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爾·克利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珀爾·克利奇
出生 (1948-07-12) 1948年7月12日75歲)
美國麻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
職業
  • 小說家
  • 散文家
  • 劇作家
  • 詩人
國籍美國
體裁非裔美國文學
代表作普通的日子裡瘋狂, 希望我有一條紅裙子, 念你之名
官方網站
www.pearlcleage.net

珀爾·克利奇 (英語:Pearl Cleage,1948年12月7日)是一位非裔美國劇作家散文家小說家詩人政治活動家[1][2]。她目前是聯盟劇院(Alliance Theatre)和僅我們劇院(Just Us Theater)公司的常駐劇作家[3]。 在寫作的同時,克利奇也是一位政治活動家[2]。她致力於解決種族主義性別歧視中的關鍵問題,並以其女權主義觀點而聞名,尤其她本人的身份是一名非裔美國婦女[4][5]。她的作品被廣泛編選收錄,並受到很多學術分析。她的作品跨越了多種體裁,贏得了廣泛好評和讚譽。值得注意的是,她1997年出版的的小說《普通的日子裡瘋狂》 (What Looks Like Crazy on an Ordinary Day)是1998年奧普拉圖書俱樂部的精選書籍[6]

早期生活和教育

珀爾·克利奇於1948年12月7日出生在麻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是小學教師多麗絲-克利奇(Doris Cleage)和泛非東正教教堂和黑麥當娜神殿創始人阿爾伯特-克利奇(Rev. Albert Cleage)牧師兩個女兒中最小的一個[7]。她的父親在創建教會後,更名為賈拉莫吉·阿貝貝·阿吉曼(Jaramogi Abebe Agyeman)[3] 。在她父親的激進教義引起了強烈反對後,全家搬到了密西根州的底特律,在那裡克利奇牧師成為了一位傑出的民權領袖。作為一名政治活動家,他在自己的教會內發展起了一個黑人權力社區[1]。珀爾·克利奇在自己的家庭和社區中的活動家們的包圍下長大。她在父親的教堂里聆聽作家的演講,並遇到民權運動的傑出人物,他們在集會途中會順便訪問她家。這些經歷都影響了珀爾·克利奇未來的抱負和職業生涯[1][3]

在卡桑德拉·斯普拉特林(Cassandra Spratling)的一篇文章中,她將克利奇描述為一個 "好奇的孩子",總是在尋找故事[1]。 克利奇從兩歲起就知道自己想要寫作[1]。她於1966年畢業於底特律公立學校[3]。1966-1969年,克利奇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霍華德大學學習劇本創作,並在學生時代創作了兩部獨幕劇[7]。1969年,她搬到了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並在那裡嫁給了政治家麥可·洛馬克斯(Michael Lomax),兩人於1979年離婚。在亞特蘭大,她就讀於斯貝爾曼學院,並於1971年獲得了戲劇學士學位[8]。從斯貝爾曼學院畢業後,克利奇進入亞特蘭大大學的研究生院學習[7]

職業生涯

珀爾·克利奇一直知道自己想當一名作家,並在這條職業道路上堅持了40年[9][10]。作為劇作家、散文家、小說家和詩人,她通過多種不同體裁的作品為文學界做出了貢獻。她為自己能夠跨越不同體裁寫作而感到自豪,並以此為樂[1]。在從事創意寫作之前,在20世紀70年代,她曾擔任亞特蘭大第一位黑人市長梅納德·傑克遜(Maynard Jackson)的新聞秘書和演講稿撰寫人[7]。然而,她覺得自己作家的角色,在這份工作中受到了限制,因為她只是在寫別人的想法[9]。這種不滿促使她辭去了這份工作,繼續追求成為一名作家[9]

克利奇在多個劇院和機構擔任過職務;從1986到1991年,克利奇在位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斯佩爾曼學院擔任考斯比捐贈講座教授。1991年,她被授予斯佩爾曼常駐劇作家的稱號。她還曾在史密斯學院任教過一段時間[7]。她還是僅我們劇院公司的常駐劇作家和藝術總監。2013年,克利奇通過由安德魯·W·梅隆(Andrew W. Mellon)基金會資助並由HowlRound這一組織管理的國家劇作家常駐項目,成為亞特蘭大聯盟劇院的常駐劇作家[11][3]。2016年,她的任期在最初三年的基礎上又延長了三年[12][13] 。克利奇經常在HowlRound雜誌上發表文章,記錄她的駐留經歷[14]

