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費瑟·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紹德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費瑟·本·阿卜杜勒-阿齊茲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
沙烏地阿拉伯 第3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
統治1964年11月2日-1975年3月25日(10年143天)
加冕1964年11月2日
前任紹德
繼任哈立德
首相自己
沙烏地阿拉伯首相
任期1962年10月31日-1975年3月25日(12年145天)[1]
前任紹德
繼任哈立德
任期1954年8月16日-1960年12月21日(6年127天)[1]
前任紹德
繼任紹德
國王紹德(1953-1964)
自己(1964-1975)
出生1906年4月14日
內志與哈薩酋長國利雅得
逝世1975年3月25日(1975歲—03—25)(68歲)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2]
安葬1975年3月26日
利雅得奧德公墓
配偶Sultana bint Ahmed Al Sudairi
Iffat Al-Thunayan
Al Jawhara bint Saud Al Kabir
Haya bint Turki Al Turki
子嗣
詳情
21
全名
費瑟·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費瑟·本·圖爾基·本·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阿紹德
王朝沙地王朝
父親阿卜杜勒-阿齊茲
母親Tarfa bint Abdullah bin Abdullatif Al Sheikh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派

費瑟·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紹德(阿拉伯語:فيصل بن عبدالعزيز آل سعود‎,1906年4月14日—1975年3月25日),沙烏地阿拉伯第三位國王

生於利雅德。紹德首位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紹德第三子。1930年任內志的外交負責人,1934年指揮軍隊攻占葉門,1953年11月,父親逝世,兄長紹德繼位為國王,他被立為王儲。1958年開始主持朝政,1962年任首相,後與國王關係惡化,他聯合其他弟弟奪權,1964年初任攝政王,11月即位。1975年3月25日遭其侄子費瑟·本·穆賽義德刺殺身亡。

費瑟實施了現代化和改革政策。他的主要外交政策是泛伊斯蘭主義反共產主義,並且支持巴勒斯坦民族主義。[3]他試圖限制伊斯蘭宗教官員的權力,同時抗議以色列從西方獲得的支持。他於1973年領導了一次限制石油出口活動,導致了石油危機

費瑟成功地穩定了王國的政治體系,他的統治在沙烏地阿拉伯人中非常受歡迎[4],儘管他的統治也存在一些爭議。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費瑟·本·阿卜杜拉齊茲於1906年4月14日出生於利雅得。[5][6][7]是紹德首任國王的第三個兒子。[8]他的母親出生於阿禮·謝赫家族,和瓦哈比屬於同一個家族。[9][10]費瑟的外祖父是阿卜杜拉阿齊茲的宗教導師和顧問。[11][12]費瑟的母親在1912年費瑟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

1919年,英國政府邀請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訪問倫敦。 他沒有去,但派遣費瑟王子,使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訪問英格蘭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室成員。 他的訪問持續了五個月,並且與英國官員會面。[13]在同一時期,他還訪問了法國,成為了第一位在法國進行正式訪問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室成員。[14]

早期經歷

作為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的最年長的兒子之一,費瑟親王被賦予了許多責任來鞏固對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在1922年紹德家族控制了哈伊勒並且開始占領阿西爾的時候,他帶著6000多士兵被派去這些地方,最終他在年底完全控制了阿西爾。[15] 費瑟親王於1926年被任命為漢志的總督。[16]繼父親之後接管該地區。[17]在他任職期間,他經常於當地的領導人徵詢意見。[18]

1930年,他的父親任命他為外交部長。他在此之後一直在主導紹德的外交政策,直到他去世,期間只有兩年(1960至1962年)的時間除外。[17][19]費瑟在此期間多次訪問歐洲,包括1932年訪問波蘭和1933年訪問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一部分)。[20][21] 他在1934年沙烏地阿拉伯-葉門戰爭英語Saudi–Yemeni War (1934)時坐鎮指揮,最終沙烏地阿拉伯獲勝。

