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舍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舍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
分類古遺址
時代
編號7-0216-1-216
登錄2013年3月

白舍窯,因其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又稱「南豐窯」,是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的重要民間窯口,與景德鎮窯吉州窯洪州窯七里鎮窯並稱為江西五大名窯。其始燒於晚唐五代、興盛於北宋中期,南宋時期廣泛外銷,元初開始逐漸衰落,清末曾有復興瓷業的嘗試,但延續至民初則完全敗落。[1]由於其制瓷工藝高超,產品往往被誤認為景德鎮窯所制,在歷史上其產品也一度與景德鎮窯的青白瓷競爭市場。文獻曾記載「白舍宋時置官監造瓷器」[2],表明其在宋代為朝廷燒造部分瓷器以「供上用」,或為民辦官助的民間窯場。白舍窯遺址於1960年發現,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江西省博物館藏宋青白釉白舍窯注碗

地理情況

白舍窯位於距離南豐縣西南27里處的白舍鎮,地形為丘陵坡地,其距離旴江較近,旴江為縣境內主要河流,瓷器可通過旴江進入撫河,再下長江,通過長江到達各地。該地附近的義仔山、官山為制瓷提供了豐富的柴草資源,附近的瓷土和釉料礦藏也相當豐富,為制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該窯址現今可見大小窯遺址34座山包,窯包堆積東西寬約2公里,南北長約1公里,其中窯體堆積完好的有20座,分布在瓦子山、符家山、陳家園、賴家庵等山包上,窯體堆積高度為3~4米。有的甚至為5~6米,山崗上遍布瓷片以及匣缽等生產工具。[1]

胎釉特點

白舍窯產品精者普遍胎體堅固緻密,有少量氣孔或無氣孔。釉色潔白細膩,晶瑩而有光澤,較景德鎮窯產品更白些,粗者胎質粗糙,色澤白中泛黃,說明青白釉為該窯產品主流,該窯還流行在器物口沿施一圈褐釉或醬釉,與潔白的釉色相互對照,猶如給瓷器上了一圈金邊,這是白舍窯具有特色的裝飾法,此外還發現極少量的黑釉瓷。[4]

白舍窯與景德鎮窯的區別在於白舍窯仰燒器物底部沒有黑褐色或黃褐色的墊痕,而景德鎮窯同類器物圈足處有比瓷胎顏色深、呈黑褐色或黃褐色的墊痕,二者墊痕不同是由於景德鎮窯的墊餅用紫金土製作,而白舍窯墊餅成分與景德鎮窯不同所造成的。

器型紋飾

月影梅為白舍窯具有特色的紋飾

白舍窯發現的器物豐富,按類別可大致分為生活用品、隨葬品、人物塑像,其器型較為多樣,有碗、盤、碟、壺、皈依瓶、觀音塑像等,其中斗笠盞較為多見。

白舍窯斗笠盞示意圖

早期器物瓜棱、厚唇、葵瓣器較為流行,給人以穩重之感,帶有五代遺風。中期器物相較早期器口外侈、唇沿變薄,圈足增高,形制總體更加修長秀麗,並運用一系列裝飾手法對附設部位進行裝飾,如把蓋鈕塑成花瓣、管孔等形狀。晚期產品則多曲頸弧腹、斜壁小底,器形曲弧多姿。[1] 在紋飾方面,由於白舍窯裝飾手法多樣,如刻花、劃花、模印、篦紋,所以白舍窯的紋飾也較為豐富,如雲氣、牡丹、月梅、卷草等,其中月梅紋是白舍窯較有特色的紋飾,集中出現在南宋中期至元中期,應與梅花作為傲骨的代表被文人所喜愛,並以此作為抒發情感的寄託有關。[5]

衰敗原因

白舍窯盛於北宋,進入南宋後生產規模明顯不如北宋,到元初時其衰敗已經較為明顯,清同治《南豐縣誌》記載:「若夫《元州志》所載,白舍之白瓷器,瑤田圩之薴布,瞿村之白簡紙,當時苦窳稀薄,不足應四方之求」,而《元州志》成書於元代初期,說明此時的白舍窯瓷器質量和數量已經大大下降了[6],和同時期的宋元窯口相比,白舍窯衰落較早,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 瓷土資源枯竭

宋代的白舍窯制胎使用一元配方法,即用單一的瓷土製胎,經過長期大規模的燒制瓷器,白舍窯消耗了大量暴露於地表且經過風化的優質瓷土,這些瓷土耐高溫,穩定性好,能夠提高產品的成品率。在表層瓷土枯竭後工匠只能使用地表下較次的瓷土,或從別的地方運輸而來,這樣則大大增加了生產的成本,且地下層的瓷土不易風化,在高溫中的穩定性差,燒制的產品殘次品較多。

  • 制瓷工藝守舊

白舍窯自始至終以一匣一器、單件仰燒的裝燒方法為主,雖然成品率高且口沿掛釉,但空隙占了很大空間,窯內空間利用不充分,使得生產成本增加,且產量遠不如使用了覆燒法的其他窯口。在景德鎮窯、吉州窯普遍使用覆燒法時,白舍窯仍以一匣一器為主,在市場競爭上自然敵不過同是以青白瓷為主要產品的景德鎮。有學者分析此時白舍窯仍不放棄一匣一器的方法是因為覆燒法對裝燒具要求較高,且這些裝燒具是一次性使用的,因此資源面臨壓力的白舍窯並沒有採取這種方法。[7]

白舍窯漏斗形匣缽,主要燒造碗類器物
筒形匣缽,主要燒制較大,器型較高的器物
  • 市場競爭與賦稅

白舍窯雖然能夠與景德鎮窯競爭市場,但景德鎮窯瓷土礦更加豐富,且在得到宋真宗賜名後發展勢頭強勁,加之更換了新的覆燒技術,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大得到了提升。除此外,燒制青白瓷的窯場還有吉州窯、七里鎮窯等窯口,進一步擠壓了白舍窯的生存空間。在進入南宋後,由於戰爭用兵等原因,政府對手工業的徵稅數額更加龐大,白舍窯作為私營手工業性質的窯口要自負盈虧,燒造過程中一旦出錯便是極大的經濟損失。有資料顯示,南宋時期白舍窯的燒制規模大大縮減,不少窯戶已經輟業[1]

  • 自然災害與戰亂

自然災害對制瓷業的影響很大,往往對窯戶造成沉重的打擊,在相關文獻上記載了數條發生在宋代南豐境內的天災,此外,貪官敗吏的殘暴統治使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這些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不斷衰落,民不聊生的歷史狀況,在南宋政權衰落後,更無力再資助民窯,促使白舍窯的衰落[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陳定榮.試論南豐白舍窯[J].江西歷史文物,1985(01):82-88.
  2. ^ 《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 陳雨前 , 編. 中华大典 艺术典 陶瓷艺术分典. 長沙: 嶽麓書社. 2015.05: 402. ISBN 978-7-80761-827-0. 
  3. ^ 南丰白舍窑:制瓷文化一颗遗落的明珠. [2021-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4. ^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豐縣博物館編著. 江西南豐白舍窯 饒家山窯址[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8.12.
  5. ^ 歐陽希君.古陶瓷等工藝製品中所見的月梅紋[J].文物鑑定與鑑賞,2011(01):86-100.
  6. ^ 花興如.南豐白舍宋元古瓷窯址的探討[J].景德鎮陶瓷,1984(S1):195-198.
  7. ^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豐縣博物館. 江西南丰白舍窑 饶家山窑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12: 85. ISBN 978-7-5010-2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