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 ITKK 31 VKT高射機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7.62 ITKK 31 VKT高射機槍
7,62 ITKK 31 VKT
7.62 ITKK 31 VKT
類型
原產地 芬蘭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33—1986年
使用方芬蘭
參與戰爭/衝突
生產歷史
研發者艾莫·拉赫蒂芬蘭語Aimo Lahti
研發日期1931年
生產商國家步槍工廠芬蘭語Valtion Kivääritehdas
生產日期1933—1944年
製造數量507挺
衍生型7.62 ItKk/31-40 VKT
基本規格 (7.62 ItKk/31 VKT)
重量
長度1,130公釐(44.49英寸
槍管長度723公釐(28.46英寸)
操作人數6人

炮彈7.62×53公釐R英語7.62×53mmR
口徑7.62公釐(0.3英寸)
槍管2根,線膛氣冷槍管罩筒槍口裝有消焰器
槍機短行程後座作用,配有增壓器
發射模式全自動
載具M/31圓錐狀槍架與M/40管狀三腳架槍架
射擊仰角-10°—+80°
迴旋角度360°
射速2×900發/分鐘
槍口初速800公尺/秒(2,624.67英尺/秒
有效射程600公尺(656.17,1,968.5英尺
最大射程1,000公尺(1,093.61,3,280.84英尺,0.62英里
供彈方式250發可散式金屬彈鏈
瞄具機械瞄具:環狀瞄準具(可調節)

7.62 ITKK 31 VKT(又稱:7.62公釐VKT防空機槍)是一款由芬蘭槍械工程師艾莫·拉赫蒂芬蘭語Aimo Lahti所設計、國家步槍工廠芬蘭語Valtion Kivääritehdas所生產的高射機槍,亦是二戰期間芬蘭陸軍所使用的主要防空機槍,發射7.62×53公釐R英語7.62×53mmR步槍子彈

在1933年至1944年之間,國家步槍工廠共生產了507挺該武器,並且分為兩種版本,分別是7.62 ItKk/31 VKT和改進的7.62 ItKk/31-40 VKT。[1][2]

背景

1920年代,芬蘭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才剛脫離俄羅斯帝國獨立。由於曾經是俄羅斯的一部分,芬蘭軍隊的絕大部分武器都是由沙皇的俄軍舊裝備所組成,但防空武器卻不但少而且已經過時。由於步兵裝備的馬克沁機槍並不足以勝任這一任務,因此作為改進防空裝備的嘗試的一部分,芬蘭決定為陸軍研發專屬的高射機槍。1930年—1934年的研發計劃要求使用125挺13.2公釐重機槍和125挺7.62公釐中型機槍。設計武器的任務交到了槍械工程師艾莫·拉赫蒂芬蘭語Aimo Lahti的手上。[1]

7.62 ItKk/31 VKT

1931年,7.62公釐高射機槍的原型機得以完成,獲採用並且命名為7.62 ItKk 31(全寫:7,62 mm kaksoisilmatorjuntakonekivääri m 31,意為:7.62公釐雙聯高射機槍31型)。1933年,芬蘭軍隊向國家步槍工廠芬蘭語Valtion Kivääritehdas訂購了130挺機槍,並且於1934年6月22日向部隊發配了第一批機槍。1940年又生產了一小批共10挺機槍,使得總數達到140挺。[1][2]

從技術上講,7.62 ItKk/31 VKT是馬克沁機槍的改進型,通過槍口助退器和250發可散式金屬彈鏈(取代帆布製彈鏈)提高其射速。進行了這些修改以後,每挺機槍的武器射速為900發/分鐘。這款武器也是風冷式槍,而非水冷式的,其槍管罩筒拉赫蒂-薩洛蘭塔M26輕機槍以上的槍管罩筒十分相似。兩邊的槍管端部都裝有錐狀消焰器。在雙聯高射機槍配置中,兩挺機槍並排連接,一對彈箱設在兩挺機槍的左右兩側,而設於下方的方箱則用於收納空彈殼和鏈鉤。兩挺機槍的右側都裝有槍機拉柄,而左側裝有緩沖彈簧。左手側機槍裝有經修改的供彈系統,可讓彈鏈從左向裝入機槍。[2][3]

