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05年颶風卡崔娜的氣象歷史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颶風卡崔娜
Hurricane Katrina
五級颶風(美國
2005年8月28日達到最高>強度的颶風卡崔娜
形成2005年8月23日
消散2005年8月30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75英里/小時(28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02毫巴百帕);26.64英寸汞柱
影響地區巴哈馬佛羅里達州南部和西北狹長地帶、古巴路易斯安那州(特別是紐奧良及其周邊區域)、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北美洲東部大部分地區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颶風卡崔娜形成於2005年8月23日,這個後來極具破壞性的五級颶風當時為巴哈馬附近的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8月24日,這股熱帶低氣壓已增強為熱帶風暴並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命名為「卡崔娜」(Katrina),風暴之後繼續加強,在美國佛羅里達的最南端以颶風最低標準強度登陸

卡崔娜在穿越佛羅里達州的過程中雖然無法得到進一步增強,但仍然保持了颶風強度。經過該州領空後,墨西哥灣的溫暖海水令其爆發性增強成了有紀錄以來第六強的大西洋颶風。之後風暴以三級颶風強度在路易斯安那州普拉克明堂區非建制地區比勒斯Buras-Triumph)附近登陸,然後又在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邊境上實現第三次登陸。卡崔娜接下來北上穿過美國中部,最終在五大湖附近被一股冷鋒吸收而消散。

形成

北美日間時區(簡稱EDT)2005年8月23日下午17點(協調世界時同日晚上21點),巴哈馬東南部海域上空形成了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這股低氣壓部分來源於因附近對流層上層低壓槽影響而消散的第十號熱帶低氣壓。雖然給大西洋編號的標準做法是在低氣壓重新生成時保留原有的編號,但衛星圖像表明有另一股東風波在波多黎各以北與第十號熱帶低氣壓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更為複雜的天氣系統,因此國家颶風中心才將其重新歸類為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1]。與此同時,對流層上層的低壓槽有所減弱,令該區域內的風切也相應減少,從而令新的熱帶低氣壓得以發展。氣象部門在之後的重新分析中確定,第十號熱帶低氣壓的下層環流已經完全瓦解和消散,只有一些殘留的中層環流繼續移動並與之上所述的東風波融合,因此不符合保留原有編號的標準[2]

首次登陸

即將在佛羅里達州登陸的颶風卡崔娜。

由於周圍外界環境有利,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開始增強,於8月24日早上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升級為熱帶風暴並命名成「卡崔娜」(Katrina)。8月25日,風暴的對流出現爆發,並隨之成為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5個颶風,這時距其在佛羅里達州的哈倫代爾海灘阿文圖拉之間登陸的東部標準時間(簡稱EST)下午18點30分(UTC同日晚上22點30分)還差兩個小時。卡崔娜以每小時130公里風速襲擊了佛羅里達半島NEXRAD氣象雷達顯示系統中有層次分明的風眼,並且這個風眼在颶風穿越該州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完整。佛羅里達礁島群部分島嶼在整個8月26日都經受著熱帶風暴強度的大風,干龜群島還短暫出現了颶風強度的狂風。[2]

墨西哥灣

颶風卡崔娜遇到墨西哥灣暖流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起初預測颶風卡崔娜會在登陸後轉向北上,最終於3到4天後侵襲佛羅里達州西北部的狹長地帶[3]。然而風暴實際上卻繼續西進並轉向西南西,氣象部門最終預測其行進軌跡將指向紐奧良[4]

風暴進入墨西哥灣後立即由於風切較少,良好的上層外流,以及墨西哥灣暖流較高的海面溫度而開始爆發性增強,到了8月27日,卡崔娜已經升級為三級颶風[5],成為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三個大型颶風。接下來颶風進入一段眼牆置換周期,這一周期雖然令其最大持續風速的增強放緩了18個小時,但風暴半徑卻幾乎翻了一番[2]中部日間時間(簡稱CDT)8月27日下午19點,颶風進入第二輪爆發性增強期,到了CDT次日中午12點40分,卡崔娜已升級為四級颶風,最大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33公里[6],風暴之前還曾於CDT8月28日早上7點達到五級颶風強度,成為繼1980年大西洋颶風季颶風艾倫以來墨西哥灣內形成的第一個五級颶風[7],這時距其第二輪爆發性增強期開始還只過了12小時。CDT下午13點,卡崔娜達到最高強度,最大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80公里,陣風時速更高達344公里,中心氣壓低至902毫巴百帕,26.64英寸汞柱[8]。這一最低氣壓令卡崔娜成為當時有紀錄以來第四強烈的大西洋颶風,不過同年晚些時候出現的颶風莉塔颶風威瑪都會在強度上越越卡崔娜[2]。隨著颶風逼近紐奧良,位於路易斯安那州斯萊德爾的天氣預報辦公室發布了兩份措辭強烈的警報[9][10]

