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茲萬節
巴哈伊信仰 |
---|
核心人物 |
重要著作 |
機構 |
歷史 |
人物 |
聖地 |
其他 |
里茲萬節(阿拉伯語:رضوان、英語:Riḍván)是巴哈伊信仰中12天的節日,旨在紀念巴哈歐拉宣示自己顯聖者地位。節日於4月20日日落時開始,到5月2日日落時分結束,里茲萬節的第一天(4月21日),第九天(4月29日),和第十二天(5月2日)為聖日,依據巴哈伊律法,應停止工作。[1]
在阿拉伯語中,「里茲萬」的意思是天堂,節日是由「里茲萬花園」得名的,花園位於巴格達郊外。鄂圖曼帝國把巴哈歐拉流放到巴格達,他在此地停留了12天,隨後又被流放往君士坦丁堡。[2]
這是最神聖的巴哈伊節日,被稱作「至大節日」和「節日之王」。
歷史
背景
1844年,設拉子的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宣稱自己為巴孛(The Báb,阿拉伯語意味大門),這是一個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概念。他的信徒隨後被稱作巴比教徒。巴孛的著作引入了「上帝將要顯聖的祂」的概念,一個將要到來的彌賽亞式的人物。巴哈伊們認為,這是在各大宗教經典中都預言過的。[3][4]
巴哈歐拉宣稱,他1853年被囚禁在伊朗德黑蘭的黑坑的時候,受到啟示,知道了自己作為巴孛預言的被允諾者的使命。[3]從黑坑釋放後,巴哈歐拉從德黑蘭被流放至巴格達,後者成為了巴比教的活動中心。他沒有公開宣布自己的啟示,但他逐漸成為了巴比社團的領導人。[5]
巴哈歐拉在城裡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注意,而波斯巴比社團恢復了活力也引起了他敵人中伊斯蘭神職人員和波斯卡加王朝的關注。他們最終成功地使鄂圖曼帝國驅使巴哈歐拉從巴格達遷往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堡)。[6]
納吉比伊花園
在巴哈歐拉離開巴格達之前,很多人前來拜訪他,他的家庭好準備旅程。他打算搬到底格里斯河對面的納吉比伊花園去接待訪客。他1863年4月22日進入花園(諾露茲節後31天,通常在3月21日),他的兒子阿博都巴哈,米爾扎·米赫迪和米爾扎·米罕默德·阿里,他的秘書米爾扎·阿加·詹和其他一些人陪伴著他,並在花園中停留了11天。[2][7]
到達花園後,巴哈歐拉首次向一小群家人和朋友宣布了自己的使命和地位。他具體的話語和細節已經不得而知了。據說,巴希伊·哈努姆曾說過巴哈歐拉向他的兒子阿博都巴哈和四個其他人表明了自己的地位。而一些巴比信徒意識到,巴哈歐拉在巴格達最後的幾個月,通過許多徵象和暗示表明了自己是那被允諾者。似乎大多數其他巴比信徒對此並不知情,直到幾年以後巴哈歐拉在埃迪爾內時才了解。[7]
在接下來的11天內,巴哈歐拉接待了眾多訪客,包括巴格達的政府官員。直到4月30日以前,即第九天,由於河道漲水,渡河不易,他的家人沒能跟他在一起。第十二天時,他和他的家人離開花園,準備去往君士坦丁堡。[7]
節日
在巴哈歐拉的律法書《亞格達斯經》裡,巴哈歐拉把里茲萬節定為兩個「至大節日」之一,另一個是巴孛宣示日。隨後他把里茲萬節的第一、第九和第十二天定為聖日,分別是巴哈歐拉到達花園,他的家人到達花園和他們離開花園的日子。[8]
節日按照巴哈伊歷,在巴哈伊歷年的第32天,通常是4月21日。節日有可能是從日落前兩小時開始慶祝,是巴哈歐拉進入花園的時間。在第一、第九和第十二天,即聖日期間,工作是禁止的。目前,聖日通常是在巴哈伊社區內慶祝,有祈禱及慶祝活動。[7]
重要性
對於巴哈伊們而言,巴哈歐拉在里茲萬花園中度過的時間及相關的節日是有重要意義的。巴哈歐拉把第一天稱為「最為幸福的日子」,將里茲萬花園稱為「祂將由此將其聖名的光輝照耀整個受造界的地點」[8][9]
這個節日因為巴哈歐拉公開宣布自己即使那「上帝將要顯聖的祂」,和上帝的顯示者而重要,並且也是巴哈伊信仰的開端。巴哈歐拉把從至大寓所遷往裡茲萬花園比作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往麥地那。並且,在巴哈歐拉在園中的第一天,他作了三個進一步的宣示:(1)在某種情況下伊斯蘭教和巴比教中允許的宗教戰爭被廢止了。(2)在將來的1000年中不會再有新的上帝的顯聖者。(3)上帝所有的聖名在所有的造物中完全地顯現。[7]
注釋
- ^ Esslemont, J.E. Bahá'u'lláh and the New Era 5th.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80: 182–183 [2012-04-17]. ISBN 0877431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 ^ 2.0 2.1 Taherzadeh, Adib. The Revelation of Bahá'u'lláh, Volume 1. Oxford, UK: George Ronald. 1976: 259 [2012-04-17]. ISBN 0853982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4).
- ^ 3.0 3.1 Hutter, Manfred. Bābīs. Ed. Lindsay Jones (編).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2 2nd.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727–729. 2005. ISBN 0028657330.
- ^ Esslemont, J.E. Bahá'u'lláh and the New Era 5th.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80 [2012-04-17]. ISBN 0877431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 ^ Ma'sumian, Bijan. Baha'u'llah's Seclusion in Kurdistan. Deepen Magazine. 1993 Fall, 1 (1): pp. 18–26 [201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30).
- ^ The Bahá'í Faith.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88. ISBN 0852294867.
- ^ 7.0 7.1 7.2 7.3 7.4 Walbridge, John. Sacred Acts, Sacred Space, Sacred Time. Oxford, UK: George Ronald. 2005 [2012-04-17]. ISBN 08539840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 ^ 8.0 8.1 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 Notes. The Kitáb-i-Aqdas.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92: 213–225 [2012-04-18]. ISBN 08539899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 ^ Bahá'u'lláh. The Kitáb-i-Aqdas: The Most Holy Book.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92: 59 [1873] [2012-04-18]. ISBN 08539899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