙未,以太子少保、文華殿大學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370. ^ 《清史稿》(卷177):「長齡十二月己卯授雲貴總督。出。」
  371. ^ 《清史稿》(卷177):「文孚四月加太子少保。十一月,差勘南河漫口。尋還。」
  372. ^ 《清史稿》(卷177):「玉麟十一月甲寅以兵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373. ^ 《清史稿》(卷177):「黃鉞五月丁酉乞老,命專辦部務。罷直。」
  374. ^ 《清史稿》(卷177):「王鼎五月丁酉以一品銜署戶部左侍郎、服闋左都御史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六月,差主浙江鄉試。十一月,還直,署工部左侍郎。」
  375. ^ 《清史稿》(卷177):「蔣攸銛十一月庚子以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376. ^ 《清史稿》(卷177):「王鼎六月差赴山西勘事。九月,授戶部尚書。」
  377. ^ 《清史稿》(卷177):「曹振鏞七月晉太子太師。」
  378. ^ 《清史稿》(卷177):「蔣攸銛三月差赴江南勘河。五月丙戌,授兩江總督。出。」
  379. ^ 《清史稿》(卷177):「文孚七月晉太子太保。」
  380. ^ 《清史稿》(卷177):「玉麟七月加太子少保。」
  381. ^ 《清史稿》(卷177):「王鼎七月加太子少保。」
  382.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五月丁亥以工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383. ^ 《清史稿》(卷177):「曹振鏞正月晉太傅,賜用紫韁。」
  384. ^ 《清史稿》(卷177):「文孚正月晉太子太傅,賜用紫韁。二月,差赴黑龍江勘事。」
  385. ^ 《清史稿》(卷177):「玉麟正月晉太子太保。」
  386. ^ 《清史稿》(卷177):「王鼎正月賜戴花翎。」
  387.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正月加太子少保,去「行走上學習」字。」
  388. ^ 《清史稿》(卷177):「玉麟六月甲戌,授伊犁將軍。出。」
  389. ^ 《清史稿》(卷177):「王鼎十月差赴江南勘事。」
  390. ^ 《清史稿》(卷177):「文孚十二月協辦大學士。」
  391. ^ 《清史稿》(卷177):「王鼎二月命署直隸總督。四月,還。」
  392.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七月差赴江南勘賑。八月,轉兵部尚書。十月,還。十二月,仍轉工部尚書。」
  393.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九月差赴江南勘事。」
  394.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四月還。五月,轉戶部尚書。」
  395. ^ 《清史稿》(卷177):「文孚十一月授東閣大學士。」
  396.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十一月轉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397. ^ 《清史稿》(卷177):「潘世恩正月丁亥以體仁閣大學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398. ^ 《清史稿》(卷177):「曹振鏞正月癸亥卒。」
  399. ^ 《清史稿》(卷177):「文孚二月轉授文淵閣大學士。四月,差勘東河。七月甲辰,以重聽自乞罷直。」
  400. ^ 《清史稿》(卷177):「潘世恩二月轉授東閣大學士。」
  401. ^ 《清史稿》(卷177):「王鼎二月協辦大學士。」
  402. ^ 《清史稿》(卷177):「趙盛奎七月甲辰以刑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時差往湖北等處按獄。 八月,轉戶部左侍郎。」
  403.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七月甲辰以工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404.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七月授武英殿大學士。」
  405. ^ 《清史稿》(卷177):「趙盛奎六月內召。七月庚子,以事降級,免直。」
  406.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十一月轉戶部右侍郎。」
  407.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三月命署直隸總督。七月,還。」
  408. ^ 《清史稿》(卷177):「潘世恩正月加太子太保。」
  409.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七月壬午授察哈爾都統。出。」
  410. ^ 《清史稿》(卷177):「奎照六月戊午以左都御史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411. ^ 《清史稿》(卷177):「文慶六月戊午以戶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412.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五月轉授文華殿大學士。八月,丁母憂給假。尋仍入直。」
  413. ^ 《清史稿》(卷177):「潘世恩五月轉授武英殿大學士。」
  414. ^ 《清史稿》(卷177):「王鼎五月授東閣大學士。」
