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號大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毛奇號
艦名出處 赫爾穆特·馮·毛奇
下訂日 1908年9月17日
建造者 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
動工日 1908年12月7日
下水日 1910年4月7日
服役日 1911年8月30日
結局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斯卡帕灣
技術數據
艦級 毛奇級
艦型 戰鬥巡洋艦大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22979噸
  • 滿載:25400噸[1]
全長 186.6公尺[1]
全寬 30公尺[1]
吃水 9.2公尺[1]
動力輸出
  • 設計:38246千瓦
  • 最大:63093千瓦[2]
動力來源 四軸,四台蒸汽輪機
速度
  • 設計:25.5節
  • 最大:28.4節[1]
續航距離 4120海里以14節[1]
乘員 1053人[1]
武器裝備
裝甲

毛奇號(德語:SMS Moltk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毛奇級大巡洋艦首艦,得名於19世紀的普魯士陸軍元帥赫爾穆特·馮·毛奇。它於1911年9月30日入役,為第二艘投入德國海軍使用的戰鬥巡洋艦。毛奇號及其唯一的姊妹艦格本號,是此前德國戰鬥巡洋艦設計馮·德·坦恩號的增大版本,它們的裝甲保護有所加強,並有一座額外的炮塔和多兩門主炮。相較於其英國競爭對手不倦級,毛奇號及格本號明顯更大、裝甲更好[註 2]

毛奇號參加了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部分主要艦隊行動,包括在北海多格灘海戰日德蘭海戰,以及在波羅的海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阿爾比恩行動。毛奇號也在戰爭期間多次遭到破壞:艦隻於日德蘭被大口徑火炮擊中,而在艦隊推進時也曾被英國潛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兩次。 隨著戰事於1918年11月結束,毛奇號隨公海艦隊大部被關押在斯卡帕灣,等待協約國決定艦隊的命運。為了防止被英國皇家海軍強占,該艦於1919年連同公海艦隊餘部一起被其船員自行鑿沉。毛奇號的殘骸於1927年6月10日被打撈上岸,並於1927年至1929年間在羅塞斯拆解報廢。

發展

在1907年5月的一次會議上,德國國家海軍辦公室決定基於獨級德語Einzelschiff戰鬥巡洋艦馮·德·坦恩號作進一步的增大設計。1908財年撥付的4400萬馬克使得主艦炮的設計尺寸具備從之前的280公釐(11英寸)增加至305公釐(12.0英寸)的條件。然而,時任國家海軍辦公室主任的海軍大臣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和建設部門一致主張,將火炮數量從八門增至十門更為可取,因為280公釐炮被認為足以與戰艦交戰。鐵必制還辯稱,鑑於英國皇家海軍偵察部隊的數量優勢,增加主炮數量而不是增加其口徑將更為穩妥。海軍參謀本部則提出,為了能在戰列線中作戰,新設計需要305公釐炮。最終,鐵必制號建設部門贏得了辯論,而毛奇級將配備十門280公釐炮。[5]它們安裝在五座雙聯裝炮塔內,其中三座位於艦隻中心線上:一座居前、兩座以背負式居後;另外兩座則為艦舯的錯列式翼炮塔[1]。建設部門還要求新艦具有與馮·德·坦恩號相同或更好的裝甲保護,最高速度至少為24.5節(45.4公里每小時)[5]

在設計過程中,由於中央堡壘的尺寸、裝甲厚度、彈藥儲備的增加以及鍋爐系統的重新布置,使得艦隻的噸位不斷增加[5]。當局最初僅計劃建造一艘新設計的艦隻,但迫於英德海軍軍備競賽的壓力,計劃被修正為兩艘。它們分別以「新造G艦」和「新造H艦」為代號進行訂購[註 3]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於1908年獲得了兩艘艦的建造合同,其中G艦被分配至1908-09年度建造,而H艦則被分配至1909-10年度動工。[7]G艦的合同於1908年9月17日頒發,建造編號為200。其龍骨架設於1908年12月7日,至1910年4月7日下水。1911年9月30日,G艦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並被命名為毛奇號。這是為了紀念陸軍元帥赫爾穆特·馮·毛奇,他是19世紀中葉普魯士陸軍的總參謀長。[1]

服役歷史

戰前

在1910年4月7日舉行的艦隻下水儀式上,由時任德國總參謀長陸軍大將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主持,並以他叔父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的名義為艦隻命名[8]。1911年9月11日,一群由船廠工人組成的船員將毛奇號從漢堡經由斯卡格拉克海峽轉移至基爾,以進行舾裝工作[9]。9月30日,該艦在首任艦長、海軍上校恩斯特·里特爾·馮·曼德語Ernst Ritter von Mann Edler von Tiechler的指揮下正式入役,並頂替裝甲巡洋艦羅恩號加入了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2]海上試航則持續至1912年4月1日結束[9]

毛奇於1912年在紐約

毛奇號是唯一曾到訪美國的德國主力艦。1912年5月11日,它在小巡洋艦斯德丁號不來梅號的陪同下離開基爾,於5月30日抵達維吉尼亞州漢普頓錨地。在美國東岸巡迴訪問了兩周後,它於6月24日返抵基爾。[9]1912年7月初,毛奇號又負責護送德皇威廉二世皇家遊艇英語Royal yacht霍亨索倫號英語SMY Hohenzollern出訪俄羅斯。回國後,毛奇號的艦長由海軍上校馬格努斯·馮·萊韋措德語Magnus von Levetzow接任[2];同時,該艦亦接任偵察部隊的旗艦,直至1914年6月23日,部隊司令才將他的旗幟轉移至新入役的戰鬥巡洋艦塞德利茨號。為了輪替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當局曾考慮將毛奇號部署至遠東,但當身處地中海的格本號也需要輪替時,該計劃被放棄了。毛奇號隨即被安排轉移接替其姊妹艦,但該計劃卻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打斷。[9]

