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女王大廈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大廈南立面
概要
類型商場
建築風格羅馬復興式
所屬國家/地區澳洲
地點新南威爾斯州雪梨
地址455 George St, Sydney NSW 2000
座標33°52′18″S 151°12′25″E / 33.8718°S 151.207°E / -33.8718; 151.207
現居租戶多家
起造1893年
竣工日1898年
擁有者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Vicinity
材料砂岩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喬治·麥克萊George McRae英語George McRae
結構工程師喬治·麥錫(George Massey)
保護情況Heritage Act — State Heritage Register[*]Local Environmental Plan[*]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 register[*]
網站
www.qvb.com.au
地圖
地圖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英語:Queen Victoria Building,簡稱「QVB」)是位於澳洲雪梨市中心的19世紀歷史建築,是雪梨的重要地標。這座羅曼復興式建築始建於1893年,於1898年落成,寬30公尺(98英尺),長 190公尺(620英尺)。大廈占據雪梨市中心的整個一個街區,四周為喬治街孖結街約街及都勞街(Druitt Street)。大廈設計時為市場,歷史上曾用於各種用途,並曾被廢棄而幾乎被拆,直到接近20世紀末才由馬來西亞華商整修恢復原貌,並回復最早的商業用途,曾為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下屬怡保公司旗下的商場。

2021年11月,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收購維多利亞女王大廈50%權益。[1]

建築

雕版畫:雪梨市場(1850年)

自從1842年雪梨鎮建鎮起,維多利亞女王大廈所在地就由雪梨市議會管理。[2] 這裡最早是鎮集市,在巴拉斯蘭總督任內建成一座「簡單的倉庫建築」。[2]麥覺理總督任內,建築師弗朗西斯·格林威Francis Greenway英語Francis Greenway)曾設想在此建造「宏偉的城市廣場」。19世紀30年代,在此建造了「四座堅固的石質廳堂」,有當時的新南威爾斯政府建築師安普洛斯·哈侖(Ambrose Hallen)設計。[2]此後,政府決定在此建造一座「精美的貿易中心」。[3][4][5]

設計

大廈的中央圓頂和漢白玉雕塑群,威廉·普利斯里·麥金托什(William Priestly MacIntosh)設計(著名攝影師佩里埃攝影)
俯瞰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屋頂:可見屋頂諸圓頂的排列

這座「有著主教座堂般尺寸」[6]的大廈的設計師是蘇格蘭人喬治·麥克萊英語George McRae,他在1884年移居雪梨。[7]當時的雪梨正在大興土木,新建房屋中沒有任一風格占據多數,因此麥克萊提供了四種不同風格的設計(哥特復興式新文藝復興式安妮式羅曼復興式)供市議會選擇。[8]市議會最終選定的維多利亞時代羅曼復興式設計反映了美國建築師亨利·霍布森·理查森亨利·霍布森·理查森)的風格影響:被選中的麥克萊設計中對立柱圓拱的使用,及鋪張的細節設計都具有「理查森式羅曼式」的特色,這是一種在1877年到1886年之間確立的折衷主義風格。[9]

大廈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中央的圓頂:由玻璃質內層穹頂和貼銅的外層圓頂構成,外層頂部還有一座小圓頂。屋頂上還分布了大大小小的其他較小圓頂,其中長方形大廈的四角上各有一座圓頂。

大廈中央部分大量採用花玻璃窗採光,包括一扇半圓形的大型「車輪」窗,圖案為雪梨市的紋章。此外,整個屋頂中央設置南北向的拱頂天窗,使得建築內部得到大量自然光照。建築細部的柱廊、圓拱、欄杆和圓亭等都具有細膩的維多利亞式特徵。

雕塑

大廈在喬治街和約克街的兩個長立面中央入口之上放置兩組象徵性雕塑群,漢白玉質。通過公開徵集的雕塑設計稿當時在雪梨市政廳展出後,有市長埃弗斯(Ives)、政府建築師弗農(W.L. Vernon英語Walter Liberty Vernon)和市建築師麥克萊組成的委員會選定,最後勝出的是威廉·普利斯里·麥金托什(William Priestly MacIntosh英語William Priestly MacIntosh)的設計。[10]落選的設計稿中包括第一位澳洲出生的女雕塑家西奧多拉·考文Theodora Cowan英語Theodora Cowan)的設計。[11]獲選的麥金托什設計有兩組:一組的中心是「城市之神」(Genius of the City)像,另一組的中心則是「文明之神」(Genius of Civilisation)像,後者的原型是游泳運動員卡維爾。(Percy Cavill英語Cavill family)。[12] 兩組雕塑群被如此描述:

喬治街立面雕塑群 「在中央的基座上,站立一個女性人物,輕披飄揚的長裙,代表」城市的守護之神「,兩手各持智慧與正義的象徵物。她頭戴城市之冠與紅火球帝王花冠,腳下則是飾有市徽的盾牌。女神右方坐著半裸、肌肉豐富的男性人物,代表勞動和實業,四周環繞相應的象徵物:麥穗、公羊、水果和蜂巢。女神左方是相應的男性任務,象徵商業和交流,其左方是揚帆海船,手中握著錢袋和帳簿。兩尊男性都頭戴象徵和平的橄欖枝。」[10]