  415. ^ 《清史稿》(卷177):「奎照正月去「行走上學習」字。七月,轉禮部尚書。」
  416. ^ 《清史稿》(卷177):「文慶正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417. ^ 《清史稿》(卷177):「奎照正月壬戌以體弱罷直。」
  418. ^ 《清史稿》(卷177):「文慶十二月丙戌罷直。」
  419. ^ 《清史稿》(卷177):「隆文十二月癸未以刑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420. ^ 《清史稿》(卷177):「王鼎正月晉太子太保。」
  421. ^ 《清史稿》(卷177):「隆文正月轉戶部尚書。」
  422.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三月丙申以大理寺少卿加三品銜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遷宗人府府丞。」
  423. ^ 《清史稿》(卷177):「王鼎七月差赴東河督辦大工。八月,暫署河道總督。」
  424. ^ 《清史稿》(卷177):「隆文正月甲午命赴廣東參贊軍務。出。」
  425.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十二月遷左副都御史。」
  426.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正月乙未復以理籓院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旋差赴天津會勘防務。五月,轉工部尚書。十月,再差赴天津勘視海口防具。十一月,還。」
  427. ^ 《清史稿》(卷177):「祁寯藻九月己未以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428.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二月差赴天津會辦防務。尋還直。」
  429. ^ 《清史稿》(卷177):「王鼎二月河工竣,晉太子太師。三月,還。四月戊申,卒。」
  430.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五月授欽差大臣赴天津防堵。七月,撤防還直。」
  431.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五月遷兵部右侍郎,去「行走上學習」字。十一月,轉戶部右侍郎。」
  432.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六月差赴東河勘工。九月,還。」
  433.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十二月轉戶部左侍郎。」
  434.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二月轉戶部尚書。」
  435.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四月遷兵部尚書。」
  436.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正月差赴江南勘視江防。六月,還。」
  437.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五月丙戌以母憂免。」
  438. ^ 《清史稿》(卷177):「文慶五月丁亥復以兵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九月,差赴河南勘賑。」
  439. ^ 《清史稿》(卷177):「陳孚恩五月丁亥以署兵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尋差赴山東勘事。十一月,署山東巡撫。旋轉刑部右侍郎。十二月,還。」
  440. ^ 《清史稿》(卷177):「潘世恩正月晉太傅,賜用紫韁。」
  441. ^ 《清史稿》(卷177):「文慶二月壬子,轉吏部尚書兼總管內務府大臣,命罷直。」
  442. ^ 《清史稿》(卷177):「潘世恩十月甲申以年老罷直。」
  443. ^ 《清史稿》(卷177):「祁寯藻七月協辦大學士。十月,差赴蘭州勘事。」
  444. ^ 《清史稿》(卷177):「陳孚恩閏四月差赴山西勘事。六月,還。七月,轉工部左侍郎。十二月,遷刑部尚書。」
  445.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九月戊午復以一品銜署禮部左侍郎、服闋兵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十月,署戶部尚書。」
  446. ^ 《清史稿》(卷177):「季芝昌九月戊申,以原任山西巡撫、署吏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十二月,授戶部左侍郎。」
  447. ^ 《清史稿》(卷177):「穆彰阿十月丙戌革職。」
  448. ^ 《清史稿》(卷177):「祁寯藻二月還。六月,授體仁閣大學士。」
  449.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十月協辦大學士。」
  450.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五月授禮部尚書。」
  451. ^ 《清史稿》(卷177):「陳孚恩五月庚戌乞養,罷。」
  452. ^ 《清史稿》(卷177):「季芝昌六月遷左都御史。」
  453.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正月授文華殿大學士。三月,加欽差大臣,督辦廣西軍務。」
  454. ^ 《清史稿》(卷177):「季芝昌五月乙巳授閩浙總督。出。」
  455. ^ 《清史稿》(卷177):「穆廕三月丙申以候補五品京堂、內閣侍讀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十二月,授國子監祭酒。」