王儲和首相

費瑟和阿明·侯賽尼

在費瑟親王的哥哥紹德於1953年登基後,費瑟親王被任命王儲。紹德國王開始實施一項支出計劃,其中包括在首都利雅得郊區建造一座巨大的皇家住所。他還面臨來自鄰居埃及的壓力。因為納賽爾在1952年推翻了君主制,並且納賽爾扶植一群由塔拉勒親王英語Talal bin Abdulaziz Al Saud領導的持不同政見並且叛逃到埃及的王子。 (見自由王子英語Free Princes Movement)。由於擔心國王的財政政策使國家陷入崩潰的邊緣,以及他對外交事務的處理,王室的高級成員和烏里瑪(宗教領袖)向國王施加壓力,迫使他1958年任命費瑟擔任首相一職,賦予費瑟廣泛的行政權力。[22]

紹德國王與費瑟王儲之間發生了權力鬥爭,1960年12月18日,費瑟親王辭去首相職務作為抗議,稱對於國王不支持他的金融改革感到沮喪。國王收回了他的行政權力,並促使塔拉勒王子從埃及返回,任命他為財政部長。[23] 然而在1962年,費瑟王子在皇室內獲得了足夠的支持,使自己再度成為了首相。[22]

1963年,費瑟親王建立了該國第一家電視台,但實際上廣播節目只播出了兩年。[24] 費瑟王儲於1961年幫助建立了麥地那伊斯蘭大學。1962年,費瑟王子幫助創建了穆斯林世界聯盟英語Muslim World League,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慈善機構,據報道紹德王室捐贈超過十億美元。[25]

王位之爭

在此期間,費瑟與國王的鬥爭在後台繼續進行。 1963年初,費瑟利用國王出國治病的機會,開始為自己積累更多權力。 費瑟從重要的職位中罷免了許多忠於國王的人,並在重要的軍事和安全職位上任命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王子,[26][27]比如他的弟弟阿卜杜拉王子,他在1962年成為了國民警衛隊英語Saudi National Guard的指揮。

然而,國王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最後一次嘗試奪回行政權力。於是費瑟親王命令國民警衛隊包圍了紹德國王的宮殿。費瑟的支持者遠多於國王的支持者,國王心虛了。1964年3月4日,費瑟親王被任命為攝政王。 同一年的晚些時候沙烏地阿拉伯召開了王室和烏里瑪長老的會議,並由大穆夫提頒布了第二個教令,呼籲國王放棄王位,並支持費瑟成為國王。 王室支持這個教令並立即通知國王他們的決定。由於國王的權力已經被架空從而被迫同意,費瑟親王於1964年11月2日加冕成為國王。隨後,老國王流亡,在最終定居希臘之前在埃及尋求庇護。[28]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

費瑟在1964年11月2日上台後不久的講話中說:

弟兄們,我懇求你們把我視為兄弟和僕人。「陛下」僅為真主安拉保留,而「王位」則是天堂和地球的寶座。[29]

1967年,費瑟國王設立了第二首相的職位,並任命他的同父異母弟法赫德親王擔任這一職務。[30]

現代化改革

在他統治的早期,他發布了一項法令,規定所有王子都必須在國內教育子女,而不是將他們送到國外; 這樣做的結果是讓上流社會的家人能夠讓他們的子女回到沙烏地阿拉伯接受教育,進而提高沙烏地阿拉伯的教育水平。[31] 費瑟國王還採用了了該國目前的行政區制度,為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礎。1970年,他成立了司法部,並啟動了該國第一個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32]電視廣播於1965年正式開播。1966年,費瑟的一名侄子襲擊了新成立的沙烏地阿拉伯電視總部,但被安保人員殺死。 襲擊者是未來刺殺費瑟的刺客的兄弟,這一事件是費瑟遇刺案最廣泛接受的動機。

