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麥克斯·梅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麥克斯·梅爾
1950年左右的梅爾
出生班傑明·馬克西米利安·梅爾
(1884-11-05)1884年11月5日
俄羅斯帝國羅茲
逝世1957年9月28日(1957歲—09—28)(72歲)
美國德克薩斯州沃斯堡
墓地德克薩斯州沃斯堡格林伍德公墓
職業錢幣經銷商
配偶埃塞爾·羅森1907年結婚)

班傑明·馬克西米利安·梅爾(英語:Benjamin Maximillian Mehl,1884年11月5日—1957年9月28日[注 1])通常簡稱麥克斯·梅爾Max Mehl),是持續銷售硬幣超過半個世紀的美國經銷商,20世紀上半葉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該國最著名的錢幣銷售商。在他的推動下,硬幣收藏不再是有錢人的消遣與愛好,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梅爾生於俄羅斯帝國,隨家人搬到今立陶宛境內,後移民美國並定居德克薩斯州沃斯堡,成年後他基本都在當地生活。梅爾很小就收集硬幣,少年時開始轉賣,1903年加入美國錢幣協會時還只有18歲,隨後很快就專以硬幣銷售安身立命,1910年已名揚全美。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溫斯頓·邱吉爾格林上校都曾向梅爾購買硬幣;他曾為傑洛姆·柯恩法魯克國王等名流拍賣硬幣。梅爾率先在非錢幣出版物刊登廣告,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收藏錢幣。他在明知市場上沒有1913年自由女神頭像鎳幣流通的情況下花費上百萬美元刊登廣告,出價五十美元求購,促使公眾細察口袋中零錢,希望找到梅爾可能購買的罕見硬幣,反過來大幅提升梅爾硬幣著作銷量,帶來豐厚利潤。

梅爾拍賣做成的大生意基本集中在20世紀40年代,50年代後他逐漸淡出,1957年辭世,生意持續到60年代;1974年入選錢幣名人堂,2010年入選CoinFacts經銷商名人堂。

早年經歷

班傑明·馬克西米利安·梅爾1884年11月5日[注 1]生於俄羅斯帝國羅茲(今屬波蘭),父親所羅門·艾薩克·梅爾和母親雷切爾·梅爾住在羅茲猶太教區(稱阿爾斯塔特)。家族姓氏梅爾的意思是穀物粗粉,多指磨出的谷粉或穀粉,此時當地人的姓氏大多代表家族生意,梅爾氏很可能是四處找工作的磨坊工人。[1]雷切爾的娘家姓叫戈德斯蒂克[2]

1885年,班傑明隨家人遷至科夫諾省維爾科姆(今立陶宛考那斯[3]。當地猶太人越來越多,班傑明入校求學[1]。據1906年的小傳記載,他很小就開始收集硬幣,根本記不得有什麼時候對硬幣不感興趣[3]

梅爾氏為求發展於1895年移民美國,班傑明隨家人同年四月抵達[3][4],起初住在紐約[5],在德克薩斯州登頓待過一段時間[4]後遷往沃斯堡,估計主要是因為當地有雷切爾的親屬[5]。班傑明進入沃斯堡公立學校[3],梅爾氏加入當地1895年建起的猶太會堂,班傑明1897年左右在成年禮上閱讀妥拉。父親在沃斯堡班傑明正街1211號開辦服裝店,還在讀書的班傑明與三兄一姐都在店裡工作。[1]班傑明16歲便退學當全職店員[2]

班傑明十歲就開始收集雪茄綁帶,再到郵票、硬幣[6],自稱早在1900年就開始銷售硬幣[4],估計是在父親同意下從收銀機拿走罕見硬幣抵銷報酬。1903年6月他申請加入美國錢幣協會,留下正街商店地址[1]和「麥克斯·梅爾」之名,最前面的「班傑明」從未印上印刷品,簽名也只用首字母「B」代替[4]。美國錢幣協會書記喬治·希思在協會期刊《錢幣學家》發文指出,13名六月申請入會者最年輕的只有18歲(梅爾),最年長的65歲,說明名望卓著的錢幣收藏家和學生都選擇加入美國錢幣協會,這是時代的潮流:「錢幣聖殿之火永遠雄雄燃燒」[7]。根據希思列出的申請者收藏興趣,梅爾「只收集美國殖民地和領地(時期)金幣與紙幣」。沒有人對申請正式提出異議,[7]梅爾1903年7月1日成為美國錢幣協會第522號會員[1]