  456. ^ 《清史稿》(卷177):「舒興阿四月己未以戶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閏八月辛亥,署陝甘總督。出。」
  457. ^ 《清史稿》(卷177):「彭蘊章五月壬子以工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
  458. ^ 《清史稿》(卷177):「賽尚阿督辦廣西軍務。九月己酉,革職。」
  459. ^ 《清史稿》(卷177):「祁寯藻三月加太子太保。」
  460. ^ 《清史稿》(卷177):「何汝霖正月以腿病乞假。三月丁卯,許罷直。」
  461. ^ 《清史稿》(卷177):「穆廕二月遷光祿寺卿,再遷內閣學士。」
  462. ^ 《清史稿》(卷177):「邵燦五月癸亥以吏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463. ^ 《清史稿》(卷177):「麟魁五月癸亥以戶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七月,遷工部尚書。」
  464. ^ 《清史稿》(卷177):「麟魁九月轉禮部尚書。十月戊寅,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命罷直。」
  465. ^ 《清史稿》(卷177):「彭蘊章十二月轉兵部左侍郎。」
  466. ^ 《清史稿》(卷177):「邵燦十二月乙未授漕運總督。出。」
  467. ^ 《清史稿》(卷177):「穆廕四月署刑部左侍郎。九月,遷禮部左侍郎。十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468.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十月戊寅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469. ^ 《清史稿》(卷177):「瑞麟十月戊寅以戶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尋差赴天津幫辦防剿。」
  470. ^ 《清史稿》(卷177):「杜翰十二月丙申以工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471. ^ 《清史稿》(卷177):「祁寯藻八月病假。十一月庚寅,致仕。」
  472. ^ 《清史稿》(卷177):「彭蘊章三月轉禮部左侍郎。五月,遷工部尚書。」
  473. ^ 《清史稿》(卷177):「瑞麟閏七月轉戶部左侍郎。」
  474. ^ 《清史稿》(卷177):「穆廕十月轉吏部右侍郎。」
  475.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七月壬午以辦理皇太后喪儀疏略免直。」
  476. ^ 《清史稿》(卷177):「彭蘊章十二月協辦大學士。」
  477. ^ 《清史稿》(卷177):「瑞麟正月以勞賜勇號,加都統銜。二月,還。四月己未,授西安將軍。出。」
  478. ^ 《清史稿》(卷177):「文慶七月壬午復以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九月,協辦大學士。十二月,授文淵閣大學士。」
  479. ^ 《清史稿》(卷177):「文慶十一月授武英殿大學士。旋卒。」
  480. ^ 《清史稿》(卷177):「彭蘊章十一月授文淵閣大學士。」
  481. ^ 《清史稿》(卷177):「柏葰十一月壬申,以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十二月,協辦大學士。」
  482. ^ 《清史稿》(卷177):「彭蘊章九月轉授武英殿大學士。」
  483. ^ 《清史稿》(卷177):「柏葰九月授文淵閣大學士。十月戊辰,以順天科場之獄革職。」
  484. ^ 《清史稿》(卷177):「杜翰九月甲午以降服憂罷直。」
  485. ^ 《清史稿》(卷177):「匡源五月戊戌以吏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486. ^ 《清史稿》(卷177):「文祥五月戊戌以內閣學士署刑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六月,遷禮部右侍郎。十二月,轉吏部右侍郎。」
  487. ^ 《清史稿》(卷177):「穆廕十二月轉兵部尚書。」
  488. ^ 《清史稿》(卷177):「匡源十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489. ^ 《清史稿》(卷177):「文祥十月,去「行走上學習」字,轉工部右侍郎。十一月,轉戶部左侍郎。」
  490. ^ 《清史稿》(卷177):「杜翰十月癸卯復以署吏部右侍郎、服闋工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491. ^ 《清史稿》(卷177):「彭蘊章六月壬申以精力漸衰罷直。」
  492. ^ 《清史稿》(卷177):「穆廕七月與怡親王載垣同為欽差大臣,赴通州籌辦撫局。八月,撤還。旋扈從熱河行在。九月,丁父憂,給假十四日,仍入直。」
  493. ^ 《清史稿》(卷177):「匡源八月扈從熱河行在。」
  494. ^ 《清史稿》(卷177):「文祥八月命留京署步軍統領。旋命兼辦軍機處鈔發各省摺奏要件。十二月, 兼總理各國通商事務大臣。」
  495. ^ 《清史稿》(卷177):「杜翰八月扈從熱河行在。九月,署禮部右侍郎。」
  496. ^ 《清史稿》(卷177):「焦祐瀛十月戊子以太常寺少卿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497. ^ 《清史稿》(卷177):「穆廕七月隨怡親王載垣等同稱讚襄政務大臣。九月乙卯,免直。」
  498. ^ 《清史稿》(卷177):「 匡源四月給假回京,仍赴行在。七月,隨稱讚襄政務大臣。九月乙卯,免直」