一戰

如同一戰期間幾乎所有的德國主力艦一樣,毛奇號的行動稍微有些局限。然而,它確實參與了公海艦隊實施的大部分大型艦隊行動。在戰爭開始時,它被分配至第一偵察集群,受集群司令、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指揮。[9]

黑爾戈蘭灣海戰

1914年8月28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毛奇號便參加了黑爾戈蘭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1914)。當日上午,來自哈里奇部隊英語Harwich Force的英國輕巡洋艦襲擊了在黑爾戈蘭灣巡邏的德國驅逐艦。六艘德國小巡洋艦——科隆號史特拉斯堡號、斯德丁號、女性之贊號施特拉爾松德號阿里阿德涅號,出航對攻擊作出回應,並重創了英國襲擊者。然而,當由英國海軍中將戴維·貝蒂率領的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1st Battlecruiser Squadron於大約13:37抵達後,使德國艦隻很快便處於劣勢。[10]

連同第一偵察集群餘部一起,毛奇號於戰鬥當日早晨尚駐紮在威廉港錨區。至08:50,希佩爾向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發出請求,希望派出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前往解救受困的德國小巡洋艦。[11]毛奇號準備於12:10起航,但海水低潮使艦隻無法安全通過玉石灣英語Jade Bight河口的沙洲。在14:10,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才得以穿越沙洲;希佩爾遂命令護航的小巡洋艦退回至其艦隻身後,而他本人則在塞德利茨號艦上落後一個小時出航。在14:25,倖存的五艘小巡洋艦——史特拉斯堡號、斯德丁號、女性之贊號、施特拉爾松德號和阿里阿德涅號,與戰鬥巡洋艦完成集結。[12]塞德利茨號於15:10抵達現場,此時阿里阿德涅號已在戰鬥中遭到嚴重破壞並沉沒。希佩爾繼續謹慎地冒險前進,以尋找兩艘失聯的小巡洋艦美因茲號和科隆號,但一無所獲。至16:00,德國部隊掉頭返回玉石灣,於大約20:23抵達。[13]

炮擊雅茅斯

1914年11月2日,毛奇號跟隨希佩爾的旗艦塞德利茨號、馮·德·坦恩號和布呂歇爾號,在四艘小巡洋艦的陪同下,離開玉石灣並駛向英國海岸。這支部隊於翌日拂曉抵達大雅茅斯對開海面並炮擊了港口英語Raid on Yarmouth,而小巡洋艦施特拉爾松德號則在附近布下雷區。英國潛艦D5號英語HMS D5試圖攔截德國襲擊者,卻因觸及施特拉爾松德號布下的水雷而沉沒。此後不久,希佩爾命其艦隻返回德國海域。然而,當它們回到德國海域時,一場大霧籠罩了黑爾戈蘭灣,因此艦隻受命暫時停航直至能見度提高,這樣它們方可安全通過防禦雷區。裝甲巡洋艦約克號則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起航,並在前往威廉港的途中發生導航失誤,致使其駛入了一片德國雷區。它觸及兩枚水雷並迅速沉沒;岸防艦哈根號僅救起了127名船員。[14]

炮擊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

英格諾爾決定對英國海岸進行另一次突襲,希望以此吸引一部分大艦隊成員投入戰鬥,並將其摧毀[14]。在1914年12月15日03:20,第一偵察集群的毛奇號、塞德利茨號、馮·德·坦恩號、布呂歇爾號以及新近入役的德夫林格號,在第二偵察集群小巡洋艦科爾貝格號、史特拉斯堡號、施特拉爾松德號、格勞登茨號以及兩支魚雷艇區艦隊的陪同下離開玉石河口德語Jade (Fluss)。這些艦隻向北駛過黑爾戈蘭島,直抵喇叭礁英語Horns Rev燈塔,然後向西轉往斯卡布羅方向。在希佩爾的部隊離港約十二小時後,由14艘無畏艦和8艘前無畏艦組成的公海艦隊主體,以及由2艘裝甲巡洋艦、7艘小巡洋艦和54艘魚雷艇組成的屏護部隊也相繼出發,負責為襲擊部隊提供遠程支援。[15]

早在1914年8月26日,德國小巡洋艦馬德堡號芬蘭灣擱淺,其殘骸被俄國海軍俘獲,後者找到了德國海軍使用的代碼簿和北海航海圖。這些文件隨後轉交至英國皇家海軍密碼分析部門40號室開始解密德國的信號,並於12月14日截獲了炮擊斯卡布羅計劃的相關信息。[15]該計劃的具體細節尚不清楚,但英國人認為公海艦隊將會像以往炮擊時一樣留在港口以策安全。在第3巡洋分艦隊英語3rd Cruiser Squadron第1輕巡洋分艦隊英語1st Light Cruiser Squadron (United Kingdom)的支援下,貝蒂麾下的四艘戰鬥巡洋艦以及第2戰列分艦隊英語2nd Battle Squadron的六艘無畏艦將對希佩爾的部隊實施伏擊。[16]

