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
菩提樹 | |
---|---|
天竺菩提樹的樹葉和樹幹,請注意標誌性的葉片頂端尾尖。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薔薇目 Rosales |
科: | 桑科 Moraceae |
屬: | 榕屬 Ficus |
亞屬: | 榕亞屬 F. subg. Urostigma |
節: | 榕節 F. sect. Urostigma |
亞節: | 環紋榕亞節 F. subsect. Conosycea |
種: | 菩提樹 F. religiosa
|
二名法 | |
Ficus religiosa L., 1753
|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又稱畢缽羅樹、菩提榕,是一種桑科榕屬(又稱無花果屬)植物。原產於印度也是印度的國樹,在中國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也有。菩提樹的別名有:神聖之樹、思維樹、天竺菩提樹、印度菩提樹、佛樹、覺樹、道樹、道場樹。是佛教三大聖樹之一,另外兩個是:無憂樹、娑羅雙樹。
形態和習性
天竺菩提樹是一種在乾燥季節落葉的半常青熱帶大型喬木,樹高可達30米,樹幹直徑可達3米。樹幹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
葉子為濃綠色,網狀葉脈,表面平滑有光澤,心形,有一個明顯延伸的頂端尾尖,是熱帶植物排水的特徵,葉長10-17厘米,葉寬8-12厘米,尾尖長2-5厘米;葉柄纖細,長6-10厘米。托葉掉落後會在枝條上留下環狀的托葉環。
夏季時樹幹上成對出現無梗的扁球形隱花果。隱頭花序,雄花、雌花和不育花(癭花)均生長在同一榕果的內壁,但實際上菩提樹是會開花的。果實為直徑1-1.5厘米的小無花果,成熟時顏色由綠色變為紫色。
野生的天竺菩提樹在幼時多為附生生長,但一般不會發生絞殺現象。 菩提樹絞殺其他植物僅有個別報道[1]。
文化意義
菩提樹
佛經中說,若有行者於某一樹下成就佛果,即無上菩提,此樹即名「菩提樹」,因此,「菩提樹」對於佛教信眾而言就是「聖樹」。然諸佛成道其樹各別,譬如說:「毘舍婆佛坐娑羅樹下、尸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毘婆尸佛坐婆羅樹下、拘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釋迦牟尼佛坐畢缽羅樹下」成佛。這些樹種類及名稱原本各不相同,但都因為有行者於其樹下成佛,而都被尊稱為「菩提樹」[3]。慧能和神秀以菩提所做的偈也廣為人知:
神秀作偈:「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4]
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畢缽羅樹因而被尊稱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5],「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門、頭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
菩提樹是印度的國樹,台灣花蓮縣的縣樹,板橋高中的校樹。晉江市的市樹。
供養菩提樹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一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因此菩提樹在佛教文化中備受尊崇。著名的供養菩提樹有印度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樹、舍衛城祗園精舍內的喜智菩提樹(Anandabodhi)、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闍耶室利摩訶菩提樹等。
至今印度菩提伽耶(Buddhagaya) 釋迦牟尼佛成佛處的菩提樹,依然受到廣大佛弟子們熱烈的鍾愛與景仰,佛弟子們頗有「睹物思人」之感:看見「菩提樹」,倍感對「釋迦佛陀」思念之情,甚至於好像時空倒轉,親見「釋迦佛陀」坐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一般。
這種情節在《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就有記載:我見菩提樹,便見於如來。乃至於有國王以希有珍寶「供養菩提樹」之事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也有記載:「每至如來涅槃日,諸國王與臣僚都會到釋迦牟尼佛成道的菩提樹下,以乳灌洗,燃燈散花供養。」
公元629年許,大唐玄奘法師西行印度抵達釋迦牟尼佛成道菩提樹下時,亦五體投地,至誠禮拜菩提樹,以表菩提樹給釋迦佛遮蔽陽豔之恩,及對佛陀之感念和追思。[6]
一棵位於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聖菩提樹種植於公元前288年,據說源自釋迦牟尼佛在下面覺悟的那棵菩提樹,是目前有確定年齡的最古老的人工種植的被子植物。
代替和誤認
在熱帶與南亞熱帶以外地區的寺廟常用其他樹種代替菩提樹。中亞熱帶地區寺廟多用銀杏、黃葛樹、椴樹屬樹種代替菩提樹,北亞熱帶主要為銀杏; 暖溫帶則用黑彈樹、暴馬丁香作為替代樹種,中溫帶和高原溫帶則主要為銀杏、暴馬丁香[7]。
這些寺院之所以紛紛的使用代替樹種而名之為「菩提樹」者,就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而對「菩提樹」產生「聖樹」之心,並藉此表達對於「釋迦牟尼佛」至高無上之崇敬與思慕之情。
德國柏林的菩提樹下大街,德語爲Unter den Linden;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菩提樹》,德語為Der Lindenbaum。實際上德語的Linde,Lindenbaum是椴樹而非菩提樹,這可能是早期留學生的誤譯,延續至今。
菩提茶(德der Lindentee,英linden tea)實際上也是用椴樹葉或花泡製,同樣因Linde一詞的誤譯而有此錯誤的中文名稱。
畢缽羅樹的果子本身柔軟,種子則細小,不可能用來做佛珠。最早用作佛珠材料的「菩提子」是無患子樹的種子。
參考文獻
- ^ 《东郊藏了个“热带雨林”》. 《揚子晚報》.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3) (中文(簡體)).
- ^ 王浩一. 黑瓦與老樹.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10年8月: 76頁. ISBN 978-986-80248-3-0.
- ^ 《釋迦譜》卷1
-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
- ^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8:「金剛坐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
-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法師至,禮菩提樹及慈氏菩薩所作成道時像,至誠瞻仰訖,五體投地,悲哀懊惱,自傷歎言:『佛成道時,不知漂淪何趣。今於像季方乃至斯。』緬惟業障一何深重,悲淚盈目。」
- ^ Wang, Xinyang; Jin, Cheng; Huang, Li; Zhou, Lihua; Zheng, Mingming; Qian, Shenhua; Yang, Yongchuan. Plant diversity and species replacement in Chinese Buddhist temples.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0-06-20, 28 (6): 668. doi:10.17520/biods.2019392.
外部連結
- 菩提樹交流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記錄佛成道處菩提樹在世界各地的分支資訊、提供菩提樹栽植方法、及聖菩提樹分享資訊。
- 菩提樹, Putish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藥用植物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 從文獻照片看聖菩提樹之變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