到8月28日下午時,風暴的規模已經大到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部分地區都可以感受到熱帶風暴強度的大風。卡崔娜的中心距密西西比河河口還有290公里,但風暴中心向外延伸370公里外仍然有著熱帶風暴強度大風,中心向外170公里範圍內更有颶風強度的狂風[11]。從8月29日夜間到次日早上,卡崔娜因為進入另一輪眼牆置換周期而導致風速快速下降。內層的風眼牆在外層風眼牆完全形成前就已經瓦解也是風速下降的重要原因。在18個小時的時間裡,颶風的最大持續風速就從每小時280公里降低到了每小時205公里[2]。不過風暴登陸時帶去的風暴潮仍然很高,因為卡崔娜還有四級和五級強度時就產生了超過9.1米高的狂浪,海上的一個浮標更紀錄到16.7米高的狂浪,這些狂浪和風暴潮一起在三級大型颶風卡崔娜的驅使下朝墨西哥灣沿岸前進[2]

第二次和第三次登陸

颶風卡崔娜登陸的衛星圖像。

CDT8月29日早上6點10分,卡崔娜以持續風速每小時205公里的三級颶風強度在路易斯安那州普拉克明堂區非建制地區比勒斯附近實現第二度登陸。由於該區域海岸線的形狀屬於半島,並且颶風剛從四級強度減弱為三級,因此當風暴的風眼還位於海面上空時,陸地上很可能就已經出現了四級颶風強度的狂風。卡崔娜登陸時氣壓為920毫巴(百帕,27.17英寸汞柱),從中心向外190公里外的風力都達到颶風強度,前進速度約為每小時24公里。隨著風暴向路易斯安那州東海岸線行進,普拉克明堂區聖貝爾納堂區聖坦曼尼堂區斯萊德爾都受到風暴潮和風眼牆狂風的嚴重破壞,紐奧良東部也遭受了沉重打擊,經濟損失超過10億美元[12][2][13]

起初氣象部門估計卡崔娜登陸時風速達到每小時220公里,屬四級颶風[14],但實際上正如上文所述,風暴在登陸前不久減弱為三級颶風。這一減弱的具體原因暫時還未能完全確定,有可能是因為眼牆置換周期的影響,也有可能是風切略有增強,或者是海面溫度下降,風暴西部半圓的乾燥空氣以及與陸地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導致氣旋強度減弱[2]。這與墨西哥灣以前出現過的強烈氣旋發展趨勢不謀而合:所有最低中心氣壓在小於或等於973毫巴(百帕,28.73英寸汞柱)的氣旋如果會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登陸,那麼其登陸前的12小時內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弱[2]

颶風卡崔娜第二和第三次登陸的雷達圖像。

幾個小時後,強度又有小幅下降的卡崔娜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邊界附近以風力時速195公里,中心氣壓928毫巴(百帕,27.37英寸汞柱)強度登陸,這仍然達到三級颶風標準。風暴第二次登陸時的中心氣壓為920毫巴(百帕,27.17英寸汞柱),表明卡崔娜是有紀錄以來在美國登陸的第三強颶風,僅次於1935年勞動節颶風的892毫巴(百帕,26.35英寸汞柱)和1969年颶風卡米爾Camille)的909毫巴(百帕,26.85英寸汞柱)。[2]