在12月15-16日夜間,公海艦隊的主體遇到了英國驅逐艦。由於擔心夜間可能遭到魚雷攻擊,英格諾爾遂命令艦隻撤退[16]。希佩爾沒有意識到英格諾爾的轉變,因此他繼續落實炮擊計劃。抵達英國海岸後,第一偵察集群被分為兩組。塞德利茨號、毛奇號和布呂歇爾號往北炮轟哈特爾浦,而馮·德·坦恩號和德夫林格號則向南攻擊斯卡布羅和惠特比[17]在炮擊哈特爾浦期間,毛奇號被岸基炮台發射的一枚6英寸(150公釐)炮所擊中[9],造成甲板間的輕微損壞,但無人員傷亡[17]。布呂歇爾號和塞德利茨號則分別被岸基炮台命中六次和三次。至16日09:45,兩組成員重新集結,開始向東撤離。[18]

公海艦隊以於12月16日上午的部署

與此同時,貝蒂的戰鬥巡洋艦已經就位,擋住了希佩爾選定的出口通道,而其它部隊也正形成包圍。在12:25,德國第二偵察集群的小巡洋艦開始穿越英國部隊尋找希佩爾。隸屬英國第2輕巡洋分艦隊英語2nd Light Cruiser Squadron (United Kingdom)南安普敦號英語HMS Southampton (1912)發現了施特拉爾松德號並向貝蒂報告。在12:30,貝蒂將他的戰鬥巡洋艦轉向德國艦隻。他認為德國巡洋艦隻是希佩爾的先導屏護艦,而戰鬥巡洋艦仍在前方約27海里(31英里;50公里)處。一直為貝蒂擔任屏護的第2輕巡洋分艦隊遂被派往追擊德國巡洋艦,但由於誤讀了英國戰鬥巡洋艦發出的信號,使得它們又返回了屏護陣位[註 4]。這種混亂使德國小巡洋艦得以逃脫,並向希佩爾通報了英國戰鬥巡洋艦的位置。第一偵察集群隨即轉向英國部隊的東北方向推進,並順利逃離。[19]

英德雙方都對他們未能有效地與對手交戰而感到失望。英格諾爾的聲譽因其怯戰而受到很大的影響。毛奇號的艦長萊韋措怒不可遏,他認為英格諾爾調頭撤退是「因為其畏懼十一艘本可被消滅的驅逐艦……在當前的領導下,我們將一事無成」。官方的德國歷史記載中也批評英格諾爾沒有利用其輕型部隊去試探英國艦隊的兵力,並指出:「他決定採取的這項措施不僅嚴重危及其身處英國海岸附近的先遣部隊,而且還剝奪了德國艦隊的一次毫無懸念的重大勝利」。[20]

多格灘海戰

行進中的毛奇號

1915年1月初,有情報稱英國艦隻正在多格灘地區進行偵察。英格諾爾原本並不願意派兵摧毀這些部隊,因為馮·德·坦恩號當時正在旱塢內進行定期維修,第一偵察集群的兵力被暫時削弱了。然而,時任公海艦隊參謀長的海軍少校理夏德·埃克曼英語Richard Eckermann卻堅持要採取行動,促使英格諾爾妥協,並命令希佩爾將他的戰鬥巡洋艦帶至多格灘。[21]

1月23日,希佩爾受命率隊出擊英語Sortie,這支部隊由塞德利茨號領頭,隨後依次是毛奇號、德夫林格號和布呂歇爾號;它們得到了小巡洋艦格勞登茨號、羅斯托克號、施特拉爾松德號和科爾貝格號,以及來自第五區艦隊和第十八半區艦隊共19艘魚雷艇的護航。格勞登茨號和施特拉爾松德號被分配至前側屏護陣位,科爾貝格號和羅斯托克號則分居戰鬥巡洋艦的左側和右側。而每艘小巡洋艦都配備一支魚雷艇半區艦隊。[21]

英國人對德國無線電信號的截獲和解密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他們不知道確切的計劃,但40號室的密碼譯解員能夠推斷出希佩爾將在多格灘地區開展一項行動。作為應對,貝蒂率領的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海軍少將戈登·莫耳英語Gordon Moore (Royal Navy officer)麾下的第2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2nd Battlecruiser Squadron以及海軍准將威廉·古迪納夫英語William Goodenough治下的第2輕巡洋分艦隊,將於1月24日08:00在多格灘以北約30海里(35英里;56公里)初與海軍准將雷金納德·蒂里特英語Reginald Tyrwhitt率領的哈里奇部隊會合。[21]

在08:14,科爾貝格號發現了輕巡洋艦奧羅拉號英語HMS Aurora (1913)和哈里奇部隊的幾艘驅逐艦。奧羅拉號用探照燈向科爾貝格號搦戰,於是科爾貝格號攻擊了奧羅拉號,並取得兩次命中。奧羅拉號回擊,同樣取得兩次命中作為報復。希佩爾立即將他的戰鬥巡洋艦轉向炮火聲中,幾乎同一時間,施特拉爾松德號在其陣位西北方向觀察到了大量的濃煙。這被判斷為一群向希佩爾駛來的大型軍艦。[22]

希佩爾轉向南方逃跑,但速度被限制在23節(43公里每小時),因為這是布呂歇爾號在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註 5]。追趕的英國戰鬥巡洋艦則以27節(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很快便趕上了德艦。在09:52,獅號英語HMS Lion (1910)從大約20,000碼(18,000公尺)的距離向布呂歇爾號開火;不久之後,長公主號英語HMS Princess Royal (1911)虎號也開始射擊。[22]至10:09,英軍炮火首次命中布呂歇爾號。兩分鐘後,德艦開始還擊,主要集中在獅號身上,射程為18,000碼(16,000公尺)。獅號於10:28在水線上方被擊中,炮彈於舷側撕開了一個孔洞並導致煤艙被淹。10:30,紐西蘭號英語HMS New Zealand (1911)作為貝蒂陣線的第四艘艦,也進入布呂歇爾號的射程並開火。至10:35,雙方距離已拉近至17,500碼(16,000公尺),此時整條德國陣線都處於英國艦隻的有效射程之內。貝蒂遂命其戰鬥巡洋艦與德國對手分別交戰[註 6]。然而,虎號艦上的混亂導致其艦長認為需要與塞德利茨號對戰,這使得毛奇號得以心無旁騖的開火。[23]

