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科幻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56年12月《星雲科幻》,封面由詹姆斯·斯塔克設計,科幻美術史學家戴維·哈迪稱讚他「以嚴肅態度刻畫出人類在科技面前不過螻蟻」的思想[1]

星雲科幻》(英語:Nebula Science Fiction)是蘇格蘭歷史上首本科幻雜誌,於1952至1959年出版,彼得·漢密爾頓主編。漢密爾頓利用父母印刷公司的閒置產能印刷雜誌,但公司還有其他業務,所以早期出版很不規律。1955年,他開始在都柏林的工廠印刷,出版周期略有改善,但直到1958年才開始按月刊穩定發行至1959年。《星雲科幻》的大部分讀者來自其他國家,英國境內買家僅占四分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南非和澳大利亞開始管制外國期刊進口,英國還對刊物加收銷售稅,導致漢密爾頓的財務負擔加重,雜誌很快停刊,最後一期是1959年6月號。

漢密爾頓竭力鼓勵新作家投稿,而且稿酬費率高於競爭對手,這都成為雜誌深受作家青睞的重要原因。漢密爾頓起初無法同美國市場競爭,但他採取向每期最受歡迎的小說增發獎金等手段追趕,最終達到與美國業界領先雜誌並駕齊驅的高度。許多知名作家在《星雲科幻》發表處女作,如羅伯特·西爾柏格布賴恩·阿爾迪斯鮑勃·肖等。雜誌很受科幻愛好者好評,據作家肯·布爾默回憶,「許多(科幻)愛好者都視其為最喜歡的英國科幻雜誌」[2]

出版史

1952年,18歲的彼得·漢密爾頓(Peter Hamilton)剛剛離開學校準備找份工作,因健康狀況欠佳不能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3]。他的雙親在格拉斯哥開辦印刷廠,名為冠點出版社(Crownpoint Publications),但業務量還不足以保持機械全天候運轉。漢密爾頓夫婦打算利用機器的閒置產能進軍出版業,並接受兒子的建議發行科幻小說平裝書。冠點買下兩部小說版權後聯繫當地批發商負責分銷,但批發商表示平裝書很難賣,辦成定期出版的雜誌才可能熱賣。《星雲科幻》由此誕生,創刊號為1952年秋季刊,共賣出4000份。[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952 1/1
1953 1/2 1/3 1/4 2/1 2/2
1954 2/3 2/4 9 10 11
1955 12 13 14
1956 15 16 17 18 19
1957 20 21 22 23 24 25
1958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1959 38 39 40 41
《星雲科幻》出版詳細資訊,表格最左側是年份,上方是月份,其他數字
代表「號/期數」,前四期分別是1952年秋、1953年春、1953年夏和
1953年秋,第五期開始標示月份[4]

宣傳廣告聲稱《星雲科幻》是「蘇格蘭第一本科幻雜誌!!」[5]。許多英國科幻愛好者協助漢密爾頓製作雜誌,包括肯·斯萊特奧布里·文森特·克拉克Aubrey Vincent Clarke)和約翰·布魯納John Brunner[3]威廉·坦普爾William F. Temple)不但以顧問身份參與,還協助編輯文稿[6]。雜誌資金均由漢密爾頓提供,但他必須拿到每期發行收入後才有錢投入下一期[3]。此外,冠點出版社還有其他業務,所以早期《星雲科幻》的出版周期很不規律。發行12期後,印刷排期上難以調和的矛盾促使漢密爾頓把雜誌外包給都柏林某印刷廠,不再與父母的工廠合作。此後的雜誌發行周期略有改善,基本能滿足雙月刊計劃,但還是偶有延誤。[4]漢密爾頓定下的稿酬費率為每千字21先令[3],相當於每字0.3美分[7],雖無法與美國市場相比,但已經超過英國同期雜誌《正宗科幻》(Authentic Science Fiction)支付的每千字20先令[3][8]。漢密爾頓還為每期讀者最喜歡的作品提供兩先令或五先令獎金,對許多作家頗具吸引力[3],後來他還把知名作家的稿費增至每字兩便士(相當於2.3美分)[3][7][注 1],超出當時包括《新世界》(New Worlds)在內所有的英國雜誌,已經接近美國雜誌的頂尖水平[3]。支持高稿酬的同時,漢密爾頓還願意與新作家合作,促使他們優先考慮《星雲科幻》[9]

