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修斯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因修斯環形山
緯度39.48°S
經度17.82°W
直徑64.87公里
深度2.74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19°
命名來源戈特弗里德·海因修斯英語Gottfried Heinsius

海因修斯環形山(Heinsius)是位於月球正面西南部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德國數學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戈特弗里德·海因修斯英語Gottfried Heinsius(Gottfried Heinsius,1709年-1769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東北偏北毗鄰維澤包爾環形山、東北靠近加夫里庫斯環形山、更大的環壁平原-威廉環形山位於它的西南、而東南則坐落著突出的第谷坑[2]。 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39°29′S 17°49′E / 39.48°S 17.82°E / -39.48; 17.82,直徑64.87公里[3],深度約2.74公里[4]

海因修斯環形山的南半部已被後續的撞擊坑嚴重損毀,其中:南側和西南坑壁上分別橫跨了衛星坑"海因修斯 B"和"海因修斯 C",而衛星坑"海因修斯 A"則坐落在南部坑底上,這三座衛星坑構成了三角形的排列,相互間的坑壁僅相隔數公里遠。假如海因修斯環形山從前曾存在過中央峰的話,那麼,現在它也已被"海因修斯 A"的外側壁覆蓋了。

海因修斯環形山的北側坑壁儘管也已磨損和鈍化,但外形保存更為完整,沿北側內坡分布有一道寬闊的崖壁,一座細小的隕坑附靠在它的外側壁上。海因修斯環形山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250米[1],內部容積約3651公里³[1]。坑內北半部地表相對平坦,無其它典型的地貌特徵。環形山南北二側及坑壁、坑底都覆蓋有第谷坑發出的射紋束

衛星隕石坑

詹姆士·德懷特·達納繪製的海因修斯環形山素描圖

按慣例,最靠近海因修斯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海因修斯 緯度 經度 直徑
A 39.7° S 17.6° W 20 公里
B 40.0° S 18.6° W 23 公里
C 40.6° S 17.9° W 23 公里
D 38.8° S 20.7° W 7 公里
E 37.8° S 19.5° W 17 公里
F 40.5° S 19.7° W 7 公里
G 38.3° S 14.5° W 11 公里
H 37.4° S 18.5° W 8 公里
J 39.3° S 20.4° W 8 公里
K 38.5° S 18.5° W 5 公里
L 41.2° S 18.4° W 8 公里
M 40.9° S 15.3° W 14 公里
N 37.3° S 14.7° W 7 公里
O 38.8° S 14.8° W 5 公里
P 39.4° S 13.8° W 40 公里
Q 39.9° S 14.5° W 35 公里
R 40.2° S 20.7° W 5 公里
S 39.6° S 16.9° W 7 公里
T 39.7° S 16.5° W 7 公里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Heinsius on LAC-94 map. (PDF). [2016-09-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2-13).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4). 
  4.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