在10:40,來自獅號的一枚13.5英寸(340公釐)炮擊中塞德利茨號,造成了幾乎是災難性的破壞——其摧毀了兩座後炮塔,並導致159人死亡。副艦長立即下令向彈藥艙注水,以避免引發足以毀滅整艘艦的大爆炸[註 7]。這時,德國的戰鬥巡洋艦已經校正瞄準至獅號並不斷取得命中。11:01,由塞德利茨號射出的一枚280公釐(11英寸)炮擊中獅號,並致使其兩台直流發電機失效。11:18,獅號再被德夫林格號的兩枚300公釐(12英寸)炮命中,其中一枚在水線英語Waterline爆炸並穿透了裝甲帶,使得海水灌入鍋爐供水槽。由於受到海水污染,這枚炮彈最終迫使獅號關閉發動機,從而陷入癱瘓。[24]

與此同時,布呂歇爾號在重炮的猛擊下已嚴重受損。然而,當報導稱有幾艘U艇出沒於英艦前方時,這場追擊戰被迫中斷;貝蒂迅速下令進行規避,使德國艦隻能夠拉大與追擊者的距離。[25]此時,獅號的最後一台可用的發電機失效,航速降至15節(28公里每小時)。在遭受重創的獅號艦上,貝蒂下令其餘戰鬥巡洋艦「與敵人的後方交戰」,但信號的混亂導致這些艦隻僅是單獨鎖定了布呂歇爾號,從而允許毛奇號、塞德利茨號和德夫林格號逃脫。[26]當貝蒂登上長公主號,並重新取得對其麾下艦隻的控制時,德國艦隻已有太大的領先優勢,英國人無法趕上它們;至13:50,他下令停止追擊[27]

里加灣海戰

1915年8月3日,毛奇號跟隨第一偵察集群被轉移至波羅的海,以參加對里加灣的攻擊。其意圖是摧毀該地區的俄國海軍力量,包括殲滅前無畏艦光榮號和清理俄國雷區,再利用布雷艦德國號英語SMS Deutschland (1914)布設己方雷區封鎖通往穆胡灣的入口。德國海軍部隊由希佩爾指揮,兵力包括四艘拿索級和四艘黑爾戈蘭級戰艦,戰鬥巡洋艦毛奇號、馮·德·坦恩號和塞德利茨號,以及一些小型艦艇。[28]

8月8日,首次清理灣區的嘗試展開;舊式戰艦布藍茲維號亞爾薩斯號負責將光榮號擋在灣區之外,而掃雷艦則需開闢一條穿越水雷內部地帶的通道。在此期間,德國艦隊餘部仍然留在波羅的海,並為其它抗擊俄國艦隊的部隊提供保護。然而,當明確了掃雷艦無法在夜幕降臨之前清除雷區時,行動被迫中斷。[29]第二次嘗試於8月16日進行;無畏艦拿索號波森號連同四艘小巡洋艦及31艘魚雷艇設法突破了俄國人對灣區的防線[30]。拿索號攜波森號還曾與光榮號展開炮斗,導致俄艦三次中彈並促使其撤離。三天後,俄國雷區已完成清除,艦隊於8月19日開入海灣,但協約國潛艦在該地區出沒的報告卻促使德國人於翌日上午便匆匆離開。[31]

在整個行動期間,毛奇號都留在灣區外圍,為進軍里加灣提供掩護。19日上午,由英國E級潛艦E1號英語HMS E1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了毛奇號。魚雷直至距離大約200碼(180公尺)開外才被發現;由於來不及規避,艦隻的艏部魚雷艙中彈。爆炸損壞了艦內的幾枚魚雷,但它們沒有自行引爆。共有8人因此遇難,並導致約435公噸(428長噸)海水湧入艦內。毛奇號於8月23日至9月20日在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進行維修。[9]

炮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

毛奇號同樣參加了1916年4月24-25日對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的炮擊英語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行動。由於希佩爾因病告假,所以第一偵察集群由海軍少將弗里德里希·伯迪克英語Friedrich Boedicker指揮。五艘德國戰鬥巡洋艦——毛奇號、德夫林格號、呂措號、塞德利茨號和馮·德·坦恩號於4月24日10:55離開玉石河口德語Jade (Fluss),並得到由六艘小巡洋艦和兩支魚雷艇區艦隊組成的屏護部隊陪同。公海艦隊的重型部隊則於13:40起航,目的是為伯迪克的艦群提供遠程支援。英國海軍部則通過攔截德國的無線電信號得知德國人已行動,並於15:50完成對大艦隊的部署。[32]

至14:00,伯迪克的艦群已抵達諾德奈附近的位置,此時他將艦隻調轉向北,以避開泰爾斯海靈島上的荷蘭觀測員。15:38,塞德利茨號不慎觸雷,並在右舷魚雷管後方的船體上炸開一個15公尺(49英尺)長的孔洞,導致約1,400公噸(1,400長噸)海水湧入該艦。[32]塞德利茨號遂連同其屏護巡洋艦掉頭返航,速度控制在15節(28公里每小時)。其餘四艘戰鬥巡洋艦則立即朝南轉往諾德奈方向,以規避進一步的水雷威脅。至16:00,塞德利茨號已確認並無迫切危險,於是停下來讓伯迪克離艦。V28號魚雷艇隨即將伯迪克帶至呂措號。[33]

