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77級是指1977年中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恢復高考首次招收的大學生。當時,中斷了11年的全國高考制度在鄧小平的關心和推動下得到恢復。 有超過570萬青少年參加考試,其中只有4.8%被錄取。 [1]

由於考試在冬季舉行,學生於1978年3月初開學,所以1977級和1978級的學生同年進入大學,僅相差六個月。 因此,這兩個年級的學生常被統稱為「77-78級」。 他們中間有許多同學畢業後在各行各業做出了令人讚嘆的貢獻。[2]

歷史背景

1977年8月,剛剛第三次復出的鄧小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科教工作座談會。 會議決定恢復自1965年起一直停止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教育部關於197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的意見》[3],自此 該文獻成為了考試和錄取工作的國家政策。 10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報導,正式向全國宣布恢復高考。 這個好消息讓許多人激動不已,熱淚盈眶,尤其是那些長年在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上山下鄉知青們。 [4][1]

申請條件

申請參加考試的考生需滿足以下條件:[3]

  1. 政治歷史清楚,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立志為革命學習;
  2. 高中畢業,或具有相當於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或者是高中最後一年的學生,成績優秀;
  3. 年齡20周歲左右,不超過25周歲,未婚(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學術成就或專業知識者,年齡可放寬至三十周歲,允許已婚);
  4. 身體健康。

招生辦法

考試錄取辦法包括:[3]

  1. 符合上述條件者,可向所在單位提出申請,並填寫2至3個志願院校及學科。 單位將根據招生條件進行審核。 符合條件的,經縣(或縣級區)招生委員會批准後可參加考試。
  2. 考試分文理兩類。文科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史地。理科科目:政治、語文、數學、理化。報考外語專業的加試外語。由省、市、自治區擬題,縣(區)統一組織考試。
  3. 地區(或地級市)招生委員會組織閱卷,根據學生成績提出參加政治審查和體格檢查的名單。 政治審查主要看學生本人的政治表現。 然後,地(市)招生委員會根據政治審查、知識考試和健康檢查的結果提出初選名單。
  4. 各高校在省、市、自治區招生委員會的領導下,認真審核地(市)報送的初選名單等全部材料,考慮個人意願,擇優錄取。 國家重點大學優先錄取。

從1977年11月到12月,有超過570萬名15歲至36歲的考生參加高考。 [4]

考前準備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小學學生學得很少。 著名的唐詩宋詞和西方文學基本從語文課本中剔除,數理化課程被「工業基礎知識」和「農業基礎知識」所取代,歷史和地理科目根本沒有教過。 英語方面,學生們學習了26個字母和 "poor and lower-middle peasants" (貧下中農), "worker-peasant-soldier students" (工農兵學員) 和 "comrade" (同志) 等少數現代英語中很少使用的單詞。 [2]

準備考試的時間只有兩個月左右,而且往往只有過時或質量低劣的教科書。 許多中學提供免費課程來幫助學生準備考試。 這些課程的出席人數非常多,常常有學生站在窗外聽課,因為教室已滿員。 [5]

考試及錄取

由於考生人數眾多,競爭非常激烈。 參加考試的有從1966年高考取消到1977年12年的高中畢業生,還有提前參加高考的優秀在校高中生(原計劃1978年畢業)。 所以,有13年的高中畢業生。[6]

各省、市、自治區自行編寫試題。 與後來的多年做法不同,當時沒有全國統一試卷。 不同省市的考試時間也不同,例如,北京的考試時間為12月10日至12日,福建省的是12月16日至17日。參加外語考試的則多加一天。[3][7]

最初,按原計劃只有20萬人被大學錄取。 後來,由於參加考試的人數多達570多萬,(如果考慮到不少省市事先進行了初試,按照計劃招生人數的2至5倍選拔學生參加後來的正式考試,那麼考生總數還會更大。 [2]),而且許多考生成績優異,因此錄取人數擴大到27.3萬人。 即便如此,錄取率僅為4.8%,仍是中國高考歷史中的最低水平。[8][1]

由於考試在冬季舉行,學生於次年3月初開學,於是77和78級的學生同年進入大學,僅相隔半年。 與77級一樣,78級也有許多年紀較大的往年高中畢業生。 因此,這兩級學生常被統稱為「77-78級」。 [8][1]

獨特之處

77級的學生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獨特。

由於年齡差別大,該群體擁有更廣泛的大學前社會經驗。 進入大學時,學生中最大的已超過35歲,最小的僅15歲。有老師和學生一起參加高考,有母親和女兒同時上大學,有的是還在中學讀書的十幾歲少年,有的已經是幾個孩子的父母了。[9][5]

1977年高考,由於準備時間很短,考生原有的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最終被錄取的人來說,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時代,他們依然堅持讀書。 而且,上大學後,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2]

廈門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1977、1978年級學生中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比例分別達到25.38%和23.46%,創歷史最高水平,遠高於1965年(文革前一年)的6.2%和1976年(當時工農兵入校靠單位推薦而不是入學考試)的9.83%。 1977年和1978年農民家庭出生的比例分別為11.93%和11.27%,為歷史最低,而1965年和1976年分別為47.05%和26.08%。 [2]

畢業之後

77級的27萬學生畢業於1980至1984年,[a]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

學生畢業後,除少數屬於「社來社去」計劃[b]的以外,其他都由政府按國家計劃(並考慮學生的志願)統一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 即便如此,他們大多都得到了好工作,因為整個國家,特別是大城市和大公司,都非常需要人才。[3]

後來,由於77、78級的成功率很高,社會上給他們起了「金77、銀78」的綽號。 這些大學生聚集了過去13年年輕人中的精英,所以人才相對集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政治、科學、商業等諸多領域,這兩個群體中湧現出一大批領軍人物。 人們看到,中國黨政高層領導班子中77、78級的成員越來越多, 稱之為中國政壇的「77、78現象」。[9]

77和78級於2000年初開始有人退休,由於年齡和職業的廣泛性,他們的退休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2]

弱點

與其他大學生相比,77級也存在一些弱點。因為他們的中小學教育大多或全部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度過。學制縮短開門辦學,停課鬧革命,複課鬧革命,紅衛兵大串聯,學習張鐵生考試交白卷,批鬥和下放許多有真才實學的老師等等做法,都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有的高中沒上就去上山下鄉。 儘管他們在高考前後都在努力「惡補」相關知識,但由於錯過了最佳學習時間和環境,之後還是常常會感覺到基礎知識的「先天不足」。其中的英文科更是重災區。 [2]

另一個不利條件是年齡偏大,大學畢業後的工作時間也就比較短。而且大男大女一畢業就要急於結婚成家(有的入大學時就已經成家甚至有孩子了),負擔比較重。這也制約著他們後來的事業發展和社會貢獻。[2]

以上缺點78級也有,但沒有77級那麼嚴重。因為78級多了半年的高考準備時間,而且有許多高中應屆畢業生的加入。[2]

著名成員

注釋

  1. ^ 大專學制一般為3年,還有部分學生因為社會迫切需要而提前畢業; 而醫學院本科學習則需要5至6年。
  2. ^ 意思是:從農村人民公社來上學,畢業後回公社去。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