事業早期(1903至1920年)

1903年12月《錢幣學家》刊登梅爾首份廣告

1903年8月《錢幣學家》首度刊登梅爾的文字,估計取自他寫給希思書記表態支持雜誌的信:「我對《錢幣學家》著實滿意,覺得這是最優秀的同類出版物」[1]。同年十月雜誌附加說明,把梅爾的地址改為德克薩州懷斯縣阿爾沃德24號郵箱。1903年梅爾加入英國錢幣學會[1],他在12月的《錢幣學家》首度刊登郵購廣告,銷售33枚美國硬幣,價高者得。昆汀·戴維·鮑爾斯1999年撰文指出,沃斯堡人稱「牛城」,距紐約、費城等錢幣中心非常遠,開設硬幣商店估計也沒幾個當地收藏愛好者光顧,所以梅爾注重郵購業務非常合理。[4]梅爾此時已用回沃斯堡正街的地址。估計銷量業績不佳,他把大部分幣種登上印刷廣告並在1904年一月寄出,二月又首度在《錢幣學家》刊登全版廣告。據錢幣學作家約翰·盧皮亞三世所述,「顯然他從1904年起就取得巨大成功」。[1]科羅拉多州人士考威爾銷售收藏錢幣,把許多罕見幣種發給梅爾寄售,後者得以提供許多根本沒法找到的珍品,進而成長為硬幣銷售大家[8]

1904年2月,市場廣告以25美分價格出售《赫布硬幣之書》,只是廣告還印錯書名字母。該書由波士頓亞歷山大公司出版社出版而且非常暢銷,錢幣經銷商只需支付少量費用就能購買刊登自家姓名和地址的書。[1]梅爾抓住機遇寄書推廣業務,他1906年發行第一版《明星硬幣之書:稀有美國與外國硬幣百科全書》,定價僅十美分而且大量內容直接複製《赫布硬幣之書》[9]。據希思所述,《明星硬幣之書》採用「64頁宣傳冊格式,插圖精美,上書各種硬幣收購價,特別是美國幣種,還有大量有價值的信息」[10]1908年梅爾開始出版更詳盡的《稀有明星硬幣百科全書》,1924年該書年銷售七萬本[2]。新書定價一美元向普羅大眾銷售,許多人希望藉此在口袋找到貴重硬幣[11]

1908年梅爾在《科利爾》雜誌刊登廣告

除錢幣學刊物外,梅爾的廣告還做到其他出版物,1904年就在《沃斯堡電訊報》刊登分類廣告。1906年他拿出12.5美元在《科利爾》購買五行位置登廣告,是首位在全國範圍非錢幣刊物打廣告的錢幣經銷商。[5]事實證明梅爾的廣告策略切實有效[9],錢幣收藏過去只是有錢人、美術與考古學生的業餘愛好,市場非常有限,但在梅爾的推動下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變成所有人的消遣[9]

1906年,梅爾首次前往東部,到紐約參加錢幣商萊曼·洛的第一次硬幣拍賣,表現非常積極。錢幣學家法蘭·澤布對梅爾如此年輕頗為讚賞,後者還前往波士頓與費城。[12]同年七月他致信告知昔日顧客,自稱開始全職銷售硬幣,許多人對信中所言頗感驚訝,以為他早已全職投入[11]。鮑爾斯指出,憑藉廣告創意與多姿多彩的為人,梅爾已是一流經銷商[13]

1906年的梅爾

1907年,梅爾已在沃斯堡正街1309號開設辦事處[1]。同年8月8日,他與埃塞爾·羅森成婚,羅森的叔叔山姆是沃思堡北區開發商,婚禮在山姆家客廳舉行,女方家族也曾在今立陶宛地界定居[5]。梅爾夫婦育有兩女,分別起名洛林與達納[8]

《梅爾錢幣月刊》1908年1月開始出版,許多錢幣學名家應邀撰稿。除1911至1912年中斷外雜誌一直出版到1919年,鮑爾斯稱新雜誌對《錢幣學家》構成挑戰,從許多角度來看都比老雜誌更有趣。[8]1908年,主編《錢幣學家》的希思意外去世,梅爾表示《錢幣月刊》可以作為美國錢幣協會的新期刊取而代之,但澤布接手《錢幣學家》繼續出版[14]。梅爾擔心待在德克薩斯州會限制閱歷,與錢幣學界脫節,於1912年搬到紐約與同行韋特·雷蒙德合夥[1]。幾周後他返回沃斯堡,在寫給《錢幣學家》的信中自稱是因家人病重,此後又因私人事務無法離開。他還稱業務已經恢復,規模不輸以往。[8]

