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模印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開模印花是一種建築外表裝飾技術。該技術之成品廣泛出現於臺灣地區修築於1920年代至約1940年代前後之建築外觀上。[1]

描述

技術

先以泥土製作胚,再以石膏製作外模,最後再以外模翻製以水泥做成之成品。風格多受當時西洋建築裝飾風格影響。內部會安置鐵絲骨架以增強結構強度。局部構件完成後,方會掛到建築物的牆面上。[1][2]

1920年代前後臺灣地區泥水匠大多會使用該種技術。[1][3] 該種技術與閩粵地區傳統建築技術泥塑有關。[4]

歷史

西方文化1920年代大量傳入臺灣,西洋風格建築裝飾廣受臺灣各地具財力與權力之精英使用於其建築裝飾之中(尤其是用於建築立面裝飾,又尤其是店屋[5],與日本在臺當局推行之市街整建之政策有關[6])。[1][3] 該種裝飾風格在約1930年代之使用達到高峰[7],其後逐漸減少。[8]

案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台灣清代建築:街屋構造 —— 台灣樣.建築百科. 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臺灣)). 
  2. ^ 活靈活現的泥塑工藝—專訪楊榮元匠師|方格子 vocus. vocus.cc. 2022-12-07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英语). 
  3. ^ 3.0 3.1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912-1932:牌樓立面全盛時期的各種巴洛克式燦爛表情. 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臺灣)). 
  4.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台灣老建物常見的「剪黏」 竟然就是古羅馬的馬賽克鑲嵌 - 新竹縣.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08-30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臺灣)). 
  5. ^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895:會說話的牌樓厝,世紀初中產階級的新姿態. 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臺灣)). 
  6. ^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896-1911:日本都市計劃掀起的牌樓風潮. 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臺灣)). 
  7. ^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930s:奔放濃厚的個人情緒!表現主義立面的曇花一現. 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臺灣)). 
  8. ^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930s:牌樓退出舞台,呼應時代的現代折衷主義登場. 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臺灣)). 
  9. ^ 中華民國文化部. 《驛動軌跡: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舊臺中火車站大廳柱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