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尼古拉·奧加爾科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古拉·奧加爾科夫
出生1917年10月30日儒略曆10月17日]
俄羅斯共和國特維爾省莫洛科沃村
逝世1994年1月23日(1994歲—01—23)(76歲)
 俄羅斯莫斯科
效命 蘇聯
軍種陸軍
服役年份1938年-1994年
軍階蘇聯元帥
統率蘇軍總參謀部
參與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獲得勳章
蘇聯英雄 (1977年頒授)
列寧勳章 — 1977 列寧勳章 — 1980 十月革命勳章 — 1987 紅旗勳章 — 1969
一級蘇沃洛夫勳章 — 1981 衛國戰爭勳章 — 1945 衛國戰爭勳章 — 1985 二級衛國戰爭勳章 — 1944
紅星勳章  — 1954 紅星勳章  — 1967 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勳章 戰功獎章
紀念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獎章 保衛蘇聯北極地區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三十週年獎章 攻克布達佩斯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老兵獎章
開墾處女地獎章 蘇維埃陸軍海軍三十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四十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六十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七十周年獎章 一級圓滿服役獎章
指揮官十字級波蘭復興勳章
列寧獎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俄語: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Огарков,1917年10月30日—1994年1月23日),蘇聯軍事領導人,1977年晉升蘇聯元帥。曾任蘇軍總參謀長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

生平

1917年生於特維爾省莫洛科沃村(現屬特維爾州馬洛科夫斯基區)。14歲開始在集體農場參加工作。1938年參加蘇聯紅軍,1941年畢業於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在西部方面軍作戰,任步兵第17師第1團工程兵主任。1941年9月,任卡累利阿方面軍工程部高級工程師。1942年2月,任步兵第289師某團總工程師。同年6月,任海軍步兵第61旅工程兵主任。同年12月,任第32集團軍工程兵副參謀長。1943年8月,任卡累利阿方面軍工程兵作戰處處長助理。1944年5月,任步兵第122師工程兵主任,11月隨軍轉隸烏克蘭第二、第三方面軍,參加卡累利阿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佩察莫-希爾克內斯布達佩斯維也納等戰役戰鬥[1]。1945年春,在匈牙利的一次戰鬥中受重傷。1945年加入聯共(布)[2]

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任喀爾巴阡軍區第27軍工程兵參謀長助理。1947年畢業於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軍事作戰與工程系。歷任濱海軍區工程兵副主任、主任。1949年1月調至遠東軍區總司令部,歷任作戰處處長、副參謀長。1957年晉升少將,1959年畢業於總參謀部軍事學院,任駐德集群近衛摩托化步兵第20師師長。1961年12月,任白俄羅斯軍區參謀長兼副司令。1965年12月,任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司令[1]

1968年4月,任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第一副總參謀長。1974年3月至1977年1月,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國家技術委員會主席。奧加爾科夫深得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的賞識和重用,1977年1月被提拔為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蘇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1977年1月14日,晉升蘇聯元帥。1979年,他反對出兵阿富汗,為此與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激烈辯論[3]。1983年9月和12月,奧加爾科夫先後就海馬島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和蘇美核談問題舉行記者招待會,以蘇軍最高發言人身份闡述蘇聯的政策和立場。奧加爾科夫不斷上升的地位使他同老上司烏斯季諾夫及其他高官間的矛盾加深,從而失去了庇護傘。他在契爾年科就任總書記後的1984年9月被解職,調任西部戰區總司令[4]

1988年8月至1992年1月,任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1990年至1991年8月,任全蘇退伍軍人、勞工、武裝部隊和執法機構公共理事會主席。1992年1月,任俄羅斯聯邦國防部顧問、獨立國家國協聯合武裝力量總參謀長顧問[1]

奧加爾科夫是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66年-1971年)、中央委員(1971年-1991年),第七至十一屆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1966年-1989年)。

獲蘇聯英雄1次,列寧勳章2枚,十月革命勳章、紅旗勳章、一級蘇沃洛夫勳章各1枚,一級衛國戰爭勳章2枚,二級衛國戰爭勳章1枚,紅星勳章2枚,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勳章1枚,獎章多枚。

1994年1月23日在莫斯科逝世,葬於新聖女公墓[5]

影響

奧加爾科夫之墓

在軍隊建設方面,奧加爾科夫在較早就意識到軍事領域的時代變化。他在1979年指出:「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迅速發展,精確制導武器將會大量湧現,從而推動新的軍事革命」。他積極開展武器裝備的更新改造和新型作戰部隊的試驗,1981年被授予列寧獎。然而這些嘗試與蘇軍當時僵化的體制編制對立,未能得到蘇聯高層的支持。與此同時,在冷戰中與蘇聯對立的美國卻從中深受影響,大力推進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6]

奧加爾科夫還提議在軍區的基礎上組建各軍種聯合戰略集群,並賦予集群司令部在其戰區的高度獨立性[7]。他首先在遠東推行組建戰略方向總司令部,實現對陸軍方面軍、空軍集團軍、國土防空軍部隊和海軍艦隊的聯合指揮。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到蘇聯解體,戰略方向總司令部也未能完全建立[8]

軍階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е заделы маршала Огаркова. Красная звезда. 2007-10-26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2) (俄語). 
  2. ^ Владимир Лобов. Военная элита России: советский период, 1917-1991.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правочник. Москва: Вече. 2010: 431 [2020-06-29]. ISBN 97859533463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1) (俄語). 
  3. ^ Александр Кочуков. Стратег и политик. Красная звезда. 2002-10-31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俄語). 
  4. ^ 解之. 苏军总参谋长为何易人?. 國際展望. 1984, (20): 4–7. ISSN 1006-1568. 
  5. ^ Сергей Птичкин. Как идеи Огаркова повлияли на передовые армии мир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019-11-03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30) (俄語). 
  6. ^ 苏军“奥加尔科夫革命”为何错失机遇?. 華夏經緯網. 2008-01-08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7. ^ 取消沿袭一个半世纪"军区制" 俄军将变更强大?. 中國網. 2010-08-02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30). 
  8. ^ 羅朝文. 俄军改革的结构嬗变:削减军区数量突出战略重点. 解放軍報. 2014-03-14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30). 

外部連結

軍職
前任:
維克托·庫利科夫
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
1977年1月-1984年9月
繼任:
謝爾蓋·阿赫羅梅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