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璀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璀琳,全名古斯塔夫·馮·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1842年—1913年1月4日)是一名英籍德國人,是19世紀後期中國外交和天津租界城市開發中的關鍵人物。

服務中國海關

1842年出生於德國亞琛附近的於利希(Jülich)小城的一個官僚貴族家庭。1864年來到中國,服務於中國海關,任四等幫辦。1876年任煙臺東海關稅務司,1877年—1882年、1884年—1896年、1900年—1904年,先後三次出任天津海關稅務司,任期累計達22年。(按規定在一地任職不得超過兩年)

參與中國外交

在這25年中,1876年,在中英煙臺條約談判中,身為煙臺海關稅務司的德璀琳與清政府全權代表李鴻章初次相識,李鴻章很賞識德璀琳的協助和才幹,翌年德璀琳調任天津海關稅務司,與李鴻章交往開始密切,二人逐漸建立了「深厚而持久的友誼」。此後25年中,由於李鴻章的信任,德璀琳參與了中國許多外交事件。包括中俄伊犁交涉;1884年中法戰爭中,德璀琳促成李鴻章與法國水師總兵福祿諾的「李福會談」與《中法簡明條款》的簽訂;1886年,代表清政府與羅馬教廷和法國政府交涉,妥善處理北京蠶池口天主教堂搬遷到西什庫事件,並與羅馬教廷協商互派使節,因法國政府的阻撓才告落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派德璀琳作為非正式代表秘密前往日本與伊藤博文議和。當時,北京的外交使團如果不先到天津拜見李鴻章和德璀琳,就什麼事也辦不成。有一位英國人評論說,德璀琳是中國實際意義上的外交部長。

開創中國郵政

天津海關遂成為海關郵政的中心。1878年,清朝總理衙門委託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創辦郵政,考慮到天津的地理優勢,赫德指定德璀琳在天津英租界設立郵政總辦事處,在天津、北京、煙臺、牛莊、上海設立華洋書信館,同時發行一套三枚以蟠龍為圖案、上印「大清郵政」字樣的郵票。這是近代中國郵政事業的肇始。1886年11月6日,德璀琳創辦天津第一份英文報紙《中國時報》。

擴展和建設天津英租界

從1878年到1893年(中間除了1882年至1884年)的13年間,德璀琳先後10次被推舉為英租界董事長。

1882年,德璀琳徵得赫德和李鴻章的同意,按貨物價值千兩收銀一兩,作為鋪設天津英租界道路和綠化的費用。不久,在英租界內建成了天津第一條砂石路「德璀琳路」(今大同道附近)。三年後,英租界的城市建設初具規模,租界內條條林蔭大道修築整齊,租界成為理想的住宅區。 1892年,德璀琳又募集白銀,開始修建津京大道。

德璀琳是天津英租界擴張的主要策劃者,1887年,推動收買海大道(今大沽路)與牆子河(今南京路)之間的800土地(大於原租界),開發房地產,10年後這裡正式併入英租界(擴充界)。

1889年,由德璀琳發起,英租界工部局耗銀32000兩,在維多利亞道(今解放北路),建造規模宏大的市政大廈戈登堂(即今市政府所在地),1890年5月,戈登堂舉行落成典禮。

1886年,德璀琳得到佟樓以南「養心園」土地,建造了賽馬場(今工業展覽館一帶)、「鄉誼會」(今幹部俱樂部)和天津最豪華的別墅「德璀琳大院」(已被拆除),並出資從英租界至賽馬場越界修築了馬廠道(今馬場道),英租界巡捕站崗,使賽馬場和馬廠道事實上被英租界控制。

1895年,天津德租界開闢後,也將界內一條馬路命名為「德璀琳街」(今河西區紹興道)。

參與中國教育

1887年,德璀琳在海關道周馥的協助下,在大營門外梁家園辦了一所博文書院,可是因為經費等等一系列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最後只得把校舍抵押給了德華銀行。甲午戰爭後,興起教育救國思潮,天津海關道盛宣懷於1895年,呈請直隸總督王文韶轉奏清政府,要求在原博文書院校舍,開辦「北洋西學堂」,得到光緒皇帝的批准。當年天津最早的一份中文報紙《中國時報》,立即發表了這一消息。

葬於天津

1904年11月,德璀琳與開平礦務局總辦張翼赴倫敦與英國墨林公司(Morling CO.)打官司勝訴,事後每年從開平公司秘密領取幾百兩銀子的車馬費。此事被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得知,德璀琳被迫辭去天津海關稅務司一職。1913年1月4日,德璀琳死於天津,葬於德璀琳大院的一角。當時《京津泰晤士報》發表評論:在將近40年的時間裡,他在華北占有如此優越而又如此有威力的地位,以致我們不可能在想到天津時而不想到他。

家庭

德璀琳一生無子,生了5個「善交際、愛運動」的女兒,大女婿是他推薦給李鴻章擔任旅順海軍基地工程師和教練的德商漢納根,二女婿美國人臘克是美豐銀行的經理,三女婿包爾曾任奧國駐天津領事,四女婿英國人納森是開灤礦務局總經理,五女婿是英國的駐華使館武官。由於德璀琳全家顯赫的地位,「他的家庭在整整一代里成為天津的社交中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