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文敘述蚌埠自史前時期至今的歷史。關於蚌埠的其他情況,見蚌埠市

史前

距今7000多年前,蚌埠地域已經有人類活動蹤跡。夏朝時,現蚌埠西和懷遠縣塗山氏國,市區東部屬鍾離國

今蚌埠地域曾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1][2]

春秋至戰國

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等國的邑地。

秦至明

王朝建立後統一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懷遠、蚌埠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後迭經變更,歷經西漢東漢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3]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靈璧、五河、懷遠縣分領,五河縣屬泗州。

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及懷遠、靈璧、五河、鳳陽縣。同時期,蚌埠設渡成埠,史稱蚌埠渡,繼而有蚌埠村、蚌埠集等稱謂。[4]

清朝

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各一片地域為蚌埠轄地,在淮河北小蚌埠正街原鳳陽縣主簿衙署設立三縣司(後遷至淮河南老大街),為蚌埠最早的地方行政機構。三縣司脫離三縣所轄,直屬鳳陽府衙。同時,三縣司由三縣會委一名佐雜,帶10多名兵丁常駐蚌,專管蚌埠一方行政治安之事。最早的三縣司行政長官,由鳳陽人王福堂充任。三縣司機構主要負責處理民事糾紛,兼有司法、行政兩權。但縣司並不勤於政務。[5]

1909年,津浦鐵路蚌埠淮河橋開工建設。1911年淮河橋和蚌埠火車站建成後,逐漸形成較為繁華的地區。[2]

中華民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元年,蚌埠為鳳陽縣轄區,三縣司廢。在蚌埠設置二區保衛團團防局,局長由蔣雲卿擔任,民國2年底,軍閥倪嗣沖在蚌督皖,靠警察機構代行地方政務,區團防局作為行政機構只徒具虛名。民國14年10月直系軍及奉系軍在蚌埠爆發蚌埠戰鬥,民國16年北伐勝利後,團防局撤銷。鳳陽縣在蚌埠設區公所。區長有年更一次者,有數月更一次者。1929年1月,蚌埠曾籌備建市,並成立市政籌備處,由裴益祥主持。但至翌年春,該籌備處即撤銷。[5]民國21年,鳳陽縣改為自治區,將原17個區並為10個區,蚌埠為第七區,仍設區公所。民國24年,鳳陽縣行政區劃調並為4個區,蚌埠為其第二區,設區署。[2]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國民政府在蚌埠駐有重兵,桂系廖磊的第七軍,東北俞學忠的第五十一軍,均駐紮此地,統歸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指揮。日軍為侵占這一重要據點,先以大批飛機偵察轟炸,接著以排炮(即多門大炮同時發射)為掩護,並以鐵甲車為前鋒,沿鐵路線兩側,乘隙攻擊進犯。終於在1938年2月21日,日軍分由鳳陽劉府、臨淮關、長淮衛及沿著淮河南岸分數路合籠。在沿淮河進犯時,用小汽艇散放煙幕掩護,進入蚌埠市區。國軍不敵,向徐州方向撤退。在抗戰時期,蚌埠為日本所扶持的安徽省維新政府和安徽省政府所在地。[6]

抗戰時期

民國27年,日本軍攻占蚌埠,在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扶持建立了投日的地方政府並與漢奸相勾結,在幾條狹窄的馬路邊開設洋行和俱樂部。日本在蚌埠設的洋行眾多,較大的有三井洋行、東棉洋行、三菱洋行、揚子蛋品公司、東芝洋行、三洋株式會社、江南株式會社等等[7],這些洋行由日本的大小資本家掌管。日本設立各色洋行的目的,是把占領區變成原料補給基地和市場。此外日本在三號碼頭建立了上海內河輪船公司蚌埠分公司,出售客票,日本人還經營控制著內河水上所有的貨物運輸。資料顯示,抗戰時期的蚌埠水陸運輸繁忙,且目的地幾乎涉及所有日占區。此外,以本其次三郎為會長的民船工會,控制、管理船民,負責所有的木帆船的船照。三興株式會社,專營銅板及銅器,廉價收購,集中以後送往日本國內。久華洋行專事收購銅板及其他銅器,為了使銅更快更多地流入日本,日軍還發放收購銅貨證,持該憑證者均有權收購銅板、銅器等,然後轉賣給日本的洋行。謙松洋行原名花月樓,為日本開設的軍妓館,1943年改為謙松洋行,經營土產雜貨。浪花館,也是日本開設的軍妓館,後改為賀津川旅館。至1938年底時,各種賣淫場所多達四五十家,戒吸所(實際是吸毒場所)就有120家。日本人的酒吧間、咖啡館亦相繼出現,身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招搖街市。[8]