約克街立面雕塑群 「中央人物是一個具有活力的青年,象徵文明,高舉火炬引領分別代表科學和工藝美術的兩個美麗半裸年輕女性。科學手握羅盤,並在參考其左手所持卷軸上的知識,表情好像正在深思。而其代表工藝美術的姊妹則神情愉悅、熱情」[13]

第二座雕塑群在1898年2月得到批准。[14]麥克雷據説對雕塑群「很滿意」,但表示他更希望用青銅塑造。[10]

施工

大廈的施工從1893年開始,1898年結束,建築商為當時雪梨「領先」的建築公司菲帕兄弟(Phippard Brothers)。大廈所用的粗面岩砂岩即來自菲帕兄弟的採石場。[15][16]

命名

1897年,雪梨市議會決定將當時在建的市場大廈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為「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樓」(The Queen Victoria Market Buildings),以紀念女王登基的鑽禧年:

"...為了以合適的方式紀念女王陛下史無前例的、榮耀的、帶給天下各地英國子民如此豐富的賜福的御宇「... ".[17]

但是,市議會決定不相女王奏請正式冠名的御准,因為那樣的話建築上就必須懸掛女王的盾徽。[17]

後來,1910年市場搬遷到雪梨華埠附近的乾草市場(禧市)之後,建築改名」維多利亞女王樓宇「(Queen Victoria Buildings)。1987年改名為」維多利亞女王大廈「至今。

內部

大廈內景、「大澳洲鐘」
維多利亞女王著加冕禮服像、皇家鐘

現在的大廈內部辟有四層商鋪,上三層中開有大空格(有裝飾性鑄鐵圍欄圍繞),使得自然光可以從玻璃屋頂照射到下面的樓層。內部的瓷磚(特別是中央穹頂下的部分)許多都是原物,其他則是按照原樣複製的。此外,大廈還有一層地下走廊,往南聯通市政廳地下火車站,往北聯通麥葉百貨公司大樓。

大廈頂樓的南北兩端特別高大,北端原來是大舞廳,現在是一間茶室。

參考文獻

引用

  1. ^ 趁澳洲重新開放搶奪商機 港資買QVB等三著名商場. 澳洲新報. 2021-11-08 [202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2. ^ 2.0 2.1 2.2 Shaw 1987,第40頁.
  3. ^ Advance Australia Arms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1898. Environment & Heritage. Government of New South Wales. 1 September 2012 [23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4. ^ Ellmoos 2008.
  5. ^ Shaw 1987,第40,54頁.
  6. ^ Kapur & Majumder 2007,第16頁.
  7. ^ George McRae. Sydney Architecture. [28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8. ^ Shaw 1987,第50頁.
  9. ^ O'Gorman 1991,第30頁.
  10. ^ 10.0 10.1 10.2 Statuary for Sydney Markets. Australian Town and Country Journal (Sydney, NSW: 1870 - 1907) (Sydney, NSW). 15 May 1897: 30 [23 April 2014]. 
  11. ^ Sturgeon 1978,第48頁.
  12. ^ Earnshaw 2004,第47頁.
  13. ^ Scarlett 1980,第400頁.
  14. ^ City Council.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NSW). 11 February 1898: 2 [21 May 2014]. 
  15. ^ Important building operations in Sydney. Australian Town and Country Journal (NSW: 1870 - 1907) (NSW). 12 January 1895: 25 [28 February 2014]. 
  16. ^ Queen Victoria Market Building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NSW). 15 June 1898: 5 [27 February 2014]. 
  17. ^ 17.0 17.1 Action by the City Council.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NSW). 10 June 1897: 5 [27 February 2014]. 

來源

  • Council of the City of Sydney (1979)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restoration brief. Sydney, NSW: The Council
  • Ellmoos, Leila.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Dictionary of Sydney. Dictionary of Sydney Trust. 2008 [2014-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9). 
  • Earnshaw, Beverley. An Australian Sculptor: William Priestly Macintosh. Kogarah, N.S.W.: Kogarah Historical Society. 2004: 47. ISBN 095939253X. 
  • Gamble, Allan (1988) The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a sketch portrait. Seaforth, NSW: Craftsman House, ISBN 0947131124
  • Graham, S.J. (2008) Victor Turner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Performance. Berghahn Books. ISBN 9781845454623
  • Ipoh Garden (Aust) Pty Ltd. (1986) The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restoration. Sydney, NSW: John Fairfax & Sons
  • Kapur, R.; Majumder, A. Bazaars Down Under. Mumbai: Popular Prakashan Pvt.Ltd. 2007. ISBN 81-7991-259-0. 
  • Macmahon, B. (2001) The Architecture of East Australia. London: Edition Axel Menges ISBN 3930698900
  • O'Gorman, J.F. Three American Architects: Richardson, Sullivan, and Wright, 1865–191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ISBN 0-226-62072-7. 
  • Shaw, John. The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1898-1986. Sydney, NSW, Australia: Wellington Lane Press. 1987. ISBN 0-646-35181-8. 
  • Scarlett, Ken. Australian sculptors, 1830-1977. West Melbourne, Victoria: Thomas Nelson (Australia). 1980: 400. ISBN 0170052923. 
  • Stirling, Suzanne; Ivory, Helen. QVB - An Improbable Story. Sydney, NSW, Australia: Ipoh Ltd. 1998. ISBN 0-908022-06-9. 
  • Sturgeon, Graeme.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n Sculpture 1788-1975.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78. 

外部連結

座標33°52′18″S 151°12′24″E / 33.871758°S 151.206666°E / -33.871758; 151.20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