1916年梅爾委託當地建築師威利·克拉克森設計占地約1500平方米的三層磚砌辦公樓,以帶古幣浮雕的石頭裝飾。大樓位於木蘭大道西1200號,是梅爾與雇員的工作場所。他1912年就有12名雇員,新樓建成時已增至40人,共同負責七萬訂閱客戶的來信與訂單。他的客戶後來不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溫斯頓·邱吉爾、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等響噹噹的名字。[5]

梅爾是美國早期紀念幣大型經銷商,1916至1920年只有他的業務還有相當比例是早期幣種,還把哥倫布半美元按組或成包賣給剛接觸硬幣收藏的買家[15]。1916和1917年版麥金萊誕生地紀念金幣公開銷售的原定單價達三美元,發行商根本賣不了多少。梅爾以略高於面值的價值買下約萬枚(相當於存量一半),出售價格低於發行價,進入20世紀20年代好幾年後還在銷售。[16]梅爾還以類似方法從澤布手中買下數以千計的路易斯安那購地博覽會金幣向自家客戶發售[17]。1919年下半年,梅爾自稱每年的廣告預算就有五千美元,他繼續在非錢幣學出版物登廣告,單《美國男孩》的單次廣告插頁就花掉兩百美元[8]

中期(1920至1940年)

德克薩斯州沃斯堡經銷商麥克斯·梅爾大蕭條時期在報紙上持續刊登一年廣告(他事後自承為此在20世紀30年代付出上百萬美元!),宣布願花五十美元購買1913年自由女神頭像鎳幣。此事絕非表面上那麼簡單,其實是他推銷《稀有明星硬幣百科全書》的手段,該書毫無錢幣學價值但已再版三十多次。梅爾的宣傳主要有三重影響:他單靠兜售那毫無價值的書就富到流油,1913年自由女神頭像鎳幣名氣大振,鼠竄狗盜之輩把成千上萬的硬幣年份(大部分是1903、1910或1912年)改成1913作偽。
——沃爾特·布林1988年版《沃爾特·布林之美國與殖民地硬幣完整百科全書》,第254頁

1921年,梅爾首度售出美國錢幣界非常罕見的珍品1804年銀元。他藉機大力宣傳,自稱花兩千多美元(相當於2020年近三萬美元)買下老款銀元,詢問讀者手頭能否找到什麼罕見硬幣。美國郵政部發現上述說法不盡不實,梅爾此後變更策略,表示讀者如果有1894S版巴伯十美分,他有多少要多少。巴伯十美分此時很常見,但1894S版極其罕有。[18]梅爾一生共賣出六枚1804年銀元,其中兩枚賣過兩次[19]。他故伎重演,自稱花費百萬美元打廣告收購1913年自由女神頭像鎳幣,實際上明知該品種極為罕有,根本不可能在市場流通出現[9]。在此期間他買下大量其他幣種,但廣告的主要目標其實是推銷《稀有明星硬幣百科全書》[20]。據稱他的宣傳導致部分城市交通不暢,電車收銀忙著檢視收到的零錢。梅爾花兩百美元買下稀有分幣之事也做成廣告大肆宣傳。[2]

梅爾用廣告敦促讀者訂閱他的「梅爾郵件」[21]。1929年《錢幣學家》發文指出,梅爾已躋身沃斯堡郵件最多的五人,每年繁忙時期能排到第二或第三[22],另有文獻稱他一人就收走沃斯堡過半郵件[1],郵局為此在木蘭大道路線增開卡車[5]。1929年的文章還稱,梅爾的硬幣交易量極大,但他並不收藏,自認不能既收藏又做生意,於是只收藏簽名[22]。梅爾的拍賣和定價業務都只走郵購,如果潛在買家趕到沃斯堡,梅爾會與他談買賣甚至請吃飯,但堅持對方回家後來信下單,自稱不希望任何人感覺是在壓力下購買[23]。1924至1926年,梅爾在美國錢幣協會理事會任職[24]

