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典範條目/2014年4月
典範條目/特色列表存檔: |
---|
(過往存檔請參見存檔頁)
|
2014年4月1日蒙山大佛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現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公尺)。根據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公尺,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公尺,加上後世重修時補築的基座高6公尺,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公尺。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公尺的佛頭。 |
2014年4月2日1950年大西洋颶風季是大西洋颶風資料庫中對大西洋盆地生成風暴命名的第一個大西洋颶風季。這一季相對來說非常活躍,共形成了16個熱帶風暴,其中11個發展到了颶風強度,其中又有6場颶風的最大持續風速達到了三級或更高標準。本季的熱帶氣旋共計造成88人死亡,經濟損失達到3850萬美元。8月12日形成的颶風艾伯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正式命名的大西洋颶風。颶風多格是本季最強烈的颶風。本季有兩個大型颶風對佛羅里達州產生了影響,颶風依茲創下了美國歷史上24小時降雨量的新紀錄。一年中有兩場大型颶風登陸,使1945至1950年成為歷史上首次在5年間有5場大型颶風登陸美國,這一紀錄一直保持了半個世紀才被2000至2005年追平。全年最後一個氣旋是場沒有命名的熱帶風暴,於11月13日消散。 |
2014年4月3日 |
2014年4月4日 |
2014年4月5日日本國,簡稱日本,是一個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主要為北海道、本州、四國與九州和沖繩島等五島)和6,847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根據民間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一般讀作「にっぽん Nippon」或「にほん Nihon」,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並無規定其標準讀音,因此兩種讀法並存。日本國名的意思為「朝陽升起的地方」(近日所出),而由於日本列島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故此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 日本是七大工業國組織唯一的亞洲成員國。據2013年統計,日本亦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施行君主立憲制,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頒布實行的《日本國憲法》作為最高的法則規範,並規定為三權分立的國家,國家理念為立憲主義、國民主權、基本人權的尊重、和平主義,以君主天皇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日本首都位於東京,其與周邊數縣建構成的首都圈居住了3500萬以上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圈;而日本全國總人口亦逾1.2億,是世界人口第10大國。 |
2014年4月6日颶風狄恩的氣象歷史從2007年8月的第二個星期開始,這時有一股強烈的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進入北大西洋。8月14日,低氣壓有所增強並升級為熱帶風暴。到8月16日時,風暴已進一步增強達到颶風標準,一度在加勒比海中爆發性增強至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強度。於8月19日以四級颶風強度在牙買加南部海岸掠過後繼續朝尤卡坦半島水溫更高的洋面進發。在次日再度強化並達到五級颶風標準,然後在金塔納羅奧州登陸。颶風狄恩是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以五級強度登陸過的兩場風暴之一,並且與颶風卡米爾和颶風米奇一起並列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七強烈的大西洋颶風。首次登陸後,颶風狄恩在穿過尤卡坦半島的過程中減弱,然後進入了坎佩切灣。由於該海灣內水溫較高,風暴再度短暫加強,又在韋拉克魯斯州實現二度登陸。之後狄恩朝西北方向移動,最終在美國西南部上空消散。 |
