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皇甫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皇甫嵩
東漢末年名將
太尉
朝代東漢
主君漢靈帝弘農懷王漢獻帝
封爵都鄉侯→槐里侯→都鄉侯
籍貫安定朝那
出生不詳
逝世不詳
親屬
父親皇甫節
皇甫堅壽皇甫叔獻
其他親屬從子:皇甫酈

皇甫嵩(?—195年)[1][2]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另一說為今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3])人,東漢末年名將,參與平定黃巾之亂,官至太尉

生平

皇甫嵩是度遼將軍皇甫規的姪子,少有大志,好《》《》,習弓馬。初獲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聞其才而連辟,但不仕,靈帝時入京為徵為光祿勳議郎,轉北地太守

黃巾之亂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幾十天的時間各地都有所響應,京師震動。於是漢靈帝召開了群臣會議,皇甫嵩認為應該要解除黨禁,並且拿出中藏錢及西園廄馬,賞賜給將士,漢靈帝同意。接著召集全國精銳部隊,任命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持節,偕同北中郎將盧植右中郎將朱儁等討伐黃巾賊,而皇甫嵩和朱儁被任命先行討伐肆虐潁川郡的黃巾賊。

皇甫嵩等率領四萬餘人,兩人決定分兵前進,不料朱儁和黃巾渠帥波才會戰失利,波才更進圍皇甫嵩所駐紮的長社(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東),皇甫嵩所部兵少恐慌,皇甫嵩安定軍心後[4],看準黃巾軍以草結營,在夜間乘大風火攻,配合領軍衝擊,黃巾軍大亂。騎都尉曹操適時援軍到,皇甫嵩遂與曹操及朱儁合兵大破敵軍,獲封都鄉侯。皇甫嵩、朱儁乘勝進兵汝南陳國,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西華(今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西南)等地大敗黃巾渠帥波才、彭脫。黃巾一敗再敗,終於潰散,於是三郡黃巾皆被平定。隨後他上表朝廷奏捷,平定三郡功勞歸給朱儁[5]。原派討伐張角的北中郎將盧植得罪小黃門左豐被誣陷獲罪,皇甫嵩又表奏盛讚盧植行軍方略,終令盧植復為尚書[6]

之後皇甫嵩奉命討伐東郡黃巾賊,八月,皇甫嵩在倉亭(今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東北)擊敗黃巾賊,生擒渠帥卜己。而因為盧植及董卓討伐張角不力,於是皇甫嵩受命北討張角。後在廣宗(今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東)與張梁作戰,初因張梁軍精銳而無法擊破,次日皇甫嵩下令閉營休息,觀望黃巾軍,見其有所鬆懈乘夜出進,在清晨雞啼時發起進攻,一直打到下午並大破對方,斬殺張梁,俘獲甚眾。張角已病死,皇甫嵩又開棺戮屍並斬下其首級,傳至京師洛陽。皇甫嵩又和鉅鹿太守郭典下曲陽(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西)擊斬張寶,平定叛亂。皇甫嵩因功受封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封槐里侯,食八千戶。

皇甫嵩隨後便請得朝廷免冀州一年的田租以救助飢民,故當時百姓如此歌頌皇甫嵩:「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皇甫嵩撫恤士卒亦很得眾心,而見官吏受賄反倒會賜他財物,官吏們都因而慚愧,甚者還自殺。[7]其時前信都閻忠更勸皇甫嵩乘著平定黃巾的威勢乘時而起,奪取天下,但為皇甫嵩拒絕[8]

王國叛亂

因應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人於隴右作亂,皇甫嵩在中平二年(185年)春季就改鎮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守衞園陵,隨後更與入侵三輔的北宮伯玉等人作戰。可是,皇甫嵩屢次作戰無法討平他們,又因黃巾之亂時得罪過宦官趙忠張讓,遂被二人表奏「連戰無功,所費者多」,於當年秋季被徵還,被收回皇甫嵩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改封都鄉侯

中平四年(187年),涼州王國起兵叛亂,並在次年圍陳倉。朝廷再度起用皇甫嵩為左將軍[9],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抵抗。當時董卓想速赴陳倉,但皇甫嵩認為陳倉守備堅固,足以守住王國進攻[10],可待屢攻不破的王國兵疲然後獲得全勝,不戰而屈人之兵,沒有急急趕去為陳倉解圍。而王國自該年冬季起到明年春季圍困陳倉城共計八十多日,仍然無法攻破,士兵疲累不堪被逼退去,皇甫嵩遂決定進擊王國。董卓又以「窮寇勿追,歸眾勿迫」為由勸阻,然而皇甫嵩說之前不主動進攻是避其鋒銳,現在則是乘其衰敗而進攻,那是疲師而不是歸眾,是沒鬥志的亂兵而非窮寇。於是獨自進攻,留董卓在後[11],果大破王國軍,王國更敗走而被韓遂等人罷黜,後來韓遂等人便耽於內鬥,勢力大為削減。董卓見此,反而忌恨皇甫嵩。