非裔美國女劇作家這群體本就十分小眾,在克利奇這個年齡能對各大劇院做出傑出貢獻的非裔女劇作家更是少之又少[10]。克利奇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劇本創作,1981年創作了她的第一個劇本《木偶戲》,之後又創作了《臨終關懷》(1983)、《好消息》(1984)和《精華》(1985)[7]。20世紀90年代,她與藝術總監肯尼·利昂合作,在聯盟劇院創作出了她最知名的三部作品(《飛向西部》(1992)、《阿拉巴馬天空的藍調》(1995)和《邊境的波旁》(1997)[5]。《飛向西部》(1992)在全國各地巡演了十幾次,包括在甘迺迪中心的演出以及紐約和亞特蘭大的其他出色的演出;它是1994年演出次數最多的戲劇[3]。1996年,《阿拉巴馬天空的藍調》(1995)作為奧林匹克文化的一部分,伴隨著當年在亞特蘭大舉行的夏季奧運會,同一時期進行演出[3]

克利奇在新聞方面也有重大貢獻,她是文學雜誌《催化劑》的創始人,自1987年以來一直擔任該雜誌編輯。在20世紀90年代,她在《亞特蘭大論壇報》上有一個常駐專欄,名為 "停止說理"。她還在其他各大報紙和雜誌上發表過文章,包括《精華》和《紐約時報書評[7]

克利奇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寫小說。她主要寫的是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交織的話題,特別是黑人社區的家庭暴力和強姦等問題[15][3]。她一直是歐巴馬政府的支持者[16]。克利奇還是一名為愛滋病和婦女權利發聲的活動家,她也從這些經驗中汲取了寫作的靈感[3]。她還在學院、大學和會議上發表演講,主題包括家庭暴力、參與式民主中的公民角色以及寫作的主題[17]

個人生活

1969年,克利奇與亞特蘭大政治家、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市迪拉德大學前校長麥可·洛馬克斯結婚[3]。兩人有一個女兒蒂格納·恩傑莉(Deignan Njeri)[7]。這段婚姻於1979年以離婚告終[3]。1994年,克利奇與扎龍·伯內特(Zaron Burnett Jr.)結婚,他是僅我們劇院的作家和導演[3]。克利奇有四個孫子[18]

2014年,克利奇出版了她的個人日記彙編,名為《我應該告訴我女兒的事情:謊言、教訓和愛情》,記錄了她從11歲開始之後18年的生活[3]。她最初打算與她的孫女分享這些日記[9]。在書中,她大膽地記錄了她的生活細節,從青春期到墮胎,與已婚男人的風流韻事,以及當她為寫作感到困頓和失去創造力時使用酒精和其他藥物[9]

除了是一名作家外,克利奇還是一位政治活動家[2]。 她的成長與1960年代的經歷密切相關,而當時的三大主要社會運動(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和平運動和第二波女性主義)也密切影響了她的寫作主題[19]。 正如弗里達·斯科特·吉爾斯(Frida Scott Giles)在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克利奇自稱是「第三代黑人民族主義者和激進女權主義者」[5]

在她的生活和作品中,克利奇強調並體現了 "自由女性 "的理念,這個詞是她在1995年斯佩爾曼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首次提出的[20]。通過這一主題和生活方式,克利奇向這世上從多方面受到傷害的黑人女性們,傳達了希望和動力。在她1990年出版的書《對邁爾斯的憤怒:黑人女性的真理指南》的序言中,她寫到:"我寫作是為了揭露和探索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共性。我的作品是為了幫助理解,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並存的文化對黑人和女性的全部影響"[4][7][3]。通過 "自由女性 "的生活方式,她對黑人婦女所面臨的獨特挑戰,提出了切實而具體的解決方案[20]

在瑪麗塔·戈爾頓(Marita Golden)的《詞彙:黑人作家談論閱讀和寫作的變革力量》( 2011)一書的採訪中,克利奇提到自己閱讀過黑人撰寫的大量書籍,這也是她熱愛閱讀和寫作的一個原因[21]。 在採訪中,克利奇談到她的家人時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即作為作家,她必須寫關於黑人的鬥爭[21]。 她並不覺得這種想法有局限性或壓迫性。其他的靈感來自於她是一家書店的老闆,這家書店也是她父親的黑麥當娜神殿文化中心之一[22]。黑人藝術運動的藝術家們會在書店見面。克利奇的靈感來源於關於黑人們持續的討論,她對這個話題也很自如[21]

主題和動機

克利奇的所有作品都圍繞著種族和性別的問題展開,特別是這些挑戰如何滲透到黑人婦女的生活中去[3][7]。她的作品受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政治和社會運動的影響,這是她親身經歷過的[19]。她對黑人女性社區成員的責任感推動著她寫作的主題,因為她寫的是黑人婦女的真實生活,靈感就來自於個人經歷和她身邊的女性[23][10]。她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反映出她社區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隨著她年齡的增長,除了作為黑人和婦女之外,年齡也成為她身份的一部分;這些新的挑戰現在正反映在她的作品中,就像在她最近的戲劇《憤怒,喧鬧和無恥華麗》(2019)中體現的那樣[10]。她的許多小說都以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社區為背景。