1931年的梅爾

20世紀30年代初,硬幣收藏等愛好在大蕭條背景下蓬勃發展[25]。梅爾大力向公眾推銷硬幣圖書,美國人樂於接受,期望找到罕見硬幣解決財政窘困。梅爾購買周日報紙的全版廣告,自辦全國廣播節目[26],1933年自稱花費五萬多美元(相當於2020年的近百萬美元)在五十多家電台宣傳[27]。1931年他在周日報副刊《美國周刊》刊登的廣告就花費1.85萬美元[28],花兩千美元在《星期六晚郵報》發布廣告後首周就接到9800本書的訂單[19]。梅爾用幾年時間說服大量購買硬幣的知名錢幣學家格林上校在他這裡下單[29],估計成交額達五十萬美元[30]。梅爾收到的郵件數量在1935年登頂,達125萬[5]。他在1938年宣布擁有25萬美元資本,五十萬美元資源和「美國最大規模的錢幣機構」[21]。1939年他的雇員已有五十人,自稱支付工資的人數超過美國其他硬幣經銷商總和[2]

美國紀念幣在20世紀30年代呈現井噴,梅爾推波助瀾,指出大蕭條期間股市下跌但紀念幣照樣升值[31]。1935年下半年,阿肯色州百年紀念委員會在賣完阿肯色州百年紀念半美元後派代表向梅爾取經,後者建議委員會推動美國鑄幣局鑄造限量版品種,高價向公眾轉售。鑄幣局拒絕生產限量品種,但同意按原版復產,新出產的絕大多數硬幣都被梅爾在發行價基礎上加價買走。[32]1936年1月紀念幣價格仍在上漲(泡沫直到臨近年底才破裂),梅爾打出廣告呼籲收藏愛好者「趕快來買——有望漲到十或二十美元的硬幣,只需支付未來價值的小部分」[21]。1937年,梅爾發行紀念幣宣傳冊[25]

後期:1940至1957年

1953年左右的梅爾

鮑爾斯稱梅爾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事業巔峰[25]。1903至1955年他共主持116次拍賣,流程均為郵購[9],鮑爾斯認為1940年後梅爾的部分拍賣「輝煌到令人不敢相信」[25]。梅爾從不鑽研,他的硬幣目錄經常誇大其辭,犯有各種錯誤,錢幣學界對此頗有非議[33]

進入40年代後,梅爾曾於1941年拍賣威廉·弗雷斯特·鄧納姆藏品,1944年拍賣弗雷德·奧爾森藏品(其中包含他經手的唯一一枚1913年自由女神頭像鎳幣),1947年拍賣法魯克一世藏品[25]。鄧納姆的藏品不但有1804年銀元,還有同樣非常稀有的1822年半鷹金幣;1946年梅爾將威廉·卡特勒·艾特瓦特收藏的1804年銀元售出,1.05萬美元的拍賣成交價創下新紀錄[21]。梅爾為法魯克一世藏品拍賣起名「皇家銷售」,但拍賣物品確屬國王所有的僅六個百分點。申請把法魯克肖像印在拍賣目錄封面遭拒後,梅爾改用刻有國王頭像的埃及硬幣,這樣就無需任何人同意。[30]他還在1950年拍賣作曲家傑洛姆·柯恩的硬幣藏品[34]。硬幣經銷商阿貝·科索夫1957年為《錢幣學家》發表的梅爾訃告執筆,稱傳主「編目技巧大師」[35]

梅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沃斯堡第二徵兵委員會主席,還曾任扶輪社交流社主席。他執掌莫斯拉聖地兄弟會,在沃斯堡商會董事會任職,還曾加入沃斯堡俱樂部、殖民鄉村俱樂部、伯特利聖殿。[35]1956年,國家基督徒與猶太人大會沃斯堡分會授予他人道精神獎[5]

梅爾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逐漸淡出錢幣界[25],1950年拍賣柯恩藏品(梅爾稱「金禧」拍賣)後只主持三次拍賣,最後一次是1955年10月25日。梅爾患上嚴重的心臟病,於1957年9月28日辭世[1][2],兩天後葬在沃斯堡格林伍德公墓伯特利區[2],阿貝·科索夫等人送行[36]

影響與評價

梅爾刊登廣告求購1913年自由女神頭像鎳幣,上圖是美國國家錢幣收藏樣本

為梅爾工作四十餘年的執行秘書瑪麗·艾倫·弗格森在老闆死後繼續經營公司,直到1961年謝世[9]。負責管理梅爾錢幣遺產的科索夫以2.5萬美元出售品牌,加利福尼亞州科斯塔梅薩的肯尼思·尼科爾斯買下後創辦麥克斯·梅爾公司,後又把公司賣給比佛利山的喬治·尼科爾斯[34]。梅爾的錢幣公司繼續在《錢幣學家》登廣告直到1966年7月,此後逐漸淡出視野[9]

