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自然科學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延安自然科學院舊址
遠觀延安自然科學院
延安自然科學院科技館
1940初,陝甘寧邊區政府林伯渠(左一)、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陳康白(右三)等勘察延安自然科學院校址

延安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延安創建的一所進行科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高等院校,校址在延安南門外杜甫川。它在當時是中國共產黨控制地區進行自然科學教學的最高學府,又是進行自然科學學術活動的中心。

背景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積累了大批黨、政、軍幹部與抗日青年。這時延安的抗日大學馬列學院魯迅藝術學院陝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等均為純文科,且都是速成教育,學制僅八個月至一年半。而一些科學方面的專家人才(如德國哥廷根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博士陳康白)與理工科專業大學未畢業的抗日青年到了延安後,為了培養積蓄中共自己的科學技術幹部,於1939年5月建立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1940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改為延安自然科學院,由中央文委領導。第一任院長是李富春,第二任院長是徐特立。1943年4月至1944年5月副院長陳康白主持工作,並於1944年5月被任命為第三任院長。1944年10月,陳康白王震的南下支隊遠征南方,李強為第四任院長。

機構組成

教育處長屈伯川、幹部處長衛之、總務處長陳寶誠/楊作材。

延安自然科學院下設有大學部和中學部。

大學部設有物理化學、地礦學和生物學等四個系。徐特立於1941年10月提出了科學教育機關、科學研究機關和經濟建設機關三位一體,與軍工局、建設廳等機關所屬的工廠、農場結合起來,共同組成「學校管理委員會」,因此把化學系改為化學工程系,物理系改為機械工程系,生物系改為農業系。學制三年。大學部支部書記李華輯,各系主要領導有李蘇、閻沛林、張朝俊、樂天宇(兼邊區林務局長)等。1940年9月首批20名學生入學,先複習高中課程,包括立體幾何、平面幾何、解析幾何、大代數,院長李富春講授《黨的建設》課。轉入本科學習後,開設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兩門政治課和俄文等。孫鴻儒講授高等數學,李蘇講授物理化學,副院長陳康白博士講授有機化學。結合邊區經濟建設,在科研生產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 發明了野生馬蘭草作為原料的造紙技術,解決了邊區缺乏木漿、麥稈等傳統造紙原料的問題。
  • 在三邊勘察鹽礦,用鹽田曬鹽技術,成為邊區的重要產品;
  • 勘察編寫了《陝甘寧邊區森林考察報告》,建議開發南泥灣;
  • 「豐足牌」火柴
  • 創辦玻璃廠:解決了邊區的煤油燈燈罩、平板玻璃、耐酸陶瓷、耐火材料
  • 染料廠:從野生植物和黑豆中提取天然染料,解決了軍衣染色的原料
  • 煉鐵廠
  • 火藥廠
  • 延長油礦
  • 設計修建了邊區水壩、安裝了水輪機,
  • 設計建設了楊家嶺「七大」會議大禮堂,

中學部設有預科和初中兩個部分。

發展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