對抗政變

費瑟國王與穆阿邁爾·卡扎菲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該地區發生了多次政變。1969年卡扎菲發動了推翻富含石油的利比亞王國的君主制政變,由於兩個人口稀少的沙漠國家之間的相似性,沙烏地阿拉伯也受到了同樣的威脅。因此,費瑟國王建立了一個複雜的安全機構並堅決打擊異見人士。正如在所有事務中所做的一樣,費瑟國王以伊斯蘭教的教義為這些政策辯護。在他的統治初期,當面對國家成文憲法的要求時,費瑟國王回應稱「我們的憲法是古蘭經」。[33]1969年夏天,費瑟國王下令逮捕數百名軍官,其中包括一些將軍,[34]聲稱正計劃發動軍事政變,政變英語1969 Saudi Arabian coup d'état plot主要由空軍軍官策劃,旨在推翻君主制並在該國建立類似於埃及納賽爾的政權。[35]逮捕可能是基於美國情報部門的提示。

宗教的包容性

費瑟國王似乎持有多元主義觀點,但僅僅是傾向於有限,謹慎地滿足民眾對包容性改革的要求,並一再試圖擴大政治代表性,使得他1965年至1975年國家融合政策暫時獲得成功。費瑟國王承認他的國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多樣性,其中包括什葉派為主的東部省,以及非瓦哈比的漢志地區。然而,在他統治之後,基於教派,部落,地區和性別的歧視成為當時的嚴重問題,並一直如此持續到今天。[36]

在費瑟國王加冕之後,烏里瑪的作用和權威也有所下降,即使費瑟的登基離不開烏里瑪的支持。儘管他的母親與作為謝赫家族與他存在血緣關係,以及他對泛伊斯蘭主義的支持,但是他還是降低了烏里瑪的權力和影響力。[37]與他的繼任者哈立德國王不同,費瑟國王試圖阻止激進的神職人員控制宗教機構,如沙烏地阿拉伯最高宗教機構高級烏里瑪委員會,或擔任Grand Mufti等宗教機構,負責維護伊斯蘭教法。但他的顧問們警告說,一旦宗教狂熱分子受到激勵,就會產生災難性後果。[25]費瑟國王拒絕了烏里瑪對其加速現代化嘗試方面的反對意見,有時甚至在他們認為是重大問題的事項上也是如此。[37] 比如說女性的教育權問題。[38]

伊斯蘭神學院的宗教人士非常重視王室的腐敗。他們採用的一些公認的神學解釋挑戰了王室的政權。 其中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是謝赫·本·貝茲英語Abd al-Aziz ibn Abd Allah ibn Baaz,他是麥地那神學院的校長。 費瑟國王無法容忍他的批評,並把他從他的位置上撤下。 然而,他的教導已經激化了他的一些學生。 其中一個是朱海曼·歐泰比

廢除奴隸制

1970年9月,埃及總統納賽爾與亞西爾·阿拉法特和費瑟國王參加阿拉伯首腦會議

直到1962年費瑟國王頒布完全取消法令時,奴隸制才在沙烏地阿拉伯消失。BBC表示當時約有1,682名奴隸被釋放,每人政府花費2000美金。政治分析家布魯斯·里德爾認為美國在1945年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會晤之後開始提出奴隸制問題,最後約翰甘迺迪終於提出了這個問題, 說服沙烏地阿拉伯王室在1962年廢除奴隸制。[39]

對外關係

費瑟國王,美國總統尼克森和他的妻子帕特·尼克森(1971年5月27日)

作為國王,費瑟持續和他父親相同的與美國結盟的政策,並依靠美國大力武裝和訓練他的武裝部隊。 費瑟國王是反共產主義者。 他拒絕與蘇聯和其他共產主義集團國家建立任何政治關係,因為在他看來共產主義與伊斯蘭教完全不相容,甚至因反共的原因,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唯一一個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聯大2758號決議的阿拉伯國家,中共和沙烏地阿拉伯也因而遲至90年代冷戰末期才得以建交。[40]