鮑爾斯認為梅爾是「20世紀上半葉美國最著名的稀有硬幣經銷商……對硬幣收藏愛好的推動可謂超出任何同代人」[13]。錢幣學家皮特·史密斯也稱,無論從銷售還是宣傳角度,梅爾對硬幣收藏愛好的貢獻均堪稱舉足輕重[9]。丹尼爾·帕克稱梅爾「現代硬幣收藏之父,對我們愛好的推動可謂空前絕後,他將它帶出了富人的領域,普及了硬幣收藏」[37]

許多同代人稱梅爾「錢幣界的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20]。湯姆·拉馬爾指出:「梅爾賣的不止是硬幣,還有影像。廣告上要麼是梅爾大廈,要麼是他站在家裡的豪華別墅前,要麼是其他讓人想到硬幣大亨的景像。」[29]查爾斯·霍寧1995年寫道:「梅爾在自我推銷上無疑表現非凡」[38]。帕克認為:「梅爾對人心洞若觀火,如果推遲四十到五十年出生,他將在麥迪遜大道大發橫財」[30]。傑伊·古倫1979年在《硬幣世界》發文表達類似看法:「梅爾遠遠超出錢幣學家範疇,無論對人類心理的了解還是推廣功底都無與倫比」[39]。科索夫表示:「他無論做什麼都極具天賦和品味,表現總是出類拔萃」[20]

美國錢幣協會終身會員沃爾特·索思沃德2004年撰文指出,梅爾「在20世紀20到30年代成為錢幣收藏愛好的標誌。他花費無數金錢推動硬幣收藏,從美國錢幣協會及其他機構獲獎無數。他用報紙、雜誌廣告和電台節目大力宣傳,是硬幣收藏偉大的倡導者」[40]。1974年梅爾入選美國錢幣協會錢幣名人堂[1],2010年,專業硬幣分級服務把他與另外五人選為首批CoinFacts經銷商名人堂成員[2]

注釋

  1. ^ 1.0 1.1 梅爾出生時俄羅斯同時採用格里曆儒略曆,文獻未說明以哪種為準。

腳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Lupia.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Weiner.
  3. ^ 3.0 3.1 3.2 3.3 The Numismatist March 1906,第89頁.
  4. ^ 4.0 4.1 4.2 4.3 4.4 Bowers 1999b,第65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Weiner 2021.
  6. ^ Kosoff 1957,第1304頁.
  7. ^ 7.0 7.1 Heath 1903,第182–183頁.
  8. ^ 8.0 8.1 8.2 8.3 8.4 Bowers 1999b,第67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Smith 2016.
  10. ^ Heath 1906,第302頁.
  11. ^ 11.0 11.1 Bowers 1999b,第66頁.
  12. ^ Zerbe 1906,第262頁.
  13. ^ 13.0 13.1 Bowers 1999a,第81頁.
  14. ^ Smith 1997,第408頁.
  15. ^ Bowers 1992,第57–58頁.
  16. ^ Bowers 1992,第634–635頁.
  17. ^ Swiatek 2012,第72頁.
  18. ^ Bowers 1999b,第67–68頁.
  19. ^ 19.0 19.1 Smith 1997,第407頁.
  20. ^ 20.0 20.1 20.2 Deisher 2003,第37頁.
  21. ^ 21.0 21.1 21.2 21.3 Bowers 2016.
  22. ^ 22.0 22.1 Molyneaux 1929,第177頁.
  23. ^ Parker 1978,第9–10頁.
  24. ^ The Numismatist October 1941,第757頁.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Bowers 1999b,第69頁.
  26. ^ Bowers 1992,第60頁.
  27. ^ LaMarre 1987,第46頁.
  28. ^ Bowers 1983,第12頁.
  29. ^ 29.0 29.1 LaMarre 1987,第47頁.
  30. ^ 30.0 30.1 30.2 Parker 1978,第11頁.
  31. ^ Bowers 1992,第62頁.
  32. ^ Swiatek 2012,第270頁.
  33. ^ Horning 1995,第47頁.
  34. ^ 34.0 34.1 Bowers 1999b,第70頁.
  35. ^ 35.0 35.1 Kosoff 1957,第1305頁.
  36. ^ Kosoff 1957,第1306頁.
  37. ^ Parker 1978,第9頁.
  38. ^ Horning 1995,第46頁.
  39. ^ Guren 1979,第54頁.
  40. ^ Southward 2004,第59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