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A-26「入侵者」攻擊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26(B-26)「入侵者」
一架Warbird的A-26「入侵者」
類型 對地攻擊機
輕型轟炸機
製造商 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
首飛 1942年7月10日 (1942-07-10)
退役日期 1980年[1]
主要用戶 美國陸軍航空兵
美國陸軍
美國海軍
法國空軍
製造數量 2,503[2]

道格拉斯A-26「入侵者」攻擊機(1948-1965年間又稱B-26)是一架美國雙引擎輕型轟炸機以及對地攻擊機。A-26由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二戰期間製造,同時也參與了冷戰時期的軍事衝突。直到1969年,美國空軍還有少數A-26在東南亞服役。該攻擊機速度較快,能夠搭載多枚大型航彈,也可以搭載多管機槍以增強對地攻擊性能。[3]

A-26攻擊機在1948年更名為B-26,這導致很容易將其與1940年首飛的B-26轟炸機相混淆。雖然兩者都使用的是普惠R-2800雙黃蜂引擎,但其設計大不相同。[4]

設計與製造

道格拉斯XA-26 AAC Ser. No. 41-19504在加利福尼亞州首飛。試飛員是本·霍華德英語Ben Howard (aviator)

設計A-26攻擊機旨在取代A-20攻擊機。後者是盟軍在二戰期間最為著名和廣泛使用的攻擊機。

A-26由埃德·海涅曼英語Ed Heinemann、羅伯特·多諾萬和泰德·R·史密斯英語Ted R. Smith設計[5]。A-26的創新之處,NACA 65-215層流翼型機翼(NACA 65-215 laminar-flow airfoil wing),則是由空氣動力學家阿波羅·史密斯英語Apollo M. O. Smith設計的。[6][7]

道格拉斯XA-26原型機(AAC Ser. No. 41-19)於1942年6月10日在埃爾塞貢多首飛,試飛員是本·霍華德英語Ben Howard (aviator)。試飛結果顯示,飛機擁有優秀的操縱性能,但是引擎散熱出現了問題。同時,飛機降落時多次折斷了前起落架,後來對其進行了加固。[8]

道格拉斯XA-26B Invader AAF Ser. No. 41-19588,1943年5月5日,機鼻為「懲罰者」型號,可以混合搭載武器,包括75 mm(3英寸) 機槍

A-26的早期版本有兩種不同配置:

在生產了大約1570架A-26之後,飛機兩邊機翼上各增加了三挺機槍。A-26C也可以在幾小時內改裝上A-26B的機鼻配置,以應對不同類型的任務。[10][11]

在A-26B中,坐在飛行員旁邊的機組乘員是導航員,同時負責為機鼻機槍重裝彈藥。在A-26C中,這名機組人員也是導航員,但同時負責投彈,並在任務過程中管理彈藥使用。導航員後面有一隻摺疊座椅,在大部分任務中,後炮手艙的第三名機組人員負責遠程操控背側和腹側炮塔。這名機組人員只有在彈艙是空的情況下才能通過彈艙進出駕駛艙。炮手通過雙端潛望鏡瞄準器操控背側和腹側炮塔。炮手坐在一個朝後的座位上,使用面前的一對手柄來控制機槍。A-26上的武器傳動系統十分複雜,不但延長了生產用時,還加大了在戰場環境下的維修難度。[12]

歷史

八管機槍版本的A-26。1945年8月20日,沖繩,第8BS,第3BG Machinato機場
一架正在轟炸朝鮮的B-26C「入侵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

太平洋戰場

1943年9月10日,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美國陸軍航空兵(USAAF)提供了A-26B的生產線[13]。在1944年6月23日對馬諾夸里附近的日占島嶼的攻擊中,位於西南太平洋戰區美國第五航空隊採用了該新型轟炸機。[14]第3轟炸機大隊第13中隊代號「死神」的飛行員們在對四架新列裝的A-26進行評估時,他們發現駕駛艙的向下視野受到了發動機的遮擋,嚴重影響了對地攻擊的視野。美國太平洋空軍喬治·肯尼英語George Kenney將軍說道:「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希望A-26掉什麼鏈子。」[15]