董卓入京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調作并州牧,朝廷要他將屬兵都轉交予皇甫嵩,但董卓不肯[12],皇甫酈此時建議皇甫嵩發兵討伐董卓,皇甫嵩拒絕,只是將此事上報朝廷[13],令董卓被靈帝責備,從而更加深了董卓對皇甫嵩的仇恨。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徵召京兆尹蓋勳為議郎,當時皇甫嵩正率領三萬大軍駐守扶風郡,於是蓋勳秘密跟皇甫嵩聯絡,盼望皇甫嵩能起兵討伐董卓。不久後,皇甫嵩也被董卓徵召入京擔任城門校尉長史梁衍建議皇甫嵩出兵討伐董卓[14]。皇甫嵩皆不採納,整裝上道,蓋勳勢單力孤,只好也返回京師了。

入京不久,皇甫嵩便被羅織入獄,甚至即將被處死。幸賴皇甫嵩子皇甫堅壽和董卓一向友善,在逃回洛陽時董卓特地為其設酒宴,但皇甫堅壽在酒宴上質問董卓,甚至叩頭痛哭,使看到的人都不免感動,才使得董卓感悟。於是皇甫嵩才被釋放出來,之後被任命為議郎,又升任御史中丞。到了遷都後,董卓返回長安時,特別命令御史中丞以下的百官要在車前參拜,董卓用手拍了一下皇甫嵩,對他說:「你怕不怕?」,皇甫嵩笑而謝之[15][16]

晚期

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呂布等殺董卓,又命皇甫嵩攻在郿塢(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的董旻,滅董卓三族[17]。王允掌政後先後升皇甫嵩為征西將軍車騎將軍[18],董卓部將李傕等後進攻長安,殺王允掌政,又以皇甫嵩為太尉[19],因流星[20]免官後又拜光祿大夫,遷太常,後病逝,贈驃騎將軍

性格特徵

  • 皇甫嵩撫恤士卒,平時行軍休息時都要營房建好後才會回帳中;士兵都吃飽才會開始吃,故深得軍心。即使位至三公之一的太尉也是如此[21]
  • 皇甫嵩曾上奏進諫共五百多次,但都會將手稿銷毀,不流傳到外,又尊重有學識能力的人,不會怠慢來訪的人,時人都稱許並接近他。

家庭

祖上輩

父輩

子輩

  • 皇甫堅壽,皇甫嵩之子,後為侍中,辭不拜,病卒。
  • 皇甫叔獻,皇甫嵩之子,灞陵令。
  • 皇甫氏,皇甫嵩女,嫁射援[23]
  • 皇甫酈,皇甫嵩之從子,曾建議皇甫嵩誅除不奉詔服從的董卓,後奉獻帝之命勸和李傕郭汜不果。