  499. ^ 《清史稿》(卷177):「杜翰四月兼署吏部左侍郎。七月,隨稱讚襄政務大臣。九月乙卯,免直。」
  500. ^ 《清史稿》(卷177):「焦祐瀛七月隨稱讚襄政務大臣。八月,遷太僕寺卿。九月乙卯,免直。」
  501.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十月丙辰復以管理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親王加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
  502. ^ 《清史稿》(卷177):「桂良十月丙辰以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兼總理各國通商事務大臣,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503. ^ 《清史稿》(卷177):「沈兆霖十月丙辰以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旋差赴蘭州勘事。」
  504. ^ 《清史稿》(卷177):「文祥十月丙辰仍以戶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505. ^ 《清史稿》(卷177):「寶鋆十月丙辰以戶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旋兼總理各國通商事務大臣。」
  506. ^ 《清史稿》(卷177):「曹毓瑛十月丙辰以鴻臚寺少卿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遷大理寺卿。」
  507.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二月兼稽察弘德殿課程。」
  508. ^ 《清史稿》(卷177):「桂良六月壬申卒。」
  509. ^ 《清史稿》(卷177):「沈兆霖正月命署陝甘總督。七月乙酉,卒。」
  510. ^ 《清史稿》(卷177):「寶鋆正月轉戶部左侍郎。二月,遷戶部尚書。」
  511. ^ 《清史稿》(卷177):「文祥正月遷左都御史。閏八月,轉工部尚書。」
  512. ^ 《清史稿》(卷177):「曹毓瑛十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513. ^ 《清史稿》(卷177):「李棠階閏八月癸巳,以左都御史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514. ^ 《清史稿》(卷177):「李棠階二月轉工部尚書。」
  515. ^ 《清史稿》(卷177):「曹毓瑛正月遷工部左侍郎。二月,轉兵部左侍郎。」
  516.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七月加賜其子一貝勒。」
  517. ^ 《清史稿》(卷177):「文祥七月加太子太保。」
  518. ^ 《清史稿》(卷177):「寶鋆七月加太子少保。」
  519. ^ 《清史稿》(卷177):「李棠階七月加太子少保,轉禮部尚書。」
  520. ^ 《清史稿》(卷177):「曹毓瑛七月賜頭品頂帶。」
  521. ^ 《清史稿》(卷177):「 恭親王奕三月壬寅被劾,撤「議政王」號,免直。四月戊寅,仍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522. ^ 《清史稿》(卷177):「文祥七月差赴薊州督剿馬賊。八月,還。十月,給假迎養,命赴奉天督剿馬賊。」
  523. ^ 《清史稿》(卷177):「李棠階十一月卒。」
  524. ^ 《清史稿》(卷177):「曹毓瑛二月遷左都御史。十一月,轉兵部尚書。」
  525.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十一月壬申以弘德殿行走、內閣學士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仍兼弘德殿。」
  526. ^ 《清史稿》(卷177):「文祥二月轉吏部尚書。五月,還。」
  527. ^ 《清史稿》(卷177):「曹毓瑛三月卒。」
  528.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二月遷禮部右侍郎。三月,轉戶部右侍郎,去「行走上學習」字。七月,丁母憂,給假百日治喪。十月辛丑,乞病,許罷直。」
  529. ^ 《清史稿》(卷177):「胡家玉三月戊子以左副都御史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七月,遷兵部左侍郎。十二月辛卯,被劾受總督官文餽金,免直。」
  530. ^ 《清史稿》(卷177):「汪元方十月辛丑以左都御史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531. ^ 《清史稿》(卷177):「汪元方十月卒。」
  532. ^ 《清史稿》(卷177):「沈桂芬十月甲午,以前任山西巡撫、署禮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十二月補禮部右侍郎。」
  533.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二月,捻賊逼京師,命節制入諸軍。」
  534. ^ 《清史稿》(卷177):「沈桂芬三月去「行走上學習」字,轉戶部左侍郎。七月,轉吏部左侍郎。」
  535.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六月戊午復以服闋戶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仍直弘德殿,並署禮部左侍郎。」
  536. ^ 《清史稿》(卷177):「文祥九月病假。十二月,丁母憂,給假穿孝百日,假滿入直。」
  537. ^ 《清史稿》(卷177):「沈桂芬六月遷左都御史。十月,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