在等待道格拉斯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第3轟炸機大隊要求其提供額外的A-20「浩劫」攻擊機[16]

歐洲戰場

A-26入侵者改裝成商務機「墨菲小姐」

道格拉斯公司需要更多的戰例評估,所以在1944年9月,它們將數架A-26海運至了歐洲,並將其列編至美國第九航空隊英語Ninth Air Force。1944年9月6日起,這18架A-26進行了測試飛行,這個過程中沒有損失任何一架飛機。最終,美國第九航空隊英語Ninth Air Force對這架飛機感到滿意,並逐步將A-20B-26替換為A-26。

第416空軍遠征聯隊英語416th Air Expeditionary Wing最先接收了A-26。[17]截至1945年,它們一共完成了11567次任務,投下18054噸航彈,在損失了67架飛機的情況下確認擊毀了7架敵機。[17]

位於義大利美國第十二航空隊也接收到了A-26。它們被用來轟炸德軍的運輸道路,以及支援坦克和步兵作戰。

二戰後

韓戰

美國空軍第三轟炸機聯隊英語3rd Wing的B-26「入侵者」是最先投入朝鮮戰場的飛機之一。在正式宣戰前,它們就從日本的基地起飛,前去轟炸平壤附近的機場。[18]

朝鮮上空的A-26B-51-DL (AF Ser. No. 44-34331),攝於1951年2月。
B-26B-61-DL, AF Ser. No. 44-34517 "Monie" of the 37th BS, 17th BG flown by 1st Lt Robert Mikesh, Pusan AB, Korea 1952

1950年8月10日,美國空軍預備役司令部第 452 空中機動聯隊被派遣前往朝鮮。[19]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參戰,該部隊被迫將基地轉移至美保飛行場。1951年初,該部隊被派遣至東釜山(K-9)空軍基地英語Pusan East (K-9) Air Base,繼續進行它們的日間飛行任務和夜間轟炸任務。由於在韓戰中表現良好,該聯隊被授予了兩枚單位表彰和韓國總統單位表彰。[19]

B-26一共擊毀了38500輛載具,406輛機車,3700輛貨車車廂和7架停放於地面的敵軍飛機。[20][21]

除了用於夜間攔截任務的標準攻擊型B-26外,第67戰術偵察聯隊的改進型WB-26和RB-26還負責執行關鍵的天氣觀測和偵察任務。[22]

東南亞

1960年12月,數架B-26被部署至泰國泰國皇家空軍塔赫利空軍基地英語Takhli Royal Thai Air Force Base。這些無標識飛機隸屬於美國中情局。這些飛機被用來協助寮國皇家政府對抗巴特寮。接著,這些飛機參與了越南戰爭中的農場大門行動(Project Farm Gate)。[23] 在接收B-26K/A-26A之前,唯一在寮國部署的B-26飛機是在1962年5月至7月間部署的兩架經過改裝用於夜間偵察的RB-26C。這些飛機在任務結束時被歸還。[24]

A Farm Gate B-26B

寮國皇家政府的這些B-26與美國空軍一同參與了越南戰爭的早期行動。儘管在農場大門行動中使用的是B-26B、B-26C和RB-26C,但這些飛機中的許多都被更名為RB-26C(B-26C的無武裝型號),而它們都有作戰能力。[25] 1963年期間,兩架RB-26C被送往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進行改裝,但沒有配備夜間作戰系統。[24] 在農場大門行動中,B-26與當時的另一種的主要攻擊機T-28「木馬」英語North American T-28 Trojan並肩作戰,之後這兩種機型都被A-1「天襲者」攻擊機取代。[26]1964年2月,B-26發生了兩起與翼梁金屬疲勞有關的事故,其中一起發生在1963年8月的東南亞戰場中,另一起發生在1964年2月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的一次飛行表演中。這兩起事故直接導致了B-26的退役。[27]