克利奇並不迴避在她的作品中展示敏感話題,尤其是涉及到種族和性別的複雜問題,如對家庭暴力的描寫[5]。這些主題恰恰是她許多作品的中心,特別在劇本《飛向西部》(1992)、《阿拉巴馬天空的藍調》(1995)和《邊境的波旁威士忌》(1997)中[5]。評論家們說,這幾部作品似乎構成了一個三部曲,儘管它們沒有被這樣推銷[2]。這三部劇中出現了相同的人物,正如Benjamin Sammons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樣,它們共同的主題是黑人社區生活中存在的 "暴力、自由和創傷性記憶"[2]。克利奇引入這些主題是為了鼓勵相互理解和對話[23][5]

評論家們還注意到她對歷史事件的敘述風格,不是通過對知名人物的描寫,而是通過虛構人物的故事,講述普通人在這些事件中的生活[5][23][1]。通過這樣的記敘手法,她幫助人們了解個人角色的獨特性和對歷史的影響[5]

雖然人物是虛構的,但克利奇的戲劇並不是編造的[19]。它們代表了真實的故事、生活和情感——特別是那些在城市中的非裔美國人社區發生的[19]。克利奇的動機是有責任感地分享黑暗的真相,同時傳遞希望和對人類的愛,擁抱它的所有缺陷[19]。她不相信審查制度,因為它讓人們對生活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期望,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女性而言[9]。她公開地向年輕人分享著生活中好的和壞的選擇及其影響[3]

縱觀克利奇的作品,她希望呈現非裔美國婦女每天自如地生活在世界中的樣子。麗莎·安德森(Lisa Anderson)在《當代戲劇中的黑人女權主義》(2008)中討論了克利奇作品中的一個例子[24]。安德森談到克利奇在她的戲劇《飛向西部》(1992)中對非裔美國婦女的描寫,她在劇中刻畫了曾經被奴役的非裔美國婦女創建了一個社區,並努力工作保持著自由[24]。克利奇曾表示,美國的黑人婦女是她的主要讀者,但她也歡迎所有讀者閱讀她的作品[24]

接受史

克利奇的許多作品跨越多種體裁,贏得了大眾和評論界的讚譽。這些作品在一些主流刊物上得到了好評,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精華》雜誌,並得到其他知名作家的認可。1991年,她獲得了亞特蘭大黑人記者協會頒發的首批傑出專欄作家獎之一[3]。1983年,她獲得了多種形式的認可,包括她的非百老匯獨幕劇《臨終關懷》(1983)獲得了五個AUDELCO獎[10][7]。同年,她贏得了文學銅禧獎,並且的作品《木偶劇》(1983)觀眾人數破了紀錄[3]