  • 皇甫叔侯,皇甫叔獻之子,孝廉

曾孫

  • 皇甫謐,皇甫叔侯之子,西晉學者、醫學家。

評價

  • 百姓歌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 閻忠:「今將軍授鉞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旬月之間,神兵電掃,攻堅易於折枯,摧敵甚於湯雪,七州席捲,屠三十六方,夷黃巾之師,除邪害之患,或封戶刻石,南向以報德,威震本朝,風馳海外。」
  • 皇甫酈:「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
  • 東觀漢記》:「皇甫嵩上言,四姓權右,咸各斂手也。」
  • 范曄《後漢書·皇甫嵩傳》:「嵩為人愛慎盡勤」、「黃妖沖發,嵩乃奮鉞。孰是振旅,不居不伐。」「皇甫嵩、朱儁並以上將之略,受脤倉卒之時。及其功成師克,威聲滿天下。值弱主蒙塵,獷賊放命,斯誠葉公投袂之幾,翟義鞠旅之日,故梁衍獻規,山東連盟,而舍格天之大業,蹈匹夫之小諒,卒狼狽虎口。為智士笑。豈天之長斯亂也?何智勇之不終乎!前史晉平原華嶠,稱其父光祿大夫表,每言其祖魏太尉歆稱『時人說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戰,歸功朱儁,張角之捷,本之於盧植,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蓋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誠能不爭天下之所甚重,則怨禍不深矣』。如皇甫公之赴履危亂,而能終以歸全者,其致不亦貴乎!故顏子願不伐善為先,斯亦行身之要與!」 「黃妖沖發,嵩乃奮鉞。孰是振旅,不居不伐。」
  • 歐陽詢:昔立效長丘,樹績東郡,太尉裂壤於槐里,司徒胙土於耏門。
  • 何去非:「夫『歸師勿追』,曹公所以敗張繡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國。」「皇甫嵩討賊梁州,董卓副之,賊平,詔卓以兵屬嵩,卓不受詔,挾兵睥睨。人皆勸嵩誅之,嵩不欲其專誅於外也,而以狀聞。卓因遂其凶逆,卒以不制。夫嵩之舍卓者,非出於他也,蓋以衛青不戮蘇建,獲恭厚之譽,遂系跡而求踐之。不知所以舍卓者,於今為縱寇也。」
  • 張預:「孫子曰:『凡火攻,必應火變而應之。』嵩外方縱火而出兵以奔其陣。又曰:『強而避之。』嵩則閉營休士以觀其變。又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嵩不救陳倉而走王國。又曰:『避其銳氣,擊其墮歸。』嵩初不擊賊,及其走而擊之是也。」
  • 陳普:「幾多孟德總欺孤,底事山頭獨望夫。不聽閻忠聽梁衍,未應魏闕便當塗。」
  • 郝經:「嵩儁有大將之略,昧匡時之幾,遂為桀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終。」
  • 陳元靚:「蛾蛾亂常,擾我四方。公出奇計,謀旡不臧。名震天地,志定雪霜。忠為令德,史策昭彰。」
  • 胡三省:「嵩前不能從兄子酈之言,今又不徒衍之策,自揣其才不足以制卓故也。」
  • 李贄:「夫退讓者,盛德事也。持此為君,則漢文其選。持此為將、為相,則天下歸心,眾謀畢集,將國勢實賴而何有於一家乎。是乃古今天下,建功立德保國定家之第一著好棊子也。惜乎,人人皆知而不能下也。古今天下惟一留侯(張良)知之,是以功成而遂辟穀不事,使淮陰(韓信)早知此義,族其可得而赤耶。然則韓信之不聽蒯徹之說也,未為不是也,獨其所以居功者,未是耳夫。當功業烜赫之日,封爵在前,富貴在後,獨能退讓,不居推功,與人似若不知有身家之念、子孫之遺者,不知正所以深念其身及其家而遠遺子孫也……彼皇甫義真者,獨能知而下之,豈不誠可貴乎,范氏之推之也固宜。雖然,義真之不受閻忠之說也,宜也。若子酈之說梁衍之說咸棄不用,則身家之念起矣,是退怯也,非退讓也,是又安足貴也。吾故因范氏之論而推明之曰:爾知身家之不足系乎,非不足系也,愛身家者未必能保其身家,而不愛其身家者,正所謂善保其身、善保其家者也。嗚呼,皇甫義真之不死於輩卓之手者,幸也。」
  • 黃道周:「捨命豹袖之下,即獨行安之,如張然明(張奐)、皇甫義真其人矣。張然明破諸羌,靜幽并,恥為王曹所賣,發憤申陳竇之冤,卒不得為三公。皇甫義真蕩黃巾,破梁州賊,征赴城門,賴其子堅壽以免,雖卒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皇甫將軍,初為郎將。命討波才,寡難眾抗。嵩曰不然,方略為上。草結賊營,火攻即喪。束炬乘風,霎時掃蕩。再討張梁,閉營觀望。潛夜勒兵,至哺猶壯。既斬梁頭,寶頭照樣。請租贍飢,歌安非妄。賊圍陳倉,卓請急向。九地九天,嵩先論量。避銳擊疲,其成實當。卓奸專誅,是權伎倆。嵩忠不聽,大禍果釀。流血叩頭,籠鳥始放。奸定遭殃,忠終無恙。」
  • 蔡東藩後漢演義》:「黃巾之平,皇甫嵩為首功,朱儁其次焉者也。朱儁與皇甫嵩齊名,而謀略不及皇甫嵩,潁川之役,微皇甫嵩,儁且一蹶不振矣;若汝南陳國之平賊,亦賴嵩為主帥,而儁得分功,至移討宛城,兩月不下,必待朝廷之督促,方苦心焦思,用謀破賊,然亦幸遇趙弘韓忠之獷悍無謀,乃得為儁所算耳。」「皇甫嵩用火攻計,燔燒賊眾,此為兵法上之所易知者;但施請烏合之賊,即此已足。波才小丑,原不足道;而張角之破滅,亦藉此為先聲之舉,莫謂皇甫非良將才也!」

後世地位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槐里侯皇甫嵩」。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室依照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皇甫嵩。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後漢書·卷71》,出自范曄後漢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東觀漢記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資料

