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號輕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國
艦名 科隆號
艦名出處 科隆
建造者 威廉港國家海軍船廠
動工日 1926年8月7日
下水日 1928年5月23日
服役日 1930年1月15日
結局 1945年3月3日遭美國飛機擊沉
技術數據
艦級 柯尼斯堡級
艦型 輕巡洋艦
排水量 7700長噸
全長 174公尺
全寬 15.3公尺
吃水 6.28公尺
動力來源 3軸,兩台MAN10缸柴油發動機,四台變速蒸汽輪機
速度 32節
續航距離 5700海里(19節)
乘員 514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科隆號(德語:Köln)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末艦,於1929年至1945年3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柯尼斯堡號卡爾斯魯厄號。科隆號由威廉港國家海軍船廠承建,於1926年8月開始架設龍骨、1928年5月下水,至1930年1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配備有九門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的150公釐25式速射炮英語15 cm SK C/25作為主艦炮,最高速度為32節。

如同其姊妹艦一樣,科隆號在整個1930年代都被用作培訓海軍見習官英語Seekadett教練船,並於該年代後期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參與了非干預巡邏英語Non-interven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爆發後,該艦在北海執行了數次任務,但並未直面英國軍艦。1940年4月,它又參加了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成為同級艦中唯一倖存的成員。1942年,它被改裝為可搭載Fl 282直昇機的試驗平台。同年末,科隆號重返挪威,但沒有參與重大行動。它一直停留在當地直至1945年初才返回德國;同年3月,它在威廉港遭美國轟炸機擊沉。但因其船身能夠保持平穩,其外露於水面的火炮仍可作火力支援使用直至1945年5月戰爭結束。

設計

科隆號線描圖

科隆號的全長為174公尺(570英尺10英寸),有15.2公尺(49英尺10英寸)的舷寬和最多6.28公尺(20英尺7英寸)的吃水深度。它滿載時的作戰排水量可高達7,700長噸(7,800公噸)。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四台蒸汽輪機和一對10缸四衝程柴油機組成。渦輪機的蒸汽則由六台船用式雙頭燃油鍋爐供應。這些動力裝置的額定功率為65,000匹軸馬力(48,000千瓦特)、最高速度為32(59公里每小時),並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700海里(10,60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1名軍官和493名水兵。[1]

科隆號的主艦炮為九門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的150公釐25式速射炮英語15 cm SK C/25,其中一座位於艦艏,另外兩座以背負式布局安置在艦艉。後炮塔可旋轉以增加其射界。它們共配備1080發彈藥,其中每炮120發。艦隻還設有兩門單座安裝的88公釐45倍徑高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各配備400發彈藥。科隆號同樣搭載有四組設於艦舯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並配備24枚管徑為500公釐(20英寸)的魚雷。此外,艦隻還可貯存120枚水雷[2]在裝甲方面,艦隻受到40公釐(1.6英寸)厚的裝甲甲板和50公釐(2.0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所保護。司令塔的厚度則有100公釐(3.9英寸)。[3]

服役歷史

出席科隆號下水儀式的漢斯·曾克爾威廉·格勒納康拉德·阿登納古斯塔夫·諾斯克
科隆號的下水儀式

科隆號是以「D號巡洋艦」的名義訂購,並獲得了「阿科納代艦(Ersatz Arcona)」的臨時代號,因其目的是要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阿科納號[3]它於1926年8月7日在威廉港國家海軍船廠開始架設龍骨、至1928年5月23日下水,並最終於1930年1月15日投入國家海軍使用,成為同級艦中最後一艘完工的成員。[4]入役後,科隆號花了一年的時間在波羅的海進行海上試航和訓練。它於1931年展開初次改裝,其原有的兩門單裝88公釐高射炮被替換成雙聯裝樣式,後部艦艛得到擴大,並在艦艉安裝了射擊指揮儀[5]科隆號於1932年初啟程巡航前往大西洋,以進行更廣泛的海試。返航後,它搭載著首批軍校學員英語Seekadett展開環球巡航,於1932年底離開德國。旅程持續了整整一年;使它得以在世界多地的港口經停,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6]在澳洲,旅程則先後在阿得雷德墨爾本雪梨荷巴特等地停留,期間還參加了幾場與當地球隊對壘的足球公開賽,其中便包括雪梨的澳洲皇家海軍隊。[7]

