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人
白馬人 | |
---|---|
總人口 | |
約1.5萬人 | |
分佈地區 | |
中國甘肅省東南文县和四川省西北平武、九寨溝 | |
語言 | |
白馬語 | |
宗教信仰 | |
藏傳佛教 | |
相关族群 | |
藏族、羌族 |
白馬人或稱作白馬藏族,是居住在甘肅東南和四川西北特別是文縣、平武的一個中國未識別民族(目前暫列為藏族),但普遍被認為是氐族的直系後裔。白馬人有獨特的語言和文化[1]。白馬語和康巴語、羌語相近,但沒有相應的文字,依靠口口相傳。在宗教儀式裡使用類似象形文字的符號。
历史
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汉代被称为白馬氐。《後漢書·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有如下記載:
「白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時,分廣漢西部,合以為武都,土地險阻,有麻田,出名馬、牛、羊、漆、蜜,氐人勇戇抵冒,貪貨死利,居於河池,一名仇池,方百傾,四面斗絕。數為邊寇,郡縣討之,則依固自守,元封三年,氐人反叛,遣兵破之,分徙酒泉郡,昭帝元鳳元年,氐人復叛,遣執金吾馬適建、龍哣侯韓增、大鴻臚田廣明,將三輔、太常徒討破之。」[2]
汉武帝时设立了武都郡以管理白馬氐为主的氐族人。唐初松贊干布建立吐蕃後,扩张到今甘肃东南、四川西北一带后,白馬氐逐漸吸收藏族部份生活習慣。白馬人所居住的區域以前稱為湔氐道。一般而言,白馬人都有小名、白馬語名、漢名三套姓名,每家每戶都有漢姓,其中楊姓居多。
分布
文化
節日
白馬人保留著遠古的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又受到藏族苯教的影響。每年夏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的跳“曹蓋”(十二相舞)儀式,是白馬人最重要的宗教活動。白馬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道教的影響,但沒有寺廟和僧人。
命名習俗
白马人一般拥有三套姓名,第一套是姓和名不分,多是出于迷信的贱名,如“狗娃子”、“猪娃子”,或是根据孩子的胖瘦等身体特点取名,類似漢族的小名;第二套為白馬語名;第三套姓名則是漢姓,如三國時期魏略所载(魏略·西戎传载:氐人“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即杨、班、田、曹、余、王等,尤以杨姓居多。這套命名習俗從東漢、三國時期傳至今日。
女性服飾
白马人的妇女身穿以黑、蓝为基调的长衫,领、肩、袖及后裙均由各色花布搭配拼接,并绣有花草鱼虫等图案,色彩艳丽,做工精细。无论年龄大小、结婚与否,她们的头饰都十分复杂。成年妇女头缠长达3.2丈或1.8丈的黑色丝帕,丝帕紧裹着十几条长辫,编在黑色的毛线里,再串上五至八块鱼骨牌和红、蓝、白、黄等各色的玉石小珠,绾在头上吊至右耳旁,既端庄古朴,又美丽大方;老年妇女则要在腰上扎缠一丈多长的红色的自织羊毛练子带,年轻姑娘有的腰扎丝绸彩带,有的还要围匝缀有数枚古铜钱的牛皮腰带,据说具有“腰缠万贯”的象征和寓意。
沙尕帽
白马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头上都戴着白色的毡帽,這種毡帽當地人稱為沙尕。帽为圆顶,镶有荷叶边盘,帽上插有一支或数支白色的雄鸡尾羽[3]。
參見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
- ^ 杨圣敏主编. 中国民族志.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06: 437. ISBN 7-81056-764-0.
- ^ 范曄. 後漢書.
- ^ 任跃章总主编. 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 散文卷.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5.12: 80. ISBN 978-7-226-04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