  538.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八月補戶部右侍郎。」
  539. ^ 《清史稿》(卷177):「文祥二月給假歸葬。九月,還,仍病假。」
  540. ^ 《清史稿》(卷177):「沈桂芬四月,轉兵部尚書。」
  541. ^ 《清史稿》(卷177):「文祥二月協辦大學士。」
  542.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七月遷左都御史。」
  543.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九月賜其爵世襲罔替。」
  544. ^ 《清史稿》(卷177):「文祥六月授體仁閣大學士。九月,賜乘朝輿。」
  545. ^ 《清史稿》(卷177):「寶鋆六月轉吏部尚書。九月,晉太子太保。」
  546. ^ 《清史稿》(卷177):「沈桂芬九月加太子少保。」
  547.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八月轉工部尚書。九月,加太子少保。」
  548. ^ 《清史稿》(卷177):「文祥六月給假歸葬,十一月,還。」
  549.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七月晦降郡王,奪世襲。八月朔,仍晉親王,世襲如故。」
  550. ^ 《清史稿》(卷177):「文祥十二月轉授武英殿大學士。」
  551. ^ 《清史稿》(卷177):「寶鋆二月協辦大學士。八月,轉兵部尚書。」
  552.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十月,上有疾,代批答章奏。」
  553. ^ 《清史稿》(卷177):「文祥十二月病假。」
  554. ^ 《清史稿》(卷177):「沈桂芬正月協辦大學士。」
  555. ^ 《清史稿》(卷177):「文祥五月甲午卒。」
  556.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十月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
  557. ^ 《清史稿》(卷177):「景廉三月丁未以左都御史、署工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十月,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
  558. ^ 《清史稿》(卷386):「(寶鋆)光緒三年,晉武英殿大學士。」
  559.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九月丙寅以本生母憂免。」
  560. ^ 《清史稿》(卷177):「景廉正月補工部尚書,去「行走上學習」字。」
  561. ^ 《清史稿》(卷177):「景廉五月轉戶部尚書。」
  562.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二月乙酉以前任湖南巡撫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署兵部左侍郎。四月,補禮部左侍郎。七月,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
  563. ^ 《清史稿》(卷177):「寶鋆三月晉太子太傅。」
  564. ^ 《清史稿》(卷177):「沈桂芬三月晉太子太傅。」
  565.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正月去「行走上學習」字。二月,轉戶部左侍郎。」
  566. ^ 《清史稿》(卷177):「沈桂芬十二月癸亥卒。」
  567.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正月丙子,復以服闋工部尚書、署吏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仍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
  568.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正月補兵部尚書。六月,協辦大學士。」
  569. ^ 《清史稿》(卷177):「左宗棠正月壬辰以太子太保、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八月,病假。九月乙未,授兩江總督。出。」
  570.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正月轉吏部尚書。」
  571.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正月兼署戶部尚書。十月,給假。十一月丁亥,乞養,罷。」
  572. ^ 《清史稿》(卷177):「翁同龢十一月丁亥以毓慶宮行走、太子少保、工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573. ^ 《清史稿》(卷177):「潘祖蔭十一月戊子以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574. ^ 《清史稿》(卷177):「景廉六月以事降調,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七月,補內閣學士。八月,遷吏部左侍郎。十一月,遷兵部尚書。」
  575. ^ 《清史稿》(卷177):「潘祖蔭正月丙午以父憂免。」
  576.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三月戊子命歸第養病。」
  577. ^ 《清史稿》(卷177):「寶鋆三月戊子休致。」
  578.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三月戊子降調,免直。」
