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沖 (1904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沖
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任期
1941年3月—1941年8月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03年
 大清浙江省樂清縣
逝世1941年8月11日(1941歲—08—11)(38歲)
 中華民國重慶
國籍 大清(1903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1941年)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 交通大學北京鐵道管理學院
  • 哈爾濱法政大學
經歷
  • 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總幹事
  •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電影科科長
  • 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電影事業處處長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六部主任秘書
  • 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張沖(1903年—1941年8月11日[1])原名,字淮南,一作懷南,號御虛浙江省樂清縣(今樂清市北白象鎮茗嶼琯頭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官員。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牽線人。[2][3]

生平

張沖自幼好學,1919年夏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在校期間受五四運動影響,曾與同學鄭亦同蕭錚等人組織醒華學會,被推為理事會主席。1922年中學畢業後,考入交通大學北京鐵道管理學院,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轉入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不久因俄文難以進步,又考入哈爾濱法政大學。1926年赴莫斯科短期留學。回到中國東北後,因反對奉系張作霖親日,被奉軍逮捕,判處有期徒刑三年。1928年東北易幟後出獄,曾回到原籍休養越月。後被任命為中國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特派員,兼《民國日報》社社長,並主辦《哈爾濱日報》。1930年,調任中國國民黨天津市黨部委員,辭不就任。不久,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統局的前身)總幹事和設計委員。[2][3]任內於1932年2月製造伍豪事件,造謠稱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已脫離中共,被中共方面駁斥[4][5]

1933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電影科科長。1934年,出國考察蘇聯德國土耳其義大利等國的政治、經濟,著有《蘇德土意訪問錄》一書。後來調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電影事業處處長兼國際新聞攝影社社長。1935年,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陳立夫同赴蘇聯參加中蘇復交談判。[2][3]

1935年10月1日,中共發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4月某日,上海申報》刊登一則「尋人啟事」稱要找「伍豪」,請被尋者見報後在1936年5月5日去上海北四川路新亞酒店某號房間同落款者一晤,「有要事相商」。這則啟事由張沖制定,當時張沖奉命尋找中國共產黨,以共商國共合作大計。啟事發表後,張沖派人日夜守在新亞酒店,終於同中共地下黨負責人潘漢年取得聯繫。潘漢年奉命和張沖、陳立夫等人在上海南京多次接觸商談國共合作問題,取得一定諒解。[5]

1937年西安談判期間國共兩黨代表周恩來(右)、葉劍英(左)、張沖(中)在西安紅軍聯絡處門前。

西安事變期間,張沖作為蔣介石的隨行人員被扣押在西安[5]西安事變前後,張沖在國共兩黨間周旋,曾陪中共領導人周恩來一上莫干山、兩上廬山蔣介石談判,促使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後來周恩來在《悼張淮南先生》一文中稱:「因先生之力,兩黨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2][3]張沖日益受蔣介石重視,成為代表蔣介石同中共及蘇聯秘密聯絡的專使。[5]1937年5月,張沖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六部主任秘書。1937年8月任考察蘇聯實業團副團長,赴蘇聯接洽蘇聯軍援中國事宜。回國後,在漢口創辦俄文專修學校,自任校長,培養俄文翻譯人才。1938年9月,調任甘肅省建設廳廳長,但未就任。1938年秋,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顧問事務處處長,負責友邦援華軍事顧問(其中以蘇聯顧問為最多)的接待工作。1939年起,國共摩擦迭起,張沖為國共團結抗日奔走。1941年3月,兼代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2][3]

1941年6月,張沖患惡性瘧疾。1941年8月11日,張沖在重慶郊外的雲龍旅館山洞內病逝,年僅38歲。[2][3][5]中國各界名人紛致唁電。蔣介石親題輓聯為:「赴義至勇,秉節有方,斯人不永,干將沉光。」8月13日,毛澤東致電張沖家屬,弔唁張沖逝世[6]:320。中共毛澤東林祖涵吳玉章董必武陳紹禹秦邦憲鄧穎超1941年11月聯名輓聯:「大計賴支持,內聯共,外聯蘇,奔走不辭勞,七載辛勤如一日;斯人獨憔悴,始病寒,繼病瘧,深沉竟莫起,數聲哭泣已千秋。」周恩來所送輓聯為:「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朱德彭德懷所送輓聯為:「國士無雙斯人不存,九原可作萬里相招。」葉劍英李克農所送輓聯為:「豺虎尚縱橫,大局豈堪重破壞;巴渝多霧瘴,忠魂何忍早游離。」追悼會之日,馮玉祥、邵力子、周恩來、董必武、蔣介石到場。蔣在行禮之後即退出。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講話:淮南先生深具愛國熱誠,雖為調統中人,但無調統習氣,與人共事公正誠摯,雖有黨格、人格之異,但愛國一心,人格共同;並贈其妻萬元為撫恤金。1941年11月9日,周恩來專門在《新華日報》發表《悼張淮南先生》一文。[2][3]

張沖遺體淺葬於重慶歌樂山,斯日周恩來與董必武參加執紼。1995年,張沖的骨灰移葬家鄉樂清市琯頭村。[2]

參考文獻

  1. ^ 其出生年份另有1904年一說。但據《浙江省人物誌》及厲海歐《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牽線人張沖——從樂清市檔案館館藏張沖檔案談起》,其出生年份為1903年。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厲海歐,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牽線人張沖——從樂清市檔案館館藏張沖檔案談起,浙江檔案2009(4):34-3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浙江省人物誌編纂委員會,浙江省人物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 馬雨農編. 张冲传.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2.06: 96–97. ISBN 978-7-5126-0895-5. 
  5. ^ 5.0 5.1 5.2 5.3 5.4 秦利,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于2016-10-22查阅. [2016-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2). 
  6. ^ 馮蕙、劉益濤、高風、姜國珍.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主編逄先知,副主編馮蕙、姚旭、趙福亭、吳正裕 , 編.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 ISBN 7-01-001818-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