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9年3月30日) |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台湾主题首页 | |||||||||||
| |
| |
台湾媒体的纪载最早可追溯至1885年。
历史
清治时期
1885年7月,英格兰长老会牧师巴克礼创办台湾第一份印刷刊物《台湾府城教会报》,以白话字作为文字媒介,虽为传教而生,但是其中不乏社会百态及文艺创作[1][2]。
日治时期
日人治台初期遭受不少阻力,因此引进大众传播媒体,由日人办报为殖民政府喉舌,控制言论,文字多以日文为主,就算有中文也是文言文,且严禁台湾民众发行报刊,以此达到驯化台湾、便于殖民的目的。初期台湾有四家稳定经营的日报,分别是北部的《台湾日日新报》,中部的《台湾新闻》,南部的《台南新报》与东部的《东台湾新报》,此为台湾近代报纸与报业之滥觞。
民间办报则以民营的《台湾民报》最为著名。1920年春,林献堂等人在东京共组“新民会”,创办《台湾青年》杂志社,发行月刊,编辑兼发行人为蔡培火,创刊后广受海内外台胞捐助支持。《台湾青年》创刊初期强调青年奋起与文化发展,其后逐渐强调民族色彩,成为日本当局管制的对象,而无法顺利运往台湾,甚至被迫禁止发行。1922年,《台湾青年》改名《台湾》,内容中日文各占一半。1923年4月,《台湾民报》半月刊创刊,后因东京大地震火灾暂时停刊,复刊后改为半月刊,12月,日本当局对年初台湾议会同盟会的与会者展开逮捕行动,史称“治警事件”,《台湾民报》许多工作人员皆遭收押判刑,一度因此暂停出刊。《台湾》月刊在《台湾民报》站稳市场后停刊,《台湾民报》改为周刊,《台湾》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也改称《台湾民报》社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对台湾人具有好感的台湾文官总督伊泽多喜男,核准《台湾民报》杂志社迁回台湾,条件是必须有部份版面刊载日文。
中华民国时期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9年4月20日) |
台湾于1945年日本撤退至1980年代后期解严前之新闻媒体,因多由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持有,故民进党主张“党政军退出媒体”[3]。在指戒严时代,媒体成为统治者打击异议份子及遂行言论管制及宣传之工具;当时的媒体监督机构主要也只单纯地探讨媒体内容,而从未针对媒体结构进行批判[4]。