  579. ^ 《清史稿》(卷177):「景廉三月戊子降調,免直。」
  580. ^ 《清史稿》(卷177):「翁同龢三月戊子免直,仍在毓慶宮行走。」
  581. ^ 《清史稿》(卷177):「禮親王世鐸三月戊子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己丑,奉懿旨,軍機處緊要事件,會同醇親王奕譞商辦。」
  582. ^ 《清史稿》(卷177):「額勒和布三月戊子以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五月,協辦大學士。九月,授體仁閣大學士。」
  583. ^ 《清史稿》(卷177):「閻敬銘三月戊子以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五月,協辦大學士。」
  584. ^ 《清史稿》(卷177):「張之萬三月戊子以刑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585. ^ 《清史稿》(卷177):「孫毓汶三月戊子以工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586. ^ 《清史稿》(卷177):「許庚身三月癸巳以刑部右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命不必常川入直,並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八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587. ^ 《清史稿》(卷177):「左宗棠五月己亥復以太子太保、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七月庚申,命往福建督辦軍務。出。」
  588. ^ 《清史稿》(卷177):「額勒和布十一月轉授武英殿大學士。」
  589. ^ 《清史稿》(卷177):「閻敬銘十一月授東閣大學士。」
  590. ^ 《清史稿》(卷177):「張之萬十一月協辦大學士。」
  591. ^ 《清史稿》(卷177):「許庚身十二月署兵部尚書。」
  592. ^ 《清史稿》(卷177):「孫毓汶六月去「行走上學習」字,並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
  593. ^ 《清史稿》(卷177):「閻敬銘九月丁巳,乞病,罷直。」
  594. ^ 《清史稿》(卷177):「許庚身九月轉吏部右侍郎,仍署兵部尚書。」
  595. ^ 《清史稿》(卷177):「許庚身七月實授兵部尚書。」
  596. ^ 《清史稿》(卷177):「孫毓汶七月授吏部右侍郎。」
  597. ^ 《清史稿》(卷177):「禮親王世鐸正月賜增護衛。」
  598. ^ 《清史稿》(卷177):「額勒和布正月加太子太保。」
  599. ^ 《清史稿》(卷177):「張之萬正月授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600. ^ 《清史稿》(卷177):「許庚身正月加太子少保。」
  601. ^ 《清史稿》(卷177):「孫毓汶正月遷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602. ^ 《清史稿》(卷177):「張之萬八月轉授東閣大學士。」
  603. ^ 《清史稿》(卷177):「孫毓汶五月病假。十月,續假。」
  604. ^ 《清史稿》(卷177):「許庚身十一月卒。」
  605. ^ 《清史稿》(卷177):「孫毓汶十二月轉兵部尚書。」
  606. ^ 《清史稿》(卷177):「徐用儀十二月辛亥以總理各國通商事務大臣、吏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607. ^ 《清史稿》(卷177):「禮親王世鐸正月賜食雙俸,再增護衛。」
  608. ^ 《清史稿》(卷177):「額勒和布正月賜用紫韁。十月壬戌,免直。」
  609. ^ 《清史稿》(卷177):「張之萬正月賜用紫韁。十月壬戌,免直。」
  610. ^ 《清史稿》(卷177):「孫毓汶正月賜用紫韁。」
  611. ^ 《清史稿》(卷177):「徐用儀正月加太子少保。六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612. ^ 《清史稿》(卷177):「翁同龢十月己酉復以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會辦軍務。」
  613.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十月己酉復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會辦軍務。」
  614. ^ 《清史稿》(卷177):「剛毅十月己酉以原任廣東巡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旋以侍郎候補署禮部右侍郎。十一月,補實。十二月,轉禮部左侍郎。」
  615.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十一月庚辰復授軍機大臣,督辦軍務。」
  616. ^ 《清史稿》(卷177):「孫毓汶五月病假。六月甲戌,免。」
  617. ^ 《清史稿》(卷177):「翁同龢六月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
  618.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六月仍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
  619. ^ 《清史稿》(卷177):「徐用儀六月乙酉免直。」
  620. ^ 《清史稿》(卷177):「剛毅十月轉戶部右侍郎。」
