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簡稱反帝大同盟,於1927年2月10日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的一個反帝國際組織。[1]

歷史

1924年起,共產國際推動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遇到重重困難。因此決定要會聚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殖民地的反殖民民族主義資產階級政黨的力量。特別是1924年中國大革命形勢高漲,國民黨與共產黨結成統一戰線順利北伐的刺激。[2]

1925年中國反對英國帝國主義的五卅運動爆發後,共產國際的國際工人救濟會主席、德國共產黨人威廉·明岑貝爾格領導國際工人救濟總會在德國發動了「不干涉中國運動」(Hands Off China Campaign)。1925年8月16日,威廉·明岑貝爾格在柏林召開不干涉中國運動的集會,有近千人參加了會議,其中包括兩名中國學者。這兩名中國學者向繆岑貝格建議,在布魯塞爾或者哥本哈根召開一次實實在在的、有世界各方代表參加的反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會議。威廉·明岑貝爾格由此認識到不單單要關注中國,還要關注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帝運動。1925年敘利亞爆發了反法國殖民統治的起義英語Great Syrian Revolt,1925年12月,威廉·明岑貝爾格建立反敘利亞暴行委員會(the Committee Against Atrocities in Syria)。1926年2月10日,國際工人救濟總會和反敘利亞暴行委員會在柏林召開聯席會議,在威廉·明岑貝爾格的倡議下,在柏林成立反殖民壓迫大同盟(League Against Colonial Oppression)。柏林聯席會議決定在布魯塞爾召開第一次反帝國主義殖民壓迫的國際性會議。

國際工人救濟會主席、德國共產黨人威廉·明岑貝爾格發起創建反帝大同盟,以個人名義致電中國國民黨鄧演達:「反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的行動委員會,定於本年夏季召集反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國際會議,屆時務請廣東各團體派員參加,盼電復。」1926年2月8日鄧演達中國國民黨中執委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提出《國際工人救濟會召集反帝國主義的國際會議,函請廣東各團體參加,應如何辦理案》:「衛立(即威廉·明岑貝爾格)同志系德國極熱忱之烈寧黨徒,與本黨表示十二分之同情,並努力幫助本黨,似應參加與會。」中常會決議:「准派員參加,並請鄧演達同志以本黨名義電復衛立同志及順問開會日期。」[3]鄧演達致電詢問後,接到國民黨駐德支部執行委員章伯鈞及反殖民壓迫大同盟和國際工人救濟會來函,告知開會地點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會期大約在7月間,但要等收到各國復電後再做確定。1926年4月13日鄧演達列席國民黨中執委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匯報了國民黨駐德支部參加柏林建立反帝國主義大同盟的活動,並提出「派員參加柏林國際反帝國主義大同盟會議案」,要求具體落實派人參加會議之事。中常會決定:「中央黨部擬派胡漢民同志代表本黨及國民政府出席國際反帝國主義大同盟會議。但此事應交政治委員會覆審為妥。如政治委員會決定派胡,則以熟悉德國情形之廖煥星同志副之,否則中央黨部競[徑]派廖煥星同志代表本黨就近出席。」廖煥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時為中國國民黨駐德支部成員,國民政府後指派廖一人與會。