美國中央情報局
一架塗有古巴空軍塗裝的A-26C,事實上是CIA用於入侵古巴的戰機

1961年4月15日,古巴流亡政府的8架B-26戰機襲擊了古巴的三個機場,目標是摧毀地面上古巴革命政府空軍的戰鬥機。1961年4月17日,革命政府空軍的B-26參與了豬灣入侵。戰爭於4月19日結束,革命政府空軍一共損失了9架B-26;10名古巴流亡政府人員和4名美國機組人員陣亡。革命政府空軍的一架B-26C被中央情報局「指揮艦」的友軍火力擊落,造成四名古巴機組人員喪生。[28][29][30]

中央情報局與一些在豬灣入侵期間受僱的飛行員簽訂了合同,它們在剛果危機中駕駛B-26K對辛巴叛軍進行了攻擊。1964 年,新出廠的B-26K「反入侵者」通過赫爾伯特機場運往剛果[11]

法國

法國A-26C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空軍將數架B-26租借給法國空軍,以支持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31]

葡萄牙

在1965年的葡萄牙殖民地戰爭期間,葡萄牙空軍秘密購買了數架B-26,隨後將其部署至葡屬安哥拉[28]

剛果民主共和國

在剛果危機中,有數架B-26被用於龍胭脂行動中,以解救被困的人質。[32]

比亞法拉共和國

比亞法拉共和國奈及利亞內戰中使用了2架B-26。

衍生型號

道格拉斯/美國空軍型號

2452架A-26/B-26中,大多數都是A-26B和A-26C這樣的早期型號。

XA-26
序列號41-19504,為該系列的原型機。首飛沒有搭載武器。
1943年7月,XA-26A原型機首飛
XA-26A
序列號41-19505,夜間飛行型號的原型機。
XA-26B
序列號41-19588, 搭載75mm (2.75in) 機槍。三人機組:一名飛行員、一名導航員/機槍裝填手和一名坐在駕駛艙後面的炮手。[33]
A-26駕駛艙
A-26B
攻擊轟炸機,搭載六管或八管.50機槍。一共生產了1355架,其中205架在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製造(-26B-5-DT to A-26B-25-DT),1150架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長灘製造(A-26B-1-DL to A-26B-66-DL)。1948年,A-26B被美國空軍更名為B-26B[34]
TB-26B
由B-26B改造的無武裝教練機。
VB-26B
由B-26B改造的無武裝行政用機。
A-26C
攻擊轟炸機,一共生產了1091架,5架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長灘製造(A-26C-1-DL and A-26C-2-DL),1086架在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製造(A-26C-16-DT to A-26B-55-DT)。1948年,A-26C被美國空軍更名為B-26C[35]
RB-26C
由B-26C改造的無武裝攝像型號,用來拍攝夜景。
TB-26C
由B-26C改造的無武裝教練機。
XA-26D
序列號44-34776,擬定的A-26D攻擊轟炸機的原型機,配備升級後的雪佛蘭R-2800-83發動機和最新型號的A-26B武器,搭載8挺.50(12.7 毫米)機槍和6支機翼掛載的.50(12.7 毫米)機槍;日本投降後,750 架A-26D被取消生產。[36]
XA-26E
序列號44-25563,擬定的A-26E攻擊轟炸機的原型機,同樣由於日本投降而取消。[36]
XA-26F
序列號44-34586,A-26E高速攻擊機的原型機,由於性能不佳而被取消。
A-26Z
A-26戰後版本的非官方名稱,搭載更強大的普惠R-2800雙黃蜂引擎
JD-1彈射座椅測試
JD-1
美國海軍的A-26B/C代號。
YB-26K
On Mark Engineering的原型機。
B-26K/A-26A「反入侵者」 (AF Ser. No. 64-17675)
B-26K
On Mark Engineering的改裝版本;1966年5月越南戰爭期間,這架飛機被重新命名為舊的A-26A名稱。 A-26A在1969年達到安全規定飛行時間後退役。[37]
RB-26L
夜間拍攝任務的改裝版本。
B-26N
非官方名稱,為法國空軍在阿爾及利亞部署的B-26,用於夜間作戰。[38]
WB-26
雪梨不列顛哥倫比亞航空博物館的Conair 322(A-26 水上轟炸機改裝型號)

氣象偵察版本,在韓戰中首次使用。其中有2架後來移交至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39]

第三方民用改裝

自1945年以來,FAA美國民用飛機登記冊上有超過300架的A-26。[40]

