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基
系列条目 |
哲学 |
---|
哲学主题 |
始基(古希臘語:ἀρχή,羅馬化:arkhḗ),又译作本原,是源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概念,指世界万物的来源与存在的根据。
不同地方的人對於世界最初形態都感到好奇,而此概念可追溯至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其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则首次提出了始基的定义:“各种存在物由它产生,毁灭后又复归于它”。其他古希腊哲学家对始基亦有不同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柏拉图认为是“理念”等。[1][2][3]除了西方探討始基外,不同宗教和不同地方的人都嘗試追溯世界之始。
西方哲學
原子說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始基是“原子”。這學說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原子」構成。他們只有形狀、次序和位置上不同,由此構成萬物。[4]原子說認為原子在空虛間不斷移動,在移動期間又會不斷碰撞、分裂然後再組合,從而使物質發生改變。這些原子的數量雖然無窮無盡,但是所組合的數量是有限的,由此解釋了現存物質數量是有限的。[5]
水說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認為世界起源是水。在泰勒斯以前,希臘人都以神話基礎解釋世界,然而泰勒斯則觀察自然萬物思考世界。[6]他認為,萬物都可以改變、萬物都可以流動。然而水可以從液態變成固態、亦可以變成氣態。因此他總結水就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本元素。[7]
中國哲學家管仲亦提出「水」為萬物之始基。他認為萬物皆不離水,是生命的植根之處。除此以外,他亦觀察水和人的個性關係。如齊國的水急而流盛,因此貪婪、粗暴和好勇;而楚國的水則較柔弱而清白,因此當地的人都較果斷和敢為。[8]
氣說
阿那克西美尼和第歐根尼則认为万物始基为「氣」。[9]他們認為氣體是萬物之源,物質是通過氣體的聚和散而產生的,阿那克西美尼則同時認同火是最精純的空氣。[10]
天帝教則以「炁」來代表宇宙的能量。根據《天人文化聖訓輯錄》記載,因「炁」之轉動產生了「氫」和「氧」,而「氫」和「氧」的結合燃燒才產生了「水」。[11]
火說
赫拉克利特則認為萬物根基是“火”,他認為「火可以轉為一切,一切亦可以轉為火」,而現在、過去、未來都是永恆的火。它自然有分寸地燃燒和熄滅。[12]
種子說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萬物根基是“种子”。太初的混沌分成冷的迷霧和暖的以太,冷霧形成水、木、石等。生命的「種子」由水載送至地,動物從濕暖的泥土中長出來。[13]除此以外,他認為始基是無限的,幾乎所有東西都有共同的部份組成,是為同素體。他認為生成和消滅其實就是合併和分離,因此無所謂的生和滅。在此意義下,物質為永恆的存在。[14]
四根說
後來,恩培多克勒總結了以上各學派的論點,提出了地﹑水﹑火與風四種元素。並且它們可以不斷融合和分開。他認為:“它们有时从多种生一,有时从一中生多。”[15]從此產生了世界上種種變化著的複雜物質。[16]
中國哲學
道家
老子認為,世界始基為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除此以外,他還認為道會生長,培育萬物。並且道是無形無象,不可描述。[17]當「道」應用在物理世界時,則可稱為「德」。[18]而莊子則繼承了老子的學說,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最後根源。他認為天地形成後天地之間皆為「氣」,而氣的形態則為「陰」和「陽」。陰陽相交則成萬物。因此,莊子把生和滅視為氣的聚散。[19]
宗教哲學
亞伯拉罕諸教
基督教則認為世界由神創,而神則是自有永有。[20]而自有永有,則是不受任何力量所影響他存在或不存在,祂是超越時間和空間。[21]然而,這裡的“我是自有永有”在希伯來文為同一個詞,在希伯來文中“是”有“存在”的意思。比如創世記1:3,“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和合本版),這裡面的“有”就是這個字[22]。
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則認為梵為世界的起源,跟道教教義中的「道」同樣無形無相。「大梵」即為終極現實之意,而「小梵」即為婆羅門階層。印度教認為,梵為世界的運動法則,一切由梵而生,滅後亦回歸於梵。佛教興起後, 佛教神話吸收了大梵的概念成為大梵天王,成為佛教神話中的護法神之一,然而, 與婆羅門教不同, 佛教認為萬物無始無終,沒有梵在背後支撐其存在性,一切皆是無常的。印度教出現後,發展出了「上梵」和「下梵」的概念。[23]
參見
参考文献
-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 ^ 彭克宏 (编). 《社会科学大词典》.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
- ^ 冯契 (编). 《哲学大辞典·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 ^ 翁寶山. 原子的世界. 中國大陸: 清大. 2006-05-01. ISBN 986-81812-0-8 (中文(简体)).
- ^ 韋爾白金漢. 古典哲學. 黃振威 (编). 哲學百科 第一冊.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16年12月. ISBN 978-962-07-5698-6 (中文(繁體)).
- ^ 01哲學團隊. 泰利斯:水是萬物之始基,萬物之中充滿著神. 01哲學. 香港: 香港01. 2020-05-28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中文(繁體)).
- ^ Jacob Graham. Presocratics.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nternet: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9) (英语).
- ^ 管仲. 管子. 中國哲學書. 互聯網: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中文(繁體)).
- ^ 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全集.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 (中文(简体)).
- ^ 阿那克西美尼. 哲學史 (中文(简体)).
- ^ 劉至善. 炁與氣的研究. 中華民國主院. 台灣: 天帝教中華民國主院.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中文(繁體)).
- ^ 慧心. 第4章. 你最應該知道的大哲學家. 中國大陸: 紅旗出版社. 2014-07-25 (中文(简体)).
- ^ Hall:《期望中國》,頁46;黃正謙:《東海西海「心」「理」相通》,頁123-124。
- ^ 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全集 形而上學. 中國大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 (中文(简体)).
- ^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中國大陸: 商務印書館. 1982-05-01. ISBN 9787100002653 (中文(简体)).
- ^ 西方哲學史. 翼報. 香港: 天榮基金會. [202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中文(繁體)).
- ^ 老子. 道德經.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互聯網.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中文(繁體)).
- ^ 朱康有. 老子心中的「道」是甚麼?. 燦爛的中國文化. 香港: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8-09-12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中文(繁體)).
- ^ 朱康有. 莊子心中的「道」. 燦爛的中國文明. 香港: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8-09-12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中文(繁體)).
- ^ 出埃及記. 聖經和合本. 互聯網: 環球聖經公會.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
- ^ 鄭國治. CRU. 祂的名—我是(自有永有的). 美國: CRU Chinese Ministries USA.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中文(繁體)).
- ^ Genesis 1:3 Hebrew Text Analysis. biblehub.com.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 ^ 大梵天神. 中華生命關懷教育協會. 台灣.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