1935年,科隆號安裝了一副飛機彈射器和用於搬運浮筒飛機英語Floatplane的吊杆,並在煙囪後部加裝了一副單杆桅。[5]它一直被用作教練船直至1936年初,然後轉而擔任漁業保護職能。同年晚些時候,艦隻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加入了非干預巡邏英語Non-interven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的隊伍。當德國號裝甲艦在所謂的「德國號事件英語Deutschland incident (1937)」中遭到西班牙共和派轟炸機英語Spanish Republican Air Force襲擊後,由科隆號負責將負傷的船員從德國號轉運回德國。科隆號在西班牙海域共執行了四次巡邏,然後於1938年回到北海恢復漁業保護值勤。同年晚些時候,艦隻駛入基爾的旱塢進行再度改造。[6]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3月,科隆號參與了德國要求從立陶宛吞併梅梅爾的行動。同年晚些時候,它與戰艦格奈森瑙號以及裝甲艦德國號、舍爾將軍號施佩伯爵將軍號一同,在大西洋進行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演習。[6]在8月的最後幾天,科隆號奉命駐紮在波羅的海西部,以防止波蘭艦隻在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後出逃;但它未能完成這項任務。隨後,它隨姊妹艦柯尼斯堡號和其它幾艘德國巡洋艦在北海布設了一個防禦性雷區。[8]

10月7-9日,科隆號與格奈森瑙號和九艘驅逐艦一同向北海出擊英語Sortie。它們的目標是將英國皇家海軍的部隊引誘越過U艇線並進入德國空軍的射程範圍,但在這兩方面都失敗了。英國人發動了一次由12架威靈頓轟炸機組成的空襲,同樣也未能擊中任何一艘德國軍艦。[9]10月20-22日,科隆號和輕巡洋艦萊比錫號負責護送戰艦格奈森瑙號和沙恩霍斯特號進行它們首次前往北大西洋的出擊。科隆號及萊比錫號於22日脫離該部隊前往斯卡格拉克海峽,並與德國號及三艘魚雷艇一同展開對同盟國商用船舶的無果巡邏。[10]巡邏一直持續至11月25日,卻未能找到任何同盟國貨輪。[11]12月13日,科隆號、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又為幾艘在紐卡斯爾附近布設攻擊性雷區後返航的驅逐艦提供掩護。[12]

約1936年的科隆號

1940年4月,科隆號參加了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它被分配至第3集群,與姊妹艦柯尼斯堡號一同負責攻擊卑爾根[13]它毫髮無損地抵達目標海港,但柯尼斯堡號卻不那麼幸運;被挪威的海岸炮嚴重擊損。儘管如此,科隆號還是利用其主炮對德國步兵的登陸提供了支援。在確保港口的安全後,它與兩艘驅逐艦共同返回德國。[8]1940年末,艦隻駛入旱塢作進一步的改造。它安裝了消磁線圈,並在B炮塔頂部設置了直升機起降平台。[6]此後,科隆號一直擔當Fl 282直昇機的試驗台,直至1942年才結束這項任務。[14]