4月25日04:50,當德國戰鬥巡洋艦群正接近洛斯托夫特時,負責在南翼提供屏護的小巡洋艦羅斯托克號和埃爾賓號,發現了蒂爾維特麾下英國哈里奇部隊的輕巡洋艦和驅逐艦[33]。伯迪克拒絕為英國艦隻分心,而是將其艦群的火炮瞄準洛斯托夫特。德國戰鬥巡洋艦摧毀了兩門6英寸(150公釐)口徑的海岸炮,並對市鎮造成了其它一些破壞。在此過程中,來自岸基炮台的一枚6英寸炮擊中了毛奇號,但艦隻沒有顯著受損。[9]

在05:20,德國襲擊者向北轉往雅茅斯,並於05:42抵達。由於能見度極差,以至於德國戰鬥巡洋艦各自都僅進行了一輪齊射,但德夫林格號除外,它能夠以主炮發射了十四枚炮彈。德國艦群隨即向南折返,並於05:47第二次遭遇哈里奇部隊,當時它們已與屏護部隊的六艘小巡洋艦交戰。伯迪克的艦隻在12,000公尺(13,000碼)的範圍內開火。蒂爾維特立即調轉他的船頭,並在輕巡洋艦征服號英語HMS Conquest (1915)遭到嚴重破壞之前便已向南逃竄。由於收到有關英國潛艦出沒和魚雷攻擊的報告,伯迪克停止了追擊,向東轉往公海艦隊方向。與此同時,當時的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也收到了大艦隊從斯卡帕灣出動的警告,遂掉頭返回德國。[34]

日德蘭海戰

毛奇號作為第一偵察集群的成員,參加了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30日夜晚,毛奇號隨希佩爾麾下的其餘戰鬥巡洋艦錨泊於玉石灣錨區外圍。翌日凌晨,在歐洲中部時間02:00[註 8],這些艦隻以16節(3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緩緩駛向斯卡格拉克海峽。毛奇號是集群內五艦編隊中的第四艘艦,領先於馮·德·坦恩號,位居塞德利茨號之後。由小巡洋艦法蘭克福號(時任伯迪克的旗艦)、威斯巴登號皮勞號和埃爾賓號組成的第二偵察集群,連同第二、第六和第九區艦隊的30艘魚雷艇,則負責為希佩爾的戰鬥巡洋艦提供護航。[35]

一個半小時後,舍爾率領的公海艦隊主力也從玉石灣出航,該部隊由16艘無畏艦組成。為它們提供護航的包括有由小巡洋艦斯德丁號、慕尼黑號漢堡號、女性之贊號和斯圖加特號組成的第四偵察集群,以及由小巡洋艦羅斯托克號領航的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區艦隊的31艘魚雷艇。第二戰列分艦隊的六艘前無畏艦則於02:45離開易北河錨區,並於05:00與主艦隊會合。[35]

在16:00前不久,希佩爾的部隊遭遇了由貝蒂率領的英國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德國艦隻率先開火,射程約為14,000公尺(15,000碼)。[36]當英國艦隻開始還擊時,英國戰鬥巡洋艦之間的混亂導致毛奇號受到了紐西蘭號英語HMS New Zealand (1911)虎號的同時攻擊[註 9]。英國人的測距機英語Rangefinder還誤讀了德國目標的範圍,導致英艦發出的首輪齊射落在距德國戰鬥巡洋艦前方一英里遠的海面上。在16:52,毛奇號的兩枚主炮炮彈命中了虎號,但均未造成任何重大傷害。隨後,毛奇號再發射多四枚炮彈,其中兩枚同時擊中了虎號的艦舯和後部炮塔,導致它們在戰鬥中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失效狀態。[37]

不倦號的覆滅

大約15分鐘後,英國戰鬥巡洋艦不倦號英語HMS Indefatigable (1909)突然被馮·德·坦恩號摧毀。此後不久,毛奇號在10,500至9,500公尺(11,500至10,400碼)的距離內向瑪麗女王號英語HMS Queen Mary發射了四枚魚雷。[38]這導致英國編隊陷入混亂,因為他們以為魚雷是由U艇發出的。此時,第一偵察集群已進入英國第5戰列分艦隊英語5th Battle Squadron的射程範圍,後者由全新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艦組成,並裝備有強大的15英寸(380公釐)炮。在17:06,巴勒姆號英語HMS Barham (04)向馮·德·坦恩號開火。英勇號英語HMS Valiant (1914)馬來亞號英語HMS Malaya厭戰號也於幾分鐘後相繼加入;它們將火力集中在馮·德·坦恩號和毛奇號身上。[39]17:16,這些高速戰艦的一枚15英寸炮擊中毛奇號,炮彈穿破了煤艙,炸穿了炮廓平台,並引爆了存放在內的彈藥。爆炸又將連接至彈藥艙的輸彈機焚毀殆盡。[40]

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改變了它們的速度和航向,從而偏移第5戰列分艦隊的目標,並使受到重創的艦隻得到了短暫的喘息[40]。當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牽扯住第5戰列分艦隊的火力時,塞德利茨號和德夫林格號得以集中精力攻擊英國的戰鬥巡洋艦;在17:25至17:30之間,這兩艘艦至少有五枚炮彈命中瑪麗女王號,並造成災難性的爆炸,摧毀了後者。[41]毛奇號的時任艦長、海軍上校約翰內斯·馮·卡普夫英語Johannes von Karpf評論稱,「敵人的火炮近在咫尺,它們的齊射連發迅速,射擊紀律極其優秀!」[42]