1969年9月23日至25日,費瑟國王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會議,討論一個月前發生的對阿克薩清真寺的縱火事件。 25個穆斯林國家的領導人出席了會議,會議呼籲以色列放棄1967年征服的領土。會議還設立了伊斯蘭合作組織,並承諾支持巴勒斯坦人。[41]

1971年5月17日,費瑟訪問台灣,覲見總統蔣介石及夫人宋美齡,蔣頒贈費瑟采玉勳章[42]

納賽爾於1970年去世後,費瑟國王埃及新任總統薩達特關係更好,而後者正計劃與蘇聯決裂並向親美陣營邁進。在薩達特發起的贖罪日戰爭期間,費瑟國王從世界原油市場撤回沙烏地阿拉伯石油,以抗議西方在衝突期間對以色列的支持。這一行動增加了石油價格,是1973年石油危機的主要推動力。這是費瑟國王職業生涯的決定性行為,並在全世界許多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中獲得了持久的聲望。 1974年,他被選為為時代雜誌 年度人物,危機產生的財政收入意外收穫助長了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繁榮。新的石油收入也使費瑟能夠大大增加他對敘利亞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援助。[43] 沙烏地阿拉伯以及更廣泛的阿拉伯世界都在認為,費瑟國王的石油抵制政策是西方想要暗殺他的主要原因。[44][45]

個人生活

費瑟國王精通英語法語[46]他的女兒也是如此。[47]

遭到暗殺

1975年3月25日,費瑟國王被他侄子費瑟·本·穆賽義德射殺,謀殺發生在國王向公民開放住所進入並向國王請願的地方。[48]

在等候室,兇手與科威特代表交談,他們也在等待與費瑟國王見面。 當兇手去擁抱他時,費瑟國王按照紹德的習俗親吻他的侄子。 就在那一刻,兇手拿出一把手槍射殺了他。 第一槍擊中了費瑟國王的下巴,第二槍擊中了他的耳朵。一名保鏢用一把護鞘擊中了兇手。 石油部長反覆喊叫不要殺死兇手。[49]

費瑟國王很快被送往醫院。 當醫生對他進行心肺復甦並給他輸血時,他還活著。但是搶救無效,費瑟國王不久後去世了。據報道,在襲擊前後,兇手都很平靜。 在襲擊事件發生後,利雅得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哀悼,期間所有政府活動都被暫停。

關於謀殺案的動機,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兇手為了報復了自己兄弟的死亡。 費瑟國王實施了現代和世俗的改革,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設置了電視台,引發了暴力抗議活動。其中一次便是由兇手的兄弟率領,他在1966年襲擊一家電視台的過程中被一名警察槍殺。[50]

在襲擊事件發生後被直接俘獲的兇手一開始被認為有精神病,但在審判後,沙烏地阿拉伯醫學專家小組認為當他開槍時他是理智的。 該國的高級宗教法庭判定他有罪並判處他執行死刑,最終兇手於利雅得被斬首示眾。

1975年3月26日,費瑟國王的遺體葬於利雅得的Al Oud墓地。[51][52]

家族

費薩爾國王在世時共有4名妻子;兒女有21人,男孩8名,女孩13名。

兒女
1 Sultana bint Ahmad bin Muhammad Al Sudayri 阿卜杜拉(Abdallah)
Munira(女)
al-Jawhara(女)
al-Jawhara(女)
al-Anud(女)
Hussa(女)
2 Jawhara Munira(女)
3 Haya bint Turki bin Abd al-Aziz Al Turki Mishail(女)
哈立德(Khalid)
Fahda(女)
Nura(女)
薩德(Saad)
4 Iffat bint Muhammad bin Abdallah 穆罕默德(Muhammad)
紹德(Saud)
阿卜杜勒-拉赫曼(Abd al-Rahman)
圖爾基(Turki)
班達爾(Bandar)
Sara(女)
Latifa(女)
Lulua(女)
Hayfa(女)

