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興安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興安軍
存在時期1932年-1945年
國家或地區 滿洲國

興安軍滿洲國的一支部隊,隸屬滿洲國軍,負責守衛該國蒙古人聚居的興安省興安四省)和熱河省,該區域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兵員主要為蒙古人,以騎兵為主力部隊。

概況

興安軍騎兵隊

1927年甘珠爾扎布、1928年正珠爾扎布分別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和炮兵科,回到旅大後,開始策劃蒙古獨立的秘密活動,和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畑英太郎中將、高級參謀河本大作和以後的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大佐、參謀石原莞爾中佐等人接洽,懇求日本幫助蒙古獨立。與一些參謀如花谷、堀內等都成了密友。還聯絡蒙古土匪天紅(名金昌,蘇魯克旗人,有100多名胡匪),一面聯絡蒙古各地人,合謀蒙古獨立的事。甘珠爾札布帶妻子川島芳子(金壁輝)到西科中旗圖什業圖旗)王府,秘密訓練王府的軍隊,又動員圖什業圖親王業喜海順參加蒙古獨立運動。正珠爾扎布則利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駐鄭家屯的特務組織「滿鐵公所」研究蒙古事情,一面聯絡拉攏蒙古有勢力人物如莫力廟活佛阿旺圖巴丹、阿魯科爾沁王旺欽帕爾賚溫都爾王楊倉扎布愛根廟薩布楞喇嘛等。

1930年底至1931年7月,日本關東軍參謀部完成了《關於統治滿蒙占領地研究》和《占領滿蒙後經略外蒙古方略等方策研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當夜由旅順移駐奉天東洋拓殖會社辦公大樓,甘珠爾札布和正珠爾扎布趕到奉天住在「滿鐵」附屬地萬國旅社,一方面召集滕續文(哈豐阿)、張洪俊韓鳳林、李友同(阿思根)等等設在瀋陽的東北蒙旗師範學校學生和其他蒙古青年30多人研究蒙古建軍, 一面到關東軍司令部見了本庄繁司令官、三宅光治參謀長、板垣高級參謀等要求槍炮子彈。板垣答應給步槍3000支,子彈60萬發。甘珠爾札布組織「蒙古獨立軍」打算是:由科左後旗經過科左中旗占領通遼縣整頓部隊,再往北經過高力板科右中旗到興安嶺索腰勒吉山會合郭道甫的部隊,以後再商議下一步的打算。先招集東科後旗大蒿子的統領包善一(額爾敦畢力格,有200人旗保安隊)和東科中旗韓色旺(有200人土匪),派蘇魯克旗宋福山與盤踞在通遼一帶的胡匪天紅、高山200餘人土匪聯絡建軍。蒙古獨立軍:

1931年9月22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制定的《滿蒙問題解決方案》,1931年10月關東軍司令部制定的《滿蒙共和國統治大綱案》明確了在東四省及東蒙古地區成立傀儡政權,為了達到籠絡蒙古,分化東四省的勢力,明確了東蒙古地區作為特殊地區對待,成立1個自治省,廢除王公制度,建立蒙古軍等。1931年10月初關東軍把3000枝步槍和60萬發子彈運到了離包善一家最近的的平齊線一棵樹車站。包善一分得多數武器後卻堅決不行動。為了使包善一安心,甘珠爾札布想辦法把包善一的全家搬到大連居住,後看到包善一的行動仍然消極,又趁獨立軍改編為內蒙自治軍之際,把總司令之職讓給包併兼第一軍司令。改編後的蒙古自治軍:

  • 總司令包善一
  • 總參謀長甘珠爾札布
  • 第一軍司令包善一兼
  • 第二軍司令韓色旺(包善一的親戚,是一個文人,追隨包善一行動)
  • 第三軍司令甘珠爾札布兼。有七、八個團,團長有高山、那欽雙和爾曹巴格都等
  • 炮兵隊長:白雲航(哈斯巴圖爾,喀喇沁右旗人,蘇聯基輔軍官學校畢業)