由於風暴的規模極其龐大,因此極具破壞性的眼牆風力和風暴東北象限將高度創下新紀錄的風暴潮推向海岸,衝擊了密西西比州的整個墨西哥灣沿岸,該州受到卡崔娜直接破壞的包括韋夫蘭Waveland)、貝聖路易帕斯克里斯琴Pass Christian)、長灘Long Beach)、格爾夫波特比洛克西海泉市戈蒂埃Gautier)和帕斯卡古拉阿拉巴馬州拜尤拉巴特里也受到了直接衝擊。風暴潮在貝聖路易達到最高的8.5米,遠至阿拉巴馬州莫比爾的潮水也有4米高,是當地自1917年以來所遭遇的最強烈風暴潮[2]。風暴潮特別高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如當地的水文,颶風的巨大規模,以及風暴是在登陸前不久才有所減弱。卡崔娜向內陸進發斜穿過密西西比州的過程中給沿途造成了大面積破壞,幾乎整個密西西比州都受到了嚴重影響[2]

消亡

颶風卡崔娜第三次登陸後位於密西西比州上空,但仍有颶風強度。

卡崔娜在進入密西西比州領空時還保持著颶風強度,但之後就開始減弱,向內陸進發了超過240公里後,風暴強度在默里迪恩Meridian)附近上空開始低於颶風標準,到田納西州克拉克斯維爾附近領空時已經降級為熱帶低氣壓並分裂成兩半[15]。其中一半繼續北上,對沿途的美國中部地區產生影響,一直持續到了8月31日才在五大湖東部地區上空由一股冷鋒吸收,然後轉變成一股強烈的溫帶低氣壓,在12小時裡產生了50至170毫米降雨量,魁北克東南部和新不倫瑞克經受了時速50到98公里的烈風強度陣風。薩格內北岸因降雨引發了道路故障無法通行。北岸區域與魁北克省其他地區的交通中斷了至少一個星期。卡崔娜分裂出的另外一半經過阿巴拉契亞山脈東部,在喬治亞州中部和賓夕法尼亞州中部引起了劇烈的龍捲風爆發,導致兩人死亡和數百萬美元的損失[2]

EDT8月31日下午19點,卡崔娜的殘留低壓中心完全被加拿大東南部的一股冷鋒吸收,系統中不再擁有可辨識的環流[16][17]

參見

參考資料

  1. ^ Stewart, Stacy. Tropical Depression Twelve, Discussion No. 1, 5:00 p.m. E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3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Knabb, Richard D; Rhome, Jamie R.; Brown, Daniel P.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Katrina: 23–30 August 2005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2-20; updated 2006-08-10 [2013-09-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8-12). 
  3. ^ Stewart, Stacy. Tropical Storm Katrina Discussion No. 5, 5:00 p.m. E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4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4. ^ Stewart, Stacy. Hurricane Katrina Discussion No. 14, 5:00 p.m. E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6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5. ^ Knabb, Richard. Hurricane Katrina Advisory No. 16, 5:00 a.m. E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7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6. ^ Knabb, Richard. Hurricane Katrina Advisory No. 20, 1:00 a.m. C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8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7. ^ Knabb, Richard; Richard Pasch. Hurricane Katrina Special Advisory No. 20, 7:00 a.m. C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8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8. ^ Pasch, Richard. Hurricane Katrina Intermediate Advisory No. 23a, 1:00 p.m. C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8 [2006-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9.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ew Orleans, Louisiana. August 28, 2005.
  10. ^ Whittell, Giles. Warnings were loud and clear—but still city drowned. The Times (UK). 2005-09-08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3). 
  11. ^ Pasch, Richard. Hurricane Katrina Advisory No. 24, 4:00 p.m. C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8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12. ^ FEMA: Hurricane Katrina Surge Inundation and Advisory Base Flood Elevation Maps. Fema.gov. 2010-08-11 [2012-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2). 
  13.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Hurricane Katrina Service Assessment Report (PDF). 2006-06 [2014-03-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04). 
  14. ^ Pasch, Richard. Hurricane Katrina Intermediate Advisory No. 26b, 8:00 a.m. C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29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15. ^ Avila, Lixion. Tropical Depression Katrina Advisory No. 31, 10 a.m. CD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30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0). 
  16. ^ Public Advisory 37 for the Remnants of Katrina, 11 p.m. EDT.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5-08-31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17. ^ Post-Tropical Storm Katrina Information Statement, 08:00 a.m. EDT.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5-08-31 [2006-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5
K
歷史
5
W
歷史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