主要信息

一架在英國註冊的A-26B (44-34602),註冊號N167B。攝於2008年7月
一架六管機槍版本的A-26B正在重新裝填。

參考資料: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Since 1920: Volume I.[41][42]

基本信息

  • 機組:3
  • 長度:50英尺(15公尺)
  • 翼展:70英尺(21公尺)
  • 高度:18英尺6英寸(5.64公尺)
  • 機翼面積:540平方英尺(50平方公尺)
  • 翼型:NACA翼型[43]
  • 空重:22,370英磅(10,147公斤)
  • 總重:27,600英磅(12,519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35,000英磅(15,876公斤)
  • 燃料容量:常規925 US gal(770 imp gal;3,500 l),選配675 US gal(562 imp gal;2,560 l)
  • 發動機:2台普惠R-2800雙黃蜂引擎,每台2,000匹馬力(1,500千瓦特)
  • 螺旋槳:3槳葉,12英尺7英寸(3.84公尺)直徑

性能

  • 最大速度:359英里每小時(578公里每小時;312節)16,700英尺(5,100米)(正常功率下)
  • 巡航速度:266英里每小時(428公里每小時;231節)5,000英尺(1,500米) (62.5% rated power)
  • 航程:1,600英里(1,390海里;2,575公里)
  • 戰鬥航程:700英里(608海里;1,127公里)
  • 轉場航程:3,000英里(2,607海里;4,828公里)
  • 升限:28,500英尺(8,700公尺); 14,400英尺(4,400米)每一引擎
  • 爬升至高度時間:8分6秒爬升至10,000英尺(3,000米)
  • 翼載:51.1英磅每平方英尺(249公斤每平方公尺)
  • 功重比0.145 hp/lb (0.238 kW/kg)

武器

  • 機槍:
    • 六管或八管固定0.50 in (12.7 mm) 白朗寧M2重機槍,全用途機鼻:2管0.50 in (12.7 mm) M2重機槍
    • 最大機翼懸掛8挺0.50 in (12.7 mm) M2重機槍;或3挺機翼內掛0.50 in (12.7 mm) M2重機槍
    • 2挺遠程控制背側0.50 in (12.7 mm) M2重機槍
    • 2挺遠程控制腹側0.50 in (12.7 mm) M2重機槍
  • 火箭彈:最大10枚5英寸 (12.7 cm) 高速航空火箭彈
  • 炸彈:最大6,000磅(2,700公斤)容量 - 4,000磅(1,800公斤)額外彈艙容量2,000磅(910公斤)外掛吊艙

