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溫州歷史悠久,古代稱甌越。溫州歷史上以造紙造船鞋革繡品漆器著稱,亦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之一。北宋時成為當時的港口重鎮,被朝廷闢為對外貿易口岸,南宋時海上貿易尤其發達,是四大海港之一,至今仍為浙南、閩北貨物進出的咽喉。郭璞在《山海經》中描述溫州的地形為「甌居海中」,這是有關「甌」的最早文字記載之一。據晚清學者孫詒讓考證,為甌,為漚,為歐,因世異字,故「甌」從夏始。[1]

史前

  • 溫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悠久,2002年出土的「老鼠山遺址」表明,5000年之前,溫州地區就已經有古人類居住[2]

先秦

  • 約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今溫州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餘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
  • 前472年-前138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勾踐後,開始分封子弟為公侯,東甌公被封在東甌越地,建東甌國,大致在今日浙東南的溫州市和台州溫嶺一帶。東甌,現在仍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古稱。
  • 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部分越族遷往東甌定居。

秦漢

漢後至五代

宋元明

  • 997年(北宋太宗至道三年)溫州復升為州,屬兩浙路,領永嘉、樂清平陽瑞安四縣。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溫州所產蠲紙,始於唐代,潔白堅滑,在北宋時列為貢品。另有漆器以精美著稱,至南宋時,稱「天下第一」。
  • 1265年(南宋度宗咸淳元年)8月,升溫州為瑞安府
  •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溫州改路為府,轄永嘉、樂清、瑞安、平陽四縣。
  • 1369年(洪武二年)設溫州衛,下轄前、後、左、右、中五個千戶所。

清朝

  • 1661年(順治十八年)3月,清廷為斷絕沿海人民與鄭成功聯繫,下遷界令:樂清移治大荊;永嘉棄茅竹嶺以東地,瑞安離海5里為界;平陽內遷10界。魚鹽之利盡失,海外貿易中斷。
  • 1670年(清聖祖康熙九年)浙江省下設溫處道,轄溫州、處州兩府。
  •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月,置浙海關於寧波,下設溫州、瑞安、平陽等15個海關分口。溫州分口下設狀元橋、寧村、黃華、蒲岐四個旁口。1728年(清世宗雍正六年)設置玉環廳,洞頭列島屬之。至此,溫州府隸五縣一廳。

近現代

  •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7月5日,英軍侵入定海,溫州告急。
  •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是年,先後有廣濟、普濟、海晏等輪航行溫州、上海間。瑞安許啟疇陳虬等創辦心蘭書社,為溫州最早的圖書館。
    溫州鎮總兵劉祥勝
  • 1876年(清光緒二年)9月13日,簽訂中英煙臺條約,辟溫州通商口岸。
  • 1884年(清光緒十年)10月4日,溫州民眾在澤雅人柴岩榮帶領下,焚燒城西、周宅祠巷等處教堂,並搗毀英稅務司住所。
  •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2月,孫詒讓黃紹箕等創辦瑞安算學書院,定名瑞安學計館
  •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孫詒讓倡辦溫州師範學堂。永瑞輪船公司開辦,備有小火輪航行於溫瑞塘河
  •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6月21日,孫詒讓逝世。是年,大清銀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在溫州設立分號。
  • 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中華民國建立,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
  • 1912年2月撤道廢府,1914年6月依原溫處道轄區置甌海道,道尹公署設於府學。
  •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
  • 1919年6月,溫州學生響應五四運動,出版《救國講演周刊》,抵制日貨,查禁漏海。
  • 1924年12月,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立,接受上海的黨中央直接領導。
  • 193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在永嘉五□建第十縣政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於舊道臺衙署。
  • 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 1935年9月,紅軍挺進師轉戰浙南,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
  • 1941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從平陽遷入溫州地區,次年2月8日省委書記劉英在溫被捕。
  • 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軍曾經三度攻占溫州,第一次為1941年4月19日至5月1日,第二次為1942年7月11日至8月15日,第三次為1944年9月8日至1945年6月17日。
  •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當代

  • 1949年5月7日解放軍葉芳部進駐溫州,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3]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中共建政後,第五專區改稱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
  • 1949年10月8日,解放軍二十一軍六十三師佔領大門島洞頭列島
  • 1950年7月6日,中華民國國軍江浙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呂渭祥率2000多官兵進攻洞頭,由於實力懸殊,解放軍撤離洞頭,1952年1月15日,洞頭全境易手。
  • 1955年一江山島戰役後,中華民國國軍撤出浙南島嶼,浙江全境易手。中華民國政府失去在浙江的全部領土。
  • 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併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 1984年溫州被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開放城市
  • 2009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開發,為溫州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溫州與福州泉州廈門汕頭被定為海西經濟區五大龍頭城市。
  • 2016年5月,經國務院批覆,溫州正式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

參考文獻

  1. ^ 温州文博会力秀“瓯越工匠”-新华网. [2021-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2). 
  2. ^ 老鼠山遗址:史前温州人的探寻遥望. 溫州日報網. 2010-05-22 [201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中文(中國大陸)). 
  3. ^ 解放军赶周岩入海--党史频道-人民网. [2021-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2). 
  4. ^ 浙江温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網. 2016-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