1927年2月10日至1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世界反帝大會,175名各國代表與會,其中107人來自37個被殖民國家。「反帝大同盟」(League Against Imperialism)在布魯塞爾正式成立,全稱為「世界反帝、爭取民族獨立大同盟」 (League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LAI)。威廉·明岑貝爾格邀請了殖民地國家的民族主義革命者包括中國國民黨在歐洲的代表廖煥星[註 1]、劉溥慶[註 2]邵力子[註 3]印度國大黨尼赫魯維連德拉納什·查托帕迪亞雅 (恰托)英語Virendranath Chattopadhyaya、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喬賽亞·古梅德英語Josiah Tshangana Gumede、阿爾及利亞北非之星英語North-African Star梅薩利·哈吉印度尼西亞協會英語Perhimpoenan Indonesia穆罕默德·哈達、加勒比殖民地聯盟英語Intercolonial UnionMax Clainville-Bloncourt英語Max Clainville-Bloncourt,歐美左翼人士包括芬納·布羅克韋英語Fenner Brockway, 麥克馬納斯英語Arthur MacManus, 荷蘭工團主義者Edo Fimmen英語Edo Fimmen, 雷金納德·布里奇曼英語Reginald Bridgeman, 加布麗埃勒·杜秦英語Gabrielle Duchêne,社會名流如亨利·巴比塞, 羅曼·羅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特邀代表宋慶齡等。大會目的是在全世界創造民眾反帝運動。使用「聯盟」(league)這個詞,是與通過託管地使殖民主義永久化的國際聯盟針鋒相對。[4] 大會通過了三項決議:中國的反帝鬥爭、美國對拉美的干涉、黑人解放。[5]會後接著召開了世界反殖民主義大同盟大會。

反帝大同盟的成立宗旨「在於對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民族主義運動採取統一的支持立場,以對抗國際聯盟對殖民主義的維持現狀政策,計劃把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使用印度士兵保護英國在中國通商口岸的利益 之類的帝國主義行動上。」 [6]布魯塞爾會議選舉反帝大同盟領導人:

1927年2月13日蔣介石從廣州致電布魯塞爾大會:「聞貴會已正式開幕,予謹以滿腔熱忱致電。」[7]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拒絕響應倡議並在隨後抵制反帝大同盟。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的讓·龍格(馬克思的外孫子)批評它為「蘇維埃式的含混閒談」。

1927年12月10日,反帝大同盟執行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專門討論其內部組織問題,結果新設民族部、國際部等,使內部組織更加完備」。大會召開之日,已因國共分裂而出走蘇聯的宋慶齡在莫斯科致電布魯塞爾反帝大同盟執行理事會,對因故未能參加會議表示十分遺憾,並強烈呼籲會議支持中國革命。該電全文譯文如下:[8]

反帝大同盟

布魯塞爾

萬分抱歉因形勢所礙不能與會,強烈呼籲大會加強對中國在英日帝國主義的幫助和慫恿下的白色恐怖和軍事獨裁政權作鬥爭。中國革命工農的英勇鬥爭值得全世界受壓迫階級和全世界人民的積極援助,因為中國革命是推翻世界帝國主義堡壘的關鍵,所以全世界受壓迫階級和全世界人民應該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投到中國革命上來,視中國的革命鬥爭為世界反對帝國主義鬥爭的前線,盡一切可能來保衛中國的革命鬥爭。

大會應該立即採取的第一個最實際的步驟是將世界人民組織起來,呼籲帝國主義國家從中國撤出所有軍隊和炮艦。沒有這些軍隊和炮艦做依靠,反動政府會很容易就被中國人民推翻掉;第二步是要求廢除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列強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掠奪了中國的財政大權,從而使中國還不如殖民地國家;第三步是撕去中國反動政府標榜革命從而誤導其他國家人民的假面具,向全世界揭露中國反動政府的血腥暴行和帝國主義走狗的本質。

宋慶齡

1927 年 12 月 10 日


1928年7月,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布哈林在會上作了《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的任務》報告,提出了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第三時期理論」(也稱「三階段」理論):國際工人運動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無產階級直接革命行動底階段」,第二階段是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漸次的有了部分的穩定」時的防禦階段,第三階段是在資本主義危機尖銳化時無產階級革命全面勝利、資產階級徹底毀滅的階段。並說目前已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必然會發生「帝國主義間的戰爭,反對蘇聯的戰爭,反抗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以及偉大的階級鬥爭」「這個階段必不可免的要加緊資本主義穩定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繼續發展必要使資本主義的穩定動搖,要使資本主義之一般的危機更特別尖利化」。「第三時期」又被稱為革命或戰爭時期,認為這個時期將是「大規模階級搏鬥的時期」。隨後指出社會黨法西斯化。共產國際六大據此通過了《關於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的任務提綱》,提出:「制止日益迫近的帝國主義戰爭,保衛蘇聯,反對干涉和瓜分中國,保衛中國革命和殖民地起義——這就是目前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國際任務。」[9]