參見

相關開發

相關列表

參考文獻

引用

  1. ^ "Colombian Air For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poleon130.tripod.com. Retrieved: 19 December 2010.
  2. ^ Boeing: Historical Snapshot: A-26/B-26 Invader Light Bomber. www.boeing.com. [15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1). 
  3. ^ Wheeler 1992, p. 82.
  4. ^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Douglas B-26C (A-26C) Invader.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4). The A-26 was redesignated the B-26 in 1948 (thus creating everlasting confusion with the WWII Martin B-26 Marauder) 
  5. ^ Francillon 1979
  6. ^ Smith, A.M.O., "High-Lift Aerodynamics; the 37th Wright Brothers Lecture", AIAA paper 74-939, reprinted in the AIAA Journal of Aircraft, Vol. 12 No. 6, June 1975.
  7. ^ Lednicer, David. The Incomplete Guide to Airfoil Usag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 April 2010. Champaign, Illinois: UIUC Applied Aerodynamics Group, 2010. Retrieved: 18 May 2011
  8. ^ Mesko 1980, p. 5.
  9. ^ Borland, Hal. "Plane of Many Fac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opular Science, July 1945.
  10. ^ Winchester 2004, p. 75.
  11. ^ 11.0 11.1 Thompson 2002
  12. ^ Johnsen 1999
  13. ^ Thompson 2002, p. 34.
  14. ^ "June 194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3rd Bomb Group Association via kensmen.com, 1999. Retrieved: 2 August 2007.
  15. ^ O'Leary 2002, p. 42.
  16. ^ Mesko 1980, p. 17.
  17. ^ 17.0 17.1 Mesko 1980, p.12.
  18. ^ Horne 1984, p. 50.
  19. ^ 19.0 19.1 "452 Operations Group (AFRC)".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7 May 2011. Air Force Historical Research Agency, December 1997. Retrieved: 18 April 2010.
  20. ^ Francillon 1978, p. 228.
  21. ^ "A-26". Military.CZ. Retrieved: 19 December 2010.
  22. ^ Dorr and Thompson 2003, p. 185.
  23. ^ Troung, Albert Grandolini and Tom Cooper. Laos, 1948-1989; Part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ig.org, 13 November 2003. Retrieved: 6 November 2007.
  24. ^ 24.0 24.1 Smith 1966, p. 7.
  25. ^ Smith 1966, p. 6.
  26. ^ Mesko 1987, pp. 26–28.
  27. ^ Thompson 2002, pp. 138–141.
  28. ^ 28.0 28.1 Hagedorn and Hellström 1994
  29. ^ Wyden, Peter. Bay of Pigs: The Untold Stor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79. ISBN 0-671-24006-4.
  30. ^ Overall, Mario E. Bay of Pigs: The Guatemalan Connection.[永久失效連結]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3. ISBN 0-7146-4883-3.
  31. ^ Dorr and Bishop 1996, pp. 8–10.
  32. ^ Andrew Hudson, 2012, "Congo Unravelled: Military Operations from Independence to the Mercenary Revolt 1960–68 (Africa@War Book 6)", Chapt.6
  33. ^ Francillon 1978, p. 217.
  34. ^ Baugher, Joe. "A-26B Inva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AAC/USAAF/USAF Bomber Aircraft, 17 September 2000. Retrieved: 19 December 2010.
  35. ^ Baugher, Joe. "A-26C Inva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AAC/USAAF/USAF Bomber Aircraft, 31 December 2000. Retrieved: 29 June 2008.
  36. ^ 36.0 36.1 Mesko 1997, p. 18.
  37. ^ "USAF B-26K Factshee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3 October 2013.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Retrieved: 19 December 2010.
  38. ^ Baugher, Joe. "Invader in Service with L'Armee de l'Ai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AAC/USAAF/USAF Bomber Aircraft, 26 August 2006. Retrieved: 7 November 2007.
  39. ^ Dorst, Neal. The National Hurricane Research Center - 50 Years of Research, Rough Rides, and Name Changes (PDF). amol.noaa.gov. [21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23). 
  40. ^ Francillon 1978, p. 233.
  41. ^ Francillon, René J. 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Since 1920: Volume I. London: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338–355. ISBN 0870214284. 
  42. ^ Bridgman, Leonard (編). Jane's all the World's Aircraft 1947. London: Sampson Low, Marston & Co. 1947: 224c–225c. 
  43. ^ Lednicer, David. The Incomplete Guide to Airfoil Usage. m-selig.ae.illinois.edu. [16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6). 

