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賽馬史
天津歷史系列條目 |
天津先秦至唐朝歷史 |
天津經濟史 |
其他天津系列 |
天津賽馬史指天津市賽馬業的歷史,天津賽馬業的歷史主要集中在1863年到1945年近90年的時間內,當時先後共有天津英商賽馬會、天津華商賽馬會等七個賽馬會組織以及七個跑馬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天津賽馬業被逐步取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賽馬業不復存在。
清朝時期
天津賽馬活動始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由英法聯軍炮場工程師共同出資創辦,在海光寺一帶空地上舉行了天津的第一次賽馬會。之後,天津英租界建立了常設機構,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辦賽馬活動。當時海光寺的馬場跑道約為1.25英里長。
- 清同治十年(1871年),跑馬場被洪水毀壞。於是,由賽馬會的秘書司徒瓦特在天津英租界沿河壩道(今台兒莊路)和海大道(今大沽北路)臨時設計了一個跑馬場來代替海光寺的跑馬場。[1]
- 清光緒二年(1876年),在當時的美國兵營(今廣東路與馬場道交叉處)附近,又開闢了另一個賽馬會。
-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天津海關稅務司、英國籍德國人德璀琳獲得直隸總督李鴻章贈予的佟樓附近養牲園約二百畝的土地上(今天津幹部俱樂部一帶),建造賽馬會和鄉誼會。
- 1887年,隨著西方各國商人參加賽馬活動人數的增加,英商賽馬會更名為「西商賽馬會」。[2]
- 1900年,英商賽馬場被義和團焚毀。此後,八國聯軍侵占天津,聯軍在海大道張氏墳地附近(今大沽路)圈地搭席棚,建立賽馬場。
- 1901年,聯軍與德璀琳合作重建佟樓以南的賽馬場,1925年,賽馬場全部建成,在當時命名為天津英商賽馬會並在英國政府立案。由於當時賽馬會所在地不屬於天津英租界,於是由天津英商賽馬會出資,從天津英租界至賽馬場修建了一條馬路,即馬場道。在當時,天津英商賽馬會內一切事項統由英國包辦,馬主人、騎馬師均系英國籍,最初,馬會還禁華人入內,後來由於天津華商賽馬會成立,便開放華人購門票入場,觀看賽馬及購買馬票。天津英商賽馬會的賽馬場為橢圓形,設有3座看台,為第一看台:會員及來賓看台、第二看台:特別看台和第三看台:普通看台。每場賽馬會入口均有印度巡捕站崗驗證券。[3]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由當時北洋財政總長王克敏的親信李宣威、天津警察廳督察長丁振芝、在英租界工部局任職的丁履芝等人,策劃組織並組辦天津賽馬會有限股份公司,在直隸省天津警察廳立案。並在南開區(原玻璃纖維廠附近)購買大片土地,動工修建,於1920年竣工,正式開始賽馬。天津華商賽馬會的辦公地點設在泰安俱樂部(今河北路泰安里)。華商賽馬會創立之初,缺乏大量騎馬師,因此組辦方不得不從上海聘請,後來,天津才逐漸產生一批騎馬師。[4]
- 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英商賽馬會跑馬場由當時的北洋政府直隸交涉署正式承認劃歸天津英租界。
- 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天津特別市政府禁止華商賽馬,並將賽馬場收歸市有。
-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秋季,由天津華商賽馬會和日本人合作成立的萬國賽馬會在東局子完工,隨即正式開張賽馬。
-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天津出現走馬賽會,發起人為上海興業銀行總經理陸錫侯。
-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侵占天津,華商賽馬會和萬國賽馬會均停止活動。
-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中國和日本合辦成立了天津賽馬俱樂部,該俱樂部完全由日本特務機關控制。
-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東局子萬國馬場恢復賽馬,少數朝鮮和日本騎師參加。
-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天津英國賽馬會由天津賽馬俱樂部接收。英國賽馬會旁的鄉誼俱樂部改為國際俱樂部。不久,天津賽馬俱樂部改組為華北賽馬會天津支部並由日本騎馬師和中國騎馬師共同參加賽馬。在這一時期,賽馬日期增多,除春秋兩季正賽外,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每星期六、日都有賽馬。同年秋,日本投降後,華北賽馬會天津支部停止活動,隨即解散。[5]
內部連結
參考文獻
- ^ 天津国际赛马节延续传统 七个马场“跑”百年. [201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4).
- ^ 天津賽馬跑出一座「東方賭城」[永久失效連結]
- ^ 天津民间游艺与竞技. [201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 ^ 天津赛马会证章. [201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史海钩沉:天津赛马会跑出“东方赌城”. [201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