日軍利用沈席儒,在蚌埠開設俱樂部,實際是公開的賭場。如新東亞俱樂部、華日俱樂部,當時僅蚌埠中區就開設俱樂部八九間,俱樂部為對賭客進一步地盤剝,還自製了一種紙幣,這種紙幣可以在本俱樂部兌換,或在指定的商店、澡堂內使用。

投靠日本的倪道和沈席儒,依靠日本扶持在中榮街北段設立煙局,實際上就是辦理公私菸館的審批機關。在煙局以北,開設了「洪濟善堂」,是為官辦煙土店。他們把本市的各類煙館分等級,甲等9張鋪、乙等6張鋪、丙等2張鋪,並規定按等級每月到「洪濟善堂」買規定數量的煙土,不買者不准營業。沈席儒等人還與日本的三菱洋行和三井洋行相勾結,大批量地包銷海洛因,使「洪濟善堂」成為壟斷蚌埠市的毒品中心。另外,中區這一片的「戒吸所」還有「生生戒吸所」。床位有12~13個,並設有單人房間,設有女侍者。 「一樂戒吸所」、「岳明軒戒吸所」,房子有兩套間。 「得意樓戒吸所」是規模較大的,房子有6~7間。 「戒吸所」的設立,使本市的黃金、白銀大量外流,嚴重損害了市民的身體健康,不少人因吸毒成癖,落得個家破人亡。[2][9]

民國27年暨1938年,汪政府安徽省政府成立[10],省府設在蚌埠,至此,蚌埠便成為抗戰時期安徽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成為國府對日鬥爭的主要地區。為適應新的形勢需要,新的特警組織如安徽警務署、警備隊、水警隊、南京統計局蚌埠特工站(後改為蚌埠政治保衛局,屬軍統)、蚌埠政治工作局(負責人趙顯明,屬中統)、偵緝隊(內有成員丁學股、丁學林、劉家泰、葛士海等)相繼成立。而南京統計局蚌埠特工站活動異常頻繁,工作實績也較大。該站的站長是徐國華(後換謝湘昆),副站長楊新蘭,股長有高元能、吳保全,隊員有葛雷、葛兵、杜金龍、楊幼新等,站址設在天錫里。1940年,當時遷往重慶的國府先後派高元能、宋元浦、張樂之、沈仲超、浦春貴、金文超、劉伯生、葉芳、蘇成三來蚌埠開展工作,收集情報。可是沒多久張樂之、高元能被特工站逮捕,經不住嚴刑拷打,如實招供,同黨無一逃脫,先後叛變,均成為日便衣特務。

日本侵略軍占領蚌埠後,憲兵隊是他唯一的特務組織。他們經常出沒街頭巷尾,亂殺無辜,許多人民群眾和愛國志士慘遭狗咬、灌涼水的酷刑,有的竟被裝進麻袋,投進淮河溺水而死。當時特警組織雖與日軍同流合污,但就組織而言,不屬日軍直接領導,有時也與日本人勾心鬥角。1940年秋,汪精衛政府蘇浙皖綏靖軍蚌埠地區司令部與日本駐蚌侵略軍因移風戲院衝突,發生持槍事件日偽軍蚌埠移風戲院衝突紀事,後在日本特務機關長櫻田大佐、偽蘇浙皖綏靖軍總部駐蚌辦事處主任楊學候等人的調解下,方告結束。[9]

