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2年7月13日) |
完美主義(英語:perfectionism)在心理學中指一種不斷追求快而準或基本準確的主義,追求完美的性格或主義,其往往伴隨著自我否定和對他人評價的關注。[1][2]完美主義有多維度的性格,它有著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病態的完美主義會使人追求過高且無法實現的目標,並會在他們失敗時帶來極大的痛苦。完美主義驅使人們關注實現無法實現的理想或不切實際的目標,往往導致多種形式的適應問題,如抑鬱、焦慮、強迫症、低自尊心、自殺念頭和傾向以及許多其他心理、生理、關係、和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有關問題。而正常的完美主義能帶給人們追求目標的動力,同時給他們帶來樂趣。
定義
完美主義者也被描述成那些不斷追求一些不現實目標的人,他們只能用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成就來評估自我價值。[3]試圖推動自己達到不現實的目標往往會帶來悲傷。這些完美主義者在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往往會埋怨自己。而完美主義者往往被誤解成這種人。
完美主義者傾向於將自己與自己的缺陷或他們認為是缺陷的東西(例如負面情緒)分開,並且可能變得虛偽和對他人過於挑剔,尋求美德的幻覺來隱藏自己的惡習。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研究完美主義在抑鬱症、焦慮症、飲食失調和人格障礙以及自殺等各種精神障礙中的作用。每種障礙都與多維完美主義量表上三個子量表的不同水平相關。例如,年輕女性的社會規定完美主義與更大的身體形像不滿意和避免關注體重和外表的社交場合有關。
完美主義傾向與應對壓力的方法之間存在的關係也得到了一些詳細的研究。那些表現出與完美主義相關的傾向的人,例如對過去事件的沉思或對錯誤的執著,傾向於使用更被動或迴避的應對方式。他們還傾向於利用自我批評作為應對方法。這與將自我批評概念化為完美主義核心要素的理論是一致的。
正面影響
完美主義能夠給人們帶來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締造出基本原理,免去易使人死、不良感覺的刺激性及刺激。
性格
完美主義是雷蒙德·卡特爾的16種性格之一。[4]根據這個結構,這些人可以是完美主義者:
- 有組織
- 容易入迷
- 自我約束力強
- 社會性強的
- 有很強的意志的
- 有控制力的
完美主義同是資優人士常見的精神問題之一。留意D. E. Hamachek的論文便可發現關於完美主義的特定行動可分為六種[5] 。
- 情緒上抑鬱(並非慢性憂鬱症)
- 受到「應該這樣做」的心情苛責
- 羞恥與罪惡感
- 為保面子的行動
- 膽怯且拖拖拉拉
- 自卑感
過往研究認為女性具備此人格的比率高於男性,但此種說法並不正確。應解讀為:完美主義在男女的表現方式通常不同。普遍被觀察到男性的完美主義表現,因與男性被賦予的既有形象結合,例如有責任感與積極的領導者;又男性的情緒表現被要求以憤怒與攻擊的方式呈現,而焦慮與恐懼則被禁止,故相較於女性的表現方式更不易被認定與病理化解釋。
資優的孩童以自己的精神年齡(自己的思考程度)作為標準,本來就與身體年齡不相稱了,再加上完美主義就更為痛苦了。儘管能夠理解,卻因人生經驗不足,難以執行與精神年齡同級別的行動而飲恨。此外,尚未達到自己能力極限的資優因為任何事情都能做好而缺乏失敗的機會,因而助長了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代表人物
相關
參考資料
- ^ Stoeber, Joachim; Childs, Julian H. The Assessment of Self-Oriented and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Subscales Make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2010, 92 (6): 577–585. doi:10.1080/00223891.2010.513306.
- ^ Flett, G. L.; Hewitt, P. L. Perfectionis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5–31.
- ^ Parker, W. D.; Adkins, K. K., Perfectionism and the gifted, Roeper Review, 1994, 17 (3): 173–176, doi:10.1080/02783199509553653
- ^ Cattell, H.; Mead, A.,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The SA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Assessment, 2008, 2: 135–159
- ^ Schuler, P. (2002). Perfectionism in Gift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M. Neihart, S. M. Reis, N. M. Robinson, & S. M. Moon (Eds.).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Gifted Children (pp. 71-79). Waco, Texas: Prufrock Press, In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語版註釋)
外部連結
- Why Perfect Is Not Always Be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article)
- Seeking Perfe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Science and Nature
- The RIGHT Stuff - 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Defect of Philosophy, not Anxie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even Phillipson, PhD, Center for Cognitive-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 The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 Robert B. Slaney & Colleagues
- Castro, J.R.; Rice, K.G., Perfectionism and ethnicity: implication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elf-reported academic achievement,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3-02-09, 9 (1): 64–78, PMID 12647326, doi:10.1037/1099-9809.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