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旭 (药学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旭
出生 (1938-09-29) 1938年9月29日86歲)
 中華民國江苏省如东县
逝世2019年9月5日(2019歲—09—05)(80歲)
桂林,  中国
居住地 中国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母校中国药科大学
知名于青蒿琥酯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8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中国专利优秀奖 (1991)

国家医药局优秀医药专利一等奖 (1995)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药物化学
机构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刘旭(1938年9月29日—2019年9月5日)[1]江苏如东人,中国药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抗疟药青蒿琥酯的发明者[2][3]。青蒿琥酯的发现解决了青蒿素的水溶性问题,治疟疗效比青蒿素提高了3倍至7倍,且可制成水溶性制剂,静脉注射可用于抢救凶险型重症疟疾。注射用青蒿琥酯全球销量累计已突破1亿支,帮助全球200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重获健康[3]。其中大部分是5岁以下非洲儿童。

生平

刘旭出生于1938年9月29日。1959年7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1959年8月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参加新磺胺合成,1961年4月因化工部支援三线建设调至桂林制药厂(现已更名为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1962年,刘旭开始主持仿制抗蠕虫病药磷酸哌哔嗪,投产后成为广西首个规模生产的合成药,1984年和1990年两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68年主持研制抗阿米巴原虫药哌硝噻唑成功,1978年获广西科学大会奖;1971年率先在国内研制抗蠕虫病并免疫调节创盐酸左旋咪唑;1974年亲自起草盐酸左旋咪唑质量标准,并载入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中;盐酸左旋咪唑也于1982年和1987年两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4年主持研制兽用的磷酸左旋咪;1998年和2000年,盐酸左旋咪唑磷酸左旋咪唑分别获得美国FDA的GMP认证。1971至1972年曾研制并投产黄胺多辛(周效磺胺)。

贡献

1977年5月21日,接受国家“523”办公室下达的任务,桂林制药厂(现“桂林南药”)派刘旭主持“青蒿素结构改造”专题,目的是“提高疗效,解决水溶性问题,探讨结构和疗效的关系”。刘旭自行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青蒿素衍生物,经筛选创制出“804号”衍生物(后命名为“青蒿琥酯”),治疟疗效比青蒿素提高了3倍至7倍,且可制成水溶性制剂,静脉注射可用于抢救凶险型重症疟疾。1980年12月1日通过了广西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书,1981年3月29日广西区卫生局下发《桂卫药批字(81)第16号文件》,批准青蒿琥酯生产上市。因青蒿琥酯的快速的抗疟作用和挽救生命的价值超过氯喹和奎宁,1981年10月4日-6日被WHO(世界卫生组织)第四次疟疾化疗会议(北京)选为优先开发项目。

青蒿琥酯项目于1989年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委、第一发明人、三等奖);1988年10月29日获中国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号:ZL85100781.3

1996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时任院长周光召发出一份公函中,确定了青蒿素研究成果奖励名单,其中有包括屠呦呦在内的10位科学家,刘旭也位列其中,成就为合成出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

获奖记录

  • 1989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第一发明人)。
  • 1991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 199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医药局优秀医药专利一等奖。
  • 2002年:国务院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6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

参考资料

  1. ^ 青蒿琥酯发明人刘旭逝世 他挽救了2400万重症疟疾患者. [2019-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2. ^ 郭宗儒.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 药学学报: 157-164. [2019-08-18]. doi:10.16438/j.0513-4870.2015-1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3. ^ 3.0 3.1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桂林科学家刘旭:书写人类抗疟事业传奇. 2018-06-20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