國共內戰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民國34年11月25日,經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頒令,報準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備,蚌埠重新成立市政籌備處,於民國35年1月起接管蚌埠行政事務。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經國民政府內政部批准,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市政府即日成立,李品和為蚌埠市首任市長。市政府設於今中榮街。民國37年8月29日,李健文代理市長,但不久為李人翹接替。[2]

市政府建立後,正值國內全面內戰。市政府為維護國民政府統治,很快建立起保甲組織,按照「每甲10~30戶,每保10~30甲,每區10~30保」的原則,全市共設5區98保1887甲。同時,進行所謂區保長和市參議員的民選,組織公民宣誓,頒發國民身份證,進行戶口清查和登記等。在財政方面,編訂預算,清理公有房地產,籌備市銀行,建立金庫;在地政方面,整理地籍,徵收土地用於機關建設,確定土地稅徵收的項目和標準;在軍事方面,建立兵役協會和新兵徵集所,對適齡壯丁進行調查,奉軍管區司令部令配徵新兵;在警政保安方面,除劃分警區外,為對付非常事變,市政府會同第八綏靖區司令部充實警察常備武力,建兩個中隊;市面上設置盤查哨,經常派軍警會同值勤對行跡可疑者嚴格盤查。另外,加強彈壓警戒和情報蒐集,充實警備裝置,對民眾進行組訓。

國軍在遼瀋戰役中節節失利,令總統蔣中正預感到東北方面敗局已定。考慮到下一步解放軍中野有進攻鄭州與華野在江淮地區會合的可能,為加強對防守中原和華東地區,扭轉不利態勢,鞏固江淮、屏障南京,國軍集結了五個兵團和三個綏靖區的部隊共80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一點兩線」的防禦陣線,採取戰略守勢,準備抗擊共產黨的進攻。1948年10月下旬,國軍調整了戰略部署,按照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指導思想,將徐州剿總的兵力向蚌埠方向轉進,重點守備淮河一線。1948年11月6日夜,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本戰役對全中國乃至世界局勢都有深遠影響。所以歷史學家杜維運說:「國共會戰其實只有三大戰役,而三大戰役其實只有一大戰役。」因為前後遼瀋和北平戰役解放軍分別有明顯地利與人和優勢。[11][12]

蚌埠於1949年1月20日被中國共產黨占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2]

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蚌埠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重要工業城市,有著良好的輕、重工業基礎。 「一五」期間的100個重點項目,蚌埠一地即佔3項 。今天仍是安徽北部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樞紐。

參考資料

  1. ^ 蚌埠市历史沿革. 安徽蚌埠市三維立體全景衛星電子地圖. [2009年11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2月5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10,ISBN 7-80122-025-0
  3. ^ 蚌埠简介. 中國·合肥入口網站. 2008年11月1日 [2010年1月22日]. [永久失效連結]
  4. ^ 蚌埠市历史. 蚌埠易發網.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14日). 
  5. ^ 5.0 5.1 解放前的蚌埠地区政府历史沿革. 安徽文化網. 2008年7月12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6. ^ 蚌埠历史风云——残暴日寇侵陷蚌埠的暴行. 安徽文化網. 2007年11月13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6月15日). 
  7. ^ 蚌埠沦陷时期的洋行、俱乐部和戒吸所. 安徽文化網. 2008年12月9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26日). 
  8. ^ 沦陷时期蚌埠的娼妓业和慰安所. [2009年12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30日). 
  9. ^ 9.0 9.1 日寇侵陷蚌埠的暴行. 蚌埠政協網. 2005年12月8日 [2010年1月23日]. [永久失效連結]
  10. ^ 日伪时期蚌埠傀儡政权更迭情况. 蚌埠政協網. 2005年12月8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3日). 
  11. ^ 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中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華文史資料文庫》(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7冊第1-25頁。見轉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張福群,1995,蔣介石功過錄 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