參考文獻

  1. ^ 1.0 1.1 Saudi Arabia. WorldStatesman. Ben Cahoon. [2018-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10-04). 
  2. ^ King Faisal assassinated. HISTORY.com. 2010-02-09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3. ^ "King Faisal: Oil, Wealth and Pow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IME Magazine, 7 April 1975.
  4. ^ Hertog, Steffen. Princes, Brokers, and Bureaucrats: Oil and the State in Saudi Arabia. Ithaca: Cornell UP, 2010. Print.
  5. ^ King Faisal Ibn Abdul Aziz Al Saud, Saudi Arabia. [2012-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6. ^ George Kheirallah. Arabia Reborn.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52: 254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 透過Questia 需付費查閱
  7. ^ The kings of the Kingdom.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8. ^ Nabil Mouline. Power and generational transition in Saudi Arabia (PDF). Critique Internationale. April–June 2012, 46: 1–22 [2012-04-24]. 
  9. ^ Wahhabism – A Unifier or a Divisive Element. APS Diplomat News Service. 2013-01-07 [2013-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10. ^ The New Succession Law Preserves The Monarchy While Reducing The King's Prerogatives. Wikileaks. 2006-11-22 [201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9). 
  11. ^ Alexander Bligh. The Saudi religious elite (Ulama) as participant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kingd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1985, 17: 37–50. doi:10.1017/S0020743800028750. 
  12. ^ Riyadh. The capital of monotheism (PDF). Business and Finance Group. [2013-07-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10-14). 
  13. ^ Leon Hesser. Nurture the Heart, Feed the World: The Inspiring Life Journeys of Two Vagabonds. BookPros, LLC. 2004-11-30: 104 [2013-02-27]. ISBN 978-0-9744668-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30). 
  14. ^ Mark Weston. Prophets and Princes: Saudi Arabia from Muhammad to the Present. John Wiley & Sons. 2008-07-28: 129 [2013-02-27]. ISBN 978-0-470-1825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15. ^ Mohammad Zaid Al Kahtani. The Foreign Policy of King Abdulaziz (PDF). University of Leeds. December 2004 [2013-07-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10-12). 
  16. ^ Helmut Mejcher. King Faisal bin Abdulaziz Al Saud in the Arena of World Politics: A Glimpse from Washington, 1950 to 1971 (PDF). British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May 2004, 31 (1): 5–23 [2012-04-15]. doi:10.1080/13530190420002034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5-09). 
  17. ^ 17.0 17.1 Fayṣal (King of Saudi Arabi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98-07-20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18. ^ Ghassane Salameh; Vivian Steir.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Saudi State. MERIP. October 1980, (91): 5–22. JSTOR 3010946. doi:10.2307/3010946. 
  19. ^ Mofa.gov.sa. mofa.gov.sa. [201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2). 
  20. ^ T. R. McHale. A Prospect of Saudi Arabia. International Affairs. Autumn 1980, 56 (4): 622–647. JSTOR 2618170. doi:10.2307/2618170. 
  21. ^ Seminar focuses on King Faisal's efforts to promote world peace. Arab News. 2002-05-30 [2013-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22. ^ 22.0 22.1 King Faisal, Encyclopedia of the Orient, http://lexicorient.com/e.o/faisal.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7 March 2007.
  23. ^ Vassiliev, Alexei, The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London, UK: Al Saqi Books, 1998, p. 358
  24. ^ A history of treason – King Faisal bin Abdulaziz bin Abdul Rahman Al Saud. Islam Times. 2014-05-22 [2014-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6). 
  25. ^ 25.0 25.1 Rachel Bronson. Rethinking Religion: The Legacy of the US–Saudi Relationship (PDF).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005, 28 (4): 121–137 [2012-04-08]. doi:10.1162/016366005479867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2). 
  26. ^ Wynbrandt, James, A Brief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4, p. 221