至19:30,正在追擊英國戰鬥巡洋艦的公海艦隊尚未遇到大艦隊。為免暴露在魚雷艇攻擊之下,舍爾一直在考慮隱匿其部隊直至天黑。[43]然而,直至其領頭的戰艦遭遇大艦隊主體時,他仍沒有作出決定。這一事態的發展使得舍爾無法撤退,因為這樣做會犧牲己方第二戰列分艦隊較慢的前無畏艦,而使用無畏艦和戰鬥巡洋艦來掩護它們撤退則會令他的最強艦隻受到英國炮火的猛烈攻擊。[44]相反,舍爾命其艦群向右轉舵16點[註 10],這將使前無畏艦來到德國戰列線中相對安全的下風舷側[45]

毛奇號及其它戰鬥巡洋艦[註 11]跟隨移動,從而使它們落在了國王號的後方[46]。希佩爾受創嚴重的艦隻也因此得到暫時的緩解,同時由於不確定舍爾的具體位置和航向,大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約翰·傑利科遂命其艦群往東轉向,他認為這可能是德軍撤退的路線[47]。德國艦隊反而是向西航行,但舍爾下令進行第二次16點轉舵,此舉顛倒了航向,並使其艦隻置於英國艦隊的中央[48]。德國艦隊遭到英國戰列線的猛烈炮擊,舍爾立即派出毛奇號、馮·德·坦恩號、塞德利茨號和德夫林格號全速沖向英國艦隊,試圖破壞對方的陣型,並為其主力的撤退騰出時間[49]。至20:17,四艘戰鬥巡洋艦已經駛近至距巨像號英語HMS Colossus (1910)約7,040公尺(7,700碼)的範圍內,舍爾遂指示這些艦隻與英國戰列線的領頭艦交火[50]。然而僅三分鐘後,德國戰鬥巡洋艦便在魚雷艇攻擊的掩護下掉頭撤退[51]

海戰中被炸掉的一塊毛奇號裝甲

黃昏的戰鬥停頓使毛奇號和其它戰鬥巡洋艦得以清理干擾主炮的彈碎、撲滅火情、修復射控和信號設備,並為夜間行動準備好探照燈。在此期間,當德國輕型部隊於21:00過後不久遇到英國的屏護部隊時,公海艦隊已按相反的順序重組成一個整齊的隊形。重鳴的炮火引起了貝蒂的注意,因此將其戰鬥巡洋艦轉向西行。在21:09,他看見了德國戰鬥巡洋艦,並駛近至相距7,800公尺(8,500碼)的範圍內,於20:20開火。[52]英國戰鬥巡洋艦的攻擊令希佩爾感到驚訝,他此時正搭乘G39號魚雷艇英語SMS G39準備登上毛奇號。德艦以全部仍可使用的火炮還擊,並於21:32同時命中了黑暗中的長公主號和獅號。[53]德國戰鬥巡洋艦的機動迫使領頭的第一戰列分艦隊向西轉舵以避免碰撞。這使得第二戰列分艦隊的前無畏艦正好處於戰鬥巡洋艦的正後方,從而阻擋了英艦追擊正朝南轉向的德國戰鬥巡洋艦。英國戰鬥巡洋艦只能朝這些老式戰艦開火;德國艦群則轉向西南,將所有火炮都對準英國艦隻。[53]

至22:15,希佩爾終於能夠轉移至毛奇號,遂命其麾下的艦隻以20節(3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駛向德國戰列線的前端[54]。然而,僅毛奇號和塞德利茨號符合執行條件;德夫林格號和馮·德·坦恩號最多能達到18節(33公里每小時),因此落在了後面。在毛奇號和塞德利茨號駛向前端的過程中,兩艘艦因過於貼近小巡洋艦斯德丁號而被迫急劇減速,以避免相撞。此舉也迫使第四偵察集群的其它幾艘艦隻——女性之贊號、斯圖加特號和慕尼黑號向左轉舵,導致它們陷入與英國第2輕巡洋分艦隊的接觸;兩邊的巡洋艦開始相互猛擊。時任第四偵察集群司令的海軍准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決定引誘對方輕巡洋艦向毛奇號和塞德利茨號進發。然而,在幾乎同一時間,嚴重受損的英國巡洋艦也停止了攻擊。[55]當它們離開時,南安普敦號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了女性之贊號,導致後者爆炸沉沒[56]。德國陣型從而陷入混亂,在此期間,塞德利茨號跟丟了毛奇號。塞德利茨號已無法再跟上毛奇號22節(41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因此它退出隊伍並獨自前往喇叭礁燈塔。[56]

至23:30,毛奇號獨自遇到了來自英國第2戰列分艦隊後方的四艘無畏艦。艦長卡普夫下令艦隻脫離接觸,並希望自己沒有被發現。事實上,英艦已經發現了毛奇號,但為了不向整個德國艦隊暴露它們的位置,它們決定暫緩開火。在23:55以及00:20,卡普夫曾試圖尋找能夠穿過英國艦隊的路徑,但兩次都未能奏效。直至01:00,當他航行遠在大艦隊前面之後,毛奇才得以成功逃離。[57]

嚴重受損的塞德利茨號於戰後駛向母港

在戰鬥接近結束時,希佩爾於03:55向舍爾發送了一份報告,通報其麾下艦隻遭受的巨大破壞。至此,德夫林格號和馮·德·坦恩號各自僅餘兩門炮可用,毛奇號湧入了約1000噸海水,塞德利茨號則嚴重受損。希佩爾報告稱「第一偵察集群對於重要的交鋒不再具有任何價值」,因此總司令指示它們返回港口,而他本人則決定與戰艦隊在喇叭礁附近等待事態的發展。[58]