第一、第二軍各有七、八個團,實際兵力有2000人。自治軍各團都有東北蒙旗師範的學生,相當於政治指導員。內蒙自治軍號稱一萬,在科左後旗、科左中旗和通遼縣一帶活動。

1931年10月中旬,第二軍和第三軍駐在鄭通線大林站一帶,準備攻擊通遼縣城。派了以博彥滿都(賓圖旗人)為首的幾名東北蒙旗學校學生潛入通遼縣城,與通遼縣當局談判無條件開城遭拒。駐防通遼縣城的是東北軍奉天省騎兵第三旅。甘珠爾札布親自率領蒙古自治軍第三軍高山的部隊(這時還沒有別的部隊)和學生隊由西南攻入通遼縣城,和田顧問領著的十來個日本浪人乘火車頭開進了通遼車站。守備通遼的第三旅和民團開始反攻,偽蒙軍被迫退出回到大林站。 正珠爾扎布立刻上奉天到關東軍部見板垣參謀,說明了內蒙自治軍的實際情況和包善一、韓色旺二人的灰色態度,懇求關東軍援助大炮和軍隊防寒被服以便重整旗鼓。板垣另派退伍大佐松井清助任蒙古自治軍顧問,帶來了大口徑迫擊炮二門和捷克制輕機關槍等武器。後續派來了退伍少佐盤井文雄、小澤一六八退伍少佐、現役少佐本間誠任顧問。1931年11月7日日軍羽山支隊攻占了通遼縣城後,蒙古自治軍第一軍駐科左後旗,第二軍駐在科左中旗,第三軍駐科左中旗舍伯吐一帶。[1]

1931年12月12日,扎魯特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杜爾伯特、扎賚特、依克明安等旗扎薩克,黑龍江各旗總管的代表以及那木海扎布圖門滿都呼阿成嘎等,關東軍代表諏訪等在泰來召開會議,通過了六項決議:一是各旗乘此機會獨立。二是在鄭家屯設立內蒙古自治區籌備處。三是維持費由代表之各旗負擔。四是獨立範圍為現在內蒙古全境。五是獨立後境內不允許漢族軍隊駐紮。六是獨立後各旗組織由蒙古人組成的自治軍,專門擔任治安之責以防備漢族軍隊。[2]1932年2月18日,滿鐵鄭家屯公所所長菊竹稻藏主持召開了「鄭家屯會議」,參加人員有旗扎薩克、王公貴族、士紳、有影響的頭面人物、大學生等30多人,討論蒙漢分治,蒙古獨立。菊竹稻藏在鄭家屯的會議上明確了「建立滿蒙新政權時,我們正在考慮實行蒙漢分治,要保護蒙古人的特殊權益,使他們有自己的政權,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即為了體現蒙古復興精神,我們日本人要幫助蒙古人在各方面有較快的發展等等」。[3]鄭家屯會議發表了《滿蒙獨立宣言》,作出了《蒙古自治行政區域的劃定》決定。「鄭家屯會議」決定東蒙古地區作為滿洲國的組成部分,接受日本的統治。[4]1932年3月9日,滿洲國國務院設立了直轄的興安局,專管蒙旗事務,8月3日興安總局改稱興安總署。

1932年4月滿洲國軍建立,此時關東軍制定了將內蒙古自治軍九一八事變時期以蒙古人為主在科左後旗科左中旗一帶組成的軍隊)編入滿洲國軍的方針。1932年4月22日,齋藤恭平少佐、金川耕作大尉、生田吉五郎大尉、本間誠大尉被任命為興安軍的軍事顧問。本間顧問在改編內蒙古自治軍的同時,在興安東分省、南分省、北分省選拔蒙古青年並加以訓練。[5]:115

1932年5月,興安南警備軍於興安南分省成立,司令官為巴特瑪拉布坦少將,參謀長為甘珠爾扎布

1932年3月興安北分省派10人去奉天日本獨立守備隊幹部訓練班學習3個月。郭文通被選入其中當翻譯。1933年3月在海拉爾成立興安北省警備司令部(興安北警備軍),司令官為烏爾金少將,郭文通任騎兵少校參謀,1935年任參謀處長;1936年9月升為陸軍騎兵中校,12月在海拉爾任騎兵第七團團長,駐防中蒙、中蘇邊境,1940年晉升上校軍階。[6]

1933年4月,興安東警備軍於興安東省成立,代司令官為綽羅巴圖爾上校。

熱河作戰之後,原熱河省北部拆分為興安西分省,察東警備軍(義勇軍,司令官李守信)中由蒙古人組成的第4支隊編入滿洲國軍,成為興安西警備軍,代司令官為烏古廷上校[5]:115