根據漢密爾頓發表在1957年9月雜誌上的社論,《星雲科幻》當時的發行量約為四萬冊。1958年1月,雜誌開始遵循月刊周期出版並一直堅持到1959年初[4]。雜誌發行量雖大,但英國本土買家僅占約四分之一,澳大利亞市場也有約四分之一,美國約有三分之一,南非也有近一成。20世紀50年代末,南非和澳大利亞因經濟原因相繼開始限制外國雜誌進口,雜誌收入大減,英國增收銷售稅之舉更是雪上加霜,漢密爾頓被迫停刊,最後一期是1959年6月刊,雜誌共持續41期。 [4][10]此外,漢密爾頓的身體狀況也是他決定停刊的重要原因[11]

內容和評價

漢密爾頓最初的打算是發行平裝書,並為此購得兩部小說版權,分別是E·R·詹姆斯(E.R. James)的《機器人從不哭泣》(Robots Never Weep)和F·G·雷耶(F.G. Rayer)的《放牧我等》(Thou Pasture Us)。兩篇文章後來用在前兩期雜誌上,餘下的位置很少,但主編還是在創刊號登載范·沃格特的短篇小說,第二期刊登約翰·布魯納和埃德溫·查爾斯·圖布Edwin Charles Tubb)的短文,並伴有其他知名度不及的作家文章。[3][12]雜誌上另有沃爾特·威利斯Walt Willis)主持的專欄《電動粉絲》(The Electric Fan),之後更名《粉絲全景圖》(Fanorama),主要涉及科幻粉絲文化[2]

許多英國知名作家開始與《星雲科幻》合作,如威廉·坦普爾和埃里克·弗蘭克·羅素Eric Frank Russell),一同出現的還有新作家。漢密爾頓樂於同新人合作,1953年多位把處女作賣給《星雲科幻》的寫手之後成為名家,如布賴恩·阿爾迪斯(Brian Aldiss)、巴靈頓·貝利Barrington Bayley)和鮑勃·肖(Bob Shaw[2][注 2]。不過,這些作品並非全部刊登在1953年的雜誌上,例如阿爾迪斯的《T》是在1956年11月刊載,此時作者已有其他作品問世。貝利的處女作至今尚無定論,有可能是1959年11月刊登的《鞏固》(Consolidation),也有可能是沒有刊載的文章[注 3]

羅伯特·西爾柏格聽說《星雲科幻》後覺得不大可能會有多少美國作家向漢密爾頓投稿,所以馬上開始把自有作品寄給雜誌,事後覺得漢密爾頓對他幫助很大[注 4]。1954年1月11日,雜誌買下西爾伯格的處女作《戈耳工星球》(Gorgon Planet[14][注 5]。阿爾迪斯對漢密爾頓的看法和西爾伯格類似,稱讚漢密爾頓是「對新手充滿同情的編輯,而且很有耐心」[2]

其他在《星雲科幻》發表早期作品的作家包括哈蘭·艾里森約翰·托馬斯·菲利菲特John T. Phillifent)和詹姆斯·懷特James White[2]。科幻史學家麥克·阿什利Mike Ashley)認為,漢密爾頓挑選的素材堪稱「優秀作家各類作品」的典範,而且大多出人意表,只是這些作品如今因年代久遠大多已知者寥寥,僅有阿爾迪斯的《史密斯爆裂傳奇》(Legends of Smith's Burst)和《啞劇》(Dumb Show)等少部作品例外[3][4]。雜誌出版周期難以保證,所以只連載過一部小說,即肯·布爾默(Ken Bulmer)的《神的智慧》(Wisdom of the Gods),從1958年7月開始,共分四期[4]。漢密爾頓還曾計劃連載羅伯特·海萊因的小說,但尚未落實便被迫停刊[15]

雜誌封面由傑拉德·奎因(Gerard Quinn)等人創作,其中包括埃迪·瓊斯Eddie Jones)的早期作品[16][17]。科幻史學家菲利普·哈伯特(Philip Harbottle)認為,為《星雲科幻》繪製封面的蘇格蘭畫家以詹姆斯·斯塔克表現最佳,他從1956至1958年共為雜誌創作九幅封面[18]。科幻美術家兼美術史學家戴維·哈迪David A. Hardy)稱讚斯塔克「以嚴肅態度刻畫出人類在科技面前不過螻蟻」的思想[1]。雜誌內頁插圖由哈里·特納(Harry Turner)等人創作,哈伯特認為他的作品有「半印象主義」風格,堪稱「視覺震撼」[19]。雜誌封底從1954年10月開始刊登黑白畫作,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亞瑟·湯姆森Arthur Thomson)的作品[2][12]。作家肯·布爾默認為,這些封底畫作讓雜誌呈現出「極其獨特的風味」[2]