  •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
  •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
  •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
  •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 資治通鑑》〈漢紀〉
  1. ^ 吳海林、李延沛. 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 中國大陸: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1: 28. 
  2. ^ 《後漢書》及《三國志》裴注皆無註明皇甫嵩卒年,唯《後漢書·皇甫嵩傳》寫「尋李傕作亂,嵩亦病卒。」而興平二年(195年)亦值李傕、郭汜相攻之時。
  3. ^ 【溯源甘肃】皇甫谧·皇甫氏·朝那-甘肃-每日甘肃网. gansu.gansudaily.com.cn. [2023-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4. ^ 參考《後漢書》〈皇甫嵩傳〉:「嵩兵少,軍人皆恐,乃召軍吏謂曰:「兵有奇變,不在衆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
  5. ^ 《後漢書·朱儁傳》:「與左中郎將皇甫嵩討潁川、汝南、陳國諸賊,悉破平之。嵩乃上言其狀,而以功歸儁。」
  6. ^ 《後漢書·盧植傳》:「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埶,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疊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徵植,減死罪一等。及車騎將軍皇甫嵩討平黃巾,盛稱植行師方略,嵩皆資用規謀,濟成其功。以其年復為尚書。」
  7. ^ 《太平御覽·卷491》引袁山松《後漢書》記載,皇甫嵩曾對這些官吏說了一句:「公素廉清,必資用乏」。
  8. ^ 參考《後漢書》〈皇甫嵩傳〉:「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干說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以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嵩曰:「何謂也?」忠曰:「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閒,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今身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忠曰:「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劒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歎者,機失而謀乖也。今主上埶弱於,將軍權重於淮陰,指撝足以振風雲,叱宛可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扺頹,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徵冀方之士,動七州之衆,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響振於後,蹈流漳河,飲馬孟津,誅閹官之罪,除腢凶之積,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埶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難佐。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坂走丸,迎風縱棹,豈雲易哉?且今豎宦腢居,同惡如市,上命不行,權歸近習,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嵩懼曰:「非常之謀,不施於有常之埶。創圖大功,豈庸才所致。黃巾細孽,敵非、項,新結易散,難以濟業。且人未忘主,天不佑逆。若虛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禍,孰與委忠本朝,守其臣節。雖雲多讒,不過放廢,猶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論,所不敢聞。」忠知計不用,因亡去。
  9. ^ 《後漢書·靈帝紀》作右將軍
  10. ^ 參考《後漢書》〈皇甫嵩傳〉:「卓欲速進赴陳倉,嵩不聽。卓曰:「智者不後時,勇者不留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全滅之埶,在於此也。」嵩曰:「不然。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餘。有餘者動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九地之陷也。王國雖強,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埶也。夫埶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國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動衆,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焉!」遂不聽。」
  11. ^ 參考《後漢書》〈皇甫嵩傳〉:「嵩進兵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追,歸衆勿追。今我追國,是迫歸衆,追窮寇也。困獸猶鬭,蜂蠆有毒,況大衆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衆也。國衆且走,莫有鬭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後拒。」
  12. ^ 參考《資治通鑑》〈漢紀〉:「及帝寢疾,璽書拜卓并州牧,今以兵屬皇甫嵩。卓復上書言:「臣誤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
  13. ^ 參考《後漢書》〈皇甫嵩傳〉:「嵩從子酈時在軍中,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埶不俱存。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此逆命也。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且其凶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嵩曰:「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於是上書以聞。」
  14. ^ 參考《資治通鑑》〈漢紀〉:「會卓亦征嵩為城門校尉,嵩長史梁衍說嵩曰:「董卓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征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今及卓在雒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迎接至尊,奉令討逆,徵兵群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從,遂就征。」
  15. ^ 參考《資治通鑑》〈漢紀〉:「董卓至長安,公卿皆迎拜車下。卓抵手謂御史中丞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曰:「明公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將天下皆懼,豈獨嵩乎!」」
  16. ^ 參考《獻帝春秋》:「初卓為前將軍,嵩為左將軍,俱征邊章、韓遂,爭雄。及嵩拜車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於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與明公俱為鴻鵠,但明公今日變為鳳皇耳。』」
  17. ^ 《後漢書·董卓傳》:「使皇甫嵩攻卓弟旻於郿塢,殺其母妻男女,盡滅其族。」
  18. ^ 《後漢書·獻帝本紀》:(初平三年)五月丁未(6月17日),征西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
  19. ^ 《後漢紀·卷27》:(初平三年)八月辛未(9月9日),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
  20. ^ 《續漢書》作「日有重珥」
  21. ^ 《太平御覽·卷475》引謝承《後漢書》:皇甫嵩爲三公,以身起於汗馬,常折節下士也。
  22. ^ 《後漢書·皇甫規傳》
  23. ^ 《三國志·先主傳》裴注《三輔決錄注》:「援亦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賢其才而以女妻之。」
政府職務
前任:
馬日磾
東漢太尉
192年
繼任:
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