1941年9月,當仍搭載著Fl282型直升機進行試驗期間,科隆號也為在里加灣希烏馬島攻擊蘇聯陣地的德國地面部隊提供炮火支援,並炮擊了設於里斯蒂納德語Ristna的蘇聯陣地。[14]該艦還加入了由戰艦鐵必制號、舍爾將軍號、輕巡洋艦紐倫堡號以及若干驅逐艦和魚雷艇組成的波羅的海艦隊,旨在阻止蘇聯軍艦從波羅的海東部逃離。然而,並沒有任何蘇聯軍艦嘗試這樣做。[15]7月13日,蘇聯潛艦Shch-322號俄語Щ-322企圖攻擊科隆號,但該巡洋艦的護航艦隻迫使蘇聯潛艦中斷了攻擊。[16]

戰後沉沒在威廉港的科隆號

至1941年底,科隆號被轉移至北海,並駛入旱塢進行最後一次重大改造。[14]其中包括在前司令塔的頂部安裝FuMO 21型雷達裝置。[6]1942年7月,科隆號離開德國,加入在挪威日益壯大的海軍部隊,但沒有參與任何重大行動。[14]9月13日,它隨舍爾將軍號、希佩爾將軍號以及兩艘驅逐艦一同,試圖襲擊PQ18號護航船隊英語Convoy PQ 18。在從納爾維克前往阿塔峽灣英語Altafjord途中,這支區艦隊遭到了英國潛艦底格里斯號英語HMS Tigris (N63)的襲擊,但魚雷只從德國艦隻的尾部穿過。[17]護航船隊則遭到了U艇和遠程轟炸機的襲擊,導致十三艘貨輪沉沒。[18]科隆號於1943年1月返回德國,並於2月17日在基爾退役。1944年初,它被送往旱塢進行大修,以備重返作戰任務;這項工程於7月1日完成。隨後,該艦曾臨時作為一艘教練船服役,直至被派往挪威為德國商船提供護航。[14]在7月7日從克里斯蒂安桑出發的航行中,艦隻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布設了一個防禦性雷區。7月14-15日,它與三艘驅逐艦在前往特隆赫姆之前又布下另一片雷區。[19]

12月13-14日夜晚,[20]科隆號在奧斯陸峽灣遭到英國轟炸機的襲擊;幾次近距脫靶損壞了艦隻的推進系統,需要在德國進行維修。[14]它於1945年1月23日與希佩爾將軍號及一艘驅逐艦共同離開挪威,並於2月8日抵達基爾。[21]然後科隆號前往威廉港,卻在那裡再次遭到盟軍轟炸機的襲擊。[14]3月30日,來自美國第八航空隊B-24轟炸機襲擊了海港;[22]科隆號被擊中,艦身平穩地下沉。由於其火炮仍然外露於水面,該艦被用作浮動炮台,以協助城市抵禦盟軍的進攻。它一直擔任此職能直至同年5月戰爭結束。戰後,艦隻在原地進行了部分拆除,並於1956年最終打撈拆解報廢。[23]

注釋

  1. ^ Gröner,第119–120頁.
  2. ^ Gröner,第120頁.
  3. ^ 3.0 3.1 Gröner,第119頁.
  4. ^ Gardiner & Chesneau,第230頁.
  5. ^ 5.0 5.1 Williamson,第22頁.
  6. ^ 6.0 6.1 6.2 6.3 6.4 Williamson,第23頁.
  7. ^ Crew of the German cruiser KOLN and the Royal Australian Naval soccer teams. 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2013 [2018-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9). 
  8. ^ 8.0 8.1 Williamson,第24頁.
  9. ^ Rohwer,第6頁.
  10. ^ Rohwer,第9頁.
  11. ^ Rohwer,第10頁.
  12. ^ Rohwer,第11頁.
  13. ^ Rohwer,第18頁.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Williamson,第33頁.
  15. ^ Rohwer,第103頁.
  16. ^ Rohwer,第107頁.
  17. ^ Rohwer,第195頁.
  18. ^ Rohwer,第196頁.
  19. ^ Rohwer,第179頁.
  20. ^ Rohwer,第378頁.
  21. ^ Rohwer,第227–228頁.
  22. ^ Rohwer,第404頁.
  23. ^ Williamson,第34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