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山茱萸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山茱萸目 Cornales
科: 山茱萸科 Cornaceae
屬: 山茱萸屬 Cornus
種:
山茱萸 C. officinalis
二名法
Cornus officinalis

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山茱萸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其成熟果實為中藥,別名山萸肉藥棗棗皮蜀酸棗肉棗薯棗雞足實棗萸肉天木籽山芋肉實棗兒山萸

形態

山茱萸為山茱萸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7米。樹皮為淡褐色,成剝裂的薄片狀。嫩枝綠色,老枝呈黑褐色。山茱萸的單葉對生,葉片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2厘米,寬3-4.5厘米,基部呈楔形,頂端漸尖,葉片上面稀疏地覆蓋著絨毛,葉片下面的絨毛較密,有6-8對側脈,葉脈之間覆蓋有黃褐色絨毛。山茱萸的花在清明時節先於葉片開放,傘形花序,生於小枝頂端或枝腋處;有4裂花萼,黃綠色;4裂花瓣,黃色;4枚雄蕊;花盤為環狀,肉質;子房下位,有2室。山茱萸的核果長橢圓形,外表光滑,秋分寒露時節成熟,熟時深紅色。種子長橢圓形,兩端鈍圓。花期在春季,果期在秋季。

山茱萸是北溫帶和北亞熱帶樹種,主要分布於東亞國家,如:中國日本朝鮮等。

種植

生長習性

山茱萸適宜在陰涼、濕潤、土質疏鬆肥沃、背風的環境下生長。在生長發育期需水量很大,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環境才能滿足生長。

山茱萸栽值後一般4-6年可以開花結果,15年左右進入盛果期,除花期怕寒冷侵襲外,產量比較穩定,平均畝產棗皮20多公斤。山茱萸的壽命很長,一百年以上仍然可以正常結果。

採制

一般在秋末冬初,當果實變紅時就可以採收。用文火將果實烘烤或置於沸水中略燙後,捏出果核,曬乾或烘乾即可。

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除雜草。幼苗期苗高15厘米時可鋤草並追肥1次。若小苗太密,在苗高12~15厘米時可間苗。幼苗鬆土施肥2~3次。當年幼苗達不到定植高度時,入冬前澆1次凍水,加蓋雜草或牛馬糞,以利保溫保濕安全越冬。  

(2)定植後的管理  

①灌溉 一年應有3次大灌溉。第一次在春節發芽開花前,第二次在夏季果實灌漿期,第三次在入冬前。  

②除草施肥每年中耕除草4~5次。春秋兩季各追肥1次,10年以上大樹每株施人糞尿5~10公斤。追肥時期以4月中旬的幼果初期效果最佳。盛花及坐果期追肥,噴0.1%硼溶液效果也較好。  

③剪枝幼樹高1米時,2月間打去頂梢,促側枝生長。幼樹期,每年早春將樹基叢生枝條剪去,促主幹生長。修剪以輕剪為主,促進營養枝迅速轉化為結果枝。將過細、過密的枝條及徒長枝從基部剪掉,以利通風透光,提高結實率。對於主枝內側的輔養枝,應在6月間進行環狀剝皮、摘心、扭枝,以削弱生長勢,促進早結果,早豐產。幼樹每年培土1~2次,成年樹可2~3年培土1次,若根露出土,應及時壅根。山茱萸栽培的田間管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藥用

山茱萸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一名蜀棗,生山谷。」;《名醫別錄》中記載:「生漢中山谷及琅邪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采實,陰乾。」;《本草綱目》中稱山茱萸為肉棗。

炮製後的飲片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厘米,寬0.5-1厘米。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有光澤。肉質柔軟。

山茱萸性微溫,味酸、澀,歸肝、腎經。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等症。命門火熾、素有濕熱及小便不利者不宜使用。

應用於腎氣丸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杞菊地黃丸八仙長壽丸桂附地黃丸益明地黃丸濟陰地黃丸方劑中。此外,民間也用鮮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飲料。

化學成份

含有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7-O-甲基莫羅忍冬甙(7-O-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鱉甙(loganin)、山茱萸鞣質1、2、3(cornus tannin l,2,3)、山茱萸甙皂甙鞣質維生素A樣物質、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等。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植物名實圖考·山茱萸》,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