  621. ^ 《清史稿》(卷177):「錢應溥六月乙酉以禮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622.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七月病假。十月,協辦大學士。旋轉吏部尚書。」
  623. ^ 《清史稿》(卷177):「剛毅四月遷工部尚書。」
  624. ^ 《清史稿》(卷177):「錢應溥十月遷左都御史。」
  625. ^ 《清史稿》(卷177):「李鴻藻三月病假。七月,卒。」
  626. ^ 《清史稿》(卷177):「翁同龢八月協辦大學士。」
  627. ^ 《清史稿》(卷177):「剛毅七月轉刑部尚書。」
  628. ^ 《清史稿》(卷177):「錢應溥七月轉工部尚書。」
  629. ^ 《清史稿》(卷177):「恭親王奕四月壬辰薨。」
  630. ^ 《清史稿》(卷177):「翁同龢四月己酉免。」
  631. ^ 《清史稿》(卷177):「剛毅閏三月轉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632. ^ 《清史稿》(卷177):「廖壽恆二月甲子以太子少保、總理各國通商事務大臣、刑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八月,轉禮部尚書。」
  633.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五月丁巳復以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仍兼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六月,命督辦礦務鐵路事。 」
  634. ^ 《清史稿》(卷177):「裕祿五月乙亥以原授四川總督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七月,署禮部尚書,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八月甲午,授直隸總督。出。」
  635. ^ 《清史稿》(卷177):「榮祿八月甲午以文淵閣大學士、現任直隸總督內召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管兵部事,仍節制北洋海陸諸軍。」
  636. ^ 《清史稿》(卷177):「啟秀十二月甲寅以禮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637. ^ 《清史稿》(卷177):「剛毅四月差赴江南各省。十一月,還直。」
  638.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十一月協辦大學士。」
  639. ^ 《清史稿》(卷177):「錢應溥四月病假。五月甲寅,病罷。」
  640. ^ 《清史稿》(卷177):「廖壽恆十一月甲寅免直。」
  641. ^ 《清史稿》(卷177):「趙舒翹十一月甲寅以總理各國通商事務大臣、刑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兼管順天府尹事。」
  642. ^ 《清史稿》(卷177):「禮親王世鐸七月,車駕西巡,未隨扈。八月,召赴行在。陳病狀,未至。」
  643. ^ 《清史稿》(卷177):「榮祿七月派為留京辦事大臣。閏八月,召赴西安行在。」
  644. ^ 《清史稿》(卷177):「剛毅三月轉吏部尚書。五月,差赴保定一帶解散義和拳。旋召還。七月,隨扈行在。閏八月,卒。」
  645.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二月加太子少保。七月,扈從行在。十月,授體仁閣大學士。」
  646. ^ 《清史稿》(卷177):「啟秀五月兼在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行走。七月,未隨扈。十二月庚申,革逮。」
  647. ^ 《清史稿》(卷177):「趙舒翹五月差赴保定一帶解散義和拳。越二日回京。七月,扈從行在。九月,革職留任。十二月壬戌,革論。」
  648. ^ 《清史稿》(卷177):「端郡王載漪八月丙子大同行在命為軍機大臣。閏八月辛丑,免。」
  649. ^ 《清史稿》(卷177):「鹿傳霖閏八月辛丑以隨扈行在新授兩廣總督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旋命以尚書候補。九月,授左都御史,轉禮部尚書。十月,轉戶部尚書。」
  650. ^ 《清史稿》(卷177):「禮親王世鐸七月丙寅罷直。」
  651. ^ 《清史稿》(卷177):「榮祿三月兼督辦政務大臣。八月,賜用紫韁,隨扈還京。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轉授武英殿大學士。」
  652.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三月兼督辦政務大臣。六月,兼外務部會辦大臣。八月,賜用紫韁,隨扈還京。九月,命辦理京榆鐵路事。旋署議和全權大臣。十二月,兼督辦路礦大臣,轉授文淵閣大學士。」
  653. ^ 《清史稿》(卷177):「鹿傳霖三月兼督辦政務大臣。」
  654. ^ 《清史稿》(卷177):「瞿鴻禨四月甲辰,以工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兼督辦政務大臣。六月,轉外務部尚書,兼會辦大臣。九月,命辦理京榆鐵路事。十二月,兼會辦路礦大臣。旋去「行走上學習」字。」
  655. ^ 《清史稿》(卷177):「榮祿三月戊辰卒。」
  656.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四月轉授武英殿大學士。」
  657. ^ 《清史稿》(卷177):「瞿鴻禨九月命會辦財政處事務。」
  658. ^ 《清史稿》(卷177):「慶親王奕劻三月庚午以督辦政務大臣、外務部總理大臣為軍機大臣。九月,命總理財政處事務。十月,總理練兵處事務。」
