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尼古拉·亞歷山大羅維奇·杜勃羅留波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古拉·亞歷山大羅維奇·杜勃羅留波夫
出生(1836-02-05)1836年2月5日
 俄羅斯帝國下諾夫哥羅德
逝世1861年11月29日(1861歲—11—29)(25歲)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
創作時期1850s-1860s
體裁文學評論,詩歌

尼古拉·亞歷山大羅維奇·杜勃羅留波夫(俄語: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Добролю́бов,1836年2月5日—1861年11月29日)是俄羅斯文學評論家,記者詩人和社會革命者。

生平

杜勃羅留波夫和他的父親

杜勃羅留波夫生於下諾夫哥羅德,父親是個神父。1848年到1853年他在東正教的教會學校學習,並在家裡閱讀了大量他父親關於文學和藝術的藏書。13歲時開始寫詩,並曾翻譯過賀拉斯的詩歌。1853年他前往彼得堡中央師範學院就讀。1854年他的雙親去世,他給人做家庭教師,以維持弟妹們的生活和自己的學業,超負荷的工作影響了他的健康[1]。在大學就讀期間,他和學生們一起組織了地下民主。他們討論別林斯基費爾巴哈喬治·桑赫爾岑。他為格列奇誕辰五十周年和尼古拉一世去世寫的諷刺短詩在大學內外廣為流傳[2]

1856年他寫出了《論俄國文學愛好者談話良伴》,得以結識了著名評論家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和詩人、出版家尼古拉·涅克拉索夫。很快他的詩作就發表在涅克拉索夫的期刊《現代人》上。1857年他大學畢業後就加入了《現代人》編輯部,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合稱「三個尼古拉」。之後的四年他撰寫了大量觀點鮮明,風格犀利的評論文章,不僅包括文學評論,也有大量的對於哲學和經濟學的評論[3]

在文學評論中,杜勃羅留波夫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他認為「一個作家或作品的價值高低,要看這個作家和這部作品把某一時代與民族的自然願望表達了多少」他的文學評論中最有名的有對岡察洛夫的小說《奧勃洛莫夫》所寫的《什麼是奧勃洛莫夫性格?》,提出奧勃洛莫夫的性格特徵是農奴制時代的典型產物。他分析奧斯特羅夫斯基的戲劇創作的《黑暗中的王國》、《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指出《大雷雨》中的卡特琳娜代表了人民對光明的追求[4]

1860年五月,在朋友們的堅持下,他出國療養以治療肺結核。他到過德國、瑞士和義大利,加里波第領導的義大利民族獨立運動讓他寫了一系列文章。1861年7月他返回俄國,11月因急性肺結核去世,年僅25歲。他葬於聖彼得堡的沃爾科莫公墓別林斯基墓的旁邊。

參考文獻

  1. ^ Russian Literature, Peter Kropotkin, McClure Phillips, NY, 1905.
  2. ^ 張英倫主編,《外國名作家傳》(上),276頁,1979年
  3. ^ 杜勃羅留波夫文學評論選,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4. ^ 張英倫主編,《外國名作家傳》(上),277頁,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