在戰鬥過程中,毛奇號共13次命中虎號,自己則遭到4次15英寸炮的打擊。其右舷的第5號150公釐炮被擊中,並在戰鬥餘下的時間內失效。艦上共有16人陣亡和20人負傷,他們大多是由150公釐炮中彈所導致。洪水和抗沉的努力則導致了1000噸海水湧入艦內。[59]

後續行動

日德蘭之後,毛奇號於1916年還參加了數次進入北海的無果襲擊,其中包括8月18-19日、9月25-26日、10月18-19日、10月23-24日,以及1917年3月23-24日的推進[5]。在8月18-19日的艦隊推進期間,第一偵察集群的任務是炮擊桑德蘭沿岸城鎮,試圖引出並摧毀貝蒂的戰鬥巡洋艦。由於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是僅有的兩艘仍處於作戰狀態的德國戰鬥巡洋艦,因此有三艘無畏艦也被部署至第一偵察集群參加行動,分別為藩侯號大選帝侯號巴伐利亞號。舍爾上將則率公海艦隊餘部,其中包括15艘無畏艦則拖後及提供掩護。[60]但英國人已事先破譯了德國人的計劃,並派出大艦隊應戰。在19日14:35分,舍爾收到了大艦隊逼近的警告,他不願意在難分伯仲的日德蘭海戰後僅11周便又與整個大艦隊交戰,於是下令全體艦隊掉頭撤回德國港口。[61]

1917年9月,卡普夫離開毛奇號,其艦長一職由海軍上校漢斯·吉加斯德語Hans Gygas接任。1917年9月至10月間,毛奇號參加了支援德國入侵俄國厄塞爾島達戈島穆胡島(今均屬愛沙尼亞)的阿爾比恩行動。在波羅的海的行動成功之後,毛奇號又被派往支援第二偵察集群,但並未實際參與1917年11月17日爆發的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59]

1917年末,公海艦隊開始在英國至挪威間的北海海域展開反護航襲擊。1917年10月和12月,兩支前往挪威的英國護航船隊遭到德國巡洋艦和驅逐艦的攔截及摧毀,促使已升任大艦隊總司令的貝蒂分離了幾艘戰艦和戰鬥巡洋艦來保護船隊。[62]這給了舍爾於整個戰爭期間都在等待的機會:孤立並消滅一部分大艦隊的機會[63]

在1918年4月23日05:00,公海艦隊離開港口,意圖攔截一支由重兵護航的船隊。其無線電通訊量被控制在最低限度,以防英國人了解這項行動。在4月24日05:10,毛奇號遭遇機械故障:其右舷螺旋槳從軸上脫落,而渦輪機還沒來得及停下來,一副齒輪就被毀壞了。壞掉的輪組將一些鋼片拋入輔助冷凝器,後者淹沒了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並導致中央和右舷發動機停止工作。鹹水侵入鍋爐,令艦隻的航速降至僅4節(7.4公里每小時);至08:45,吉加斯向舍爾報告稱其艦隻已「失去控制」,並且需要拖行。[63]在09:38,小巡洋艦史特拉斯堡號試圖拖掛毛奇號,但未能成功。舍爾只得於10:13將無畏艦奧爾登堡號從戰列分艦隊中脫離出來,負責拖曳毛奇號返回港口。在14:10,由於尚未找到護航船隊,舍爾遂將公海艦隊調回德國海域。至17:10,毛奇號的發動機已經修復,艦隻能夠以17節(31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64]在19:37,英國潛艦E42英語HMS E42發現艦隻,並向毛奇號發射了一枚魚雷,並取得命中。此舉使得毛奇號湧入約1,800公噸(1,800長噸)水,卻仍可依靠自己的動力到達港口。[65]修復工作於1918年4月30日至9月9日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進行[64]

完成修復後,毛奇號於1918年9月19日至10月3日參加了在波羅的海舉行的訓練行動。隨著戰鬥巡洋艦興登堡號需要進入旱塢進行維修保養[66],自11月1日起,毛奇號開始擔當時任第一偵察集群司令、海軍少將羅伊特的旗艦。[64]

結局

毛奇號駛往斯卡帕灣受押

毛奇號本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不久參加最終艦隊行動。公海艦隊的大部將從它們的威廉港基地出發與英國大艦隊進行決戰;舍爾作為此時海軍戰爭指揮部的總參謀長,意圖不惜一切代價重創英國海軍,以便為德國爭取更好的談判地位。[67]然而,許多厭戰的水兵認為此次行動會破壞和平進程並延長戰爭。當公海艦隊在威廉港集結時,水兵們開始大規模出逃。在馮·德·坦恩號和德夫林格號航行經過分隔威廉港內港和錨區的水閘時,兩艘艦共有大約300名船員翻過舷側並消失在岸上。[68]

1918年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幾艘戰艦的船員相繼發動叛變英語Kiel mutiny#Wilhelmshaven mutiny;來自第三戰列分艦隊的三艘艦拒絕起錨,並在圖林根號黑爾戈蘭號艦上展開了破壞行動。面對公開的叛亂,行動命令最終被迫取消。至11月初,德國革命爆發,它促成了停戰協定的簽署,並推翻了君主制。[69]

隨著德國投降,公海艦隊的大部分艦隻都在羅伊特的率領下,被扣押至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在德國艦隊啟程之前,時任海軍內閣國務大臣的海軍上將阿道夫·馮·特羅塔向羅伊特明確表示,他不能允許協約國在任何情況下強占這些艦隻。[70] 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扣押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於1919年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占德國軍艦,卻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率先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毛奇號於兩小時十五分後沉沒。[71]其殘骸於1927年6月10日被打撈上岸,並於1927年至1929年間在羅塞斯拆解報廢[72]

