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聲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聲聰
陳聲聰
兼與
荷堂、壺因
出生1897年
 大清福建省福州市
逝世1987年12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職業中國近現代詩人、評論家、書畫家

陳聲聰(1897年7月—1987年12月29日),字兼與,號荷堂壺因,男,福建福州人,中國詩詞作者、書法家、畫家。曾任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韻文學會副理事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長期從事文化工作。著有《兼于閣詩》《兼于閣詩話》《荷堂詩話》等。[1][2]陳聲聰善於畫,在山水畫上也有所成就。[3]

生平

陳聲聰1897年7月生於福州,其父耦石在當年考中了舉人,5歲時父親應邀去柳州幫伯父辦事時病故。陳聲聰和其他3個兄弟在伯父、叔父和母親葉氏的照顧之下度過了童年。他一開始在私塾中讀書,15歲讀了梁啓超的《時報》社論後茅塞頓開,之後考入福建第一中學,之後又考入吳曾祺創立的經學會。由於家境困難,他被迫輟學到福建省財政廳作了錄事,當時叔父鹿莊在那裡任科長。由於姐姐嫁到北京,幾個兄弟都鼓動陳聲聰前往投靠,以便繼續求學。他終於進入了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科,兩年後通過了文官考試,分配到財政部賦稅司,第二年成為主事。他半工半讀,最終完成了學業。

30歲時,陳聲聰成為了財政部的僉事,之後先後到漢口上海廣東南昌等省市政府任秘書、參事。1937年任上海直接稅局主任秘書。淞滬會戰爆發後任直接稅局代理局長,主持稅務工作。1942年日軍攻占法租界後避居香港。之後又赴桂林貴陽重慶等地,1945年曾辦書法展銷賺取補貼。抗戰結束後,任福建省直接稅局局長。後辭職到上海,任財政部專門委員、全國花紗布管制委員會秘書長、中央信託局顧問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聲聰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中華韻文學會副理事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等職。1960年代仍為《新民晚報》、香港《大公報》寫稿。陳的著述活動一直持續到90多歲,著作有《兼于閣詩》《壺因詞》《兼于閣詩話》《填詞要略及詞評四篇》《兼于閣詩話續集》等。陳聲聰22歲時與同鄉方慧遺結婚,方的父親方策大亦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1987年12月29日,陳聲聰在上海病逝。[4]

藝術成就

詩文

陳聲聰的詩受同光體影響,早年在北京即加入了文學團體谷社。一開始學習黃庭堅陳與義陳師道,後來則喜愛蘇軾楊萬里。他作詩看重「情趣」的作用,認為「言愁能使人皺眉,言哀能使人酸鼻,言笑能使人忍俊不禁,然後這詩才有價值」,反對意俗、句俗、典俗。五言古詩是陳聲聰最看重的體裁。他認為舊詩應該恪守格律,反對詩界革命,但不反對新詩,認為新詩最終會成為主流。陳聲聰早年曾隨吳曾祺學習古文,不過他最喜歡做的是雜文,晚年著有不少評論文章。[4]

陳聲聰50多歲開始寫詞,風格類似魏晉時期的詠史詠懷詩,但也寫入了不少新事物,如南京長江大橋人造衛星上天、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等等。他還為吳湖帆朱屺瞻劉海粟等現代畫家的作品題過詩。[5]另外,陳聲聰交遊甚廣,熟知近代文壇掌故,胡文輝將其與錢仲聯並列,稱他們為「說詩海上陳兼與,點將吳中錢夢苕」。但馮永軍則認為陳雖然富有詩才,但所作多為友人唱和,不夠關心國計民生。[6]

書畫

陳聲聰少年時就學習書法,臨摹晉、唐、宋人的書帖。他的楷書得力於歐陽詢柳公權,行書則學二王。他的書法形成了沉穩、凝練 、簡約、厚重的風格。《陳兼與致周退密翰札》是陳兼與在1980年寫給周退密的,結合了內容與形式,體現了陳聲聰的文人書法風格。他也能夠作小篆隸書,88歲用草篆寫《易經》,曾得到王蘧常的讚賞。[7]陳聲聰早年在北京時,曾參加林志烜創辦的七人畫社。時人稱陳畫的蘭竹有鄭燮的風格。他也擅長山水畫。[4]

參考資料

  1. ^ 林乾良主編. 福建印人傳. 福州市: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6.06. 第76頁
  2. ^ 唐吟方編著. 近現代名人尺牘. 福州市: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7. 第100頁
  3. ^ 喬曉軍編著. 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 補遺一編. 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2007. 第302頁
  4. ^ 4.0 4.1 4.2 張鳦生, 陳聲聰先生生平記略. 福建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選編 第3卷 文化編.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第107-111頁
  5. ^ 陳左高著. 文苑人物叢談. 上海市: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0.08. 第106頁
  6. ^ 馮永軍著. 當代詩壇點將錄. 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02. 第18頁
  7. ^ 張瑞田.陳兼與,文人書法家的代表.青少年書法,2009,(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