1938年,興安軍管區成立,巴特瑪拉布坦任司令官,統括原四支興安警備軍[7]:132。後改編為第9軍管區(通遼)和第10軍管區(海拉爾)[8]:185

滿洲國中央陸軍訓練處建立於1932年,負責軍官的教育。然而由於語言和習慣等因素,興安軍的軍官不適宜在此受訓。1934年7月1日,軍政部鄭家屯的臨時校址設立了專門培養蒙古人軍官的興安軍官學校,校長由巴特瑪拉布坦兼任,下永憲次少佐任顧問。第1期學生72人。1935年8月1日,學校遷至王爺廟,隸屬於滿洲國軍事部,關東軍王爺廟特務機關長金川耕作大佐任學校顧問,實際掌握權力。副校長佐野少將、服部少將,軍事顧問泉鐵翁中左。興安軍事學校以復興蒙古民族為宗旨,作為當時唯一的蒙古人高等軍事教育機關,為了培訓未來的領導者,不僅提供軍事培訓,也進行其他方面教育。學制八年,分為少年科4年、預科2年、本科2年。學生編為「生徒隊」,每個年級1個連,共8個連,800餘人。軍校的命令、口令、公文一律用日文,一律講日語。學校附設教導團、軍士候補生隊、輪訓的教育部。1939年10月,學校改名為陸軍興安學校[5]:116[9]:46,47共計辦學十五期,畢業九期。

根據滿洲國軍刊行委員會(蘭星會)所編《滿洲國軍》,蒙古士兵具有如下的強項:能夠在缺乏地標的廣闊草原上辨認方向、夜間到達目的地,戰鬥勇猛,馬術嫻熟,可以不執韁繩進行射擊,可以長時間騎行。[7]:180

戰歷

1932年9月,蘇炳文呼倫貝爾地方發起抗日活動。滿洲國軍協助關東軍進行討伐作戰,本間誠顧問率領興安南警備軍參戰[5]:115。1933年的熱河作戰中,興安南警備軍司令官巴特瑪拉布坦率2個團的兵力進軍林西林東方面,支援關東軍。1935年起,興安北警備軍參與了哈爾哈廟戰鬥等3次與蒙古國之間的軍事衝突。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中方軍隊越過熱河省的長城邊界後,滿洲國軍有部分部隊也奉命出戰,其中包括興安南警備軍。興安南警備軍推進至察哈爾省,此後接受日軍指揮。在山西省陽高戰鬥之後,興安南警備軍的加藤連在9月13日作為先鋒占領大同,此後轉戰山西各處,於10月回師。1938年,共產黨的部隊進犯熱河省境,7月3日,甘珠爾扎布少將擔任支隊長,率興安騎兵第5團、第2團約1000人出戰,轉戰冀東各地,至12月曆戰45場,擊潰高翔雲部約5000人。[9]:107,108

1939年諾門罕事件中,烏爾金中將率興安騎兵第1、第2、第8團出戰(稱為烏爾金部隊)。5月,剛剛編成的國防軍興安師(師長野村登龜江中將)作為核心組成興安支隊,率興安騎兵第4、第5、第6、第12團等6000-7000人出擊[9]:152-155。7月1日,興安支隊在準備攻擊諾羅高地之時遭受蘇軍炮擊,部隊指揮失靈,士氣低下。此後的戰鬥中日系軍官多有死傷,相繼出現了逃兵[9]:157,158。得到長野支隊的增援後,興安支隊在7月10日以殘部奪取三角山。7月21日的戰鬥中野村支隊長負傷,返回後方,剩餘的興安支隊約300人在8月2日與日軍交替掩護回撤[9]:162。興安支隊死傷2,895人[9]:152

興安師參加過諾門罕戰役後改編為第2師,自1945年1月起守衛西部國境。1945年8月蘇聯對日本宣戰後,

  • 第2師(師長林保治)因一部分部隊派往冀東,實際兵力約3000人。第2師收到迎擊蘇聯軍隊的命令後,部隊喪失戰意發生了逃兵和內亂。8月11日,師長決定解散殘存部隊。[9]:236,238.興安軍第二師騎兵第四十六團、步兵第三十八團接受阻擊蘇軍之命令,進入王爺廟南山陣地。8月10日夜間,騎兵第四十六團團長王海峰(白音布魯格)、步兵第三十八團團長胡克巴圖爾率領所部,殺死日本軍官,撤出陣地,摧毀王家窩鋪「五三」部隊指揮機關,繳獲一部電台和一些軍用物資,並與駐王爺廟蘇軍取得聯繫。史稱「八一〇」抗日武裝起義。
  • 第9軍管區8月12日在通遼奉命向奉天方面後退,8月15日部隊在博王府集結。8月16日拂曉,司令甘珠爾扎布中將同其副官二人騎馬離去,被日本軍官目擊。失去司令官的第9軍管區部隊被日本方面解散[10]
  • 第10軍管區(駐海拉爾)1945年8月9日奉命赴興安嶺阻止蘇聯紅軍的進攻。8月10日,該部途經錫尼河時,第10軍管區中將司令官郭文林、參謀長正珠爾扎布策劃發動錫尼河事件,殺死日本軍官,率部向蘇聯紅軍投誠,並將該計劃告知了所部蒙古族軍官[11]。8月11日上午10時許,各隊一齊發動事變,殺死日本軍官(共29名)。第10軍管區約2,000名官兵於8月13日投降蘇聯紅軍[12]
  • 陸軍興安學校的人員600餘人分為4個梯團出發行軍,總指揮服部少將、校長烏爾金上將。每人只帶步槍一支、300發子彈、水壺、飯盒等,其餘一律棄置學校。8月10日16時出發,冒雨行軍到葛根廟,再乘火車向鄭家屯巴彥塔拉撤退。8月11日拂曉在葛根廟北山,連長王海山為首的軍官舉事,擊斃20餘名日本軍官[13],推舉王海山為大隊長。9月初北上扎賚特旗,經與蘇聯紅軍駐王爺廟警備司令巴巴羅夫中校協商,進駐王爺廟改編為民警大隊。1946年2月改編為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東蒙古人民自治軍第1師。
  • 8月11日,興安軍校教導團連長烏力吉陶格陶牽頭,同阿勇巴圖莫德爾圖率教導團舉行起義。