兩邊機槍都裝有自己的握把,這是在手槍式握把和馬克沁機槍以上所使用、更常見的鏟狀握把之間的混合。每個握把都裝有一個以食指操作的扳機。支撐桿從武器的後部伸出來,在射手俯身時將武器對準目標。該武器用以架設於高達1350公釐的M/31圓錐狀槍架,雖然有效,但是笨重而且難以移動。其瞄準具是當代的典型環狀瞄準具,裝有一個橢圓形和兩個同心環的前瞄準具,而後瞄準具則是個被保護弓所包圍的小釘子。在行動中,高射機槍的預定人力編組是六個人一組,分別是:指揮官機槍手、兩名裝彈手和兩名彈藥管理員。設備包括用於搬運武器的運輸箱、備用槍管、鎖與彈簧、工具箱以及可用於存放十條備用彈鏈的木製運輸箱。[2][3]

7.62 ItKk/31-40 VKT

1930年代,已經發現7.62 ItKk/31 VKT有一部份缺點。機槍的後座力往往會導致槍口在射擊過程中上揚英語Muzzle rise,進而導致精度下降。在冬季戰爭期間,更發現了進一步的問題:槍架笨重而且纍贅,武器口徑不夠強力。由於沒有在原型階段以前進行國產的重型13.2公釐高射機槍的設計,導致最後一個問題就更加惡化。此後不久,該武器的進一步研發也就停止了。儘管口徑上的問題無法得以解決,但其他一些問題則可以解決,各種改進措施的測試從1939年夏天開始。[2]

針對最嚴重的問題是槍口上揚,研發人員通過修改槍口制動器以將火藥燃氣只能向上引導來解決它,從而提供了抵消因後坐力造成槍口上揚的作用力。但是,還必須加強槍管和槍管罩筒以承受這種不對稱的力。另一個重要的改進是為該武器裝上新型的瞄準具。在後瞄準具和前瞄準具之間裝上了一根附加的矩形桿,前方環狀瞄準具就裝設在該矩形桿以上,以便根據飛機的估計速度來回滑動。同時重新設計了其環狀瞄準具,外環的射擊角度為60°,而內環則是30°。還採用新型的管狀三腳架槍架M/40,取代原來的圓錐狀槍架。隨後亦對三腳架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以減輕其重量。總括而言的修改為:[2][3]

  • 加重的槍管
  • 右重的槍管罩筒,附有更多的圓形冷卻孔
  • 圓錐形槍口制動器,具有開口,以將火藥燃氣向上引導
  • 新型瞄準具
  • 新型三腳架槍架

1941年3月17日,國家步槍工廠芬蘭語Valtion Kivääritehdas受芬蘭軍隊訂購了240挺該機槍,而他們以後交付了82挺武器。但是,繼續戰爭的爆發推遲了其生產;直到1943年,工廠才真正地開始其大量生產。總共生產了367種武器,其中大部分是在1944年生產的。有些機槍並無及時完工以參與戰爭。另外,一些原始型號在維修的過程當中,已針對新標準進行了修改。

服役歷史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7.62 ItKk/31 VKT和7.62 ItKk/31-40 VKT是芬蘭軍隊使用最多的高射機槍。它們被用於高射機槍,後來又被用作高射炮台的近迫武器。戰後,這些機槍一直用於訓練直到1960年代,以後又一直儲入倉庫直到1986年,這時它們最終被淘汰。當這些機槍從庫存中移出來時還有467挺,其中41挺為原始的7.62 ItKk/31 VKT表面配置。當中一部分機槍提供給博物館展示,其餘的都在1988年被報廢。[2]

展示武器的博物館

參見

資料來源

  1. ^ 1.0 1.1 1.2 Vehviläinen, Raimo; Lappi, Ahti; Palokangas, Markku, Itsenäisen Suomen ilmatorjuntatykit 1917-2000, Jyväskylä: Sotamuseo: 85–86, 2005, ISBN 952-91-8449-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Vehviläinen, Raimo; Lappi, Ahti; Palokangas, Markku, Itsenäisen Suomen ilmatorjuntatykit 1917-2000, Jyväskylä: Sotamuseo: 210–215, 2005, ISBN 952-91-8449-2 
  3. ^ 3.0 3.1 3.2 Jaeger platoon: Antiaircraft machine guns, [200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