  659. ^ 《清史稿》(卷177):「榮慶九月丙申以管學大臣、戶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兼督辦政務大臣。十一月,改兼學務大臣。十二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660. ^ 《清史稿》(卷177):「王文韶五月庚子以衰老罷直。」
  661. ^ 《清史稿》(卷177):「鹿傳霖四月轉吏部尚書。」
  662. ^ 《清史稿》(卷177):「榮慶十一月轉學部尚書。十二月,協辦大學士。」
  663. ^ 《清史稿》(卷177):「徐世昌五月庚子以署兵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兼督辦政務大臣。旋命會辦練兵事宜。六月,命出洋考察政治,未行。九月,遷巡警部尚書。十二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664. ^ 《清史稿》(卷177):「鐵良七月丁酉以會辦練兵事宜、署兵部尚書、戶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兼督辦政務大臣。十一月,遷戶部尚書。十二月,去「行走上學習」字。」
  665. ^ 《清史稿》(卷177):「三十二年丙午九月甲寅,定軍機大臣均兼會議政務大臣。」
  666. ^ 《清史稿》(卷177):「慶親王奕劻九月甲寅改官制,仍授軍機大臣。」
  667. ^ 《清史稿》(卷177):「鹿傳霖九月甲寅改官制,命專管部務,罷直。」
  668. ^ 《清史稿》(卷177):「瞿鴻禨正月協辦大學士。九月甲寅,改官制,仍授軍機大臣。」
  669. ^ 《清史稿》(卷177):「榮慶九月甲寅,改官制,命專管部務,罷直。」
  670. ^ 《清史稿》(卷177):「鐵良四月兼督辦稅務大臣。九月甲寅,改官制,授陸軍部尚書,罷直。」
  671. ^ 《清史稿》(卷177):「徐世昌九月甲寅改官制,授民政部尚書,罷直。」
  672. ^ 《清史稿》(卷177):「世續九月甲寅以東閣大學士為軍機大臣。」
  673. ^ 《清史稿》(卷177):「林紹年九月甲寅,以開缺廣西巡撫、候補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十一月,入直。」
  674. ^ 《清史稿》(卷177):「慶親王奕劻三月命兼管陸軍部事務。」
  675. ^ 《清史稿》(卷177):「世續六月轉授文淵閣大學士。」
  676. ^ 《清史稿》(卷177):「瞿鴻禨五月丁卯免。」
  677. ^ 《清史稿》(卷177):「林紹年二月署郵傳部尚書。五月,補度支部左侍郎。七月癸巳,授河南巡撫。出。」
  678. ^ 《清史稿》(卷177):「鹿傳霖五月己巳復以吏部尚書為軍機大臣,即罷管部務。六月,協辦大學士。」
  679. ^ 《清史稿》(卷177):「醇親王載灃五月己巳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680. ^ 《清史稿》(卷177):「張之洞七月丙辰以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為軍機大臣。八月,兼管學部事。」
  681. ^ 《清史稿》(卷177):「袁世凱七月丙辰以太子少保、外務部尚書為軍機大臣。」
  682. ^ 《清史稿》(卷177):「慶親王奕劻十一月賜其爵世襲罔替。」
  683. ^ 《清史稿》(卷177):「醇親王載灃正月去「行走上學習」字。十月癸酉,封攝政王。」
  684. ^ 《清史稿》(卷177):「世續十一月加太子少保,賜用紫韁。」
  685. ^ 《清史稿》(卷177):「張之洞十一月晉太子太保,賜用紫韁。十二月,兼督辦鄂境川漢鐵路大臣。」
  686. ^ 《清史稿》(卷177):「鹿傳霖二月差赴山西勘事。三月,還。旋兼辦理禁菸大臣。十一月,加太子少保,賜用紫韁。」
  687. ^ 《清史稿》(卷177):「袁世凱十一月晉太子太保,賜用紫韁。十二月壬戌,免。」
  688. ^ 《清史稿》(卷177):「那桐十二月壬戌以太子少保、東閣大學士、外務部會辦大臣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689. ^ 《清史稿》(卷177):「慶親王奕劻正月,命總核籌辦海軍處事務。六月,辭兼管陸軍部事務。」
  690. ^ 《清史稿》(卷177):「世續十一月,轉授文華殿大學士。」
  691. ^ 《清史稿》(卷177):「張之洞八月丁酉,卒。」
  692. ^ 《清史稿》(卷177):「那桐正月,去「行走上學習」字。二月,丁母憂。四月,仍命入直。十一月, 轉授文淵閣大學士。」
  693. ^ 《清史稿》(卷177):「鹿傳霖九月,授體仁閣大學士。十月,晉太子太保。十一月,轉授東閣大學士。」
  694. ^ 《清史稿》(卷177):「戴鴻慈八月己亥,以法部尚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十一月,協辦大學士。」
  695. ^ 《清史稿》(卷177):「世續七月甲寅,命專管內閣事務,置直。」
  696. ^ 《清史稿》(卷177):「鹿傳霖三月,病假。七月癸亥,卒。」
  697. ^ 《清史稿》(卷177):「戴鴻慈正月戊午,卒。」
  698. ^ 《清史稿》(卷177):「吳郁生正月癸亥,以內閣學士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二月,遷吏部左侍郎。 旋開部缺,以侍郎入直如故。七月甲寅,罷直。」
  699. ^ 《清史稿》(卷177):「貝勒毓朗七月甲寅,以步軍統領為軍機大臣。」
  700. ^ 《清史稿》(卷177):「徐世昌七月甲寅,復以協辦大學士為軍機大臣。八月,授體仁閣大學士。」
  701. ^ 《清史稿》(卷177):「慶親王奕劻四月戊寅,改授內閣總理大臣。」
  702. ^ 《清史稿》(卷177):「貝勒毓朗四月戊寅,改授軍諮大臣。」
  703. ^ 《清史稿》(卷177):「那桐四月戊寅,改授內閣協理大臣。」
  704. ^ 《清史稿》(卷177):「徐世昌四月戊寅,改授內閣協理大臣。」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