《星雲科幻》是20世紀50年代英國科幻雜誌的代表作品[2],不但深受作家歡迎[20]而且據布爾默回憶還創作出許多作家和讀者眼中其他雜誌都無法企及的特殊魅力,「許多(科幻)愛好者都視其為最喜歡的英國科幻雜誌」。圖布曾在《星雲科幻》刊登很多大獲成功的小說,在他看來,作家為漢密爾頓寫稿時首先想到的已經不是稿費,而是希望能寫出好作品,他們都把《星雲科幻》當成自家雜誌,所有人一起組成快樂、融洽的大家庭。[2]

書目詳細資訊

《星雲科幻》共發行41期,主編均為彼得·漢密爾頓。其中前12期由冠點出版社發行,但從1953年12月開始不再標識出版社名稱;漢密爾頓從1955年9月起直接充當出版商。除最後兩期要價12.5便士外,其餘各期均為十便士。[4]

雜誌採用加大文摘規格,長22厘米,寬14厘米。前三期為120頁,之後三期增至128頁,第七期130頁,第八期136頁,第九至12期128頁,均下的均為112頁。所有雜誌按出版順序編號,前八期分成兩,每卷四期。[4]

第30至39期《星雲科幻》在美國出版,定價35美分,但比蘇格蘭推遲四個月,所以是從1958年9月發行至1959年6月[21]

注釋

  1. ^ 據邁克·阿什利(Mike Ashley)記載,每千字21先令相當於每字半美分,漲價後的每字兩便士相當於三美分,但當時美元兌換英鎊的匯率是2.8美元兌換一英鎊,所以阿什利的計算應該有誤[3][7]
  2. ^ 據阿爾迪斯所言,他開始寫作時,《星雲科幻》是英國市場最令人興奮的雜誌,相比之下《正宗科幻》就顯得無聊[13]
  3. ^ 據科幻史學家麥克·阿什利記載,漢密爾頓、阿爾迪斯和貝利都不記得上述細節[3]
  4. ^ 西爾伯格引述漢密爾頓1953年7月寫給他的信:「如果你想試試,我很高興繼續提供建議。要是你能通過《星雲科幻》成為大人物,那對我來說意義就像對你本人一樣重大」。[14]
  5. ^ 哈里·哈里森本已在漢密爾頓之前敲定《戈耳工星球》,打算在《火箭故事》(Rocket Stories)或《超級科幻》刊登,但尚未落實兩本雜誌便已停刊。哈里森要在出版後才支付稿酬,所以西爾伯格可以再賣給漢密爾頓,為此他拿到12.6美元稿費。[14]

參考資料

腳註

  1. ^ 1.0 1.1 David Hardy, "Art and Artists", in Holdstock,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 12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Ken Bulmer, quoted in Harbottle & Holland, Vultures of the Void, pp. 81–85.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p. 86–8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Mike Ashley, "Nebula Science Fiction", in Tymn & Ashley,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pp. 419–423.
  5. ^ galaxy-195303.
  6. ^ Philip Harbottle, "Introduction", in Bounds, Best of Sydney J. Bounds, Vol. 1, p. 12.
  7. ^ 7.0 7.1 7.2 MeasuringWorth.
  8. ^ Ashley, History of the Science Fiction Magazine Vol. 3, pp. 68–71
  9. ^ Philip Harbottle, "Remembering Phil High", in Fantasy Adventures 13, p. 122.
  10. ^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 230.
  11. ^ Ashley, History of the Science Fiction Magazine Part 4, p. 42.
  12. ^ 12.0 12.1 Series: Nebula Science Fiction (Peter Hamilton).
  13. ^ Brian Aldiss, "Magic and Bare Boards", in Aldiss & Harrison, Hell's Cartographers, p. 191.
  14. ^ 14.0 14.1 14.2 Silverberg, Phases of the Moon, pp. 12–13.
  15. ^ Clute, Science Fiction: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p. 103.
  16. ^ Richard Dalby & Mike Ashley, "Gerard Quinn", in Weinberg,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Artists, pp. 224–225.
  17. ^ Richard Dalby, "Eddie Jones", in Weinberg,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Artists, pp. 157–158.
  18. ^ Philip Harbottle, "James Stark", in Weinberg,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Artists, pp. 257–258.
  19. ^ Philip Harbottle, "Harry Turner", in Weinberg,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Artists, pp. 274–275.
  20. ^ Peter Nicholls and Frank H. Parnell, "Nebula Science Fiction", in Clute & Nicholls,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p. 861.
  21. ^ "Nebula Science Fiction", in Tuck,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Vol. 3, p. 578.

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