2014年4月7日 |
2014年4月8日 |
2014年4月9日 |
2014年4月10日 |
2014年4月11日《戰神:背叛》是一款二維橫向捲軸動作冒險手機遊戲,由Javaground和索尼線上娛樂的洛杉磯分部開發,Sony Pictures Digital於2007年6月20日在Java ME平台發行,是戰神系列遊戲的第三作,按情節時間順序則是第五部。這款遊戲以古希臘為背景,復仇為核心主題。玩家操控的主人公是在殺死前任戰神阿瑞斯後成為新戰神的克雷多斯。《背叛》是系列中唯一未在PlayStation家族發行的遊戲,也是唯一一部平面橫向捲軸畫面遊戲。雖然戰神系列總體來說屬於家用機系列遊戲,但《背叛》還是獲得了在遊戲性、藝術風格和圖像上都忠實於系列的讚譽。遊戲也贏得了2007年6月的「月度無線遊戲」獎和2007年的「最佳(無線)平台遊戲」獎。 |
2014年4月12日颶風狄恩是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最強烈的熱帶氣旋,也是自2005年的颶風威爾瑪以來最強烈的北大西洋颶風。於2007年8月13日形成,從大西洋東部向西北偏西方向穿越聖露西亞海峽進入加勒比海。系統接下來逐漸增強成大型颶風,並在8月20日從牙買加南部近海經過前不久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強度。8月21日,狄恩以強勁的五級風暴強度在尤卡坦半島登陸,於8月22日在韋拉克魯斯州實現二度登陸。之後狄恩逐漸減弱成殘留低氣壓,最終在美國西南部上空消散。這場颶風產生的狂風、巨浪、暴雨和風暴潮導致十個國家共計有至少45人死亡,經濟損失估計達到16.6億美元。這場颶風造成大範圍且持久的破壞,世界氣象組織因此將其名稱予以退役,今後都不會再在大西洋風暴命名中使用。 |
2014年4月13日路易·布羅迪·納恩是美國肯塔基州的第52任州長,於1967年當選,是繼西米恩·S·威利斯後首位當選該州州長的共和黨人。他曾是1963年共和黨的州長候選人,但最終以微弱劣勢不敵民主黨人奈德·布里賽特。雖然民主黨人在肯塔基州議會中占據了多數席位,但納恩的大部分提議還是獲得了通過,其中包括增加稅收資助改善州立公園系統,建立全州範圍的心理健康中心網絡等。在他的督導下,北肯塔基州大學從原來的一所社區學院改造成了四年制的高等院校,還讓路易斯維爾大學成為州立大學系統的一部分。納恩任期的之後幾年因動用國民警衛隊干涉路易斯維爾發生的種族暴動和肯塔基大學反對越南戰爭的暴力抗議而受到批評。2004年1月29日,路易·布羅迪·納恩因心臟病發在家中去世,享壽79歲。 |
2014年4月14日 |
2014年4月15日《Fuck:禁忌詞與保護我們的第一修正案自由》是一本由法學教授克里斯多福·M·菲爾曼創作的非小說類書籍,涉及主題為言論自由、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審查制度及「Fuck」一詞在社會中的使用。該書最初於2009年由斯芬克斯出版社出版,是作者之前文章《Fuck》的延續,引述了社會科學、精神分析學和語言學的學術研究。書中還探討了保守派在全美範圍內力圖對這個詞的使用加以查禁所做的努力。菲爾曼的論文和之後創作的本書都獲得了來自新聞媒體和圖書出版界的好評。《選擇:學術圖書館當前評論》雜誌稱讚本書真誠地對這個詞本身及其受到審查的歷史作出了分析。這本書發行後,CNN、《紐約時報》和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都就有關社會上禁忌詞的問題向菲爾曼進行了徵詢。 |
2014年4月16日颶風胡安是一場於2003年9月下旬對加拿大造成重大損失的強烈熱帶氣旋,也是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十個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六場颶風,於9月24日由一股穿越亞熱帶大西洋的東風波在百慕達東南方向發展形成。系統北上進入墨西哥灣後因遇到墨西哥灣暖流而逐步加強,於9月27日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強度,並於同日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65公里的最高強度,然後在向新斯科舍海岸前進的過程中因海水溫度降低而有所減弱。9月29日清晨,胡安以風速每小時160公里的二級颶風強度在哈利法克斯的沙德灣和普羅斯佩克特之間登陸。風暴在從南向北穿越新斯科舍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颶風強度,然後在愛德華王子島上空減弱為熱帶風暴。9月29日晚,風暴在聖羅倫斯灣北部的安蒂科斯蒂島附近由另一股溫帶低氣壓吸收。這場颶風在穿過新斯科舍中部和進入愛德華王子島的過程中造成了大範圍的破壞,風暴中心以東和以西區域受到的影響較小,大部分損失都是由這些區域遭受的狂風引起。胡安所過之處共造成8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2億美元,報告中認為這是繼1893年以來對新斯科舍造成破壞最嚴重的風暴,其名稱「胡安」也因此予以退役,永不會再在大西洋風暴命名中使用。 |