注釋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即「陛下之艦」。
  2. ^ 不倦級的滿載排水量為22100噸,而毛奇級為25400噸;無敵級的裝甲帶厚度為4至6英寸(100至150公釐),毛奇級則為3至11英寸(76至279公釐)。[4]
  3.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6]
  4. ^ 貝蒂原本打算僅留下由古迪納夫英語William Goodenough率領的第2輕巡洋分艦隊最後端的兩艘艦,但諾丁罕號英語HMS Nottingham (1913)艦上的信號員英語Signalman誤解了這個信號,認為它是針對整個分艦隊的,因此將之傳達至古迪納夫,後者遂命其分艦隊回到貝蒂戰鬥巡洋艦群前方的屏護陣位。[19]
  5. ^ 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海軍都長期處於優質煤短缺的狀態。因此,其船舶的發動機無法以最佳性能運轉。例如在日德蘭海戰中,最高速度為27.5節(50.9公里每小時)的馮·德·坦恩號由於這個問題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限速於18節(33公里每小時)。
  6. ^ 因此,由獅號對戰塞德利茨號、虎號對戰毛奇號、長公主號對戰德夫林格號和紐西蘭號對戰布呂歇爾號。
  7. ^ 此舉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在是次海戰結束後,德國海軍司令部立即展開一項全面調查,並採取了防爆措施,從而避免了類似於一年半後在日德蘭導致不倦號英語HMS Indefatigable (1909)瑪麗皇后號英語HMS Queen Mary覆滅的驚人爆炸。
  8. ^ 為與德國人的視角保持一致,本章節提及的時間均為歐洲中部時間。這比協調世界時間,即英國常用的時區要提前一小時。
  9. ^ 虎號誤讀了貝蒂旗艦獅號發出的「分散火力」的旗語。[37]
  10. ^ 羅盤可分為32個羅經點,每點方位角對應11.25度。向右轉舵16點可改變艦隻180度的航向。
  11. ^ 呂措號除外,它此時已失速嚴重,無法跟上。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Staff,第12頁.
  2. ^ 2.0 2.1 2.2 Staff,第14頁.
  3. ^ Staff,第13頁.
  4. ^ Gardiner & Gray,第26, 152頁.
  5. ^ 5.0 5.1 5.2 5.3 Staff,第11頁.
  6. ^ Gröner,第56頁.
  7. ^ Gardiner & Gray,第152頁.
  8. ^ Rüger,第160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Staff,第15頁.
  10. ^ Tarrant,第26頁.
  11. ^ Massie,第107頁.
  12. ^ Strachan,第417頁.
  13. ^ Massie,第114頁.
  14. ^ 14.0 14.1 Tarrant,第30頁.
  15. ^ 15.0 15.1 Tarrant,第31頁.
  16. ^ 16.0 16.1 Tarrant,第32頁.
  17. ^ 17.0 17.1 Tarrant,第33頁.
  18. ^ Scheer,第70頁.
  19. ^ 19.0 19.1 Tarrant,第34頁.
  20. ^ Tarrant,第35頁.
  21. ^ 21.0 21.1 21.2 Tarrant,第36頁.
  22. ^ 22.0 22.1 Tarrant,第38頁.
  23. ^ Tarrant,第39頁.
  24. ^ Tarrant,第40頁.
  25. ^ Tarrant,第40–41頁.
  26. ^ Tarrant,第41頁.
  27. ^ Tarrant,第42頁.
  28. ^ Halpern,第196頁.
  29. ^ Halpern,第196–197頁.
  30. ^ Halpern,第197頁.
  31. ^ Halpern,第197–198頁.
  32. ^ 32.0 32.1 Tarrant,第52頁.
  33. ^ 33.0 33.1 Tarrant,第53頁.
  34. ^ Tarrant,第54頁.
  35. ^ 35.0 35.1 Tarrant,第62頁.
  36. ^ Bennett,第183頁.
  37. ^ 37.0 37.1 Tarrant,第92頁.
  38. ^ Tarrant,第95頁.
  39. ^ Tarrant,第96頁.
  40. ^ 40.0 40.1 Tarrant,第97頁.
  41. ^ Tarrant,第100–101頁.
  42. ^ Hawkins,第157頁.
  43. ^ Tarrant,第150頁.
  44. ^ Tarrant,第152頁.
  45. ^ Tarrant,第152–153頁.
  46. ^ Tarrant,第155–156頁.
  47. ^ Tarrant,第163頁.
  48. ^ Tarrant,第165頁.
  49. ^ Tarrant,第173頁.
  50. ^ Tarrant,第179頁.
  51. ^ Tarrant,第181頁.
  52. ^ Tarrant,第193頁.
  53. ^ 53.0 53.1 Tarrant,第195頁.
  54. ^ Tarrant,第213頁.
  55. ^ Tarrant,第213–214頁.
  56. ^ 56.0 56.1 Tarrant,第214頁.
  57. ^ Tarrant,第215頁.
  58. ^ Tarrant,第255頁.
  59. ^ 59.0 59.1 Staff,第16頁.
  60. ^ Massie,第682頁.
  61. ^ Massie,第683頁.
  62. ^ Massie,第747頁.
  63. ^ 63.0 63.1 Massie,第748頁.
  64. ^ 64.0 64.1 64.2 Staff,第17頁.
  65. ^ Massie,第749頁.
  66. ^ Staff,第42頁.
  67. ^ Tarrant,第280–281頁.
  68. ^ Massie,第775頁.
  69. ^ Tarrant,第281–282頁.
  70. ^ Reuter,第154頁.
  71. ^ Reuter,第153頁.
  72. ^ Hore,第72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