  27. ^ Vassiliev, p. 366–7
  28. ^ Kechichian, Joseph A. Succession in Saudi Arabia. New York: Palgrave. 2001 [201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29. ^ Sherifa Zuhur. Saudi Arabia. ABC-CLIO. 2011-10-31: 52 [2013-03-06]. ISBN 978-1-59884-5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30. ^ Nadav Safran. Saudi Arabia: The Ceaseless Quest for Securi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217 [2013-04-04]. ISBN 978-0-8014-948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6). 
  31. ^ Bergen, Peter, "The Osama bin Laden I Know', 2006.
  32. ^ j. Kostiner, C. E. Bosworth, E. van Donzel and W. P. Heinrichs. (2007)."al- Suʿūdiyya, al- Mamlaka al- ʿArabiyya."[永久失效連結] Encyclopaedia of Islam. Edited by: P. Bearman, Th. Bianquis, Brill. Brill Online. 28 March 2007
  33. ^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Saudi Deputy Minister of Defense,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quoting from the official Saudi government journal Umm Al-Qura Issue 2193, 20 October 1967.
  34. ^ Tietelbaum, Joshua. "A Family Affair: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PDF). [2008-06-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6-25). , p. 11.
  35. ^ Roham Alvandi. Nixon, Kissinger, and the Shah: the origins of Iranian primacy in the Persian Gulf (PDF). Diplomatic history. 2012, 36 (2): 337–372 [2013-08-02]. doi:10.1111/j.1467-7709.2011.01025.x.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7-20). 
  36. ^ Mai Yamani. The two faces of Saudi Arabia. Survival. February–March 2008, 50 (1): 143–156 [2019-04-18]. doi:10.1080/003963308018994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37. ^ 37.0 37.1 Mordechai Abi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New Elites in Saudi Arabia. Middle Eastern Studies. 1987, 23 (2): 150–171. JSTOR 4283169. doi:10.1080/00263208708700697. 
  38. ^ Educated for indolence. The Guardian. 1999-08-02 [201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39. ^ Bruce Riedel. Brezhnev in the Hejaz (PDF).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115 [2012-04-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15). 
  40. ^ King Faisal Ibn Abdul Aziz Al Sau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Saudi Netwo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1. ^ Vassiliev, Alexei (2012) King Faisal of Saudi Arabia: Personality, Faith and Times. Saqi. ISBN 978-0-86356-689-9. pp. 333, 334
  42. ^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訪華. [2021-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43. ^ TIME Magazine – U.S. Edition – 10 March 2014 Vol. 183 No. 9. time.com. 2014-03-10 [201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0). 
  44. ^ Muhammad Hassanein Heykal, "The Saudi Era" (in Arab Reports and Analysis),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6 (4).(Summer, 1977), p. 160. Retrieved via JSTOR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5. ^ Fred Halliday. Political killing in the cold war. Open Democracy. 2005-08-11 [201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3). 
  46. ^ Man in the news. King Faisal. The Telegraph. 1964-11-05 [2013-07-21]. 
  47. ^ Jardine, Cassandra. 'There's such ignorance about u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5-12-12 [201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48. ^ James Wynbrandt. "A" Brief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Infobase Publishing. 2010: 236 [2016-12-16]. ISBN 978-0-8160-787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49. ^ 1975: Saudi's King Faisal assassinated. BBC. 1975-03-25 [201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6). 
  50. ^ Commins, David. The Wahhabi Mission and Saudi Arabia. 2006: 110. ISBN 1-84511-080-3. 
  51. ^ Shaheen, Abdul Nabi. Sultan will have simple burial at Al Oud cemetery. Gulf News. 2011-10-23 [2012-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52. ^ Ross, Michael. Brother of murdered King assumes throne. Times Union. 1975-03-26 [2012-08-02]. 
王室頭銜
前任:
紹德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
1964年-1975年
繼任:
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