2014年4月17日 |
2014年4月18日1941年大西洋颶風季從6月16日正式開始,11月1日結束。這段時期相對來說不算活躍,一共只有六個已知的風暴。在形成的六個氣旋中,有四個達到颶風級別,三個成為大型颶風。這次颶風季持續的時間很短,全部六場颶風的發展和消散過程都很快。其中9月23日大西洋盆地同時有三場颶風同時存在。本次颶風季共計造成63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000萬美元。有兩場颶風襲擊了美國本土,首先是一股在9月下旬襲擊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大型颶風,打亂了路易斯安那演習;另一場是先後兩次在佛羅里達州登陸的第五號颶風,其首次登陸時接近邁阿密,強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的第二級,造成了大範圍的破壞。此外還有一場大型風暴穿越加勒比海後以第四級颶風強度襲擊了尼加拉瓜和宏都拉斯海岸,造成47人在海上喪生。 |
2014年4月19日 |
2014年4月20日 |
2014年4月21日 |
2014年4月22日 |
2014年4月23日 |
2014年4月24日 |
2014年4月25日 |
2014年4月26日 |
2014年4月27日颶風伊西斯是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唯一一個登陸過的颶風和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熱帶氣旋,還是該季第九個熱帶風暴和第六個颶風,於9月1日從墨西哥西南部的一片大型地表環流和一股東風波之間的相互作用發展而成。系統朝北面進發,首先襲擊了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東南部,然後在加利福尼亞灣達到颶風強度,之後於9月3日在墨西哥的錫那羅亞州再次登陸,然後很快就失去了下層環流。風暴殘餘接下來還持續了幾天時間,最終在美國的愛達荷州境內消散。伊西斯在墨西哥摧毀了超過700套房屋,還直接導致14人死亡,這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所降的暴雨,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了500毫米。這些降水導致大範圍道路和鐵路受損,成千上萬的人被困在路上。風暴的殘餘濕氣一直延伸到美國西南部地區,帶去了輕等程度降雨,引發數十起交通事故,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縣有數千居民家中停電。>> 閱讀全文 |
2014年4月28日約翰·克里普斯·威克利夫·貝克漢姆(1869年-1940年)是一位美國政治家,曾擔任肯塔基州第35任州長和聯邦參議員。他是該州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十七條修正案通過後經民眾直接投票選舉的首位聯邦參議員。州長任期結束後,貝克漢姆參選聯邦參議員,但贊成禁酒的立場導致連他自己的黨派都有四位議員投票反對他,最終議席也由前共和黨州長威廉·O·布拉德利獲得。六年後,貝克漢姆經普選當選聯邦參議員,但由於贊成禁酒並且反對女性參政而未能獲得連任。之後的20年裡貝克漢姆一直活躍在政壇,但始終未能出任民選公職,1927年參選州長和1936年競選參議員均以失敗告終。1940年1月9日,約翰·克里普斯·威克利夫·貝克漢姆在路易維爾逝世,享年70歲。 |
2014年4月29日 |
2014年4月30日1994年大西洋颶風季於本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整個颶風季一共產生了7個獲得命名的熱帶氣旋,其中有三個達到颶風強度,這兩個數量都低於大西洋颶風季的平均水平。熱帶風暴阿爾貝托是本季的第一個熱帶氣旋,於6月30日發展形成,最後一場風暴是11月21日消散的颶風戈登。熱帶風暴阿爾貝托給美國東南部帶去了暴雨並引發洪災。到了8月,熱帶風暴貝麗爾又給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南卡羅萊納州和北卡羅萊納州帶去了傾盆大雨。貝麗爾還致使多人受傷。9月,熱帶風暴黛比在加勒比地區導致9人喪生。颶風戈登是本季造成影響最為嚴重的風暴,其前後共有六次登陸,給從哥斯大黎加到北卡羅萊納州之間的多個國家和地區構成破壞和人員傷亡,單海地就有1,122人因戈登產生的嚴重洪災和土石流死亡。>>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