自傳

  • A Former USAF Pilot. "Talkback". Air Enthusiast. No. 9, February–May 1979. p. 80. ISSN 0143-5450
  • Dorr, Robert F. and Chris Bishop. Vietnam Air War Debrief. London: Aerospace Publishing, 1996. ISBN 1-874023-78-6.
  • Dorr, Robert F. and Warren Thompson. Korean Air War. St. Paul, Minnesota: MBI, 2003. ISBN 978-0-7603-1511-8.
  • Francillon, René. "The Douglas Invader Story". Air Enthusiast, Number Seven, July–September 1978, pp. 215–234. Bromley, Kent, UK: Pilot Press Ltd., 1978.
  • Francillon, René. 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Since 1920: Volume I. London: Putnam, 1979. ISBN 0-87021-428-4.
  • Futrell, Robert 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Korea, 1950–53. Washington, D.C.: Air Force History Office, 1997, First edition 1961. ISBN 978-0-16-048879-5.
  • Gaillard, Pierre. Le B-26 "Invader" en "Indo" [The B-26 Invader in Indochina]. Le Fana de l'Aviation. December 1978, (109): 46–50. ISSN 0757-4169 (法語). 
  • Gallemi, Francis. A-26B/C Invader (Warbird Profile 1). Vaudreuil, Quebec, Canada: Aries Publications, 1994. ISBN 1-84176-080-3.
  • Gordon, Doug. Tac Recon Masters: The 66th Tactical Reconnaissance Wing in Europe, Part One. Air Enthusiast. July–August 2001, (94): 31–39. ISSN 0143-5450. 
  • Grinsell, Bob. "Invader". Wings Vol. 4, No. 3, June 1974.
  • Hagedorn, Dan. Central American and Caribbean Air Forces. Staplefield, West Sussex, UK: Air Britain (Historians Ltd.), 1993. ISBN 0-85130-210-6.
  • Hagedorn, Dan and Leif Hellström. Foreign Invaders, the Douglas Invader in Foreign Military and US Clandestine Service. Earl Shilton, Leicester, UK: Midland Publishing, 1994. ISBN 1-85780-013-3.
  • Hellstöm, Leif. Air War in Paradise: The CIA and Indonesia 1958. Air Enthusiast. July–August 1999, (82): 24–38. ISSN 0143-5450. 
  • Horne, John E. "Douglas B-26s in Korea". Air Enthusiast, Number 24, April—July 1984. Bromley, Kent UK: Pilot Press. pp. 50–59.
  • Hunnicutt, Richard P. "Talkback". Air Enthusiast. No. 9, February–May 1979. p. 79. ISSN 0143-5450
  • Johnsen, Frederick A. Douglas A-26 Invader. North Branch, Minnesota: Specialty Press, 1999. ISBN 1-58007-016-7.
  • Lopes, Mario Canoniga. "Talkback". Air Enthusiast. No. 9, February–May 1979. p. 79. ISSN 0143-5450
  • Mesko, Jim. A-26 Invader in Action (Aircraft Number 37). Carrollton, Texas: Squadron/Signal Publications, 1980. ISBN 0-89747-093-1.
    • A-26 Invader in Action (Aircraft Number 134). Carrollton, Texas: Squadron/Signal Publications, 1993. ISBN 0-89747-296-9.
    • VNAF, Republic of Vietnam Air Force 1945-1975. Carrollton, Texas: Squadron/Signal Publications, 1987. ISBN 0-89747-193-8.
  • Mikesh, Robert C. "Flying the Invader: Pilot Notes for the Douglas A-26". Air Enthusiast, Number Seven. July–September 1978. Bromley, Kent, UK: Pilot Press Ltd., 1978, pp. 234–236.
  • O'Leary, Michael. "Database:Douglas Invader". Aeroplane, May 2002, Vol. 30, No.5, pp. 37–58. London: IPC.
  • Pentagon Over the Islands: The Thirty-Year History of Indonesian Military Aviation. Air Enthusiast Quarterly. n.d., (2): 154–162. ISSN 0143-5450. 
  • Roeder, Jim. A-26 Invader Units of World War 2: Osprey Combat Aircraft 82. Botley, UK: Osprey Publishing, 2010. ISBN 978-1-84603-431-2
  • Smith, Mark E. USAF Reconnaissance in South East Asia (1961–66). San Francisco: Headquarters, Pacific Air Force,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 1966.
  • Thompson, Scott. Douglas A-26 and B-26 Invader. Ramsbury, Marlborough, Wiltshire, UK: Crowood Press Ltd., 2002. ISBN 1-86126-503-4.
  • Thompson, Warren. B-26 Invader Units over Korea. Botley, UK: Osprey Publishing, 2000. ISBN 1-84176-080-3.
  • Volume I Operation Shed Light Study Report. Washington, D.C.: Headquarters, D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eadquarters,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966.
  • Wheeler, Barry C. The Hamlyn Guide to Military Aircraft Markings. London: Chancellor Press, 1992. ISBN 1-85152-582-3.
  • Winchester, Jim. "Douglas A-26 Invader".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 London: Grange Books, 2004. ISBN 1-84013-639-1.
  • Bridgman, Leonard (編). Jane's Fighting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 1995. New York: Military Press. 1989: 224c–225c. ISBN 051767964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