克利奇的小說《普通日子裡的瘋狂》(1997)是她最知名的作品之一,連續9周都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3]。該書於1998年9月被選入奧普拉圖書俱樂部[25],後來又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黑人核心小組文學獎[10][7]。她的另外兩部小說也獲得了很多認可。《希望我有一條紅裙子》(2001)被喬治亞州作家協會評為最佳小說作品[3],《寶貝兄弟的藍調》(2006)在2007年獲得了全美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的傑出文學作品形象獎。蘇茲·巴斯獎(Suzi Bass Awards)是在亞特蘭大劇院界獲得認可的獎項,該獎於2008年授予克利奇劇本創作獎[26],並於2020年授予她終身成就獎[27]。她於2010年獲得桑科法自由獎和劇院傳奇獎[28],並在2013年的亞特蘭大黑人戲劇節上獲得了戲劇傳奇獎。 在2020年,克利奇入選了亞特蘭大商業聯盟的婦女名人堂[29],並在2021年入選喬治亞州作家名人堂[30]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Spratling, Cassandra. "Pearl Cleage's Storied Life Cover Story." Detroit Free Press, Feb 21, 2010. ProQuest.
  2. ^ 2.0 2.1 2.2 2.3 2.4 Sammons, Benjamin. "Flyin' 'Anyplace Else': (Dis)Engaging Traumatic Memory in Three Plays by Pearl Cleage." Drama Criticism, edited by Thomas J. Schoenberg and Lawrence J. Trudeau, vol. 32, Gale, 2009. Gale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eading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Drama: Fragments of History, Fragments of Self, edited by Trudier Harris and Jennifer Larson, Peter Lang, 2007, pp. 99-119.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Seese, June Akers. Pearl Cleage. The New Georgia Encyclopedia. A project of the Georgia Humanities Council,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the University System of Georgia/GALILEO, and the Office of the Governor. [September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1). 
  4. ^ 4.0 4.1 Cleage, Pearl. Mad at Miles : A Blackwoman's Guide to Truth. [Southfield, Mich.] (Evergreen Plaza, Suite 326, 19785 W. Twelve Mile Rd., Southfield 48076): Cleage Group Publication. 1990. ISBN 0-9628142-0-2. OCLC 24696989.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Giles, Freda Scott. 「The Motion of Herstory: Three Plays by Pearl Cleage.」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vol. 31, no. 4, 1997, pp. 709–712. JSTOR.
  6. ^ "Winfrey, Oprah (Gail) 1/29/1954-" Encyclopedia of African-American Writing, edited by Shari Dorantes Hatch, Grey House Publishing, 3rd edition, 2018. Credo Reference.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Hunter, Jeannine F. "Cleage, Pearl." Encyclopedia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Wilfred D. Samuels, Facts On File, 2nd edition, 2013. Credo Reference.
  8. ^ Pearl Cleage | Encyclopedia.com. www.encyclopedia.com. [2019-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9. ^ 9.0 9.1 9.2 9.3 9.4 9.5 Playwright Pearl Cleage Opens Up. NPR, Washington, D.C., 2014. ProQuest.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Bentley, Rosalind. "Pearl Cleage's New Play Takes on Aging and Generation Wars." TCA Regional News, Mar 18, 2019. ProQuest.
  11. ^ Alliance Theatre Receives Grant from 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 BroadwayWorld.com. [September 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12. ^ The 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 and HowlRound Announce $5.58 Million in Grants through the National Playwright Residency Program. mellon.org. April 5, 2016 [September 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13. ^ Residencies. HowlRound. [September 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14. ^ Pearl Cleage. HowlRound. [September 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5). 
  15. ^ Cleage, Pearl. Deals with the Devil and Other Reasons to Riot.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4. ISBN 0-345-38871-2. 
  16. ^ McKanic, Arlene. Pearl Cleage Talks Prose and Politics. The Root. May 31, 2010 [September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17. ^ Appearances. Pearl Cleage's Professional Website. [September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18. ^ Pearl's World: About Pearl. Pearl's Professional Website. [September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Cleage, Pearl. "Standing at the Crossroads." Drama Criticism, edited by Thomas J. Schoenberg and Lawrence J. Trudeau, vol. 32, Gale, 2009. Gale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Women Writing Plays: Three Decades of the Susan Smith Blackburn Prize, edited by Alexis Green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6, pp. 100-103.
  20. ^ 20.0 20.1 Francis, Aisha. "In Search of Free Womanhood: Black Conduct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arl Cleage." Obsidian: Literature in the African Diaspora, vol. 10, no. 1, 2009, p. 32+. Gale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
  21. ^ 21.0 21.1 21.2 Neave, Lucy. Entering writers' rooms: reading interviews with novelists. New Writing. 2017-05-03, 14 (3): 455–464. ISSN 1479-0726. S2CID 148772106. doi:10.1080/14790726.2017.1317276. 
  22. ^ Golden, Marita, editor. The word : Black writers talk about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reading and writing : interviews需要免費註冊. January 2011. ISBN 978-0-7679-2991-2. OCLC 503655049. 
  23. ^ 23.0 23.1 23.2 Cleage, Pearl, and Douglas Langworthy. "Making Our History: An Interview with the Playwright." Drama Criticism, edited by Thomas J. Schoenberg and Lawrence J. Trudeau, vol. 32, Gale, 2009. Gale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merican Theatre, vol. 13, no. 24, July-Aug. 1996, p. 22.
  24. ^ 24.0 24.1 24.2 Anderson, Lisa M., 1966-. Black feminism in contemporary dram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8. ISBN 978-0-252-03228-8. OCLC 938366263. 
  25. ^ All of Oprah's book club picks, including new series 'The Gilead Novels'. USA Today. March 17, 2021 [April 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26. ^ Gans, Andrew. Suzi Bass Awards, Honoring Atlanta Theatre, Presented Nov. 10. Playbill. November 10, 2008 [April 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27. ^ Fuller, Sally Henry. The Suzi Committee to honor Pearl Cleage and more in non-competitive ceremony. Encore Atlanta. September 18, 2020 [April 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4, 2021). 
  28. ^ Cleage to be honored with Sankofa Award. Tulsa World. November 1, 2009 [April 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4, 2021). 
  29. ^ Bentley, Rosalind. Pearl Cleage to be honored by Atlanta Business Leagu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October 2, 2020 [April 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30. ^ Williams, Camie. Authors named to Georgia Writers Hall of Fame. UGA Today. March 31, 2021 [April 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