1929年7月在法蘭克福召開的反帝大同盟第二屆大會,84名受壓迫國家代表與會。1929年8月1日(共產國際確定的第一個國際反戰日)宋慶齡從上海致電反帝大同盟,強烈譴責南京國民政府「勾結帝國主義分子勢力,殘酷鎮壓中國人民大眾」,指責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在背叛國民革命後,他們已不可免地墮落為帝國主義的工具,企圖挑起對俄國的戰爭」。[10]

1932年6月,反帝大同盟執行委員亨利·巴比塞羅曼·羅蘭宋慶齡等提議世界反戰運動。。歐、亞、非、美很多國家隨即成立了許多反戰運動發起委員會。1932年8月27日至29日在阿姆斯特丹舉行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大會,成立「國際反戰委員會」(也譯作「國際非戰聯盟」)。1933年2月7日,上海反帝大同盟發表《歡迎世界反帝大同盟東北調查團來華通電》。

在中國的分支

  • 全國反帝大同盟籌委
    • 歷屆負責人任弼時、潘漢年、洪靈菲(黨團書記)
    • 組織部部長林楓
  • 青年反帝大同盟
    • 上海青年反帝大同盟
  • 上海反帝大同盟
  • 河北省反帝大同盟
  • 綏遠反帝大同盟[11]
  • 哈爾濱反帝大同盟
  • 北平反帝大同盟 黨團書記王定南
    • 北平市青年反帝大同盟 團組書記鄭依平
  • 暹羅反帝大同盟:泰國華僑的組織。1928年建立。負責人為陳灼之(瓊籍華僑)。團體盟員有赤色工會、赤色學生聯合會、赤色婦女會等。1936年後改組為暹羅華僑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
  • 東京反帝大同盟:在日留學生組織

注釋

  1. ^ 旅德國民黨支部負責人,1926年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駐反帝大同盟全權代表
  2. ^ 柳溥慶,國民黨駐法總支部代總支主席
  3. ^ 國民黨常駐莫斯科中山大學代表

參考文獻

  1. ^ John D. Hargreaves, "The Comintern and Anti-Colonialism: New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frican Affairs, 92, 367 (1993): 255–61.
  2. ^ Fredrik Petersson, We are Neither Visionaries, nor Utopian Dreamers: Willi Münzenberg, the League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the Comintern, 1925-1933. PhD diss. Abo Akademi University Turku, 2013.
  3.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474頁。
  4. ^ Vijay Prashad, "The Darker Nations: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Third World", page 21
  5. ^ French: "L'exploltation impérialiste a pour résultat l'extinction graduelle de races africaines. Leur culture va se perdre (...). Pour nous, la lutte contre l'impérialisme est identique à la lutte contre le capitalisme."
  6. ^ 簡·麥金農、斯·麥金農著,江楓、鄭德鑫譯:《史沫特萊傳》,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62頁。
  7. ^ 《申報》1927年3月6日。
  8. ^ 該電英文原件藏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國內幾乎所有宋慶齡傳記及相關文章均因該電而誤以1927 年 12 月 10 日為反帝大同盟的正式成立日,並誤以為宋慶齡是創始人之一,其實是將反帝大同盟執行理事會會議誤會為成立大會了。出處: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 朱玖琳:「宋慶齡與世界反戰運動」,《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20輯,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6月版。
  9.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黃修榮主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52、256頁。
  10. ^ 蘭德爾·古爾德 Randall Gould:《孫逸仙夫人堅持信仰》Madame Sun Yet-sen Keeps Faith,載《民族報》 The Nation 1930 年 1 月 22 日,轉引自《文獻》1981年第10期。
  11. ^ 内蒙古新闻网:绥远反帝大同盟. [2017-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