編制

1934年興安軍共3,495人,包括興安東警備軍、興安西警備軍、興安南警備軍、興安北警備軍。興安東警備軍代司令官綽羅巴圖爾上校,駐博克圖,轄興安騎兵第1團、第2團、興安步兵第1營、扎蘭屯醫院。興安西警備軍代司令官烏古廷上校,駐林西,轄興安騎兵第3團、第4團、獨立山炮兵第1連、獨立通信第1連、林西醫院。興安南警備軍司令官巴特瑪拉布坦少將,參謀長甘珠爾扎布,駐錢家店,轄興安騎兵第5團、第6團、獨立山炮兵第2連、獨立通信第2連、錢家屯醫院。興安北警備軍司令官烏爾金少將,參謀長福齡,駐海拉爾,轄興安騎兵第7團、第8團、興安步兵第2營、海拉爾醫院。[8]:169

1945年興安軍分為第9軍管區、第10軍官區。第9軍管區司令官甘珠爾扎布少將,參謀長德山恭助上校,駐通遼,轄騎兵第48團、第49團(配屬於鐵石部隊)、獨立輜重隊、獨立炮兵營、獨立飛行隊、自動車隊、第9憲兵團、第9通信隊、通遼醫院。第10軍官區司令郭文林中將,參謀長正珠爾扎布少將,駐海拉爾,轄第2師、陸軍興安學校(校長烏爾金上將)、海拉爾憲兵團、海拉爾通信隊、海拉爾醫院、第五十三部隊。第2師師長林保治少將,下轄步兵第36團、騎兵第46團、47團、炮兵團、通信隊。[8]:185

關聯條目

參考資料

  1. ^ 正珠爾扎布:「偽內蒙自治軍始末」,發表於:鍾文 編《我所知道的偽蒙疆政權》,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4月版。ISBN: 9787503487606
  2. ^ 《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下,《蒙古民族通史》編委會,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
  3. ^ 那木海扎布、達瓦敖斯爾:《參加「鄭家屯會議」的回憶》,發表於《內蒙古文史資料》第十六輯,第162~163頁。
  4. ^ 燕文才:「從「泰來會議」、「鄭家屯會議」看滿洲國的東蒙古自治」,《內蒙古印記》2016年第1期。
  5. ^ 5.0 5.1 5.2 5.3 森久男. 日本陸軍と内蒙工作 関東軍はなぜ独走したか. 講談社. 2009. ISBN 978-4062584401. 
  6. ^ 寶迪等憶述 蘇勇整理:「郭文通其人其事」,《內蒙古印記》2016年第1期。
  7. ^ 7.0 7.1 牧南恭子日語牧南恭子. 五千日の軍隊―満洲国軍の軍官たち. 創林社. 2004. ISBN 978-4906153169. 
  8. ^ 8.0 8.1 8.2 藤田昌雄. もう一つの陸軍兵器史―知られざる鹵獲兵器と同盟軍の実態. 光人社. 2004. ISBN 978-4769811688.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小澤親光. 秘史満州国軍―日系軍官の役割. 柏書房. 1976. ASIN B000J9JA44. NCID BN06652622. 
  10. ^ 小澤親光 『秘史満州國軍―日系軍官の役割』 柏書房、1976年。第231頁。
  11. ^ 牧南恭子 『五千日の軍隊―満洲國軍の軍官たち』 創林社、2004年。ISBN 978-4906153169。第150頁。
  12. ^ 牧南(2004年)、155頁。
  13. ^ 高鳳儉 金戈:「『八一一』武裝起義的前前後後」,《檔案與社會》,2010年第6期,第27-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